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678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一Word格式.docx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刺史制度

3.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

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的信息可以得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虽有弊端,但还是培养了大量人才,即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B符合题意,A表述不合史实,CD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4.据《国史大纲》记载:

“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

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

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

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

”这一重大政策转向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C.说明唐朝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D.使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更加严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唐初不课盐……唐初无茶税……唐初无酒禁……唐初待工商优甚”可以得出唐政府对盐、茶、酒由不收税到收税,对工商者政策的改变,说明政府加强对商业的控制,B符合题意,A是政策转向后的结果,而不政策转向内容,CD与题意无关,故选B。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政策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

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

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强调“君权”,后者源于“民权”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都主张无论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材料中管子的思想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在古代社会,法治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是一种“人治”,强调的“君权”;

现代“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是人们意志的体现,源于“民权”,综合分析可知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A符合题意,故选A。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主张;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法治建设

6.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监督牵制行省官员B.加强中央集权C.妥善处理民族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题干主要阐述的是元朝行省制度,由题干中“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可得出行省官员互相牵制、分权制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行省的控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7.据《明史·

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反映了当时儒学已经发展到理学阶段,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统治思想,明朝王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B符合题意;

ACD的表述均不和题意,故选B。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8.古语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清初的“剃发令”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统治,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反映了汉族反对满族贵族统治,而“剪发易服”“保辫会”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力量与封建残余势力的较量,综合分析可知“辫发之争”实际上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C符合题意,故选C。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辫发之争

9.“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

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

”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可以得出作者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机器化生产代替原来的手工生产,以此为标准分析备选项可知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故选B。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0.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

《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

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B.列强的侵略加重了地方负担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D.地方政府可以自由征收田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深层次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材料中“《辛丑条约》签订后……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及至民国初年……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说明地方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A符合题意,BD据材料无从体现,C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A。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税收

11.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

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

根据这个说法

A.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外B.美国从工业革命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回归“世界时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

由材料中的“世界时间”主要是指“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即在同一时代的几个地区中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据此分析可知C的表述符合题意的特点。

故选C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12.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要求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两广总督张鸣歧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再集会选举张鸣歧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歧已逃出广州。

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

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

C.当时封建统治的支柱是商绅阶层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革命党……广州商绅……”等关键信息可直接得出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D符合题意,ABC的表述均不能全面概括题意。

故选D。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各阶层的态度

13.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使奢靡之风逐渐盛行B.有利于生活习俗西化

C.淡化了传统等级观念D.社会上交际活动增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材料中“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可以看出服饰引领等级观念的逐渐淡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从社会作用来分析,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C符合题意。

故选C。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

14.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A.清末“新政”时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从材料“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可以看出这是国民党进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是从1927年到1936年,D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南京国民政府

15.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曾明确提出:

“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是“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

”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

A.主张有限的保护发展民族资本主义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作用

C.主张团结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D.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可得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也要有限度地保护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符合题意,故选A。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思想主张

16.1958年,《人民日报》在春节前发表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

“每逢春节前后,总要发生生产企业中出勤率或多或少较低和交通运输严重拥挤的情况.....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家的就不早回。

一切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根据上述材料推断:

A.建国初期交通建设比较滞后B.号召企业支持大跃进运动

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D.国家号召革新社会旧风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推断的能力。

从材料中“交通运输严重拥挤的情况”“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家的就不早回”可分析出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由此可以推断出建国初期交通建设比较滞后,A符合题意;

BCD不合题意,故选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期的交通建设

17.钱乘旦说:

“‘光荣革命’建立起一个以议会为工具进行统治的多元寡头政府制度,操纵这个政权的是一二百个贵族,他们是乡绅地主和大商人集团的联盟。

”以上材料说明:

A.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超过了王权B.光荣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巨变

