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55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30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操作手册石武定稿Word格式.docx

桥墩较高,两岸坡陡上一定高差内加设辅助水准点,其精度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水准点应根据地质情况和精度要求分别埋设混凝土标石、钢管标石、岩石标石、钻孔桩标石或基岩标石。

每期作业开始前,所用仪器和水准尺应按表《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4.5.5—1和表《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4.5.5—2的项目要求进行检验。

当有近期资料,可只检验圆水准器准确性和i角误差。

在作业过程中,应使圆水准器安置保持准确。

每次作业开始后第一周内每日检校i角一次,连续使用时当i角较稳定,可延续检校时间,但不应大于15d。

水准测量应在呈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往返观测,并应在仪器与外界气温接近一致后才开始观测,同时应防止日光照晒。

同时一测站不得2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并应按有关操作要求进行作业。

日出后与日落前0.5h、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雨雪、呈像跳动难于照准时、均应停止观测。

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及高度应符合《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表4.5.7的规定。

水准测量限差应符合《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表4.5.8的规定。

桥梁施工水准网中,当跨河水准测量的跨河视线长度小于300m时,可采用双线过河,否则应按等精度在两岸联测,组成四边形闭合环,闭合环精度应符合《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表1.0.7的规定。

跨河水准的选线及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跨河水准测量应选在桥址附近河面最窄处,并可利用河中洲渚。

应避免水准视线从沙丘、草丛、沙滩、芦苇的上方通过。

两岸置镜点高差不易过大,至水边的距离应接近相等。

不宜东西向跨河和在交通频繁处设站。

只能东西向设站时,应以人工反光使两岸尺上亮度基本接近。

⑵观测时间,晴天时应在日出后1h至上午10时,下午3时至日落前1h,或在阴天进行。

⑶跨河水准测量的测回数、组数,应符合《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表4.5.9的规定。

⑷各双测回高差的互相不应大于按《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计算式(4.5.9)计算的限值。

施工控制水准网的外业工作完成后,应对水准网中各条件式的不符值进行检验。

其限差应符合《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第4.5.1条的有关规定。

施工控制网,宜进行全桥的整体平差。

当各测段单位进度(每千米或每测站精度)不相等时,则应按统一的单位权中误差确定各段的权。

水准测量计算取位应符合《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表4.5.12的规定。

1.1.4.控制测量的检查

桥梁施工过程中,应对控制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

当发现控制点的稳定性有问题时,应立即进行局部或全面复测。

当控制网中仅个别控制点位移或沉陷,而周围其他控制点仍然可靠时,可进行局部复测,将己产生位移或沉降的控制点与周围的稳定点联成插点网,经精密测量及平差计算后,对不稳定的点赋予新值。

当控制点中少量控制点发生明显位移,而其他控制点稳定性难以判断时,应进行全面复测,并符合下列规定:

⑴全面复测宜在原定测网的基础上进行。

⑵复测精度应与原网保持一致。

⑶桥轴线方向应与原网保持一致。

⑷原坐标系统不得更动。

复测网中轴线上的起算点必须与轴线上的稳定性有密切的联测关系。

⑸高程系统和起算点应与原定测时一致。

经全面复测后的控制网,应采用复测后的平差值。

复测后,控制点坐标或高程的变化值小于2

(my为原测中误差,mF为复测中误差)时,可认为其位移或沉降不显著,原放样成果仍然有效。

否则,应对原放样的成果重新测算或重新计算,并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1.5.测量成果整理及技术总结

桥梁GPS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⑴控制测量说明书,包括工程名称、任务依据、执行的技术标准、以及布网概况、施测日期、测量单位、施测方法、使用的仪器、网基准的选择、投影面要素、平差方法、特殊情况及处理结果;

⑵控制网布设图;

⑶环闭合情况及精度;

⑷控制网边长、方位角、坐标成果及其精度;

⑸工程施工数据;

⑹控制点点之记。

三角网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⑶网环闭差及精度;

⑷控制网边长、方位角、坐标成果表;

⑸控制点点之记

高程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⑴观测手薄;

⑵全网高差观测值一览表;

⑶两岸与国家(或地区)水准点的联测资料;

⑷已知高程起算点资料;

⑸水准网平差计算资料;

