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6301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9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

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2、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

①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

②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2)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

①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

②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分配有两种:

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

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2)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表现在:

①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②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

3)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4)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

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

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2)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于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而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方式,表示人类社会在一定阶但得社会性质。

2)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与其相比,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相适应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共同的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该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对应。

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发展时,它就会成为阻力,这时候就要进行适宜的改革。

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

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

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

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其他概念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商品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使用价值

①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可兼有多种使用价值。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不等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

⑴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⑵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⑶必须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

④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⑤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交换价值

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

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

①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③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性的范畴。

抽象劳动

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价值量

①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②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③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

①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②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复杂劳动

①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②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计算价值量的时候,其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

③复杂劳动转换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中自发形成的。

简单劳动

①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②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劳动生产率

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市场经济

①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资源配置

①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

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理论意义: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

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

反之如果供不应求,……。

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

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

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

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③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④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根源。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即:

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

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5、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

⑴调节作用。

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刺激作用。

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3)分化作用。

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1)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形成了价值。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

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

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

商品的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

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一方面,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

另一方面,科技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货币

①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货币具有5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形式

①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5种价值形式中可能单考其中一种或几种,最重要的是简单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②简单价值形式可以表现为:

一种商品=另一种商品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等价形式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用自身的使用价值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③等价形式的3个特征:

⑴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

⑵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⑶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价格

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

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价值尺度

①是指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示商品的价值。

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流通手段

①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①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

支付手段

①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世界货币

①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

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货币流通

①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卖者之间不断交换位置。

②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③货币流通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通货膨胀

①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②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

通货紧缩

①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②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1)货币的产生: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

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

其基本规律是: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2)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

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4、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汇率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汇率的变动。

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国际收支状况会产生直接影响。

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币值就会上浮,汇率增加;

相反,逆差国币值下跌,汇率下降。

(2)一国物价水平会影响其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物价上涨一般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进而导致汇率的变动。

同时,一国货币对内币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子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从而导致汇率下浮。

(3)国际间利率的差距,将会引起短期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若一国发生资本内流,该国货币汇率就会趋于上浮,反之,资本外流,汇率下浮。

(4)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是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一国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率自动下浮,反之,自动上浮。

5、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①货币层次的定义

②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M0是边界最窄的货币界定,通常称为现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

M0和M1称为狭义货币,或交易货币,即主要用于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

把M2、M3、M4…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在一定条件下,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通常被称为一种潜在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③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是为了把握流通中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不同流通性的货币层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量时就不能同样对待,应选择流通性强,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层次作为重点,从而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时,中央银行对不同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促使各种金融机构作出相应的反应。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资本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生产成本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利润

①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②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如果把价值增值额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即看作是大于预付资本的增值额,则是利润。

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③利润概念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利润率

①是指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又称资本利润率。

②用公式表示为:

利润额=利润率/全部预付资本*100%

③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

劳动的因素、资本的因素、市场的因素。

④利润率客观反应资本的增殖程度。

资本积聚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资本集中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

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资本经营

①是指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