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6175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

证据:

Warren等(1970)(1970)的音素恢复实验、Miller等((19631963))的句子知觉实验。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一)知觉的假设考验说(((Bruner;

Gregory)11、基本思想——知觉类似于问题解决,它包含假设与检验假设的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索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注:

知觉有时可受到不正确的假设和期望影响,因而也会发生错误。

2、评价:

赋予知觉过程以主动性和智慧性。

三、知觉加工

(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官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二)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理解)

问题:

刺激的整体与部分的知觉顺序——先部分,后整体/先整体,后部分?

格式塔学派认为,总体多于部分之和;

由此看来,整体在其部分之前被知觉。

Navon的观点:

总体特征优先——总体特征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总体加工先于局部分析。

模式:

––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即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

––确认某种模式是什么,并把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

一、模板匹配说

模板(template)template):

存在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外:

部刺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外部模式的小复本。

(一)基本思想

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储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当某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若刺激与模板完全不重叠,该刺激就会被当成一种不相识的模式而遭到拒绝。

(二)评价

1、优点

●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

●模板说在机器的模式识别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银行卡、信用卡、商品条纹码的识别)

2、缺陷

●记忆负担沉重

●模式识别缺少灵活性,且效率低

二、原型说

原型:

不是某个特定模式的内部复本,而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最优代表)。

􀂄

头脑中存储着的代表一组物体、一个类别或范畴内所有个体关键特征的表征,它反映的是一类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比较。

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时,该刺激即得到识别。

(五)评价

优点:

能容纳模板匹配,更加灵活,富有弹性

缺点:

只有自下而上加工,没有自上而下加工

三、特征分析说

(一)基本思想􀂄

特征分析说试图将模式分析为组成它们的各种特征,模式识别时需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得以识别。

(二))“鬼城”模型——Selfridge(1959)p42

第一层:

印象鬼,对外部刺激编码形成刺激映象;

第二层:

特征鬼,进行特征分解;

第三层:

认知鬼,监视特征鬼的反应,将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并作出反应;

第四层:

决策鬼,根据认知鬼的反应作出决策,识别模式。

(五)特征分析说的评价

避开预加工、减轻记忆负担、带有学习色彩

缺乏自上而下加工过程

第三节结构优势效应

一、字词优势效应——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

二、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较差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三、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部分。

四、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第三章注意

二、选择性注意的理论模型

(一)过滤器模型(FilterModel)

1、代表人物:

Broadbent(1958)

2、基本观点:

(参p-54)

由于从过滤器至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此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鸡尾酒效应:

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和某人谈话,你对周围的人们交谈是不能识别的,但你对偶然传来的你的名字是能觉察和识别的。

这个现象称为鸡尾酒效应。

(二)衰减模型(AttenuationModel)

Treisman(1960,1964)

参p-56

4、衰减模型与过滤器模型的比较

(1)区别

􀁺

过滤器模型为单通道模型,其过滤器的工作方式为“全或无”;

而衰减模型是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弹性更大,其过滤器是对一些信息进行衰减。

(2)共同点

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高级分析)的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加以调节;

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均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分析之间;

注意的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三)反应选择模型

Deutsch&

Deutsch(1963)2、主要思想:

参p57-583

1、争论的焦点

•注意选择发生在什么时间?

——早期选择还是晚期选择?

2、两个模型的验证——p:

59-60

•Treisman&

Geffen对各模型的检验

•感受性与判断标准的区别实验

•皮肤电反射的研究

•ERP的研究:

支持早期选择模型,但选择时间并非固定不变。

3、两个模型的共同点

•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的分配

一、双作业操作(理解)

•研究表明,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的情况如何,依赖于两种作业是否相似、作业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被试自身的特点。

练习可促进双作业操作的水平!

二、中枢能量理论(卡尼曼)

1、基本思想:

p-62

2、特点:

•是一种单一的能量(资源)模型•要有一个具体的能量分配方案

3、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

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得到的资源多,其加工过程可顺利进行。

•材料限制过程:

指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此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理论的评价

(1)优点:

可较好地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很多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

(2)缺点:

1)它着眼于加工过程的整体,但未深入其内部加工阶段;

2)不能解释两种相似的作业容易发生干扰这一现象

3)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术语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如唤醒。

第三节自动加工与控制性加工

1、自动加工:

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且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

2、控制性加工(注意性加工):

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且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应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二、特征整合理论

1、主要观点

•这一理论将注意与知觉过程结合起来考虑。

他们区分出客体和特征,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客体的知觉过程分为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前注意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后期通过集中注意将各特征整合为客体。

3、错觉性结合:

一个客体的特征与另一个客体的特征错误地结合在一起。

第四章记忆结构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2、詹姆斯——区分了初级记忆与次级记忆

二、两种记忆说

1、提出者:

Waugh&

Norman(1965)

2、主要内容:

存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3、两种记忆系统模型图:

(p70)