⑹单位权中误差、跨河水准点间高差的中误差、水准网中最远2水准点间高差的中误差等精度资料;

⑺水准网成果表。

桥梁控制测量完成后,对施工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及遇到重要问题的处理,应按下列内容要求编写技术总结:

⑴基本情况;

⑵施测方法和实测精度;

⑶测量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问题及处理情况;

⑷使用和引进新技术的经验和体会。

1.2施工放样与竣工测量

施工放样应采用重复测量或闭合测量的方法进行,做到处处有检核。

精密施工中的三角测量和水准测量,其施测精度可比控制网低一个等级。

水上钻孔灌注桩中心位置应按设计位置设放,并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规定。

水下混凝土封底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准备工作:

①提供起始基底高程,两次测量互差限值5cm。

②设置测量平台及测读平面,在布设测点处,均应设立相当于测读平面的稳固标志,其高程误差限值为3cm。

③导管均应编号,应自管底起用钢卷延尺长,标出高程标志,导管应严格按编号拼接。

④测绳应标记齐全。

以钢卷尺检查,每百米长度误差的限值为10cm。

当深度较大时,在保证必要读书条件下,宜用短测绳提高测量精度,余下长度,以镀锌铁线补足。

⑵封底测量:

①定时测读混凝土面及导管底高程,测量限差为10cm,取位至分米。

混凝土灌注接近设计高程时,应随灌随测,严加复测,及时提供测量资料。

②在混凝土灌注完毕,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后,应全面测量一次混凝土面高程。

混凝土凝固后,再测一次,供作竣工依据。

承台及墩身施工放样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局部控制十字线及高程:

①墩中心点应由不少于3个施工三角点交会设放,再由另一个三角点连同原来的3个三角点对其示误三角形中心点进行测角复核;

或由不少于2个三角点按光电测距极坐标法设放。

示误三角形边长不得大于3cm,在此限差之内时取三角形的重心。

当其中由一个方向系桥中线时,其余两个方向与桥中线交会点间长度不得大于2cm见《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图6.10.11(b)];

当桥中线方向系用转角放出,按《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图6.10.11(a)情况处理。

前方交会示误三角形求出的墩中心,应同时观测1~2个测回,根据角差值,推算位置偏差,并以图解法检核。

图解的示误多边形,其近似内切圆伴星不得大于1cm。

②再墩中心点置镜,放出桥墩中心的纵横十字线或十字线的平行线,并将其投影至稳固的附属结构物上,以减少交会放样的次数。

交会放样在1次以上时,歌词交会得出的中心点,其点位差值不得大于3cm。

③水准高程精度应符合四等水准测量要求。

⑵模板检查:

承台模板尺寸与桥墩中心的纵横十字线相比,误差不得大于4cm,墩身不得大于2cm,高程用水准仪或钢卷尺设放,限差为3cm,模板上同一高程线上高程互差的限值为1cm。

顶帽与垫石施工放样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局部控制十字线及高程测量:

①设放墩中心点前,应将三角点标的活动标心校正至标石中心的铅垂线上,对固定标心进行归心投影,测定归心改正值。

用前方交会法设放时,应有两岸供3个以上三角点进行交会,其示误多边形边长不得大于2cm;

当其中由一个放心系桥中心时,其余三个方向与桥中线交点间最大长度不得大于1.5cm。

求出墩中心点后,应在各三角点上同时观测水平角2~4各测回;

有条件时,尚应在墩中心点置镜,观测各三角点2~4个测回。

可按单三角形概略平差,并用图解法检核。

与最后一次交会测放的墩中心点比较,点位互差不得大于2cm。

②水准高程精度应符合四等水准测量要求。

设放的十字线与高程标志应准确、坚固、稳妥可靠,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进行检查。

顶帽模板尺寸误差不得大于1cm,高程精度应符合四等水准测量要求。

⑶灌注顶帽混凝土至顶部时,应在墩顶桥梁中线上埋设中心标1~2个,并在墩顶上、下游异侧个埋设水准标1个,见《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图6.10.12。