C.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寡头政治D.光荣革命使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从材料中“‘光荣革命’建立起一个以议会为工具进行统治的多元寡头政府制度,操纵这个政权的是一二百个贵族,他们是乡绅地主和大商人集团的联盟”可知其强调的是光荣革命之后的英国政治的特征,即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妥协,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变化,B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议会权力的关系,排除A,C不符合英国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D不合题意,故选B。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18.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

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体现出德国皇权凌驾于教权之上B.最终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D.不有利于推动德国宗教信仰自由

材料中“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强调的是限制教权,从而加强了世俗中央政府的权利,B符合题意;

A,C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

19.下图是《1950-1984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

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推动了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b阶段:

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c阶段:

受欧美经济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d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依据表格中的变化趋势可知a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增长,而苏联没有,A项排除;

b阶段:

1960年前后,由于“左倾”思想指导经济建设导致中国粮产量下降;

当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忽视了苏联的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在农村各地扩种玉米而产生的危机导致苏联粮产量下降,B符合题意;

c阶段: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影响导致中国粮产量波动,苏联则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C不合题意;

d阶段中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粮产量大幅增长,D的表述不合史实。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20.右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

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推动欧洲各国密切联系B.欧共体各国联合抗衡美苏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D.欧洲的北约盟国依附于法国

本题以漫画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漫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过漫画抓住关键信息,“法国总统戴高乐”“欧洲,即我”即是关键信息,其次结合已学知识及题干信息综合分析可知漫画反映了戴高乐希望法国取得欧洲的领导权,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

21.据报道,“几乎所有的新兴国家都优先选择……由美元、欧元和日元组成的基准性货币篮子,不过,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近年来……这三大货币之间的波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并且毫无规律。

很多人开始怀念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厌恶自由浮动时代的黑暗。

”对这种“怀念”情感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规范世界货币金融秩序B.希望稳定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C.盼望重建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D.主张提高欧元的世界影响力

由“很多人开始怀念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厌恶自由浮动时代的黑暗”可知“怀念”的对象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即希望规范世界货币金融体系,A符合题意;

BC不是怀念的对象,D与题意不合,故选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2.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是国与国之间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享受某些特权等方面的一项制度。

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

以下属于现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诞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A.工业革命在欧美的逐渐扩展B.提倡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题干中“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可知现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诞生于1860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A符合“主要原因”,而BC虽然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扶植私人企业是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表现之一,排除D。

故选A。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

23.20世纪初,有一个名叫塔贝尔的记者,她的父亲是一个小石油生产商,在洛克菲勒的垄断面前,不堪竞争,遭受排挤,最终倾家荡产。

她用亲眼目睹的事实发表了长篇系列报道,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共鸣。

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违法,妨碍了自由竞争,并下令解散标准石油公司,拆分成40个小公司。

材料表明

A.垄断已经阻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B.自由主义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C.垄断组织在美国失去了法律地位D.美国试图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题干中“20世纪初”“1911年”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期,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

对于垄断违法的行为美国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控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故选D。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4.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

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D.新政时期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

表格中时间主要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由数据的变化趋势可知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C符合题意。

由失业率中1935-1938年,失业率下降可得出A“始终”的表述不合题意;

从1930-1933年的GNP总量下降,增长率上升,1935-1938年的GNP总量上升,增长率下降,可知B、D的表述不合题意。

故选C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5.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

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

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A.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B.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C.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D.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材料所述旨在强调的是宗教文化对欧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反映了欧洲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C符合题意;

A中“冷战”在题干中无法体现,B的表述过于绝对,现今各成员国并非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如塞浦路斯,D与题意无关,故选C。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欧盟

26.西方哲学史上有一段名言:

“Manisthemeasureofallthings,ofthethingsthatare,thattheyare,andofthethingsthatarenot,thattheyarenot。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民主制度的滥觞B.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统治的根基

C.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D.奠定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材料中“Manisthemeasureofallthings”强调的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主张,反映了人类开始认识自己,自我意识的觉醒,C符合题意;

材料所述与政治无关,排除A;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统治的根基,排除B;

D指的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故选C。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智者学派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