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4499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C.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项羽本纪》)D.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高祖本纪》)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

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

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原:

本来,原本

B.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毕:

全部

C.可谓至大至庶矣庶:

众,众多

D.以说干阁下再矣干:

答案:

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C.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D.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C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分)(《陈情表》)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分)(《兰亭集序》)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3分)(《高祖本纪》)

9.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东郊

韦应物

吏舍局①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②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③真可庶④。

【注】①局:

拘束。

②事:

指政事。

③陶:

陶渊明。

④庶:

庶几,差不多。

10.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

请结合诗句解释。

1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本纪》)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陈情表》)

(3)?

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

(4)人杰地灵,。

(《滕王阁序》)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逍遥游》)

(6)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7)桃李不言,。

(《李将军列传》)

(8)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羊来羊去

阿慧

①我的第一次呼吸就有着羊味,羊的记忆里留有我的第一声啼哭。

妈生我在羊圈,确切地说,羊圈就在妈的床边。

冬夜里,人和羊相互温暖,我在这温暖里势不可挡地来到人世,迎接我的是奶奶。

还有,就是那只年轻的山羊。

②山羊不再年轻的时候,我常常端着小碗一路撒着面条来到它跟

前。

这时,已是老羊的它,会缓慢地站起来,会轻柔地叫两声,会把它的大嘴伸进我的小碗里。

老羊呼出的热气弄得我双手痒痒,我忍不住想笑。

我朝灶房看了看,还是忍住了,我担心我的声音会引出暴躁的奶奶。

老羊吃面条时呱唧有声,这往往会勾起我的饥饿,肚

子里的鸣叫提醒我,我还在饿着。

我努力把小碗从老羊嘴巴下抢出,羊嘴下悬了几棵柔白的面条,滴着汤水晃晃着缩进它的嘴里。

老羊只留下一口稀汤给我。

我仰着脸喝下,低着头在嘴里抠摸许久,最后抠出一两根白毛在手上,那是老羊的胡须。

③我曾一度迷惑,那老羊同我一样

是个女的,为什么下巴上挂着爷爷一样的胡子?

