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365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Word下载.docx

⑥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⑦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由这十条标准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等情况,从而导致心理不适;

同样那些长期心情抑郁者,就会产生生理上的疾病。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人群进行大量调查后,对“健康”的概念做出了如下阐述:

“健康就是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21世纪健康新概念在全球得到了传播并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世界已公认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保护和增进健康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个体不仅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和向社会求得医疗服务,而且要在促进他人和全社会健康方面承担义务。

这也就是所谓的“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课题,是20世纪中叶以来由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决定的以一种全新的、多元的视角看待健康的产物,它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身心统一的哲学观在健康观念上的确立。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问题,在当前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异,迄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精神医学者孟尼格尔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给心理健康的定义是: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心理卫生学者阿可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备“有价值心质”的人,即:

①有幸福感;

②和谐(指情绪平衡以及欲望与环境之间协调);

③自尊感(包含自我了解、自我认同、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

④个人成长(潜能充分发展);

⑤个人成熟(个人发展达到该年龄应有的行为);

⑥个人统整性(能有效发挥其理智判断力及意识控制力,积极主动,能应变);

⑦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

⑧从环境中自我独立(独立自主,自由而自律);

⑨有效适应环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将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称为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

综合以上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表述可以看出,它们都强调了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以及个体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这两个方面。

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这一定义表明,心理健康既表现在个体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上,也蕴涵在相对稳定并处于动态发展和完善中的心理特质上,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自己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

之所以存在分歧,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就客观原因而言,衡量人心理健康与否,远不如衡量人生理健康与否时所采用的身体各项形态、生理和功能指标那样具体而客观。

就主观原因而言,研究者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导致划分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

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

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

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

⑤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

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列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价;

③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④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⑨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学者马建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一书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很好;

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④与他人关系和谐;

⑤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

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结合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就。

2、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恰当的评价,不苛求自己,生活的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对自己基本感到满意,很少自责、自怨、自卑、自我否定,心理相对平衡。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

虽然也免不了因挫折和不幸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

他们善于适度地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境积极乐观。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意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对他人充满理解、同情、尊重、关心和帮助,有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能在其中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

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立自主的见解,不盲从,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使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社会协调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在发展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发展既有同龄人的特点,又有其特殊的地方。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处理好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是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

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智能发展达到高峰,情绪、情感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进一步发展,等等。

结合常规心理健康的特点,可归纳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

第一,能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高的创造性。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智力正常,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高的学习效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它表现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使大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对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和学习满怀兴趣,充满乐趣。

第二,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

能较快地适应自己所处的各种环境,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或突发事件时,能沉着应付,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予以正确处理。

能自觉地用校规校纪约束自己,使个人行为符合各种规范要求,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和良好的适应关系。

在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环境时,具有“做环境的主人”的自信和能力。

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第三,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是人格的核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明确,具体表现为:

(1)独立意向显著,有较强的自尊心,对个性成长非常关心。

(2)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意识分化后的统一。

即在把“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分离后,经过认识和实践,最终再使两者相统一。

(3)具有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

能较全面地分析、估价自己,既不自视清高、狂妄自大,也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

能理智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

第四,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完整统一的人格是个人在个性意识倾向方面的集中表现。

其主要标志是:

(1)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缺陷或偏差。

(2)具备稳定的人生观和信仰,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3)善于把自己的认识与行为相统一。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理性成分多于情感成分,意志成分多于盲目成分,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推卸责任,能主动、自觉地工作和学习。

(4)有较高的挫折承受力,面对人生道路中的曲折和坎坷,能相机处置。

第五,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隋绪稳定,乐观豁达,心境平和,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喜怒有常,哀乐有节,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及时摆脱心理矛盾和冲突,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的心情。

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热爱生活,乐于进取,精神饱满地工作与学习。

第六,具有较强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是乐于和别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对同学和周围的人具有友好、诚挚、同情、亲密和理解的情感,并能形成较好的人际交往的层次性;

二是善于和别人交往,注意加强互相了解和沟通,能客观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

三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以诚相见,有自知之明,刚柔有节,拒纳有度;

四是注意和别人交往中的互相交流和相互受益。

第七,心理行为符合相应的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特点。

心理健康的人的行为表现应与自己年龄阶段相对应,以形成人生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才思敏捷,精力充沛,奋发向上。

心理过分幼稚和心理过于老成以及过于依赖的状态,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大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青年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呈现动态性和变化性,因此大学生不应机械地照搬套用,而应灵活地加以掌握和应用。

(2)心理不健康是一种持续的不良心理状态,不要把偶然发生的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认同为心理不健康。

(3)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可分为不同的等级状态。

即严重的心理疾病、不良的心理障碍、一般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良好,等等,并非泾渭分明的两极对立。

(4)心理健康标准是在综合心理健康者所具有的特点的基础上,对青年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佳心理境界。

所以,即使是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学生,也要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高学历的群体,总体』二看,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来满怀憧憬。

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

教育部曾以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做过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清华大学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8所院校的4万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高达31.13%,其中较严重的占12.4%,严重的占0.81%。

内蒙古自治区对2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26.14%。

苏州大学对新生用SCL一90量表进行普测,测试出6%左右的学生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需要辅导和治疗,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需要辅导和自我调适。

