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192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0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地理教案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老师讲解·

巩固知识点,加深理解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

2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

3.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更替现象

2.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中,感受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2.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

2.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

用习大大访美,在美国的习大大是否跟我们一样是白天,我们怎样向他问好,导入新课。

听,思考,回答

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出示课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并适时讲解。

问题:

1.从地球的运动课件中,可以看出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形式,是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围绕中心是什么?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周期是多少?

观察课件,看书P11,思考,讨论

直观形象地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出示地球仪,鼓励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

适时讲解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现象

一个学生演示,其余学生观察、思考

动手参与,体验过程,加深理解

讲解:

以中国北京和美国洛杉矶为例,讲解计算地方时的方法(学生无需掌握)

拓展学生能力,维持学生兴趣

出示课件:

地球的公转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2.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是什么?

3.地球的方向是什么?

观察,看书P13,思考,讨论,回答

直观形象地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出示地球仪,鼓励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

适时讲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变化情况

小结,:

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1.2.

公转

 

列表,思考,讨论

及时归纳总结,防止遗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理解了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掌握了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理解了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听,发言,讨论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思考,讨论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复习

出示复习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2.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3.当我们家乡利川烈日当空的时候,美国纽约正是午夜时分,这是由造成的。

独立完成

及时复习巩固,减少遗忘

黑龙江和海南的春节图片

每年的春节期间,你可以去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地观赏冰灯,但要注意带上厚厚的衣服,那里太冷了。

我们攀枝花却是阳光普照大地,一件衬衣就足够了。

听,思,答

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出示太阳光直射点的位置移动规律示意图

启发:

1.哪两条纬线之间才有太阳光的直射?

2.这两条纬线之间的地区是地球上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地区,成为地球上最炎热的地区。

分解问题,突破难点

出示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和空白图

观察五带的分界线,然后填图

培养自学能力和动作记忆能力

1.什么季节升得最高?

什么季节升得最低?

2.一年之中,每天白昼的时间都一样长吗?

3.什么季节的白昼最长?

什么季节最短?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理解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能运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的公转。

听,互相总结

及时巩固,减少遗忘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

1.能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

2.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

地图册、课本中的相关插图、小黑板上的一幅指向标地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激趣]猜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打一事物。

(学生回答谜底:

地图)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地图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启思]我们拿到一幅地图,该怎样去看地图呢?

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

[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阅读课本16页“台湾的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先自己独立思考“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

能从地图上获得哪些信息?

”,然后再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

(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启思]假若绘制你的课桌平面图,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课桌的长度,那么实际课桌长度缩小了多少倍?

公式

三种表示形式

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巧练]

读“台湾岛图1.22”,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请你填出下列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五个零;

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2.方向

回忆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如果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启思]阅读小黑板上的指向标地图(如右图),思考

●A

●B

●C

指向标有什么用途?

图中的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

C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巧练]

按照教室的自然方位,请任意两个同学说出相对方向。

野外旅行或考察,有时会迷路,需要确定方向,假若你没带指南针,在北半球如何确定方向呢?

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3.图例

[启思]请同学们看图一些常用的图例,请你想办法,如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经纬网定向法

指向标定向法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老师讲解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二课时)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地图册、等高线地形模型、课本上的相应插图

(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地形图的判读

[启思]学生阅读课本图,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

它们的单位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要求)独立思考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海拔

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启思]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学生观察,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观察等高线地形模型,左右两个山坡哪个坡陡?

哪个坡缓?

与等高线的疏密分布情况有什么关系?

3.分层设色地形图

[启思]

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4.地形剖面图

怎样得到地形剖面图?

观察课本图1.44已绘制部分,你能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吗?

图中的C点、D点的海拔大约各是多少米?

(要求)同桌合作或小组交流完成。

(小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梳理知识)请你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二、地形图的判读

判读地势高低

识别坡度陡缓

第三节地图(第三课时)

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通过练习复习前两节有关地图的重要知识。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并能获得有用的信息;

熟练运用前两节的知识。

课本上的相应插图、学校平面示意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方法】阅读法、比较法、练习法

[激趣]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普通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回答:

地图能提供给我们很多各方面的信息)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活动]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师生活动)

(小结)

(板书)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本章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走进地理。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设计理念: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

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竞赛图表

五、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知识竞赛法

六、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

教学步骤

课件演示

教学效果

(一)

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师: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

是地球还是水球?

地球动画和图片

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二)

动手观察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

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展示著名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

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观察思考

深入自学

1、师:

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

(海、洋、海峡)

2、师:

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学生大多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四)

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1、请一位黄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

(六)

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

”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设计: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7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

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

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板书):

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除此之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让学生读图2.17图,“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激起学生的兴趣。

请一位同学回答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生: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才分裂为几块

假说并不是凭空瞎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之上的。

老师演示:

将两张报纸重叠在一起,然后随意撕成两片,让学生观察,不同页的轮廓相吻合,但文字和行列不能一一对应。

而同一页轮廓既相吻合,文字和行列也能一一对应。

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相似的古老地层说明这两块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

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的活动。

2、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大陆漂移假说

布置作业: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装水的透明容器、橡皮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陆漂移说,谁能为我们介绍它的内容。

学生回答。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构造运动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让学生阅读之后,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书)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让同学们看一个装饰品,是一种由六个部分组成的球体。

并强调地球表层不平整,有的高,有的低,高出海平面的是陆地,低于海平面的是海洋。

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板书)2、全球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用橡皮泥演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

读图2.22,熟悉6大板块的位置、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而且还在继续长高。

小结:

由于地球表层由6大板块构成,而且6大板块在不断的运动,使大陆发生漂移。

喜马拉雅山的长高,红海的扩大,地中海的缩小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随着板块的运动,大陆将继续漂移,几千万年后,我们的地球又将变成什么样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它画下来,我们来评一下谁的作品最有科学依据。

本章学生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

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版书)一、天气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版书)二、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电脑演示打开图片的路径。

这里有五幅图片,老师演示第一幅图片,剩下的四幅图片学生来做,做到第五幅图片停止。

(版书)二、天气预报

再提供几个画面,考考学生刚才记得怎么样。

学生活动:

请一名学生模仿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天气预报播音员播报教材47页图3.7(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天气预报。

教师评价学生的播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