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681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调研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八水绕长安”:

理水而兴,废水而衰

历史上西安是一个水资源丰沛的城市。

刘邦选择国都时,就因“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而选择秦地,又“因其县有长安乡而取之以名也”,遂将都城定名为长安城。

可见,长安作为都城,与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在辞赋《上林赋》中就明确指出“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所谓八川就是指泾、渭、灞、浐、沣、滈、潏、潦。

其中的潦水就是现在的涝河,潏水的源头就是现在的交河。

八川中,泾渭在城北,灞浐在城东,沣涝在城西,滈潏在城南,渭水是主流,其余七水皆是渭水的支流。

在范围不大的地区中,一条主流拥有七条支流,而且四面围绕都城而流,在他处不是很少,简直是没有。

所以,当地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的俗谚。

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周、秦、汉、唐等王朝把国都建于西安。

八条河流到21世纪初仍旧畅流,但水量减少。

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唐代后期,长安城宫殿建筑所需木材曾远取于他地,说明秦岭北坡已没有巨大的树木。

虽然如此,并未影响发源自秦岭的河水流量。

北宋、明、清以及之后,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量急剧减少。

“八水绕长安”的盛景渐行渐远。

实际上,所谓“八水绕长安”的说法,不仅仅单指这八条水在长安周围流过,西安的先民更是充分利用了天然河流以及南高北低的地势,在能引水处开沟挖渠,形成了一个周密的灌溉网,长安就处在灌溉网的中心。

秦汉时期的开渠引水工程,著名的就是昆明池和漕渠。

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西北斗门镇之东。

昆明池当今仍为洼地,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为汉武帝训练水师的场所。

漕渠工程则为运输漕粮,由长安傍南山东行,直达黄河。

这条水利工程三年完成,使长安的漕运得到很大的方便。

隋朝建立后,由于长安作为都城多年,地下水质受到污染,地下水咸苦,因此,隋朝虽仍以长安作为都城,却将长安城迁徙到其东南的龙首原上。

龙首原地势高昂,城内用水问题得靠人工穿凿。

隋朝建国之初,先后开凿了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

盛唐时,长安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随着唐政权的衰落,人们经营水的力量逐渐减弱。

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数不尽的木材被从长安宫殿和民居拆下,沿着渭水漂流到下游。

隋唐长安,理水而兴,废水而衰。

可以说,一部西安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西安地区水变迁史。

历史上西安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与城市优越的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史时期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使城市发展与河湖水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八水润西安”:

今昔比照

(一)建国初至20世纪80、90年代西安水情况

历史上的西安一直依靠凿渠导河解决水问题,至宋代,渠道废塞,水流不畅,而井水苦咸,饮水危机是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延续至清朝。

1952年,西安市自来水厂建成供水。

1953年,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西安也开始从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迈进。

然而随着工业化及城市的发展,西安人口急剧增长,但城市供水仍靠打井取地下水。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西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饮水问题更加突出。

西安城区多数家庭的自来水压力都不够,基本上不了三楼,部分区域不得不采取断水措施。

政府只好用洒水车、消防车向居民送水,部分工厂停工、学校放假。

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很多单位自行打井。

1981年西安全市深水井有504眼,到了1991年自备井已达700多口,渭河、灞河、浐河等主河道附近,也打了不少井群,自备井的数量成倍增长。

地下水密集抽取短时期内缓解了市民饮水需求,不可谓不是一个应急措施,但从战略和长远来看,这种办法不可取。

过度开采地下水所造成的后果很快显现出来,部分区域房屋开裂,地面下沉,整个城市也都面临沉陷的危机。

90年代初钟楼下降了30公分左右,大雁塔从16世纪初发生倾斜,到1991年倾斜度达到了1010毫米。

因此,从1999年至2013年底,西安市累计封井2155眼,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1亿立方米。

近几年,西安市基本实现禁采区自备水井全面封停,有效涵养了地下水,西安市主城区地下水位上升2-6米,自2006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稳定,地裂缝、地质沉降等灾害得到遏制,市民安全饮水有了保障。

而且,通过回灌地下水,地下水位已经开始缓慢回升,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发展得到遏制。

(二)20世纪80、90年代至今

饱受了水荒之苦,1987年底,黑河引水工程破土动工。

2000年底,西安人民喝上了黑河水库的水。

黑河水库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秦岭山中,水库能够供给西安60-70%的城市用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地表水二级标准。

黑河水库不仅为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提供主水源,每天向西安市供水40多万立方米,从根本上缓解了西安市的缺水状况,而且每年可灌溉37万亩农田,年发电7308万度。