在桥墩建成后,应测定中心标里程及水准标高程。

墩中心点的设放,亦可采用前方交会角图解法以趋近法测出,所需测回数可根据精度要求确定。

墩中心点测出后,仍必须观测检核。

承台、墩身、顶帽、垫石的竣工检查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模板的检查的有关规定。

架梁前,应顿墩、台顶的水准点高程、桥中线方向及每孔的跨距进行测定。

⑴墩中心十字线测定:

桥中线方向应在无风、视线清晰、呈像稳定时直接测定。

测定前,应检校仪器的水准器、十字丝、垂球或光学对点器等。

后视点与前视点异向时,正倒镜不符值不得大于3mm,取中值。

②墩台中心里程必须精密测定。

里程的平差值与设计值比较,其不符值超过1cm时,应作适当的调整。

③设放钢梁架设的标志线、支座十字线,其距离与垂直度限差为1mm。

⑵墩顶水准标高程测定:

①墩顶水准标高程精度应与施工控制水准网复测精度相同,取位至0.1mm。

在墩跨较大时,移用DS0.5或DS1型水准仪按跨河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并用不同方法复核。

②由地面水准点转的高程至墩顶时,应以水准仪测读接高,并用悬挂钢卷尺复核。

高差较大不易传递时,可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往返测定高差,并用悬挂钢卷尺复核。

③两岸基本水准点与墩顶水准标高程应采用直接逐跨联测1~2次,使全桥贯通。

支座安装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高程:

精度要求与墩顶水准标相同。

⑵位置:

固定支座应按设放的支座十字线安置,活动支座的辊轴倾斜位移应按实测气温计算。

为确保桥涵主要承重结构达到招标文件要求的100年使用期,桥涵结构所用工程材料应符合国家和部门的有关标准和要求,所有桥涵工程混凝土必须由拌合站集中拌和,罐车运送至施工地点,其耐久性混凝土按照耐久性混凝土工艺措施进行生产。

高度小于20米的桥墩(台)要求混凝土浇注一次成型。

桥梁墩台的工后沉降量满足规范容许值。

对于外静定结构,其相邻墩台均匀沉降量之差的容许值,除满足外静定结构相令墩台沉降之差的要求外,还应考虑沉降时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

涵洞的地基为软弱黏性土地层时,计算涵洞的沉降,其工后沉降量满足规范容许值要求。

涵洞基础施工时,首先检测基底承载力,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为保证桥涵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所规定的强度、刚度与结构几何、变形、变位等要求,制定相应的施工工艺、工艺措施及检测方法。

桥涵混凝土模型采用整体钢模,确保混凝土结构尺寸及外观质量。

桥上无碴轨道道床施工标准采用II型博格板无碴轨道的工程技术与工艺措施。

第二章桥梁桩基础施工

2.1.桥位网施工测量

2.1.1.施工放样

与业主、设计院、工程监理一道,进行工程测量控制网的交接桩和复测工作。

建立平面控制网,严密平差。

建立高程控制网,并定期对平面、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

设置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元件,严格控制路基、站场和桥梁的工后沉降。

将测量成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批,根据批准后的成果进行施工放样,申请办理开工报告。

2.1.2.施工测量

⑴桩基施工测量

首先对桩基进行测量定位。

混凝土灌注完毕后,全面施测一次混凝土面高程,作为封孔竣工高程。

⑵承台施工测量

承台施工放线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支立模板。

采用水准仪法测定承台高程。

⑶墩身、墩帽施工测量

承台施工完毕后,采用单三角形控制测量结合自由设站法测设各墩控制点于承台上,同时采用全站EDM三角高程对向观测法将水准点引至各墩并进行贯通测量。

利用各墩承台上的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支立模板。

采用常规的悬挂钢尺配合水准仪法测定墩身、墩帽高程。

2.2.基础施工

2.2.1.明挖基础

1、基坑开挖前应做好下列工作:

⑴测定基坑中心线、方向、高程;

⑵按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情况,决定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案、开挖范围和防、排水措施。