2、自由回忆实验

(1)系列位置效应Murdock(1962,实验一)

抑制说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解释

起始部分的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的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

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解释:

刺激此列中间部分项目的回忆成绩较差是由于他们既受到起始部分项目的干扰,又受到结尾部分项目的干扰(前摄抑制);

而起始部分项目则是受到其后项目的干扰,结尾部分只受到以前项目的干扰。

(倒摄抑制)

两种记忆说的解释——

曲线结尾部分反映的是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组合成另一部分,他反映着长时记忆。

第二节感觉记忆

定义:

外部刺激作用于感官产生感觉像后,刺激作用停止,但感觉像仍能维持极短的片刻。

这种记忆称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分类:

图像记忆、声像记忆

一、图像记忆(IconicMemory)

(一)整体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1、整体报告法

在记忆实验中,要求被试将记住的内容全部报告出来或尽可能多地报告出来。

容量(记忆广度):

4-5个项目

不足:

随着回忆时间的推移,有些原本记住的视觉刺激已经衰退或消失。

2、部分报告法

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内容的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容量:

9个项目左右

实验证据:

斯柏林(1960)

技术方法要求较高,且随着刺激数量的增加,被试对报告信号的区分难度亦相应增大。

二、声像记忆(EchoicMemory)(理解)

1、存在证据——“四耳人实验”(Moray,1965)“三耳人实验”(Darwin,1972)

2、特性

容量较小:

5个项目左右

保持时间比图像记忆长得多:

可达4秒

 

第三节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一)阿特金森和谢夫林的多存储模型

1、特点

三种记忆贮存

短时记忆具有两个功能:

(1)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

(2)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借助复述)

长时记忆是一个大信息库,其信息编码有视觉、听觉、言语等形式

信息转移的控制思想

第四节加工水平说(理解)

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过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

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精细联想的信息产生较强的痕迹,保持时间较长;

而那些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产生较弱的痕迹,保持时间较短。

二、关于复述

不同的复述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

简单的保持性复述——效果差

精细复述——效果好

四、对加工水平说的评价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待记忆,推动了记忆的研究;

对加工水平及复述的看法合理、可取。

2、缺点

没有提出加工深度的客观的、独立的指标,无法进行验证;

循环论证,无法介定。

第五章短时记忆

第一节短时记忆容量

一、有限的容量

容量大小:

2组块

组块:

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二、知识

经验对组块的影响(理解)

3、Miller&

Selfridge(1950)的实验(理解)p94

三、分组:

时空关系对组块的影响

分组(grouping):

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成一组。

第二节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一、感觉代码

1、听觉代码与AVL单元

编码:

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这种加工过程即为编码。

代码:

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

二、语义代码

1、Wieckens(1970):

前摄抑制的解除(释放)􀂄

实验结果如(掌握实验)p100

第三节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理解)

2、平行扫描与序列扫描

平行扫描:

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不会随实际项目数量或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序列扫描:

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诸项目一个个地相机进行比较,那么别是的反应时将随着识记项目增多或记忆集增大而增加,这种相继比较为系列扫描。

3、从头至尾的扫描或自我停止的扫描

从头到尾的扫描:

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要顺序检查一遍,即将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每个项目都要比较一次,然后才判定识忆项目是否与记忆集中的一个项目相匹配,看它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自我停止的扫描:

在记忆集中检查出索要的项目后即停止比较,即在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同一项目匹配以后,就不再搜索下去。

直通模型(Wickelgren、1973,3

基本观点

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人是依据各项目的熟悉值来作出某种判定的,当熟悉值高于人的内部判定标准时作出“是”反应,低于这一判定标准时作出“否”反应;

熟悉值愈偏离人的内部标准,则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愈快。

四、双重模型——Atkinson&

Juola(1973)

基本观点

􀂙

刺激存在着熟悉值,再认存在着“高”、“低”两个判断标准

熟悉值高于高标准或低于低标准:

用直通模型解释(平行的快速过程);

熟悉值介于两个标准之间:

用系列扫描来解释(系列的慢速搜索)

判断标准可因任务要求而发生变化

一、遗忘的进程

Norman(1965)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分别考察了间隔时间和间隔数字对遗忘的作用,从而将这两个因素分开。

实验结果支持干扰说,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主要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的消退。

第六章长时记忆

第一节长时记忆的类型

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一)Tulving(1972)根据所存储的信息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

指接收和储存关于个人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空联系的信息的记忆。

语义记忆:

是对词语、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

(二)两种记忆的比较

1、区别: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储存的信息

特定时(空)的个人事件;

推理性小

词语、概念、定律等;

推理性大

参照点

个人经历

一般知识

保持性

不稳定、易受干扰、不易提取

较稳定、易提取

2、联系:

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可看作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一、层次网络模型——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

1、模型的结构

该模型假定,相互联系的概念有层次地构成一种网络系统(如图6-1所示)。

这个网络由结点和连线组成。

结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概念与其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连线把上属与下属概念联系在一起,也把概念与特征联系起来。

