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41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Word下载.docx

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

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对内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争取一个和平环境发展楚国,进而统一中国。

就在这一年,屈原协助楚怀王邀请齐、韩、赵、魏等五国君王在楚国的郢都聚会,缔结了战国历史上第二次六国联盟,公推楚怀王为“纵约长”。

楚怀王早年也曾有过一个革新楚国内政的《宪令》,屈原刚完成草稿,便被上官大夫靳尚发现,要将这部稿子夺去。

屈原当然不肯给他。

靳尚在职务上与屈原相等,论其品行和才干,却与屈原相距甚远,在怀王心目中的信任程度更差。

他之所以敢于夺稿,有着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

三、他的政治主张为什么不能实现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宫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跟楚国早年的改革家吴起有许多共同之处,对旧贵族势力显然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后的公子子兰。

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

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公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头脑简单,无一定主见。

怀王经不起郑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搞通撤掉屈原左徒职务,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务,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

四、小组交流你对屈原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屈原的命运背景

一、屈原为官后期:

楚怀王十六年,秦相张仪入楚,用重金通过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

楚、齐关系破裂,六国联盟瓦解。

怀王受了张仪的欺骗,几次兴兵伐秦,都大改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齐国,修复楚、齐关系。

此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国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

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

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找楚国,连取楚国八城;

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

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

怀王一意孤行。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

怀王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

怀王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

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三年后死在秦国。

太子熊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以其异母弟子兰为令尹。

这时伸展的楚国已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兵无斗志,元气大伤。

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趁着怀子耿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击。

二、屈原的政治生涯:

屈原被流放了,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的结束。

他一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为何“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他把满腔愤怒化为诗歌。

著《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作品20多篇,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向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炽热感情。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楚国君臣仓皇逃走。

消息传到江南,长期在洞庭湖流域过着流放生活的屈原,深知楚国大势已去,他绝无回天之力,只好以身殉国,于当年五月初月怀石投汩罗江而死,终年62岁。

三、小组交流你对屈原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对屈原一生简评

一、屈原的一生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近代评价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

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开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一位便是中国的屈原。

第二课屈原思想和精神

(共用二课时)

1、了解屈原思想和精神

2、把握屈原的思想特征

3、知晓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什么精神

屈原思想和精神了解

一、屈原思想的时代特征:

1、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

主张“廉政”、“在德者在位”、“恤民”、“举贤授能”,主张大一统,反对秦国的暴力征伐。

2、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

讲“规矩”,循“绳墨”,明“法度。

3、道家思想及其他:

“从本质上对于神的存在是怀疑的”,但保留着对天的信奉,“像他的《九歌》里面所讴歌的一些神鬼,差不多都是一些怪力乱神的标本。

(郭沫若语)

二、屈原思想的个性特征:

1、热爱大中国的爱国主义:

希望中国的大统一,希望楚国来统一中国。

2、同情最下层人民的民本思想:

从思想上同情人民,从政期间通过改革使人民得到好处,在共赴困难的时候不愿离开人民。

3、大无畏的批判精神:

对天神、天命,对自然与社会,对楚国的黑暗政治,对楚王和旧贵族势力采取怀疑、质问、批判态度。

三、交流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屈原精神,做屈原新人”演讲或讨论会

一、布置学习内容;

二、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

三、讨论:

通过对屈原的了解你认为应该学习屈原的什么

四、交流:

我的打算;

五、把打算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

第三课屈原主要作品

(三课时)

1、了解屈原的主要作品;

2、了解屈原的精神

3、记忆与复述相关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屈原的主要作品简介

一、屈原的主要作品简介

1、《离骚》:

是自叙体抒情长诗,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共373句,2477字。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天问》:

是屈原流放过程中的作品,文中共提出170多个问题。

《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单就它替我们保存下来的真实的史料而言,也足抵得过五百篇《尚书》”。

(郭沫若语)毛泽东对屈原的《天问》,也是爱之颇深。

他特别肯定屈原《天问》在唯物主义思想方面的贡献。

在一次讲话中他说:

“柳子厚出入佛老,唯物主义。

他的《天对》,从屈原的《天问》以来,几千年只有这么一人做了这一篇。

”这同时也肯定了《天问》。

3、《九歌》:

是屈原中青年时代心境非常好的情况下的得意之作,由屈原收集楚国民间祭祀歌曲进行修改加工而成,篇幅短小凝炼,辞采绚丽,风格清新,艺术价值极高。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据《史记·

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二、小组交流你对屈原作品的了解

第二课时

4、《九章》:

是一组充满政治色彩和政论激情的抒情诗,是一个爱国者的心声,是屈原悲剧身世的缩影,是屈原从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到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

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5、《招魂》:

是屈原文艺作品,表达了屈原对君王的哀悼和对楚国命运的忧伤,全诗结构严密,铺阵有序,对后世辞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发展,屈原的芳名愈来愈家喻户晓,屈原的品质思想情感精神等越来越化成人们话着的灵魂,以诗词纪念屈原的活动也逐步扩大着深入着。

就在屈原的故乡乐平里,早在1817年就曾成立有民间“骚坛”诗社。

二、学生交流

第三课时

1、屈原的主要作品回顾

2、你对屈原作品的认识

一、关于屈原作品

离骚 

九歌 

天问 

九章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 

招魂 

大招 

惜誓 

招隐士 

七谏 

哀时命 

九怀 

九思 

二、交流你对屈原作品的了解

三、教师结束语

第四课屈原故里秭归的纪念屈原方式

(共二课时)

