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6420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

风险即是危险。

广义的危险是指一种环境或状态,它是指超出人的控制之外的某种潜在的环境条件,即指有遭到损害或失败的可能性。

狭义的风险(R)是指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

R=C×

S

可能性(C):

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难易程度;

严重性(S):

是指事故发生后能够带来多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的范围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a)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单位还是由外界所提供);

d)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和影响。

常规活动下危险源的辨识是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发生或可能发生某种对员工产生危害的危险源,如在工作环境中充满某种有害气体、粉尘或在噪音干扰下从事生产活动或服务工作场所,这些有害气体、粉尘或噪音就是造成危害的危险、有害因素。

任何产品或服务实现的过程中,都包含有企业自己的活动,也包含相关方为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活动,由于这些产品或服务都会是发生或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的危险源,因此组织在实施危险源辨识时不仅要识别企业自身活动所发生的或可能发生危害的危险源,也要识别相关方为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危害的危险源。

当生产工艺、设施、工作场所及人员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识别新的危险、有害因素,井对其进行安全评价。

非常规活动下,危险源的辨识是指在非正常运行条件下发生或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的危险、有害因素:

——异常状态下发生的危害,如设备检修中引发的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的排放、泄漏等危害,设备搬迁过程中的倾倒、机械的撞伤等引起的危害;

——紧急状态下所发生的危害,如火灾、爆炸、厂房的倒塌等引起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特点就是突发性,不可预见性,而且造成危害的后果很难预料,这应是危险源辨识的重点,其目的就是预防或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

二、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分类

2.1危险、有害因素产生原因

所有危险、有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散发的结果。

故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危险、有害因素。

㈠能量、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有害因素。

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危害性也就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因之所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有害因素。

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有害因素。

(二)失控

在生产中,人们通过工艺和工艺装备使能量、物质(包括有害物质)按人们的意图在系统中流动、转换,进行有益生产同时又必须约束、控制这些能量、有害物质,消除、减弱产生后果的条件,使之不能发生危险、危害后果。

如果出现失控(没有控制、屏蔽措施或控制、屏蔽措施失效),就会发生能量、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和泄漏,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以失控也是一类危险、有害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含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三个方面,并且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它们大部分是一些随机出现的现象或状态,很难预测它们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是决定危险、危害发生的条件和可能性的主要因素。

⑴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设施完整性等)

故障(含缺陷)是指系统、设施、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含安全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包括安全功能)的现象。

在生产过程中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故障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渐近性或突发性。

造成故障发生的原因很复杂(认识程度、设计、制造、磨损、疲劳、老化、检查和维修保养、人员失误、环境、其他系统的影响等),但故障发生的规律是可知的,通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和分析总结可使多数故障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避免或减少)。

掌握各类故障发生规律和故障率是预防事故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应用大量统计数据和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系统发生故障并导致事故、危害发生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体现在发生故障、误操作时的防护、保险、信号等设施完整性的缺乏、缺陷和设备在强度、钢度稳定性、人机关系上的缺陷两方面。

⑵人员失误

人员失误泛指不安全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

人员失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意外行为;

影响人员失误的因素很多,但发生人员失误的规律和失误率通过大量的观测、统计和分析,也是可以预测的。

由于不正确态度、技能或知识不足、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和劳动条件(设施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影响造成的不安全行为,各国根据以往的事故分析、统计资料将某些类型的行为各自归纳为不安全行为。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将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13类。

⑶管理缺陷

系统安全管理是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系统安全目标,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故障、人员失误发生的有效手段。

管理缺陷是造成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

⑷外界环境

温度、湿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振动、通风换气、色彩等外界环境条件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是发生失控的间接因素。

事故要素4M事故隐患HiddenPeril

人Men:

人的不安全行为;

机Machine:

机的不安全状态;

环Medium:

环境不良;

管理Management:

管理欠缺。

25

26

2.2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在此介绍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参照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的方法。

2.2.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六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

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

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遇湿易燃物质和自燃性物质、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反应活性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强还原剂);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识别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识别错误、其他识别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

2.2.2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此种分类方法所列的危险、有害因素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处理(调查、分析、统计)和职工安全教育的口径基本一致,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和企业广大职工、安全管理人员所熟悉,易于接受和理解,便于实际应用。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介绍16类相关因素)。

1)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放炮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2)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3)化学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的爆炸事故(包括气体分解、喷雾爆炸)。

14)物理性爆炸包括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轮胎爆炸等。

15)中毒和窒息

16)其他伤害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

如摔、扭、挫、擦、刺、割伤和非机动车碰撞、轧伤等。

2.2.3按职业病类别分类

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有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有害因素等7类。

3.1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危险物品、工业噪声与振动、温度与湿度和辐射等。

3.1.1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生产中的原料、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贮运中的物质分别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物质固有的危险特性是进行危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

