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85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Word下载.docx

包括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照明光源、照明方式、间接光与均齐度照明、照明开关控制、开窗面导光、屋顶导光与善用户外式帘幕

(5)太阳能之运用:

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太阳能电池

五、二氧化碳减量指标

   包括简朴的建筑造型与室内装修、合理的结构系统、结构轻量化与木构造 

六、废弃物减量指标

   再生建材利用、土方平衡、营建自动化、干式隔间、整体卫浴、营建空气污染防制 

七、水资源指标

   包括省水器材、中水利用计划、雨水再利用与植栽浇灌节水

八、污水与垃圾改善指标

包括雨污水分流、垃圾集中场改善、生态湿地污水处理与厨余堆肥

九、室内健康与环境指标

包括室内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生态涂料与生态接着剂、生态建材、预防壁体结露/白华、地面与地下室防潮、调湿材料、噪音防制与振动音防制

各分项

屋顶构造及材料

热湿地区纬度较低,屋顶接受极大日射热,,屋顶节能要考虑之因子如下:

1.增加屋顶的遮阳能力:

水平天窗会使ENVLOAD值剧增,台湾水平方位的日射量为南向的2.78倍。

每在水平面开一面窗,在南面就必须减少2.78倍的开窗面积,可考虑改成侧向型天窗改善,避免大量的水平日射。

2.增加屋顶的隔热能力:

屋顶隔热层设在外侧较佳,并且加以利用屋顶空气层可以达到隔热与通风的目的。

技术原理说明:

外壳构造及材料

不透明部分的外壳之节能特性主要与壁体的热传透率(U值)即隔热能力有关,但是它也承受来自日射的吸热影响,因此增加隔热性能与降低日射吸热因子是其节能之道。

外墙构造应以能减少外界热量侵入为必要条件,在使用隔热处理时,必须配合建筑物之使用型态而决定,过份隔热对于室内发热量大之建筑物反而会增加其空调负担,应配合合理的遮阳设施及良好的通风计划以减轻外墙之受热量。

就外表面材料而言,以使用明度较高之表面材料增加反射率为宜,通常以浅色材料为佳,白色墙体具有90﹪之反射率而一般红砖混凝土建材则在10﹪~50﹪之间,相差颇大。

就外墙构造之热传透率(U值)而言:

1.以12cm厚的RC外墙为例其U值高达3.78,而有良好隔热层的铝金属帷幕墙可在0.71以下,可知RC外墙既笨重且隔热能力又不佳,唯有加装隔热材才有良好之节能外壳。

2.轻量化的玻璃或金属外壳,只要加强中间空气层及隔热处理,就是十分优良的外壳。

开口部隔热与气密性

有关开口部的气密性及隔热性相关原理分述如下:

1.气密性:

气密性不佳开口部的漏气量(间隙风)增大,在空调空间中造成了能量的损失,在非空调空间中则由于难控制冬季风漏入而产生不快,气密性差的窗户,对于阻绝外界噪音的功效亦不佳。

气密性高的开口通常亦有良好的隔音性,有隔绝噪音之好处。

2.隔热性:

金属制门窗框如果没有良好的断热处理,则会引起热桥现象(HeartBridge),所谓热桥现象为构造上厚度较薄之部位,或该部位所用材料不同,其热传导抵抗较小,热损失大多经过此部位,此部位之温度也较其它部位为低,因此易结露,此部位称为热桥。

因而增加室内之热负荷。

3.缓冲空间:

门因出入关系常须开启,而引入更多的热负荷,设置除风室或玄关可减少因出入而增加之室内空调负荷。

技术原理说明:

开口部玻璃

玻璃的节能特性主要根源于两个特性,一是玻璃的隔热能力,亦是热传透率U值;

另一则是玻璃的遮阳能力,亦即日射透过率ηi值。

然而,台湾地区室内外温度差并非很大,而日射热却是很惊人。

因此,阻绝温差的热传透率U值比不上阻绝辐射传透的ηi值重要;