上海某医学院向l-5年级的部分学生发放了数百份问卷并辅以座谈和个别谈话,调查结果显示,约29.3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有关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调查显示,约1/3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

大学生人群中,心理障碍检出率从高到低大致为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偏执、抑郁、敌意、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和躯体化。

不同性别、年级、科别、重点与非重点院校的学生之间一般无显著性差异。

(二)情绪困扰比较普遍和突出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情绪适应不良”现象。

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等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相当高。

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料统计,1988-1991年,到中心就诊的l35名大学生中,以各种问题为主诉的占42.9%,其中主诉抑郁的占37.9%,列第一位;

其余依次为自卑、焦虑、恐惧等其他情绪障碍。

据天津市高校的统计,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

(三)因心理障碍而退学、休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退学、休学统计资料表明,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退学、休学人数占退学、休学总人数的3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

综合上述材料,从总体水平看,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在三成左右,而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占一成左右。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势比较严峻,必须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三、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心理健康作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用极大。

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大学期问正常学习、交际、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中,就不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就,得到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培养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研究表明,凡优秀的大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特征,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自主自律的精神、创新进取的意识、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较高的社会理想等。

可见,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道路曲折漫长、坎坷不平。

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具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及时确立奋斗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崇高理想自强不息,拼搏不止,终生无悔。

2、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一种内部心理机制和谐发展、外部活动具有高度效能的人格。

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人格才能成为合格人才。

在组成健康人格结构的两个方面中,心理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而心理健康可使个体心理经常保持平衡的良好状态,有益于形成健康人格。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健康的心理机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承受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公平竞争进人到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大学生已不能去要求社会的特殊保护。

要想立足社会、发展事业,除学业优秀、身体健康外,还必须具有能够从容应付各种社会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力,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的环境。

5、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生理肌体的健康发展。

心理因素可以致病,已是心理学家和医学界所公认的结论。

特别是情绪的变化对生理肌体有直接的影响。

古人讲“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沉,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大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的高峰阶段,而个体心理机制尚不健全,情绪很不稳定,如不能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加以有效控制,就会造成身心疾病的发生。

据对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的调查可知,心理疾病已成为导致身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有意识进行心理调节,增进心理健康,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第三节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或环境的影响,在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不协调的心理状态,以及相伴随的异常情绪反应和行为失常等。

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

人的社会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个体对社会的适应;

②个人对他人的适应;

③个体对自身的适应。

这种适应主要是个体如何认识自己。

大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在新生中尤为常见,常常表现为独立性差、从众心理强、行为懒散、我行我素、心胸狭窄、不拘小节等,甚至容易被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延缓心理发展的适应期。

2、学业问题。

大学生在学业上的心理问题Et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竞争激烈、考试作弊等方面。

不少学生进人大学后,有意无意地放纵自己,结果成绩一落千丈,屡屡出现不及格。

由此承受了难以跟上大学学业的巨大压力,造成不少心理问题。

面对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不少学生失去了中学时期的优越地位,因挫折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在考试方面,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为了取得好成绩或考试通过,抱着侥幸心理,设法作弊。

而被发现受到处理时,又无法面对和难以接受而引发心理问题。

3、经济问题。

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爱面子而独来独往,害怕被人看见节俭,由此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和孤独感;

也有学生由于虚荣心,向家里要钱或向别人借钱用于社交,一时无法偿还而产生自责,造成心态失衡和扭曲。

4、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是人际交往中较为普遍的一类,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心理问题颇为突出。

在交往方面,有的学生自命清高,常独来独往;

有的学生过于自卑,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往;

还有的学生对别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多疑,顾虑重重。

在与异性交往方面,一些人不能很好地适应性成熟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有时会因性无知而对性的误解产生心情焦躁、自我否定的评价;

有时因想象或疏远异性造成性压抑而产生内心的自责、焦虑、紧张、矛盾、困惑。

这些现象都容易引发一些情感上的问题,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心理问题会更严重。

5、自我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极为关注,围绕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个性完善、能力培养和就业择业等方面。

有的学生性格上存在问题,苦恼于如何使自己从内向变成外向;

有的学生过于看重分数,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也有的学生关注的是能否在毕业后找到工作。

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压力,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6、网络适应问题。

网络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但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就会不由自主地迷上网络,出现了网恋及网络适应不良等症状。

这不但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其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我们应做出全面而客观的分析。

(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不同的受教育程度、身份地位、经济条件等,营造出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他们认识、选择、理解、领悟并内化和实施科学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往往更多地给予子女以尊重、理智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沟通更融洽。

相反,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多是采用简单、粗暴、强迫、高压、封闭等传统的家长制作风。

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较少考虑子女的心理感受,长此以往,易引发子女各种心理问题。

(二)学校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追求分数至上,重成才轻成人、重知识轻心理,致使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

生活上,以往对父母的依赖被独立生活所取代;

学习上,由依靠老师向独立学习转变等。

如果大学生不能主动调节自身以适应新的环境,容易引起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三)社会环境

社会是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加大、人口流动加速、外来文化流入等,这一切都使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要求大学生必须适当地调节心理,增强心理承受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面对社会。

若未正确调适,则会造成心理紧张、焦虑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抑郁或绝望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四)自身特征

大学生自身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日益成熟,但是自我认识还不全面,自我控制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