连线的方向表示某种关系是单向的。

模型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储存,以节省存储空间。

范畴大小效应:

即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的时间也多。

1)熟悉效应:

对较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的现象

2)典型性效应:

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3)否定判断:

判断同一范畴的两个词比判断不同范畴的两个词需时更长(理解)

层次网络模型的评价

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成网络,具有简洁经济的特色。

(2)缺点

●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太少;

●对概念进行分级储存,节约了储存空间,但却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

●此模型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熟悉效应等。

二、激活扩散模型

该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距离将概念以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

概念(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其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之间有愈多的共同特征;

或者两个结点之间通过其共同特征而有愈多的连线,如此,两个概念的联系也更紧密。

模型的验证:

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

激活扩散模型的评价:

该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用语义联系来代替层次结构,因而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

此外,它还能解释层次网络模型中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

一、集理论模型——Meyer(1970)

1、模型的内容

该模型将语义记忆看作是由许多集合构成的系统。

其基本的语义单元仍为概念。

每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

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和特征集(或属性集)。

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而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

这些信息集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

当要对句子进行真伪判断时,可以分别搜索两个概念的属性集,根据其重叠程度做出决定。

2、谓语交叉模型(理解)

该模型是集理论模型的一个具体实例。

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

第一阶段是判断主语与谓语是否交叉。

第二阶段是判断主语是否为谓语的子集或下级概念。

对特称语句的判断在第一阶段即可实现,而对全称语句的判断则还需第二阶段的加工才能完成。

二、特征比较模型

1、两类语义特征

该模型认为,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是由一集属性或特征来表征的。

一个概念的诸语义特征分为两类。

一类为定义性特征,即定义概念所必须的特征;

另一类为特异性特征,它们对定义概念不太重要但具有一定的描述功能。

当被试判断一个简单的陈述句时,他会将两个概念的特征分为这两种特征,然后再进行比较。

4、对模型的评价

可以说明判断不同语句的反应时差别;

可用不同的加工阶段解释范畴大小效应、典型性效应和否定判断。

存在的问题:

难以区分定义性特征与特异性特征。

第四节HAM模型

一、基本观点

1、HAM是一个网络模型,但其基本表征单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概念本身。

命题是抽象的表征,在形式上类似句子。

2、根据HAM模型,命题是一小集联想构成的,每个联想将两个概念结合起来。

联想主要有四种类型:

1.上下文——事实联想2.地点——时间联想3.主语——谓语联想4.关系——宾语联想

第七章表象

1、定位实验(理解)

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实验分为三组:

①知觉-记忆组,②带栅格的表象组,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

实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字符定位作业中,三个小组被试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被试的知觉表征和想象表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锐敏度实验(理解)

Frinke&

Kosslyn利用具有不同表象鲜明性的被试来研究知觉和表象的机能等价问题:

p135-136

(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2)表象锐敏度实验

两个实验的结果如右图,这一结果支持表象与知觉具有机能等价的观点。

4、选择性干扰实验(理解)

(1)同一信息通道相互干扰

早在上世纪初,心理学家Perky(1910)就发现在同一感觉通道内存在知觉与表象相互干扰现象。

实验要求被试注视屏幕,并想象在屏幕上有一个西红柿,与此同时,主试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较模糊的西红柿的图像,结果被试认为屏幕上西红柿图像是自己想象的结果。

(2)表象对知觉的干扰

Segal和Fusella(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将被试分为两个小组:

听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视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一颗树)。

结果表明,听觉表象对听觉信号觉察有干扰,而视觉表象对视觉信号觉察有干扰。

这称作表象对知觉的选择行干扰。

实验表明,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存在表象与知觉竞争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说明二者的机能是等价的。

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两种编码说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在情景(表象)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信息表征类型。

为此,Paivio(1975)设计一个实验考察表象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

实验所用的材料分为字词和图画两种,各分为一致型和冲突型两种。

实验结果参考:

p139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在某些条件下(如对客体大小进行加工)甚至语言信息还需转化为表象再进行判定。

一、心理旋转概述(理解)

心理旋转的研究于70年代初由Shepard及其同事共同进行。

实验所用材料如右图所示,分三种情况,A为平面对,B为立体对,C为镜象对。

实验要求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否重合,纪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理解)

1、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

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

Shepard等称这种同构为“二级同构”。

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能上等价。

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理解)

距离扫描:

两点之间的距离越长,反应时越大,说明心理扫描的心理真实性。

大小效应:

在客体知觉过程中,小的客体总不如大的客体容易看清楚。

表象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则为心理扫描提供另一个心理真实性。

1、表象的两个主要因素:

(1)表层表征,即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

(2)深层表征,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可分为本义表征和命题表征两种类型。

第九章问题解决

一、问题的心理学描述

所有问题都含有3个基本成分:

(1)给定(起始状态):

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

(2)目标(目标状态):

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

(3)障碍:

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