了解屈原故里秭归的纪念屈原方式

教学法过程

一、屈原故里秭归的纪念屈原方式简介

1、端午节:

端午节的前几天,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修龙舟;

端午节那天,包粽子,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挂菖蒲和白艾,餐桌上摆鱼肉和盐蛋、大蒜苋菜和雄黄酒。

2、赛龙舟:

赛龙舟是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人民群众用泪水和欢声笑语寄托对屈原的深情。

3、端午诗会:

屈原诞生地有个农民诗社——秭归县三闾骚坛诗社,每年端午节,在乐平里举行“端午诗会”,他们的诗词流传到国外。

近20年来,骚坛诗社创作的诗词达2000多首,已出版诗选多集。

二、引导交流还有哪些方式

打花鼓策九子鞭打锣鼓等

第五课屈原遗迹和传说

了解屈原故里秭归的屈原遗迹和传说

1、屈原祠: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所建,并作一篇《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

2、2、屈原庙:

屈原诞生地有两座屈原庙,一座位于屈原村的香炉坪,明代始建,清光绪年间重修;

一座位于北峰村的界限垭,清康熙四十二年建。

3、3、屈原故里牌坊:

原位于归州东迎和门外,清光绪十年建;

上有郭沫若1965年10月25日题书“屈原故里”,右侧并立巨型石碑两座,题“楚大夫屈原故里”、“汉昭君王嫱故里”。

4、平里牌坊:

位于乐平里入口处,建于1983年1月,有川南苏原题书“乐平里”。

4、5、香炉坪:

又称“屈坪”,为屈原故居,位于乐平里。

5、6、屈原宅基:

位于香炉坪正中,庚仲雍《荆州记》和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所载“屈原故宅”即指此。

6、7、读书洞:

又名“洞辟书堂”,位于乐平里响鼓溪畔,相传为屈原吟诗处,故名吟诗

7、台。

8、8、照面井:

位于乐平里伏虎山腰,由银灰色龙骨石砌成,相传为屈原幼年照影梳洗之处,一丝微尘也躲不过“井镜”的明察。

9、9、玉米田:

又名“屈田”、“玉米三丘”,位于屈原宅基右侧,相传屈原少年时代曾躬耕于此,又传屈原被放逐之后曾回乡务农,忍辱负重经营三丘稻田。

10、10、擂鼓台:

位于香炉坪下响鼓溪西岸,相传为屈原回乡击鼓抗秦之地。

11、11、灵牛耕田:

系乐平里“一怪”,相传屈原借过农夫牛绳系书箧之后,水牛和黄牛耕田不再用牛绳,却服服帖帖听农夫使唤。

12、12、捣衣石:

又名“女须砧”,位于屈宅之东北六十里,相传为屈姊女须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

13、 

13、楚王井:

位于秭归归州镇境内,相传为楚先王所开,一泓清泉终年不涸,井水清凉纯净,味如甘露。

二、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屈原遗迹和传说

第六课屈原八景及八景诗

(共一课时)

1、了解屈原八景;

2、理解屈原八景诗及背诵八景诗;

一、屈原八景介绍

1、降钟伏虎山;

2、响鼓岩;

3、擂鼓台;

3、照面井;

5、读书洞;

6、丘生玉米田;

7、濂滴珍珠;

8、锁水回龙。

二、理解屈原八景诗及背诵八景诗

1、八景诗

降钟伏虎啸天来,响鼓岩连擂鼓台;

照面井寒奸佞胆,读书洞出离骚才;

丘生玉米含情操,濂滴珍珠荡俗埃;

锁水回龙含泽畔,三闾八景胜蓬莱。

2、理解屈原八景诗及背诵八景诗

3、学生谈谈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屈原故里风景之美。

三、学生搜集有关写屈原风光的佳句。

第七课屈原名句摘抄及理解背诵

(共用二课时)

教学目标

屈原名句摘抄及理解背诵

一、屈原名句摘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买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二、理解背诵

三、结束语

第八课唱《屈原文化歌》和《橘颂》

第九课屈原诗词学习

1.背诵屈原诗词;

2.理解赏析屈原诗词;

一.<

橘颂>

<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缘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为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经为象兮。

赏析:

橘亦是我,我亦是橘。

橘乃造化所赐,吸天地精华,成一代佳木,绿叶离离,金实灿灿。

它刚正不阿,无己无私,括然自得却又与世无争,只为它的自然展现出自我内在的魅力。

如此高洁的品质,又有谁能与之伦比呢颂橘即颂己,我有如此高洁的情怀,却又有谁能识得呢

二.<

涉江>

>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

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

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

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

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

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游前进啊!

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

船缓慢地不肯行进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

清早我从枉渚起程啊,晚上才歇宿在辰阳。

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

屈原的故事

讲屈原的故事,争做屈原新人

(共用四课时)教学目标

讲屈原的故事,争做屈原新人

一.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一定会让大家联想到的传说之一,是诗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要团结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国,但是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肯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被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後并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误信屈原有很多坏处,不但没有听从屈原明智的劝告,还把他从楚国逐了。

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心的屈原,因为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忧愁,常常独自在江边徘徊叹息。

有一天,一位在江边钓鱼的渔夫问他为什麽这麽失意落魄,屈原叹气的说:

“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

”心中的感叹和无奈,在这两句话中都说得很明白了。

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罗江自杀了。

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後,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

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

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

这就是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屈原投汨罗江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五日。

大家为了怀念这位诗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并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与忠贞志士说的话;

因此,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都会举行划龙船、包粽子的活动。

流传到今天,大家都还记得这样的传说故事呢!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

“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

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

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