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598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二Word格式.doc

这种能量积蓄将改变记忆再现式的解题观念,向理性、科学、动态的理解、判断、阐述、分析转化。

而这种阅读和表达方面的能量积蓄,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得到落实。

强调思维的自主性

【例1】

(2010年高考宁夏/海南卷试题)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

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观点一:

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

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

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①斯瓦米纳森曾因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

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

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

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

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要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分析】这一探究性试题及解题思路,向学生提出了对探究的要求。

我们将其概括为“两种态度”和“两种能力”。

自主的态度。

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是探究的前提。

新课标要求: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没有做阅读主人的姿态,就难以从容上场。

负责的态度。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对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提出了明确要求: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而阅读测试中的作答,正是一种“表达”,也理应遵循这一要求。

对于阅读鉴赏而言,“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的重要表现便是:

解读,关注整体,立足文本;

作答,言必有据,言之成理。

“请结合全文”,亦向我们提出了合理构建、言必有据的要求。

发现的能力。

就本题而言,能否自成一说,在于考生是否具有从文本中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中提出: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发现的能力,是探究过程中最宝贵的素质。

表达的能力。

作为主观题,要将思维的结果文字化,就需要表达。

新课标对于“表达与交流”作出了如下规定: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这不仅仅是在谈作文,也是在谈主观题。

就本题而言,将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写明白,构成一段观点明确、说理充分、层次清晰的文字,就表达出了我们的探究成果。

思维的自主,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能力。

重视思维的合理性

【例2】

(2010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要点: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分析】本小题考查学生能否对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分析,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深化了能力考查。

其中“结合全诗”的要求,应有两层意思:

一是遵循全诗的情感基调,二是以作品语言为支撑,由言及意。

题干中的“简述”二字耐人寻味:

既然要通过结尾句并结合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能不进行必要的分析以符合题目要求。

因此,如果将“简述”变为“简析”,要求就似乎更加明确了。

但是,对于考生来说,完成此题应具备一种比较严谨的思维能力,而这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整体把握,揣摩语言,合理分析,是本题的内在要求。

它不仅符合课标精神,也符合阅读鉴赏的基本规律,故命题立意妥当且积极。

不过,该题的作答情况不佳,其中存在着多方面原因:

由于受选择题的“诱导”,一些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出现整体偏差,这道简述题也受到牵连,在“结合全诗”上表现不佳。

对文字背面的情感信息不够敏感,对作者复杂的情感认识不够全面,这都使得考生的理解较为浮泛,停留在“无奈”、“惆怅”、“命运坎坷”等笼统的认识上。

缺乏分析的意识及能力,罗列诗句,并由此直接生成结论,缺乏思维过程,使诗句与观点形成“两张皮”。

从根本上说,以上现象都源于阅读思维和解题思维不尽合理。

因此,整合文本语言信息,深入地读懂作品,明确问题指向并有步骤、有质量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是新课程情境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的素质。

把握思维的灵活性

【例3】

(2010年高考宁夏/海南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高考作文试题是对考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检验。

这里所说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实质,一方面是“思维”,一方面是“表达”。

高考作文试题呼唤有水平的思考和得体的文字。

首先,高考作文是脑力的创造。

每一个命题,都在为这种创造搭建最宽广的平台。

以上面这个作文试题为例,我们来看看这个平台的开放空间有多大。

正如一些评论者所说,“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句话是锁住三个材料的点睛之语。

可这“一定规律”是指什么规律呢?

如果我们将这三个材料简单地“合并同类项”,它们至少有两点共性:

1.动物与人,均有潜力,均可生长,均有前途。

2.动物与人的成长,均与环境有关,均需提供舞台。

就此成文,当然不错。

但总归简单了点,再探求这三则材料的不同,则会发现:

3.热带鱼的环境,乃他人提供鱼儿们被动承受,也不过一尺。

4.狼的环境,乃自我寻求,它们主动体验,故行者无疆。

5.“最有前途者”的环境,不但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学生的提高也成就了教师。

环境造就人,人对环境也产生作用。

可见,这三个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有关“环境与成长”的三种不同情态。

除此之外———

6.热带鱼没有因小鱼缸而沉沦,不管受制多久,依然能够生长,面对环境,需要渴求与坚韧。

7.狼没有在严酷的自然中被淘汰,它们善于趋利避害,面对环境,需要好奇与发现。

8.“最有前途者”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面对环境,需要自信与努力。

可见,这三个材料也呼唤着在某种环境中成长所需的三种不同品质。

看到题目材料“同”的一面,不会偏题跑题,而看到“同”中“不同”的一面,才有望写得深刻,写得别致,让人眼前一亮。

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作文一题上表现得最为分明。

事实上,考场作文普遍暗淡是不争的事实———表面化、雷同化、套路化、口号化等倾向愈演愈烈。

有人说这是命题使然,其实我倒认为是教学使然,因为我们没有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上做足文章。

从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上来看,考生能否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展开合理联想,找寻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从而表现出一种深度关注和具体思考,是考场作文的关键。

从多年的高考阅卷实际情况来看,考生发现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是很不够的。

有时候,我们根据社会政治、文化热点搜集材料甚至猜题押宝;

有时候,我们过分陷于文章的开头结尾、语言修辞的技术处理而难以自拔。

思维的合理性、新颖性、灵活性、深刻性却被我们回避了。

如果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纵深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一定会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一定能够给读者以启发。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应试思维都亟待进化。

2010年高考已然落下帷幕。

在考与教之间,每一个教育从业人员都在辛苦地摸索、赶路。

但只要我们秉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努力把握好命题与教学的基本规则和规律,努力实践,努力修正,就一定能达到一种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语文教研员)

数学:

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强调变通

■罗才忠

教育部依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为新课程实验省(区)制定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纲》)。

由于各省(区)学情不尽相同,他们各自制定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考试考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

《标准》、《考纲》、《说明》之间的关系为:

{《说明》}﹤{《考纲》}﹤{《标准》}。

因此,教学应遵照《标准》,应考应依据《说明》。

试题概览

综观今年所有的新课程高考数学试题,给人以平和清新、富有创新的感觉,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

能以重点知识主干线来挑选合理背景、构建试题的主体,既兼顾传统内容,又兼顾新教材内容,在较多的地方打上了《标准》的烙印。

因此,试题效度令人比较满意,试卷结构基本合理,有必要的区分度,与中学数学教学基本吻合。

从试卷的结构上看,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平面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及其案例,是新课程中的五大主干知识块,始终是知识考查的主线。

《标准》中的新增内容大都是近、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是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知识,因此在这些考卷中保持着较高的比例。

但高考试卷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试题普遍偏难,难度太大就会缺乏较好的区分度(过分简单也是如此)。

个别试题超出了《标准》的范围,某些省(区)命制的个别试题繁、难、偏旧,比较离谱。

典型分析

(一)【例】山东理科卷第17题(见附录)

【评价】本题注重基础,强调通法,不偏不怪。

选择题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循序渐进,层次清晰,当属优秀试题的典范。

本题把三角函数知识点在图像、性质和三角恒等变换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考查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及二倍角等基本公式的灵活应用、图像变换以及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体现了新课程不但重视“知识与技能”,而且重视“过程与方法”。

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中得到了检验。

(二)【例】海南省理科卷第19题

为调查某地区老人是否需要志愿者提供帮助,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该地区调查了500位老年人,结果如下:

(1)估计该地区老年人中,需要志愿者提供帮助的老年人的比例。

(2)能否有99%的把握认为该地区的老年人是否需要志愿者提供帮助与性别有关?

(3)根据(2)的结论,能否提供更好的调查方法来估计该地区老年人,需要志愿帮助的老年人的比例?