亦即,在台湾的玻璃节能对策首重玻璃的遮蔽性能。

外遮阳

外遮阳设计在亚热带地区是节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影响整体空调耗能变动约两成左右。

例如南向仰角45度的水平遮阳版(一米窗高,一米遮阳深度)可轻易遮去68﹪的日射热,而室内遮阳百叶帘只能遮掉17﹪的日射热。

就热湿气候之建筑外壳遮阳重点如下:

1.热湿气候建筑外壳遮阳效果比隔热效果好。

2.外遮阳设施有助于减轻日射负荷,其节能效果对于室内发热量大的建筑物更形明显。

适当的开口率在炎热的台湾,过大的开窗面积是造成空调耗能的主因。

开窗因素在台湾占了所有耗能因素的六成,因此适当的开窗设计是建筑节能的首要计划。

(1)以现行节能法规来检讨住宅开口率的话,Req=0.16的集合住宅的平均立面开窗,在无遮阳条件下,在台北可达35﹪,在高雄可达27﹪;

假如加上一米深的阳台,在台北可达50﹪,在高雄可达40﹪,超过此开口即不合格。

(2)若以办公建筑现行ENVLOAD而言以相同建筑条件而言在高雄所计算的ENVLOAD值约为在台北的1.8倍因此在南部的建筑必须要有较小的开窗、较深的遮阳才能合格。

(3)开窗率是影响ENVLOAD值最大的因素,以一般15cmRC外墙的办公建筑而言,在台北开口率45﹪以下,在高雄开窗率30﹪以下,即可通过标准。

(4)为了节能要求一般住宅开口率为25﹪以下,办公建筑为40﹪以下为宜,并且在台度以下尽量不开窗。

以一般住宅开口率而言,在相同的等价开窗率之下,台北的开口率可略大于高雄的开口率。

建筑配置节能

1.配置:

在亚热带气候下,在基地计划上作正确的节能配置,以办公大楼为例,几乎可节省三、四成左右的空调耗能量。

2.方位:

以台湾地区而言房屋的朝向以南北向最有利,而以东西向得热量最多,系以日射量的多寡排列之优先级。

3.外型:

 

(1)大规模之全面空调的大型建筑物,如医院、办公大楼、旅馆、及大型展示中心,为降低空调负荷,可采用较集中的正方形,减少表面积也减少日射得热。

顾及昼光分布以及通风考量,一般较适宜之长宽比以1:

2或1:

3之南北向建筑为佳。

 

(2)小规模之一般住宅则以细长,表面积多的建筑物型态为佳,使得各规划空间兼具通风、采光之效果。

人工地盘贮留

在都市高密度开发之下,导致建蔽率相当地高,往往没有足够的自然土层来提供雨水的渗透及贮留。

仅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利用建筑基地中的人工地盘上方来做雨水的贮留设计,例如屋顶花园及中庭花园的贮留雨水、屋顶层雨水贮留设施等设计,来达成暂时贮存雨水的功效,以延迟暴雨时雨水径流,减缓都市洪峰现象,以达到部分保水的功能。

在土壤透水能力不佳或人为开发率极高的基地中,对于提升基地保水力极有所助益。

渗透井与渗透管

为了要提升建筑基地的保水性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留最多的裸露地面,或者是铺设透水铺面,使地面能够有良好的透水性,在降雨来时能够有充分的入渗表面,防止过量的地表径流。

然而,在都市高密度开发地区,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裸露地入渗及透水铺面入渗,此时,便需要人工设施来帮助降水能尽可能入渗至地表下,此手法即称为「人工辅助入渗」。

就目前较常使用的人工辅助入渗而言,可分为水平式的「渗透管」、垂直式「渗透井」,弥补自然入渗之不足。

贮留渗透空地

雨水的贮留设施,有如湖泊、水库、池塘、沼泽的功能一样,是将雨水暂时截留于种种洼凹的空间上,再让其慢慢渗透循环的作法。

然而,都市中不透水面积比例极大,很难找到足够的裸露空地来提供雨水的自然渗透。

此时,可采用贮留渗透空地的设计,利用低洼地区做为暴雨来时的雨水储留空间,使其自然成为淹水的区域,待雨停后再缓缓入渗至地下,或将多余之雨水排至下水道,如此一来,可减缓市的尖峰径流量,降低短时间内过多的雨水径流量对于都市排水设施的冲击。