爷爷在一个冬天来临时,在老羊身边蹲了半个时辰。

他摸摸老羊的胡子,又摸摸自己的胡子说,它老了,卖了吧。

早上一打开门,浓雾像几只雪白的羊羔骨碌碌滚进屋里。

我爷把一条长带紧系在腰间,将一顶白色礼拜帽戴在头上,说,走吧。

身后就跟了我和羊。

老羊它出门时,回头看了看我们的院子,我也回头,看见人和羊生活过的日子。

老羊一走出村子,它的脚步出奇的敏快,牵在我手里的那根麻绳被拉得绷直,我被它

拉着疾跑,雾被我们冲开一条灰白的道路。

老羊在地头停下,低头嗅着土地的气息,爷爷抚摩着它的头,它伸出舌头舔爷爷粗糙的手,舌头和手在白雾里发出粗糙的声音,我的心开始变得粗糙。

④爷爷知道,这是老羊年轻时活跃的地方,羊的记忆就像脚下的麦苗一样年轻。

老羊的眼睛里掠过几个矫健雪白的身影,有一个终于成了它孩子的父亲。

老羊这样想时,就拉着我趟进麦田,小麦苗的清香迷蒙了我的世界。

我听见老羊咀嚼麦苗的声响,我的耳边响着年轻羊们欢腾的声音。

⑤接近集市的时候,大雾散了,人和羊脚步在街上显得零乱。

阳光把羊照得明亮,老羊嘴角的一抹绿,绿了一个寒冷的冬晨。

当爷爷把老羊栓在树桩上时,它开始不停地叫唤。

它的每次竭尽全力的挣脱都是徒劳,它开始变得无望和无力,它灰褐色的眼睛朝我投来无助的光芒,我的眼泪滚落出一片凄凉。

一个买主向爷爷神秘地伸出指头,俩人悄声嘀咕了一阵,那人付了钱,捏了捏老羊的脊背说,又老又瘦,只配卖皮。

那人拉起老羊走时,羊的四只蹄子将土地蹬出四个小坑,又变成两道一丈长的小沟,像地里播种时耧脚划过的迹痕。

老羊把那人拖得脸像猴子屁股一样红。

老羊的叫声被喧闹的集市淹没,它苍老的胡须在寒风中抖动。

⑥我站在羊站过的地方哭泣,我的泪水不断在地上砸落,那两道被羊蹄犁开的土沟,更如两道新鲜的刀口。

爷爷和我在城北的路上走着,新买的盖头在我的头上飘飞,飘飞成一朵火红的云彩,冰糖葫芦熔化成满口的

甜蜜。

羊的叫声凄然响起,我站住四处寻找那声音。

有人骑着自行车赶路,车后的大柳条筐里,我家的老羊被捆了四蹄仰面装着,它是老远认出我们的,它的喊叫带着血的颜色,变成一条细碎抖动的声音频率远去。

我扔掉那半串糖葫芦,追着那人疯跑,我喊:

不卖了,俺不卖了,回来呀!

那人像没听见一样竟自走远。

⑦当婆婆丁、苣荬菜等野花在田埂上竞相开放的时候,那只老羊的女儿悄然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

羊的脸总是一副温和善良的模样,从不见有生气的时候。

13.请概括文章前两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14.第③段画线句中三个“粗糙”的含义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15.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的表达效果。

16.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多重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17-19题。

不能为了“国际化”丢了“本土化”

胡静静

①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的文艺创作开始流行“中外混搭”的路子。

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糅合到了一起,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来了一场跨文化的“对话”。

正在上映的电影《长城》也如法炮制,将中国元素同好莱坞怪兽电影结合,希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蹚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再往前,还有根据朝鲜名著改编的新概念越剧《香香传》、根据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改编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等。

②然而,这些貌似时尚的混搭作品除了在营销阶段打出“大受欢迎”的招牌外,真正受到观众尤其是外国观众认可的,恐怕并不多,而谈到中国文化借此“走出去”了多少也就有些尴尬了。

张艺谋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在国外市场遭遇惨败就是一例。

③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从选材到制作都得有国际化思维的加持。

这种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何为国际化思维呢?

是在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还是在形式上“中西混搭”?

以往,中国电影人的答案是两者皆有。

于是我们看到了早些年冯小刚根据莎翁戏剧《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夜宴》,也见证了其不尽如人意的口碑和票房。

归根结底,《哈姆雷特》的经典性并不是因为情节的扑朔迷离,而在于人性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如“生存还是毁灭”那般哲理深邃的思考。

我们对西方经典的借鉴倘若简单地附着于框架,或辅以高端的特效与华丽的阵容,终究会流于肤浅的新瓶装旧酒,也让人看低了中国文化内蕴的创造性。

④反观曾经在国外备受好评且屡获大奖的国产电影,如《英雄》《卧虎藏龙》《红高粱》等,无不是因为在中国语境下展示了对世界和人性独到的思考,才真正撼动了世界影人的内心,获得了“走出去”的通行证。

中国文化元素在这些影片中并未游离而出,沦为刻意呈现的视觉奇观,而是同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有机融合,以饱含象征与隐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相得益彰的故事。

⑤俗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真正能赢得国外业界和观众尊重的,必然是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人情冷暖报以虔诚与忠实刻画之心的作品。

当刻意迎合的伎俩越来越容易被慧眼识破,也许不虚伪不矫饰的真诚才是出路。

当今困惑于如何“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尤其应当反思:

中国文化想要“借船出海”,究竟应当在商业上费更多思量,还是在作品上花更多心思?

是应该多琢磨大数据和调研报告,还是着重理解世道人心?

