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586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父母要慎重处理婚姻内部的矛盾,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平等地对待孩子;

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

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太阳”,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然而这样的性格对人际交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生活中,父母们应注意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培养他们分享、合作的精神,逐步培养出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

 

关键字:

小学生;

心理问题;

防治;

亲子关系

关于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探索与防治

1、导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

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

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

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

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磨蹭、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

2、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2.1磨蹭和任性的问题

早上,对于父母来说是紧张的,但看着孩子的慢动作,比如缓慢地起床、缓慢地穿衣……父母恨得肚肠都发痒了,连着催孩子快点,可孩子往往依然我行我素。

  这个场景相信不少父母都遇到过,都有同样的苦恼:

孩子动作太慢,做事磨磨蹭蹭、消耗不必要的时间,而且是屡教不改。

总是盯在孩子身边频繁的催促,但很难有成效。

虽然我们可能谆谆告诫孩子,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要求他抓紧时间,不要磨磨蹭蹭。

但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含义。

他们并不知道金子有多贵重,金子和时间又有多大关系,在他们这个年龄,他们根本就搞不明白的。

而且,时间对他们来说并不缺乏。

从词义上理解,“磨蹭”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

而“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

也即放任自己、不受约束、不服管教、为所欲为。

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没有相关性呢?

其实,任性与磨蹭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任性的孩子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

意志力薄弱,控制力差,经不起挫折;

个性固执,容易走极端;

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

2.2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有的孩子上课听讲的效果非常不好。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他们的眼睛不是黯然无神,就是盯着窗外或者周围其他的同学,要不就是手里不停地摆弄着铅笔、尺子、书包带等物品。

若是教室外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了什么声音,他们一定是很快被吸引过去的,回答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

考试成绩或常有波动、或高或低,或是中下等。

一旦孩子升入高年级,功课肯定跟不上。

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边做边玩,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还经常发愣,一个小时的作业量,他总要用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正确率也不高。

家长因此非常发愁。

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恐怕是最令父母头疼的孩子学习问题之一。

关注孩子的注意力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叫注意。

简单地说,注意就是孩子的整个心理活动持续集中的在某个事物上,而这个过程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的能力。

这里面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孩子的心理活动选择在某一个方向(对象)上;

第二,心理活动集中在这个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且在此期间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干扰。

孩子的心理活动在某一事物上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2.3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系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

在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

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

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

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

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报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

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2.4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

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

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

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5人际交往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

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

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

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2.6胆小的问题

是一种不应有的害怕和恐惧,表现为:

恐惧黑夜,害怕动物、遭受侵害时不敢反抗,没有勇气尝试新事物,不敢维权或坚持已见,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学校及其它导致恐惧的特殊情境。

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

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

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

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比如说,胆小、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独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产生生动的幻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这里面有他忠实的伙伴可免除他的孤独与恐惧;

有些孩子上课或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绝吃饭等任性的行为,多半是通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因为他心里有来自抚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破坏或恶作剧、捣乱等人际交往的攻击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伤心,而造成愤怒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

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

下面就三类问题的原因着重剖析一下。

3.1磨蹭和任性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除了极少数是天生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外,主要原因还是后天教育。

1、爸妈指令太多,孩子无从应付:

2、缺乏兴趣:

孩子面对他感兴趣的事,动作就很快,没兴趣的事就在那里磨蹭。

3、家庭氛围:

爸爸妈妈都是慢性子,叫宝宝如何快得起来。

4、缺乏信心:

通常这类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孩子的行为常常有指责之处,令孩子无端失去信心,认为少做少错,自然动作迟缓。

5、依赖性过强:

“反正我慢吞吞也不要紧,爸爸妈妈会给我做的。

”孩子们的普通心理。

二深层原因:

从孩子的磨蹭与任性看父母的行为模式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磨蹭、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

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

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

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

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画?

孩子“磨蹭”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1、磨蹭与任性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磨蹭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

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

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

就是说看起来很磨蹭的孩子,其实是在用磨蹭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

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

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

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

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

要么就发脾气;

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磨蹭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磨蹭来表现。

所以,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

”磨蹭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

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2、磨蹭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

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

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

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

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

特别是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没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够)。

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

可以这样说,磨蹭、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为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

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

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人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

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来的

3.2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小学生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有病理性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习惯和环境所造成,其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专注做事的习惯,是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最重要因素。

比如孩子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他的书桌上总是堆着几件小玩具和果汁、点心之类的东西。

父母亲或爷爷奶奶习惯于在看着孩子写作业的同时,走来走去、打电话、和别人聊天或看电视。

孩子的学习环境中有太多的容易分散他注意力的事物,使他无法集中精力做事。

当家长发现孩子作事磨蹭、拖拉时,只是不停地唠叨、催促和训斥,使孩子更加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像这样的孩子,当做一件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的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

3.3胆小的原因

1、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婴儿出生时,遗传的影响表现出来,妈妈抱子时,环境的影响开始起作用,婴儿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幼儿期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小学期培养起勤奋精神和自信心。

2、成长中的负面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创伤经验、不良暗示、引起注意、压抑。

3、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会令孩子胆小:

父母怕什么,孩子就怕什么;

过分严格,父母吓唬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亲情交流缺失。

4、自卑是造成孩子在社会交往中胆小的重要因素:

常年情绪低落、过度怕羞、拒绝结交朋友、过分追求表扬、自暴自弃、回避竞争、语言表达差、对挫折或疾病难以承受

5、过分敏感导致孩子胆小自卑:

对自己有不准确的认识和不恰当的比较,时刻警惕外人的评价,对别人期望过高,以此来控制他人等等。

4、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与防治

4、1学校的对策

1、应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个案教育。

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

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

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

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

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也记录者的感受。

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

①学会放松。

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②与人谈心。

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

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

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

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

③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

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善于求助,寻找支持的意识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谈。

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

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

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和提高。

4、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1)小学生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

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

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

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2)要倾听孩子说话。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

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

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3)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宽或过严。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

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

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尊定孩子,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

因此,要改变孩子的磨蹭与任性,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惯孩子动作慢、难以自控情绪等,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

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

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模式应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1、去掉对孩子太多的关注和要求。

比如,孩子在吃方面出现的问题,通常是父母太关注造成的。

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让孩子“因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

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自己的选择,制约味觉和嗅觉神经感受,而不能体味食物的美感,孩子会慢慢的以厌食对抗你的关注。

父母最好的态度是,一贯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内容、用餐时间、给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味的吃饭的榜样即可。

2、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

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磨蹭,主要因为父母的行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责任能力。

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

比如,在穿衣、玩、做家庭作业等事情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因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

“我们给你提供了很多选项,具体选择怎样(或什么时间)是你自己的事。

”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什么上唠叨不休、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罚你写10篇小字”的处罚手段,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勒索、利用父母。

3、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

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

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的边界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

我们应该清楚,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

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容如何,都应该接纳并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为可以限制和纠正。

以培养“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间的任务则应交给他们自己:

“离上学还有10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

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

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的时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不是专心之致、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打扮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带着成人经验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自己。

诚然,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父母好的行为模式也不胜枚举。

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安全、快乐、并成为一个品质高洁、有怜悯之心、有责任心、有勇气、有能力而正直的人。

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的,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

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帮助孩子成长的特别技能。

如何获得技能,父母需要学习。

需要通过自学,或通过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