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416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谓之德。

五气各有循理,贝§

成功可致,故日德养五气也。

一者,无为而自然者也。

心能无

为,其术自生,放曰心能得一乃有其术也。

俞樾《读书余录》云:

德、得,占通用。

⑥心气之道:

心气的活动规律。

所由舍:

活动的途径与归宿(结果)。

神乃为之使:

精神

是术的使者,意即通过思维活动才能产生并运用术。

气合自然之道,乃能生术

术之有道由舍,则神乃为之使。

⑦九窍:

双眼、双耳、双鼻孔、口、前后阴。

二二舍:

不详。

道藏本注解认为这就是佛

教所讲的"

十二处"

(又称"

二入"

,包括"

六根"

与"

六尘"

)。

十二者,谓目见色、

耳闻声、彝受香、;

3知睬、身嫩触、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日十二舍也。

气候由之出

入,故日气之门户也。

唯心之所操秉,故日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

真人者,与天为~而知之者①。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

圣人

者,以类知之②。

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③。

知类在窍④。

有所疑惑,通于心术;

术必有

通⑤。

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⑥。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

神其一长也⑦。

静和者,养气。

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⑧。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⑨。

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⑩。

①生:

通生"

真人:

道教所推崇的修炼得道的理想人物。

《淮南子?

本经训》:

莫生

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庄子》称老子为"

古之博大真人"

唐玄宗封庄子、列子、

文子、亢仓子为道教的四大真人。

知之:

了解道,掌握道。

凡此皆受之于天,

不亏其素,故日真人。

真人者,体同于天,故日与天为一也。

②内修炼:

即修身养性。

类:

类别,类推。

内修炼,谓假学而知之也。

圣人虽圣,犹假学而知,假学即非自然,故日以类知之也。

③人与生:

人的肉体与生命。

言人相与生在天地之间,其得一也。

既出之后,随物而化,故有不同也。

④知类在窍:

通过感官了解事物。

事类,事物。

窍,孔窍也。

言知之

事类,在于九窍。

⑤通于心术:

通过心的思考而运用道术判断。

术必有不通:

根据前后文及道藏本注释,

应该是"

心无其术,必有不通"

然窍之所疑,必与术相通。

若乃心无其术(术)

必不通也。

⑥舍神:

使精神得到归宿,保持镇静与专一。

心术能通,五气自养。

故养

五气者,务令来归舍。

神既来舍,自然随理而化也。

⑦化有五气:

由五气变化产生。

一长:

统一管理。

言能化者,在于全五气。

神其一长者,言能齐一志思而君长之。

⑧静和;

宁静平和。

四边威势:

向四方发出威势。

神既一长,故能静和而

养气;

气既养,德必和焉。

四者,志、思、神、德也。

四者能不衰,则四边威势力无有不为常存而舍之,则神道变化自归于身。

神化归身,可谓真人。

⑨同天合道:

跟天与道合~。

执一:

即坚守自然之道。

天得一,以清;

地得

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以盈;

万物得....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一者,元为也。

畜真人养产万类,怀抱天心,施德养育.皆以无为为之。

故日

执一而产养万类。

至于志意、思虑、运行威势,莫非自然循理而动、故目无为以包也。

⑩士者:

指游说之士。

然通达此道,其唯善为士乎?

既能盛神.然后乃可养志。

二、养志

养志法灵龟①。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②。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③。

故心气一,则欲不徨;

欲不徨,则志意不衰;

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④。

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⑤。

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

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⑥。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

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⑦。

①养志:

培养志向、意志。

灵龟:

占人认为乌龟是一种长寿而通灵的动物。

《庄子?