⑥我们通常所谓“世界性”,事实上正是就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而言的。

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均是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而直抵人心的“不可言说之物”,因而也足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的情感共鸣。

这有赖于艺术家技术的娴熟,更取决于创作者本人的眼界和识见。

毕竟,逼仄的内心境界从来无法体察广阔的大千世界,浅陋的灵魂也不可能予人以深刻的震动。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足以影响世界的感染力,只能来自对世道人心通达而深刻的理解。

⑦要推出这样的产品,我们当然应该熟谙自己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和生活中吸取养料,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

如果作品确实有文化,得人心,相信定然是不会缺少观众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18.中国文化“走出去”遭遇尴尬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19.中国文艺创作怎样才能实现“国际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七、作文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帽子,可以戴在头顶,也可以加于姓名,可以出现在文章开头,也可以出现在奉承话里……戴帽脱帽,见证着服饰潮流,透露了人情冷暖;

脱帽戴帽,体现了礼仪文化,蕴含着人生哲理。

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休戚相关:

休:

欢乐,吉庆;

戚:

悲哀,忧愁。

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息息相关: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材料中无“忧喜祸福”,不用“休威相关”。

心跳目眩:

心脏因兴奋或紧张而加快跳动,眼昏花。

目眩神迷:

神迷,心神摇荡,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与“神迷”无关。

律动:

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

躁动:

浮躁好动。

与“急功近利”等呼应,用“躁动”。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

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

(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答案:

B

3.【答案】C

4.答案:

5.答案:

【答案】6.A7.C

8.

(1)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绕,常年卧病在床,我端水送药,不曾废止而离开。

(2)(这样)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尽情享受观赏和耳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3)正好项伯想要救张良,(于是项伯)连夜前往(沛公军营)见张良,(项伯会见后返回楚营)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

9.国家经常出现灾情;

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

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

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

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原”,结合后面内容“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分析,译为推测,动词。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结合文本内容“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分析可知,“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错误。

指的是酒糟米糠之类。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涵濡”,滋润、沉浸;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邀”,求取;

“功”,功劳;

“而已”,罢了。

(2)“大丈夫有学术才谋”(定语后置句);

“常”,经常;

“患”,担忧;

“时之不遭也”(宾语前置句);

“既”,已经、……以后;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用”,被采用、被重用。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结合“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分析,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

由“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分析可知,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

由“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分析可知,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

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

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

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

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

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

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

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

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

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

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

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

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

颇多。

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

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

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

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

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

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

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

只是您没有做而已。

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

请您明鉴。

王安石再拜。

【答案】10.①在郊外,杨柳、和风、青山能够使“我”的思绪变得澄明;

②可以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

憩息;

③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④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落着述蒙的细雨;

⑤谛听大地上的春鸪鸣啼。

(答案对4点得满分)

11.①开头作者拘束于“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

②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

③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

(每点2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

请结合诗句解释”,这就要求考生梳理诗歌的内容,圈出诗歌中写作者在东郊获得乐趣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并结合诗句解释。

本诗写春日郊游情景,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

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

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

一二句意思是说诗人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三至八句写东郊之游的快乐,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诗人的尘念俗情。

诗人斜倚树丛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

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

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但毕竟诗人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最后四句诗人指出自己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

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迫促不宁,所以自己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所以作者在东郊获得的乐趣在诗歌的三至八句,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这就要求考生结合诗中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的心情变化。

从诗中来看,作者在诗中的心情变化,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

一二句“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写诗人困守官舍终年感到烦闷,漫步郊野,感觉曙光荡涤了自己的胸襟;

然后三至八句具体写到东郊看到的美景和自己的感觉,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感觉淡泊了诗人的尘念俗情,诗人斜倚树丛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

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听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看到美景时的舒畅心情。

最后四句“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写诗人虽然游东郊心情舒畅无比,可是诗人毕竟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决心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希望能过上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