基坑可采用垂直开挖、放坡开挖、支撑加固或其他加固的开挖方法。

在有地面水淹没的基坑,可修筑围堰、改河、改沟、筑坝排开地面水后再开挖基坑。

在天然土层上挖基,如深度在5m以内,施工期较短,基坑底处于地下水位以上,土的湿度接近最佳含水量、土层构造均匀时,则基坑坑壁坡度可参照表2-1选定。

基坑深度大于5m或有其他不利条件时,应将坑壁坡度适当放缓,或加作平台。

如土的湿度过大,能引起坑壁坍塌时,坑壁坡度应采用该湿度下土的天然坡度。

表2-1基坑坑壁坡度

坑壁土

坑壁坡度

基坑顶缘无载重

基坑顶缘有静载

基坑顶缘有动载

砂类土

1:

1

1.25

1.5

碎石类土

0.75

黏性土

0.33

0.5

极软岩、软岩

0.25

0.67

较软岩

0.1

极硬岩、硬岩

注:

①挖基通过不同土层时,边坡可以分层选定,并酌留平台;

②在山坡上开挖基坑,当地质不良时,应防止滑坍;

③在既有建筑物旁边开挖基坑时,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办理。

基坑顶有动载时,基顶缘与动载间应留有大于1m的护道,如地质、条件不良,或动载过大,应进行基坑开挖边坡检算,根据检算结果确定采用增宽护道或其他加固措施。

弃土不得妨碍施工。

弃土堆坡脚距坑顶缘的距离不宜小于基坑的深度,且宜弃在下游指定地点,不得淤塞河道,影响泄洪。

无水土质坑底面,宜按基础设计平面尺寸每边放宽不小于50cm。

适宜垂直开挖且不立模板的基坑,基底尺寸应按基础轮廓确定。

有水基坑底面,应满足四周排水沟与汇水井的设置需要,每边放宽不易小于80cm。

基坑应避免超挖,松动部分应清除。

使用机械开挖时,不得破坏基底土的结构,可在设计高程以上保留一定厚度由人工开挖。

基坑宜在枯水或少雨季节开挖。

基坑开挖不宜间断,达到设计高程检验合格后,应立即砌筑基础。

如基坑暴露过久,则应重新检验。

必要时,基坑应进行边坡稳定计算。

2、基坑回填

⑴基坑应按设计要求及时回填,应分层夯实。

⑵台后、涵洞两侧基坑回填所用的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⑶台后、涵洞两侧基坑回填应密实、稳定。

若以碎石分层填筑,其压实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⑷台后、涵洞两侧基坑回填顶面高程允许偏差为±

50mm。

3、基坑护壁

⑴下列基坑开挖后可采用护壁加固:

①基坑较深,土方量较大;

②基坑坡度受场地限制;

③基坑地质松软或含水量较大,坡度不易保持。

⑵挡板支撑,可采用横、竖向挡板与钢(木)框架支撑坑壁。

基坑每层开挖深度,应根据地质情况确定,不宜超过1.5m,边挖边支。

⑶对支撑结构应随时检查,发现变形,及时加固或更换,更换时应先撑后拆。

支撑拆除顺序,应自下而上。

待下层支撑拆除并回填后,再拆除上层支撑。

⑷用吊斗出土,应有防护措施。

吊斗不得碰撞支撑。

⑸喷射混凝土护壁适用于稳定性好,渗水量少的基坑。

喷护的基坑深度应按地质条件决定,但不宜超过10m。

⑹喷射混凝土厚度可按表2-2确定。

表2-2喷射混凝土厚度(mm)

基坑渗水情况

地质类别

无渗水

少量渗水

10~15

15

黏性土、粉土

5~8

8~10

3~5

①本表喷射混凝土厚度适用于不大于10m直径的圆形基坑,未考虑基坑顶缘荷载。

②每次喷射混凝土厚度,取决于土层和混凝土的粘结力与渗水量的大小;

③坑内砂层有少量渗水,可在坑壁打入木桩后再喷混凝土,木桩直径约为5cm、长100cm,向下与坑壁成30°

角打入,一般约为50~100cm。

4、基坑围堰

围堰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围堰顶面宜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0.5m;

⑵对河流断面被围堰压缩而引起的冲刷,应有防护措施;

⑶围堰应尽量做到防水严密,减少渗漏;

⑷堰内面积应满足基础施工的需要;