三、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危险物品的识别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识别。

按危险物品具有的危险性或最主要的危险性,把危险物品共分为9个类别(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关于物品分类可参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

3.1.2工业噪声与振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噪声能引起职业性噪声聋或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高发,会使操作人员的失误率上升,严重的会导致事故发生。

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等三类。

噪声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已掌握的机械设备或作业场所的噪声确定噪声源、声级和频率。

振动危害有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可导致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压升高,也会导致设备、部件的损坏。

振动危害的识别则应先找出产生振动的设备,然后根据国家标准,参照类比资料确定振动的危害程度

3.1.3温度与湿度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①温度、湿度的危险、危害主要表现为:

•高温除能造成灼伤外,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劳动者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高温还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肌肉工作内能力降低,有导致工伤事故的危险。

低温可引起冻伤。

•温度急剧变化时,因热胀冷缩,造成材料变形或热应力过大,会导致材料破坏,在低温下金属会发生晶型转变,甚至引起破裂而引发事故;

•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材料的腐蚀;

•高温环境可使火灾危险性增大。

②生产性热源主要有:

•工业炉窑,如冶炼炉、焦炉、加热炉、锅炉等;

•电热设备,如电阻炉、工频炉等;

•高温工件(如铸锻件)、高温液体(如导热油、热水)等;

•高温气体,如蒸汽、热风、热烟气等。

③温度、湿度危险、危害的识别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了解生产过程的热源、发热量、表面绝热层的有无,表面温度,与操作者的接触距离等情况;

•是否采取防灼伤、防暑、防冻措施,是否采取空调措施;

•是否采取了通风(包括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换气措施,是否有作业环境温度、湿度的自动调节、控制。

3.2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识别,防止出现漏项,宜按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管理等几方面进行。

1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分析、识别。

2总平面布置

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氧气站、乙炔气站、压缩空气站、锅炉房、液化石油气站等)、道路、贮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3道路及运输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4建构筑物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5工艺过程

①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a.对设计阶段是否通过合理的设计,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的发生进行考查。

例如是否采用无害化工艺技术,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并实现过程自动化等,否则就可能存在危险。

b.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对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技术措施来预防或消除危险、危害的发生进行考查。

例如是否设置安全阀、防爆阀(膜);

是否有有效的泄压面积和可靠的防静电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漏电保护装置等。

c.当无法消除危险或危险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对是否采取了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进行考查。

例如是否设置防火堤、涂防火涂料;

是否是敞开或半敞开式的厂房;

防火间距、通风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等;

是否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是否采取了减震、消声和降温措施等。

d.当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对是否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离等进行考查。

如是否实行遥控、设隔离操作室、安全防护罩、防护屏、配备劳动保护用品等。

e.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对是否能通过联锁装置来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进行考查。

如锅炉极低水位时停炉联锁和冲剪压设备光电联锁保护等。

f.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对是否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警示装置等进行考查。

如厂内铁路或道路交叉路口、危险品库、易燃易爆物质区等。

②对安全现状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有关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如依据石油天然气安全规程、涂装作业安全、焊接与切割安全、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等对相应的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

3.3重大危险源的识别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规定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GB18218列举了四类142种(表1爆炸性物质26种、表2易燃物质34种、表3活性化学物质21种、表4有毒物质61种)物质的临界量。

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标准表1、表2、表3及表4规定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时,该单元就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当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时,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当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应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面公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规定了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范围:

1.贮罐区(贮罐);

2.库区(库);

3.生产场所;

4.压力管道;

5.锅炉;

6.压力容器;

7.煤矿(井工开采);

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9.尾矿库。

4.压力管道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管道:

(1)长输管道

①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且设计压力大于1.6MPa的管道;

②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输送距离大于等于200km且管道公称直径≥300mm的管道。

(2)公用管道

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200mm

(3)工业管道

①输送GB5044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液化气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的管道;

②输送GB5044中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0及GB5001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的管道;

③输送其他可燃、有毒流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400℃的管道

5.锅炉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锅炉:

(1)蒸汽锅炉

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

(2)热水锅炉

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

6.压力容器

属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容器:

(1)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

(2)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MPam3的压力容器(群)。

3.4危害因素辨识途径

3.4.1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环节

在生产中,潜在危险源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判断危险源有很多方法,但任何一种方法都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①危险源类型:

即危险源所在的系统与类别;

②可能发生的事故模式及后果预测:

即由危险因素引起的事故发生的机理与事故发生后对系统内外的影响;

③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分析:

即寻求由危险因素转化为危险状态,由危险状态转化为事故的转化条件;

④设备的可靠件:

即设备的安全状况;

⑤人机工程:

即人机环境之间的匹配;

⑥安全措施:

即控制危险源的手段与方法;

⑦应急措施:

即事故或危险发生后减少损失或伤害程度的措施。

在危险源辫识中,这7个环节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