说明理由。

附:

P(K2≥k)0.0500.0100.001

k3.8416.63510.828

K2=n(ad-bc)2(a+b)(c+d)(a+c)(b+d)

【解析】

(1)调查的500位老年人中有70位需要志愿者提供帮助,因此该地区老年人中,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的比例的估算值为70

500=14%。

(2)K2=500×

(40×

270-30×

160)2200×

300×

70×

430=9.967。

由于9.967>6.635,所以有99%的把握认为该地区的老年人是否需要帮助与性别有关。

(3)由(2)的结论知,该地区老年人是否需要帮助与性别有关,并且从样本数据能看出该地区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中需要帮助的比例有明显差异。

因此,在调查时,先确定该地区老年人中男、女的比例,再把老年人分成男、女两层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更好。

【评价】该试题来源于现实的生活背景。

新课程实验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已普遍开展,在教师教学中和学生研究中都受到了重视。

此题理论联系实际,考查了统计概率的应用价值,是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教学建议

如何认识高考命题超出《说明》(或《标准》)问题

新课程经历了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的转变,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各有千秋,社会上的高考复习资料也五花八门。

我们要在色彩斑斓的表象中认清形势,把握好各省(区)的《说明》考试范围。

新课程中增加的考试内容是比较好掌握的,关键是传统内容在《说明》中有些有较大的变化,命题者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笔者看到某些省(区)的《说明》中有十几个“样题”是超《标准》的(当然也是超《说明》的),但他们命制的试题一年更比一年好,越来越全部接近《说明》的要求。

考服从于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宗旨,一线教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让教服从于考。

明年的试题和今年的肯定不同,跟在高考后面随行是无法占有主动权的。

只有踏踏实实地遵照《标准》教学,依据《说明》应考,才是教学应该遵循的。

对于高考命题超《标准》问题,应对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命题超《标准》是个别现象,防不胜防,我们无法因为这超出的一个知识点而让学生做大量超额训练。

同时,也希望命题评价时能客观反映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沟通,促进高考命题水平的提高。

认清新课程的主干知识块

高考大题离不开主干知识块的支撑。

传统的六大块中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数列、不等式还是新课程的主干知识块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考纲》中各知识块的教学课时统计。

在对理科必考部分、理科选考部分、文科必考部分、文科选考部分中,有关函数、几何、概率等知识块的所在模块、教学课时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

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平面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及其案例是新课程中的五大主干知识块。

数列与不等式已被削弱。

其中,与不等式相比较,数列的地位更弱。

当然,如果把选修系列4中的“不等式选讲”作为必考内容,那不等式也是主干知识块。

有必要说明的是,文科中的立体几何虽然只有18学时,但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也应该作为主干知识块,即文科的立体几何大题是不可缺少的。

关注高考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高考试题仍会保持高考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坚持以能力立意命题,突出考查能力与数学素质是命题的方向。

为了“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高考试题将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考查,加大思维量,适当减少运算量,降低入手难度,考查主干知识和通性通法,重视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强调探究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的方向仍是知识的广度和解题的速度,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

“概念是否模糊不清,方法是否模棱两可”是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外,选择、填空题一直是新题型的试验田,往年试验成功的“多选题”和“开放性”题型都是在这里出现的,但新题型不会是难题,只要认真分析、联想、转化、沉着应答,一般都可以解决。

解答题命题仍坚持能力立意,以考查数学思想方法、倡导理性思维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考查考生潜能为基本命题思路,加大对新增知识考查的力度。

将新旧知识综合的基本精神不会变。

三角函数大题要联系基本公式、基本定理的应用。

立体几何综合大题仍将可能有两种解法:

常规解法(综合法);

利用空间向量(坐标)求解(证明)。

概率大题(概率统计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数学建模题)。

函数综合题(可以是与函数与数列、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导数),要注意用导数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和题型解法的总结。

考前模拟试题的编制

如果考前模拟试题能够编制得体,对学生应考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考前的5月份时只需编制三套试卷便基本可以覆盖逐个《说明》的要求。

所有试题都必须是来自改编或创作,拒绝成题,反对陈题。

考前模拟试题的编制要依靠高三备课组集体的力量,切忌单打独斗,否则容易导致以偏概全。

另外,难度适中也非常重要,因为试题太难或太简单都没有区分度。

选择和填空题的准备过程中,要罗列出所有考点,每个考点准备两个符合难度要求的选择或填空题备用。

文、理科数学按照主干知识块设计大题。

设计的大题要有区分度,前面两个大题要面向中等考生,让他们看到希望,不至于丧失斗志。

(作者系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研员)

附录:

山东理科卷第17题

中国教育报2010-9-17

【说明——复制时,因一些表格不能复制而空;

一些公式复制时格式变化,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