⑸围堰应满足强度、稳定性的要求。

5、基坑排水

明挖基础,可采用汇水井或井点法排、降水,应保持基坑底不被水淹。

粉、细砂土质的基坑,宜用井点法排降低水位。

当用汇水井排水时,应采取防止带走泥砂的措施。

水下挖基时,抽水能力应为渗水量的1.5~2倍。

基坑排出的水应以水管或水槽远引。

各类井点法降水的适用范围可按表2-3确定。

表2-3各类井点法降水的适用范围

井点名称

土层渗透系数(m/d)

降水水位深度(m)

单层轻型井点

0.1~50

3~6

多层轻型井点

6~12(由电井点层数而定)

喷射井点

0.1~1

8~20

电渗井点

<0.1

根据选用的井点确定

管井井点

20~200

深井井点

10~250

>15

井点法降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安装井点管,应先造孔后下管,不得降井点管硬打入土内,造孔垂直,深度宜比虑管底深0.5m左右。

虑管底应低于基底以下1.5m。

⑵井点管四周,应以粗砂灌实,距地面0.5~1m深度内,用黏土填塞严密。

⑶集水总管与水泵的安装应降低,集水总管向水泵方西宜设有0.25%~0.5%的下坡。

⑷井管系统各部件均应安装严密,不得漏气。

⑸降水过程中,应加强井点降水系统的维护和检查,保证不断抽水。

⑹对水位降低区域建筑物可能产生沉降,应进行观测,并采取防护措施。

⑺拆除多层井点应自底层开始逐层向上进行,在下层井点拆除期间,上部各层井点应继续抽水。

6、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岩层基底应清除岩面松碎石、淤泥、苔藓,凿除新岩面,表层应清洗干净。

倾斜岩层,应将岩面凿平或凿成台阶。

易风化的岩层基底,应按基础尺寸凿除已风化的表面岩层。

在砌筑基础时,应边砌边回填封闭。

⑵碎石类及砂类土层基底承重面应修理平整,砌筑基础时,先铺一层水泥砂浆。

⑶黏性土层基底修整时,应在天然状态下铲平,不得用回填土夯平。

必要时,可向基底夯入10cm以上厚度的碎石,碎石层顶面不得高于基底设计高程。

⑷泉眼可用堵塞或排引的方法处理。

7、基底检验

基底应检验下列内容:

⑴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大小和基底高程;

⑵基底地质情况和承载力是否与设计资料相符;

⑶基底处理和排水情况;

⑷检查施工记录及有关试验资料。

基坑检验方法按地基土质复杂(如溶洞、断层、软弱夹层、易溶岩等)及结构对地基有无特殊要求,可采用直观或触探方法,必要时钻探(钻深至少4m)取样做土工试验,或按设计的特殊要求进行荷载试验。

基底高程允许误差应符合表2-4的规定:

表2-4基底高程允许误差应符合

土质

±

50mm

石质

+50

mm

-200

8、混凝土与砌体基础

基础砌筑除应符合铁道部现行相关砌体施工标准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应在坑底无水情况下施工;

⑵石料及砌块不得从平台上抛下;

⑶水下混凝土及砌体基础终凝后,方可停止抽水。

基础与墩台身的接缝,应满足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相关桥涵施工标准的有关规定。

9、明挖基础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基坑换填或回填应及时,夯实符合规定;

⑵基坑应满足基础轮廓、放坡、排水的需要,特殊情况下,并应符合加宽的要求;

⑶基础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5的规定。

表2-5基础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基础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

30mm

2

基础顶面高程

20mm

⑷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砌体所用原材料、配合比和强度、砌体砌缝、混凝土浇筑应符合相关施工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2.2.2.桥梁钻孔桩施工工艺

钻孔到达设计高程后,应复核地质情况和桩孔位置,应用检孔器检查桩孔孔径和孔深,施工偏差应符合表2-6的规定。

表2-6钻孔桩钻孔允许偏差表

序号

孔径

不小于设计孔径

孔深

摩擦桩

不小于设计孔深

柱桩

不小于设计孔深,并进入设计土层

3

孔位中心偏差

群桩

≤100mm

4

倾斜角

≤1%孔深

5

浇筑混凝土前桩底沉渣厚度

≤200mm

≤50mm

钻孔桩的钢筋骨架制作、安装质量应符合表2-7的规定。

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每根基桩应制作不少于2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应按相关施工技术标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