进入21世纪,为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西安市在城市局部实施了部分河系、湖泊治理工程和引生态水进城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

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骤增,“长安八水”逐渐演变为城中河,于是便有了“八水进长安”之称。

但无论是“绕”还是“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安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脆弱等问题。

2012年7月2日,西安市委主要领导在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八水润西安”的发展思路。

从“绕”到“进”再到“润”,一字之别,外延和内涵却发生了深刻变化。

“润”字,涵盖了“绕、韵、进、惠”等含义,内涵丰富,体现了水的滋养、滋润功能,更有惠及民生、造福子孙之意,丰富了西安治水的历史文化气息。

2012年12月市委常委会审查通过了《八水润西安规划》,规划以“保水、引水、治水”为重点,以再生水、雨洪水为主水源,按照“保护利用现成的,改造提升原有的,科学规划未来的”工作思路,实施“571028”工程。

即建设5条生态引水体系,打造7片湿地,生态修复10条河系,新建改造提升28座湖池。

届时全市生态水面面积达到7.6万亩,湿地面积7.9万亩,真正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

该工程启动至2015年11月底,已累计完成了渭河、灞河等10条河流主要河段生态治理工作,建成堤防386公里;

建成西安湖、仪祉湖、航天湖、堰头湖、桃花潭、护城河示范段等10座湖池,新增生态水面面积9573亩;

建成浐灞湿地、沙河水街、沣河湿地等10处大型湿地,新增湿地面积20957亩。

三、“八水润西安”: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八水”工程经过三年的建设,效果初显,为西安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八水”工程关系城市规划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市政交通建设、土地开发利用、环境改善保护和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要做好顶层设计,就必须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为确保“八水润西安”工程顺利实施,西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八水润西安”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市委副书记、市长董军亲任组长,成员包括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规划局等,各区县负责人等共37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水务局局长兼任。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督促和指导工程的实施;

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协调区县、开发区、市级各部门有关工作等。

2014年1月成立西安市水生态建设管理办公室事业单位,除承担全市水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外,负责市“八水润西安”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八水”工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创、规范有序的工作格局和建设合力。

(二)系统治理、永续发展

左其亭等学者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认为目前我国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工程效益优先考虑、忽略自然生态系统。

二是没有充分将自然界本身蕴含的修复、调蓄等功能运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利工程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三是没有真正把人水和谐思想和水生态文明理念很好的贯彻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环节。

“八水”工程把水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指导工程建设的战略思想,树立了发展的长效观念。

“八水”工程虽作为一项工程被提出,但实际上,这是一项依托工程建设进行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工程不仅涉及坝、闸、堤、渠道等水工建筑物,同时充分认识自然界本身蕴含的巨大潜力,考虑工程效益的同时,更重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

比如,“八水”工程本身是一个河、湖、湿地联通工程,力图把自然界的自我调蓄和修复等功能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协同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环境破坏等问题,减少灾害防治工程量,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三)充分论证、科学规划

在工程上马之际,也有不同的声音存在:

如果这些水上景观影响到工商业用水、农业灌溉与居民生活用水,怎么办?

如果水资源补充不及时,人工湿地干涸,河系、湖池成为臭水河、臭水湖池,该怎么办?

如果引水进城,发生像大水侵城那样的惨剧,该怎么办?

其实,争论的焦点一是水从哪里来,二是能否及时排出去。

其一,工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之上进行实施。

工程建设之时,西安共有大小河流54条,水库96座,总蓄水能力4.05亿立方米。

并且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已经实施,生态水环境日益改善,累计建成生态水面4.5万亩。

工程最终要建成的28座湖池已建成13座湖,15座湖池在规划建设中。

其二,据预测,西安市2020年和2030年需水量分别为22.75亿立方米和24.53亿立方米,2020年和2030年全市可供水量分别为23.32亿立方米和26.4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水的同时,还能为生态用水提供不少于1亿立方米的水量。

而且,“八水”工程和以往水利工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将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尽最大可能提高水的使用效率,一水多用。

因此,“八水”工程水资源是有充足保障的,不会制约生活、生产用水,更不会对下游用水产生影响。

其三,对于排水,首先利用大西安的地势优势。

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结构。

秦岭山地是西安水资源涵养区,高程800-3000米,浅山丘陵区500-1000米,黄土坮原区500-700米,平原地区400米左右。

除渭河、泾河、石川河是过境河以外,其余均是境内河,都发源于秦岭北麓及骊山丘陵区,由南向北经过洪积、冲击平原进入渭河。

“八水”工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通过串联,上一湖泊的退水,作为下一湖泊的进水,最后都退到渭河,形成一个有进有出的大水系。