水》:

吾闻楚有神龟,已三千岁矣。

故道家养生讲究"

龟息"

之法。

认为像乌龟一样调匀呼

吸,绵绵不断,节制饮食,就阿以长生。

又,古代盛行占卜之术,以龟甲为占卜工具,故称龟为"

灵龟"

志者察是非,龟者知吉凶,故日养志法灵龟。

②心:

古人认为心是主宰思想活动的器官。

气:

指人体的活动机能。

达:

畅达。

言以心气不达,故须养志以求通也。

③心散:

思想分散。

此明纵欲者不能养气志,故所思不达者也。

秦恩复校订本云:

一本无"

志"

字。

④徨:

闲暇,空隙。

欲不徨,指欲望不能乘机膨胀。

此明寡欲者能养志,故思理达矣。

⑤和:

和气,平和正常的活动机能。

通:

畅通。

乱气:

杂乱不正常的活动机能。

和通则莫不调畅,故乱气自消。

⑥知人:

了解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分职:

各自分掌的职责。

心通则一身奉,职明则天下平。

⑦所安:

所安心的事情,即兴趣、爱好。

所能:

所能作的事情,即能力、才干。

道藏本

注:

讲欲用之于人,谓以养志之术用人也。

养志则气盛,不养则气衰。

盛衰既形,则其所

安、所能可知矣。

然则善于养志者,其唯寡欲乎!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

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

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

志意不实,则

应对不猛;

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

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①。

神丧,则仿佛;

仿佛,则参会不一②。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

己安,则志意实坚;

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⑧。

①固:

稳固,坚定。

实:

充实。

应对:

应付,对答。

猛:

严厉,此处有理直气壮的含义。

此明丧神始于志不养也。

②仿佛:

同"

恍惚"

,模糊不清醒。

参会:

探求,领会。

不一:

不专一。

仿佛,不精明之貌。

谓志、心、神三者之交会也。

神不精明,则多违错。

放参会不得其一。

③安己:

使自己安定。

安者,谓少欲而心安也。

威势既不分散,神明常来固守,如此则威精分势震动物也。

七分。

渭散亡也;

下分,谓我有其威而能动彼.故日乃能

分也。

3、实意

4、

5、【正文】

6、

7、实意法螣蛇①。

实意者,气之虑也②心欲安静,虑欲深远。

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

8、则计谋成。

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③。

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④。

神得则凝。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⑤。

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⑥。

计谋者,存亡之枢机⑦。

虑不会,则听不审矣;

候之不得,汁谋失矣。

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⑧。

9、

10、【注疏】

11、

12、①实意:

使思想充实镇定。

螣(Teng腾)蛇:

传说中能够兴云驾雾、变化飞翔的灵蛇。

《尔雅》郭璞注:

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

《苟子?

劝学》:

螣蛇元足而飞。

本书《反应》篇:

符应不失,如媵蛇之所指。

意委曲,蛇能屈伸,故实意法媵蛇也。

13、②气之虑:

气所进行的思考活动。

气"

是古代的哲学与医学概念,在生理上是指神经与

14、器官的功能。

意实则气平,气平则虑审,故日实意者气之虑也。

15、③神明荣:

精神爽朗充沛。

间:

阻隔。

道藏本注."

智不可乱.故能成其计谋:

功不可

16、间,故能宁其邦国。

17、④遂:

顺畅。

凝:

凝固,指专一而不分散。

神者得:

指精神满足得所。

18、安则物无为而理顺,不思而玄览。

故虽心之所不错,神自得之,得之则无不成矣。

凝者,成也。

19、⑤识气寄:

思想活动不安定而游历在外。

寄:

客寄,即游历在外。

得:

能够。

倚:

凭借。

20、言无由心:

说话不会认真思考。

客,谓客寄。

言气非真,但客寄耳,故奸邪得

21、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

如此则言皆胸臆,无复由心也。

22、⑥信心术:

使心术真诚。

守真一:

坚持专一之道。

化:

变化,改变。

意虑之交会:

即彼

23、此思想交融,开诚相见。

听:

听从。

候:

迎候,等待,接受。

言心术诚明而不

24、亏,真一守同而不化,然后待人接物,彼必输诚尽意。

智者虑能,明者献策二下同心,故能交会也。

用天下之耳听,故物候可知矣。

⑦枢机:

关键。

枢是门轴,主管门户的开关;

机是弓弩上的装置,主管箭的发射。

计得则存,计失则亡。

故日计谋者存亡之枢机。

⑧审:

周详。

虑不合物,则听者不为,己听不审着。

听不审着,候岂得哉?

乖候而谋,非失而何?

计既失矣,意何所恃?

