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6925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9讲1894年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下载.docx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根本原因);

清朝忙于为慈禧太后庆祝六十大寿,倾向议和,战争准备不足。

③直接原因: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①战争爆发:

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②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清军在朝鲜    陆战中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大战:

1894年9月,初始中日双方互有胜负,但此后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威海卫之战:

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

威海卫之战后,      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赔偿日本军费    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    。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①对中国: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社会      的程度大大加深;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人士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日本:

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很快跻身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③对远东局势:

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形成了英、俄、日争夺中国的新格局。

【知识拓展】租界、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①租界是鸦片战争后欧美列强在通商口岸划定、长期占用的地域,业主不得停租。

列强在此设立司法、审判、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等殖民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取消。

②租借地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军事目的,强租的大片战略要地,地域广阔,有的还包括大片水域,而且多数还附有军事设施。

③势力范围是列强凭借实力强行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日本侵占台湾,台湾人民对此进行了长期抗争。

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

2.义和团运动

(1)原因: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性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      ”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具有强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由民间自发进行的暴力运动。

(3)经过:

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

西方势力的深入使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问题思索】“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作为一种斗争策略,在客观上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但又易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

“灭洋”在当时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运动的作用,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4)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      的侵略气焰,瓦解了帝国主义企图利用宗教入侵、瓜分中国的目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由于具有      色彩以及农民运动必然的缺陷和局限性,被清政府利用,并在失去利用价值后被抛弃,最终失败。

3.八国联军侵华(“庚子事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②直接原因:

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形成高潮。

③借口:

镇压义和团。

①发动战争: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遭到阻击:

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    附近和天津顽强阻击侵略者。

③攻陷北京: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各国驻兵保护。

【易错点拨】“使馆界”≠使馆区

  《辛丑条约》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今天的使馆区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     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这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改总理衙门为     ,位居六部之上。

这使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①《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的表现

(1)之前侵华主力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

之后侵华力量增加了日、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2)之前列强在侵华战争中以相互勾结为主,如第二次鸦片战争;

之后列强以争夺利益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

(3)之前侵华目的是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

之后列强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之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中国人民起义的基础上与清政府相勾结;

之后列强侵华方式从相互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以华治华”。

(5)之前列强的侵略初步打开了中国大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之后列强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史论结合】

史料1 1894年7月,《万国公报》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

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

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中国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

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籍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

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自1894年11月《万国公报》卷70起,林乐知写道:

“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

“至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

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

”1895年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

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唯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

从此衅隙渐开”。

——据郑师渠《􀎮

万国公报􀎯

与中日甲午战争》

史料2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案、教务等内容为主。

6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700多期。

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的作用无可比拟。

光绪皇帝每期必读;

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

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在该报刊登了致李鸿章书两封;

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

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

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其命运的人物;

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据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

解读 

(1)史料1由中国必胜论变成中国必败论,由肯定中国出兵的正义性转而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

(2)史料2说明《万国公报》作为一个媒体的沿革、宣传理念和社会影响力。

问题 

(1)根据史料1,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

(2)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中日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及此战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走向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作出了调整。

(3)唤起了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史料1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

“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

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又言:

“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史料2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解读 

(1)史料1中“筹海患难防”说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诗中的“辽阳”是辽宁省的一个地名,据此推断该战事涉及东北地区。

(2)从史料2中可以看出,《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进口机器只交所订进口税,这是以前不平等条约中所没有的条款。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不仅进行商品输出,而且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发展到新阶段。

问题 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考点二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的特点

(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约为4.5亿,其用意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缴纳一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

规定在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举考试,期限为五年。

(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辛丑条约》没有规定割地和开设新商埠,索要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

其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对其加以严格控制:

《辛丑条约》规定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的官员,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的相关内容;

相反,列强使清政府继续充当其侵华的代理人。

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史料1 下面漫画中的那个人物得意地说:

“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史料2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近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解读 

(1)史料1形象地反映出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列强扶植清政府,使其成为侵略中国的工具,说明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

(2)史料2主张辩证地看待西方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其认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问题 

(1)漫画一般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

指出《辛丑条约》中哪一项条款最能体现史料1中漫画的主旨。

(2)根据史料1、2,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8·

全国卷Ⅰ·

28

 甲午中日战争的舆论宣传

 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的舆论宣传情况切入,考查中日外交理念的差异

 2016·

29

 甲午中日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军事近代化

 从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人士对中日战争的结局预测,分析中日战争的背景形势

考题1[2018·

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题2[2016·

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考题3[2015·

四川卷]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

考题4[2014·

海南卷]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

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向1 甲午中日战争

1.[2018·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联考]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

《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

这一系列报道(  )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2.[2018·

广东揭阳一模]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

这种现象反映(  )

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考向2 义和团运动

3.[2018·

山东菏泽一模]“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

”这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4.赫德说:

“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

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

……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

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

”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考向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陈旭麓指出:

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便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

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  )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6.[2018·

山西太原期末]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