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737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毒分离方法doc文档格式.docx

ControlofPlantVirology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是研究病原病毒与植物病毒病害相互关系的生物学科。

本课程重点讲授植物病毒相关生物学特性与研究进展:

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

植物亚病毒病原等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根据植物病毒基础研究需要,课程理论讲授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病毒病原与其它相关病原的区别要点,病害宏观及微观鉴定基本技术、方法、手段,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为独立开展植物病毒及病毒病害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传毒机制;

(2)病毒侵染植物内部症状,侵染增殖过程;

(3)植物受病毒侵染的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

(4)植物亚病毒病原的基本特性;

(5)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诊断鉴定的程序与方法。

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1.1病毒的发现与病毒学的发展

1.2研究病毒的意义与任务

1.3植物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关系

1.4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2.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学时)

主要介绍病毒分类和命名的基本原则相关指标。

重点:

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系统。

2.1病毒命名和分类的发展

2.2病毒命名的系列

2.3病毒分类的系列

2.4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系统

3.病毒侵染植物与增殖与增殖过程及遗传与变异(5学时)

主要讲授植物病毒侵染方式,在寄主体内的增殖过程,病毒遗传变异的本质。

难点:

病毒进入寄主细胞的方式及粒体装配。

3.1病毒粒体的吸附与侵入

3.2病毒粒体的脱壳与生物合成

3.3病毒粒体的装配与释放

3.4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3.5病毒的体外重新组与生物活性

4.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传毒机制(5学时)

主要讲授病毒的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的两大途径,以及不同介体传播机制与病害发生流行关系,难点:

介体持久性传毒(口针传毒)与非持久性传毒(巡回传毒)机理。

4.1介体传毒

4.2非介体传毒

4.3种子与花粉传毒

4.4传毒机制

5.病毒侵染植物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5学时)

主要介绍病原侵染植物的内部症状(内含体)、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及生理活性物质改变与寄主抗病机理。

难点:

病毒侵染植物的生理变化与寄主的免疫反应。

5.1病毒侵染植物内部症状(内含体及其类型)

5.2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5.3病毒侵染植物的生理效应

5.4寄主对病毒侵染的抗性反应类型

5.5植物抗病毒机制

6.植物亚病毒病原种类(3学时)

主要介绍植物亚病毒病原种类,所致病害特点,亚病毒基本特性以及病毒实质差别。

亚病毒鉴定。

6.1类病毒的基本特性

6.2卫星RNA的基本特性

6.3拟病毒的基本特性

6.4亚病毒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6.5亚病毒及其所致病害的诊断鉴定

7.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诊断鉴定的程序与方法(4学时)

主要介绍植物病毒病害的生物学鉴定,血清学鉴定及电镜鉴定等相关方法手段。

不同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践应用。

7.1植物病毒生物学鉴定

7.2组织学鉴定

7.3植物病毒血清学鉴定理化特性鉴定

7.4植物病毒的电镜鉴定技术

7.5分子生物学鉴定

8.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

主要介绍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

不同植物材料分离提纯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8.1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基本系统

8.2不同植物材料分离提纯选用制剂

8.3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方法步骤及原理

8.4提纯病毒制剂的检测及应用

9.植物病毒的血清学技术(2学时)

主要介绍植物病毒诊断鉴定的血清学技术及基本原理。

不同血清学技术的实践应用。

9.1抗原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9.2抗体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9.3机体免疫反应发生过程

9.4抗血清的制备程序

9.5病毒的血清学反应技术及应用

四、作业与考查

撰写有关植物病毒研究进展的专题综述论文1篇;

论文要求4000字以上,查阅参考文献30篇以上,以此作为本课程成绩评定依据。

参考文献:

1、裘维番,植物病毒学,农业出版社,1982。

2、侯明生,植物病毒学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梁顺生等,植物血清学技术,农业出版社,1985。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侯明生)

添加评论

609792397|2009-09-2710:

59:

39

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ereovrqwv|2009-09-2712:

00:

05

,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yl2968|2010-01-0320:

09:

49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