惟有虚伪,无复诚实。

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

实意必从心始,故日必在心术始也。

根据注解,正文最后应该脱落了"

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在心术始"

无为而求。

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

太虚,待神往来①。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

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

不见而命,不行而至。

--是谓"

道知"

②。

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③。

①五脏: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魂魄:

古人

认为是依附在肉体上的精神体。

《左传?

昭公七年》:

人生始化日魄,附气之神为魂。

注疏

云:

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

内视反听:

有两类含义。

一种含义是指不用眼睛和耳朵来感觉外界的东西,而是精神内敛,用心(大脑)来体会、洞察事物。

列御寇》中

的"

内视"

,就是这种含义。

另一种含义是,既在内心审察自己,又在外面听取别人的意见。

《史记?

商君列传》"

反听之谓昕,内视之谓明"

,《后汉书?

王充传》夫内视反昕,则忠臣

竭诚"

,就是后一种含义。

思之太虚:

指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

言欲求安心之道,必寂澹无为。

如此则五脏安静,六腑通畅,精神魂魄各司其守,澹然不动。

则可以内视无形,反听无声,志虑定.太虚至,神明千万往来归于已也。

②知:

了解。

万物所造化:

造化万物的根本与规律。

见:

发现。

原:

探讨根源。

政理:

为政的道理,即治国的原理。

窥牖(ybu有):

观看窗户外面。

不见而命:

没有看到事物却可以叫出它的名称。

道知:

凭借"

来了解一切事物。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唯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知于不知,见于不见。

岂待出户牖窥之然后知觅哉?

固以不见而命、不行而至也。

③无方:

不管任何方向,没有固定方法。

道,无思也,无为,也。

然则,

道知者岂用知而知哉?

以其无知,故能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来舍。

宿,犹舍也."

25、分威

26、

27、【正文】

28、

29、分威法伏熊①。

分威者,神之覆也②。

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③。

威覆盛,

30、则内实坚;

内实坚,则莫当;

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以实取虚,以有

31、取无,若以镒称铢4。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

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32、5。

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6。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7。

33、知其固实者,自养也。

让己者,养人也。

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8。

34、

35、【注疏】

36、

37、①分威:

即发挥出威力。

伏熊:

趴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

精虚动物,谓之

38、威;

发近震远,谓之分。

熊之搏击,必先伏而后动,故分威法伏熊。

39、②覆:

覆盖,笼罩。

威力在精神笼罩之下就可以充分发挥。

覆.犹衣被也。

40、神明衣被,然后其职可分也。

41、③神归其舍:

指精神集中而不分散。

居住之地。

言致神之道,必须静

42、意固志,自归其舍,则神之威覆隆盛矣。

舍者,志意之宅也。

④内:

内部,指意志。

坚实

43、坚定而充实。

莫当:

没有什么能够抵挡。

外威既盛,则内志坚实,表里相副,

44、谁敢当之?

物不能当之,(物不能当),则我之威分矣。

威分动物,则物皆肃然,畏其人之若

45、天也。

46、4虚:

空虚,弱小。

镒(yv益)、铢(zd朱):

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一镒相当二十四两,

47、一两相当二十四铢。

称:

衡量,比较。

镒是铢的576倍,两者相比是十分悬殊的。

48、"

言威势既盛,人物肃然,是我实有而彼虚无,故能以我实取彼虚,以我有取彼无。

取之也,动必相应。

犹称铢以成镒,二十四铢为镒者也。

49、5和:

跟着唱,附和。

挠:

弯曲。

言威分势震物,犹风,故动必有随,唱

50、必有和。

但挠其指以名呼之,则群物毕至。

然徐徐以次观其余众,犹性安之,各令得所。

于是风以动之,变以化之。

犹泥之在钧,群器之形自见。

如此,则天下乐推而不厌,谁能间之也?