同时,积极响应并贯彻中央提出的“海绵城市”的新理念,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西安“十三五”水务发展规划指出,积极建设海绵城市。

加快河、漕运明渠、幸福渠、浐河、灞河等城市五大排水体系改造提升进度,提高绿化标准,沿河渠岸边建设一批雨洪水集蓄利用工程,扩大雨洪水滞留空间,将传统的单一“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城市排水新模式,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削减城市径流污染。

(四)政企合作、双赢共享

水环境的治理往往面临投入巨大但不产出或者产出周期漫长的境况,因此单靠财政投入显然不现实。

基于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项目融资模式已发展相当成熟,该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八水”工程在城市段河湖治理中成功运用PPP模式,实现政企合作、双赢共享的生态重建模式。

比如,基于西部生态脆弱敏感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水环境协调互动的“浐灞模式”,就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在“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重建”的理念指导下,设计了以“高层次第三产业高度发展反哺生态环境的水岸经济”为特色的新模式,最终带动私人部门和民营资本参与到浐灞河流域生态中。

四、思考及建议

“八水”工程成绩斐然,工作也将进入攻坚期,在2020年工程全面展示之前,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尽快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

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尚缺少系统的、普遍认同的体系,其研究仍处于探讨阶段。

水生态文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体物理、化学、生物、生态、景观、流域内经济、文化及人们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考量。

其评价具有特殊性,即相对性,也即当前所建立的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定义的指标,是一个相对的指标体系。

具体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一定的基准状态,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

这给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带来一定的难度。

但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就需要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目标体系,不仅能使抽象的目标具体化,而且能科学地度量进展程度,对不同指标进展情况的监测。

“八水”工程将在2020年完工,此时正是根据过往经验、未来目标制定指标体系的最佳时机。

首先,此指标体系是针对整个工程而言的,而并非某一河或某一湖。

也可以认为此指标是西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

其次,此指标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具体情况,比如水源地的水质评价与渭河的水质评价应有差别。

(二)尽快划定城市蓝线,以防土地规划掣肘工程建设

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争地现象十分普遍。

西安概莫能外。

因此,针对水生态建设,应尽快划定城市蓝线。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城市蓝线的划定将最终明确水空间范围,严格控制水空间的占用,退耕还湖还河,拆除占用河湖的违章建筑,划分和优化水功能区体系。

“八水”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规划的矛盾。

比如按照河系的要求,河道、河道的防汛通道、河道堤防安全、河道绿化、河道生态景观等是一个完整体系,而目前问题是城市蓝线规划滞后情况下,基本农田已经划分完毕,往往河道边上就是基本农田,给河系预留的土地几乎没有或者很少,这一情况严重掣肘了工程的建设。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理念,在某一区域内甚至在西安市范围内,通过一增一减来保持土地总量的平衡。

(三)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投融资方式,建议分区域分类进行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财政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

“八水”工程建设投资需求巨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仅靠财政投资不现实,因此应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吸纳市场与社会资金为主要投资来源的融资机制。

建议按照城区、城郊、水源地,或者按照项目功能,分类指导。

比如:

对水源工程、水系联通工程、防洪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治理项目,安排必要的地方财政性投入,并从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城建等方面多渠道争取国家投入。

对城镇供水、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水景观及水文化建设项目,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手段,通过吸纳社会投资入股、置换产权、确权水资源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弘利遴选)

(四)充分发挥“八水润西安”生态工程的历史文化效益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时期的西安城曾因水而兴,籍水而盛,“八水”及其沿线遗存至今的人文古迹成为古老西安水历史与文化的活的见证。

因此,可以考虑依托“八水”工程的河湖保护与整治,构建遗产廊道。

“八水”周边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以河湖为联结纽带的线性遗产区域,为今天西安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的文化格局。

充分挖掘并适时适当地对历史景观进行还原和修复,形成由自然环境、、遗产展示、游憩设施等多种要素构成的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的构建,不仅能提升“八水”工程的文化意蕴,更能加强全民关于水的伦理、道德、文化建设,使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水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达到真正的水生态文明。

进入新世纪,西安正在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西安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八水润西安”工程虽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效果初显,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也只是揭开了西安这座“未来之城”发展的序幕,可以预见,不久的明天,在自然水系的滋润下,一座现代国际之都、科教文化之都、水润田园之都将焕发勃勃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