51、6间:

间隙。

言审识唱和之理,故能有间必知。

我既知问,亦既见间即能

52、间,故能明于动变,而威可分者。

53、7养志:

培养意志。

伏意:

把意愿隐藏起来。

视间;

观察对方的间隙。

既能养志、伏意,视之其间。

则变动之术可成矣"

54、8固实:

使思想意志坚定而充实。

让己:

自己退。

兵亡:

兵器消失不见,即进击状态不

55、外露。

遵藏本注:

谓自知志意圊实者,此可以自养也;

熊行礼让于已者,乃可以养人也。

56、如此,则神存于内,兵亡外,乃可为之形势也。

57、

58、散势

59、

60、【正文】

61、

62、散势法鸷鸟①。

散势者,神之使也②。

用之,必循间而动③。

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

63、则势散④。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⑤。

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⑥。

故观其志意,

64、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⑦。

无则不散势⑧。

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⑨。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10。

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11。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

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12。

65、

66、【注疏】

67、

68、①散势:

散发势力,即利用有利的形势而采取行动。

势,有利的地位,形势。

鸷鸟:

69、猛而出击迅速的鸟类,如鹰、雕之类。

势散而后物服,犹鸟击禽获,故散势法

70、鸷鸟也。

71、②使:

指派。

势由神发,故势者神之使."

72、③间:

间隙,时机。

无间则势不行,故用之必循间而动。

73、④肃:

收敛,集中。

推间:

推算间隙,即分析间隙、利用间隙。

言威敬内盛,行之又因间而发.则势自然而散矣."

74、⑤心虚:

思想虚静,思虑周到。

志溢:

意志充沛,能够决断。

心虚则物无不包.志溢则事无不决,所以能散其势。

75、⑥意衰威失:

一本作"

意失威势"

外而多变:

不中肯而且前后不一。

志意衰微而失势,精神挫衄而不专,则言疏外而谲变。

76、⑦揣说:

揣摩之术。

图事:

谋划事情。

圆方:

指圆转灵活的方法或方正直率的方法。

77、书《反应》篇云:

未见形,圆以道之;

既形,方以事之。

长短:

指纵横游说的策略。

汉朝人把《战国策》叫做《长短》。

唐朝人赵蕤写作《长短经》九卷,研究各种政治权谋。

道藏

78、本注:

知其志意隆替,然后可为之度数。

度数既立.乃后揣说之图其事也。

必尽圆方之理,变短长之用也。

79、⑧无则不散势:

没有以上讲的主客观条件(包括自己的志意与对方的间隙).就不随便散

80、势。

无问则不散势"

81、⑨动势分也:

一行动,势就能散发出去。

散不得间,则势不行。

故散势者

82、待间而动。

动而得间,势自分矣。

83、⑩思间:

意义跟"

推间"

相近。

五气:

实效。

五气内精,

84、然后可以外察;

虚实之理不失,则间必可知。

有间必知,故能不失分散之实也。

85、⑩随:

跟随,紧紧抓住。

计谋者,志意之所成。

故随其志意,必知其计谋

86、也。

87、势败:

衰败。

神不肃察,所以势败。

6、转圆

7、

8、【正文】

10、转圆法猛兽①。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

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

以不测

11、之智而通心术②。

而神道混沌为一。

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③。

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

12、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④。

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⑤。

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⑥。

13、

14、【注疏】

15、

16、①转圆:

转动圆珠,指计谋像圆珠一样永远运转自如,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

17、本注:

言圣智之不穷,若转圆之无止。

犹兽威无尽,故转圆法猛兽。

18、②无穷:

没有穷尽。

不测:

无法测量。

圣人若镜,物感斯应。

故不测之智、

19、心术之要可知也。

20、③神道:

指神妙莫测的自然之道。

混沌为一:

处于一?

种原始的统一状态。

《易乾凿度》

21、云: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和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似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22、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

以变论万类:

用变化的观念来讨论万事万物。

道藏手抄本

23、作"

以变论万义类"

,俞樾《读书余录》云:

义,衍文也。

说义:

所说的道理。

既以圣心原不测、通心术,故虽神道混沌,妙物杏冥,而能论其万物之变,说无穷之义也。

④形容:

形态。

圆:

圆转灵活。

方:

方正坚定。

阴:

隐蔽。

阳:

公开。

事类不同:

意思

24、是因为事物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谋略。

事至然后谋兴,谋兴然后事济。

事无常准,故形容不同。

圆者运转无穷,方者止而有分。

阴则潜谋未兆,阳则功用斯彰。

吉则福至,凶则祸来。

凡此事鬻反口口,故日事类不同也。

25、⑤怀此之用:

即根据这种情况而运用智谋。

求其合:

寻求计谋与事物状况相吻合。

26、本注:

此谓所谋圆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谬,故圣人法转圆之思,以求顺通合也。

⑥兴造化者:

即体现自然造化之道的人。

动作:

举动。

神明之域:

神妙的领域。

圣人体道以为用,其动也神,其随也天,故兴造教化其功。

动作先合大道之理,以稽神明之域。

神道不违,然后发施号令。

27、

28、【正文】

29、

30、天地无极。

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

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①。

转圆者,

31、或转而吉,或转而凶。

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②。

圆者,所以合语;

方者,所以错事;

转化者,所以观计谋;

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③。

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④。

32、

33、【注疏】

35、①极:

尽头。

各以成其类:

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类别。

所终:

结果。

36、天地则独长且久,故无极;

人事则吉凶相生,故无穷。

天地以E月不过、陵谷不迁为成;

人事以长保元亨、考终厥命为成。

故见计谋之得失,则吉凶成败之所终可知也。

37、

38、②道藏本注:

言吉凶无常准,故取类转圆。

然圣人坐忘遗鉴,体同乎道,故先知存亡

39、之所在,乃后转圆而从其方,弃凶而从吉。

方,谓存亡之所在也。

40、③合语:

语言融洽,说话投机。

错事:

处理事务。

错"

,通"

措"

圆者,通

41、变不穷,故能合彼此之语;

方者,分位斯定,故可错有为之事。

转化者,转祸为福,故可观计谋之得失;

接物者,顺通人情,故可观进退之意、是非之事也。

42、④其会:

指事物或思想的关键。

要结:

结交,联合。

谓上四者。

必见会之

43、变,然后总其纲要而结之,则情伪之说可接引而尽也。

七、损兑

损兑法灵蓍①。

损兑者,机危之决也②。

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③。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

言察辞,合于事④。

兑者,知之也;

损者,行之也⑤。

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也⑥。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⑦。

①损兑:

指减少杂念,使思想专一。

损:

减少、、兑:

孔穴。

俞樾《读书余录》认为,"

损兑"

当作"

损益"

灵蓍(s诗):

占吉凶的薷革。

《周易》占卜成卦就是使用蓍草。

“《老子》曰:

塞其兑。

河}:

公日:

兑。

目也。

《庄子》日:

心有眼。

然则,兑者谓以心眼

察理也;

损者谓减损他虑,专以心察也。

兑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故损兑法灵蓍也。

②几危:

又作"

几微"

,隐微难测的征兆。

道藏本洼:

几危之理,兆动之微,非心眼奠

能察见。

故日损兑者几危之决也

③适然:

偶然,有时发生。

适然者,有时而然也。

物之成败,有时而然;

几危之动,自微至着。

若非情适远心,知机玄览,则不能知于未兆。

察于未形。

使风涛潜骇,危机密发,然后河海之量堙为穷流,一篑之积叠成山岳。

不谋其始,虽悔何之?

故日不可不

察。

④有德:

所获得的情况。

德"

得"

道藏本认为,"

有德"

是指有道德才能的人士。

夫圣人者,勤于求贤,密于任使,故端拱无为,以待有德之士。

士之至也,必

敷奏以言,故日言察辞也;

又明试以功,故曰合于事也。

⑤兑者知之:

专心是为了认识事物。

损者行之:

减少杂念是为了采取行动。

用其心眼,故能知之;

减损他虑,故能行之。

⑥不可:

不适合。

为之辞:

为它辩解。

寿减损之说,及其所说之物,理有

不可,圣人不生辞以论

④不以言失人之言:

不因为自己的言论主张而排斥别人的言论主张。

烦:

烦琐,不扼要。

虚:

虚伪。

乱:

混乱。

邪:

偏颇,不lE确。

智者听舆人之讼,采刍荛之言,虽

复辨周万物,不自说也。

故不以己能言而弃众人之言。

既有众言,故辞当而不烦;

还任众心,故心诚而不伪。

心诚言当,志意岂复乱哉?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

因自然之道,以为实①。

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②。

益之损之,皆为之辞③。

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④。

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镁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