景观贮留渗透水池

具有生态功能的人造雨水贮留设施,大部份是将人工湖、庭园水池、广场、校园、停车场、屋顶作成具有缓慢渗透排水功能的贮留水塘。

假如每一建筑基地开发均能留设雨水贮留设施,则我们的大地就有如充满无数的小水库、小湖泊一样,对都市防洪有莫大的帮助。

这种利用雨水贮留设施的防洪对策,同时可沉殿水中浮游固体,过滤营养盐类及油脂,对水质及生态环境有很大帮助。

因此,若使用景观贮留渗透水池的设计,便能使建筑基地内某程度的雨水量在基地内自行吸纳后,再渗入土壤,而有效达到都市防洪与生态的功效。

透水铺面技术

原理说明:

现代的城乡环境大部份由水泥、沥青、地砖、金属等不透水材料所组成,车道、步道、停车场、游戏场、广场常变成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阻绝了雨水渗透入土壤的机会。

尤其现代城乡环境的公共雨水排水设施均为密闭不透水的设计,使得雨水直冲河川,无法循环回大地来滋润土地,是一种十分不经济、不生态的作法。

为了改善大地的渗透功能,乃必要进行人造环境的全面透水化设计,其最具体且简易的方式即为采用「透水铺面」的地表铺设法。

技术对策:

一般我们所指的「铺面」,大略可依其部位区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表层,下为基层。

表层通常为「耐磨材」,如面砖、石材、木材、或其它的面材;

而基层通常为「承载层」,如砂石、级配、混凝土等。

而所谓的「透水铺面层」,就是由表层至基层均有良好的透水性,只要在表层采用孔隙率高的耐压材料(如连锁砖、植草砖、透水性沥青),并以透水性高的砂石(如壂砂、级配)为基层,则降水可由表层面材间的缝隙渗入地表下,使得整体而言能够具有相当良好的透水性能。

依铺面表层及基层的材料种类,可发展出许多不同型式的透水铺面,目前多以多孔质的连锁砖、植草砖、水泥板块、砌石来铺设地面,为相当普遍的透水铺面方式。

若能确保人工透水铺面其透水性优于裸露土壤,即可使雨水自然入渗至地面下。

透水铺面断面的坡度以1.5%~2.0%为佳,更能确保铺装面不致在降雨时有积水的现象。

绿化防风技术

防风支柱功用-避免树木因风等原因发生摇晃过剧、倾倒,故设计时需就基地之风向、风速,树木尺寸、土壤特性使用合适的支柱型式。

防风支柱架设注意事项:

1.支柱配置位置避免妨碍一般通行与安全避难路径。

2.支柱架设时避免破坏原有的防水层与墙体构造。

3.长期使用之支柱,尽量选用耐久性材料。

4.支柱设计适合树木尺寸,并考量树木成长之载重变化。

1、防水施工注意事项

 

(1)防水材选用─防水材一般采用年限长少维修的沥青保护防水,若考量到耐根性与轻

  量化时则可用不锈钢板加尿烷再加FRP复合防水或采防根布加防水布双层施工。

 

(2)保护层处理─为达轻量化而表面不灌混凝土时,应加设保护垫防止破坏,而若采灌混凝土时厚度应于80mm以上且可加焊接金属网来防止龟裂。

 (3)接合部处理─防水层直立应超过植栽面150mm以上且应特别注意直立折起部分及与

  排水孔接合部之施工。

2、排水施工注意事项

排水设备─排水斜度应在1/100以上,排水管径应大于75mm以上,排水口设立2个以上且于植栽区设立排水口时应设检查槽避免落叶与土壤阻塞排水口。

人工地盘绿化的防水排水设施与未绿化时完全不同,所以需充分的量人工地盘上对的防水构造与排水构造。

T10技术名称:

人工地盘设计施工考量事项

人工地盘绿化技术

人工地盘的绿化限制条件多,需特别考量植栽物种、荷重、防水、排水、防风、防根破坏等主要事项,本技术即针对相关考量事项予以说明之。

技术对策与注意事项:

1.环境考量

 

(1)防风─做好耐风与选用防风植栽。

 

(2)辐射伤害─人工地盘表面温度高,注意植栽种类的选择且需注意过多日射树干与树叶之伤害。

2.载重考量

 

(1)载重计算─先确保植物所需的必要土壤厚度荷重的计算土壤与排水骨材以湿润重量计算之。

树木的重量需计入植栽后的生长量与重量之改变。

土壤与排水层荷重。

 

(2)位置考量─重量较重之高树植栽、假山与花盆形成之集中载重处计划时尽量置放于柱或大梁上部,避免偏重于固定地方。

 (3)轻量化土壤─人工土壤具保水性、材质轻的特性,可以减少人工地盘的荷重并增进植栽生长水分涵养,改善一般土壤的缺点。

3.水的考量

 

(1)防排水设计考量─人工地盘绿化设计应检讨防水层种类,雨水排放设施与方式及排水坡度。

 

(2)防排水施工事项─防排水施工时应加强监造,防止施工破坏防排水层,造成建物内部渗漏水。

 (3)生长水分供给─人工地盘无来自地里水分的供应易干燥故应考量水分供给贮存方式。

─表层铺设抑制蒸发功能的栽培材如树皮木片,于土壤内混入具保水性能的人工土壤或改良式土壤。

─于底层设立贮水层利用重力排水促进水的流动。

─设立人工浇水设备辅助。

4.防根破坏考量-避免植物的根部贯穿防水层,增加漏水的危险所以利用具耐根性的防水材施作防水层及铺设设防根布。

(1)常见耐根性的防水材与防水施工法:

布防水─利用黏着剂把耐药性绿化用防水布贴于底层上,一体成形可防止根部贯穿。

涂膜防水─结合加了玻璃纤维来加强强度的RP加尿烷防水方式,以FRP的刚性来确保耐根性。

沥青防水─迭合两层以上的利用合成纤维为芯材的沥青屋顶防水材,即一面重迭一面铺入0.3mm以上的耐根布。

 

(2)防根种类与材料特性:

  1.物理性防根:

不透水性防根布-使用聚苯乙烯胶布(约0.4mm),铺设或黏接于植栽基础排水层下方。

 

  2.透水性防根布:

使用厚度5-10mm的不织布,一般铺设于植栽基础排水层的上方。

  

3.化学性防根:

透水性防根布-利用化学物质防止植栽根部贯入,铺设于植栽基础排水层上方,有效期可达20~30年。

墙面绿化浇灌

1.浇水设备

(1)采用能够妥善利用雨水的装置,并加装简单的过滤装置避免杂质混入,使用能节水的「滴流型」浇灌设备。

 

(2)注意浇水时水花是否会向外飞散,视墙面绿化下方以及周边的使用状况,采取水不会飞溅到墙面绿化下方的设施。

 (3)需能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植栽方式」和「使用」的浇水方法。

2.排水设备

 

(1)雨水若在植栽区域滞留,长时间下来会造成根部腐烂,因此设置能够快速排水的排

  水层和排水孔。

 

(2)采用底面浇水等贮存型排水设备,为了防止根腐烂可在底部铺设促进排水的砂粒层

或珍珠石等材料。

墙面绿化

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中,想要获得更多的公园绿地并不容易,但是可以透过『墙面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增加「绿点」的手法来提升都市整体的绿化量,达到室内降温,缓和都市热岛效应的功效。

尤其进行墙面绿化后,可以有效降低墙面表面温度10~14℃,而室内更可以降低2.0~2.4℃,有效降低空调负荷。

生态绿化技术的目的在创造一个多样化植物、温湿度变化丰富的生物栖息环境,是一个适合昆虫、微生物、两栖类、爬虫类生存的地方,拥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我们可以透过以下两个方向来做:

1.植栽种类选择:

植栽的选择首重于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因此最好是采取原生物种,其次要考虑其它生物的生存条件,种植具诱蝶、诱鸟类的植物可以吸引蝴蝶和鸟类停留,那么对于物种的交流、生态平衡与创造视觉、听觉并重的景观会有莫大的帮助。

2.复层绿化:

植物的绿化对于二氧化碳具有固定效果,是改善高地球温化最有效的对策,在硬质广场铺面上挖植穴种一棵小乔木时,则小乔木的CO2固定效果假设为1倍,但如果能同时种植小乔木及灌木时,其固定效果可以累算为原来的1.4倍。

浓缩自然

生物多样化的世界必须要具备多样化的地形、地质环境,尤其要有小生物可以藏身、觅食、筑巢的多孔隙、多洞穴、多角隅、多温湿气候变化的环境,,才能能滋养细菌、微生物,分解生物的尸体、排泄物,进一步才能供养昆虫、鸟类乃至人类的高层次消费生物。

生物多样化

世界既适于小生物生存也适于动物的藏身、觅食、筑巢,唯有丰富的「多孔隙世界」,才有多样的生物环境。

生态公园里应该创造多孔隙的小空间,遇有枯木、树根则任其放置而生菇长苔,创造土丘、断岩、砾石地形让灌木、野花、野草、地衣、菇类、菌类、爬藤植物丛生,甚至还以人工堆置乱石、瓦砾、木堆、落叶、土穴、蔓藤架、空心砖、小丘、枯木杂草,好让甲虫、蜈蚣、青蛙、蜥蜴、蛇、蜘蛛、蝴蝶、蜂、鼠兔、小鸟、蝙蝠、蟾蜍等小生物藏身、觅食、求偶、筑巢。

所谓「浓缩自然」是指,其绿地有多样干湿变化的土壤湿度,有不同阴影覆盖的多样化光环境,有分解腐烂物的多样化低等生物,有搬运土壤、挖掘地道的虫虫世界,多样化的寄生者与被寄生者、补食者与被食者,形成复杂多样的小生态链,使得在最小区域内得以形成最多样的生物栖息环境。

技术说明与原理:

生态边坡、生态围篱设计

在基地内若有溪流经过、湖泊、水潭,应注意水岸空间的生态绿化设计,过去的水岸设计经常以防洪排水的工程角度着眼,很少顾及生物多样化的环境设计,常使河川直线化、河岸钢筋混凝土化、河深与水流速度单一化,因此造成动植物栖息环境消失,水域景观恶化的情形。

应依「生态河川工法」的理论,避免直线化的河岸尽量恢复曲折迂回的形式,对于RC的拦砂坝则均改以乱石、岩块分布的段差工法,来恢复原本河川的面貌。

适用建筑类型:

公园、学校、住宅社区内绿建筑指标归属:

生态基础T5技术名称:

生态边坡、生态围篱设计技术说明与原理:

生态水域

生态基础T4技术名称:

生态水池

过去的水池设计,很少顾及生物的存活考量,滤水设备非常容易疏于管理,导致池水优氧化。

不但生物奄奄一息,恶臭扑鼻而来,更惨的是成为蚊子的最佳繁殖场所。

可以透过生态的角度加以改造,在池岸边以石头堆砌成缓坡,种植多样性的水生植物来丰富水池的生态环境。

T3技术名称:

生态水池适用建筑类型:

生态基础技术原理说明:

表土保存技术

「表土」即原始未开发地区的表层土壤,它对于保护并维持生态环境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它富含有机质同时渗透性良好,不仅提供了植物必须的成长环境,对于水分的涵养、污染的减轻、微气候的缓和并有相当大的贡献。

它同时是整个生态圈中唯一的制造者(供给者),在自然状态之下,经历100至400年的植被覆盖才得以生成1公分厚的表土层,可见其难得与重要性。

但因人为过度与不当开发使得表土消失甚剧,故本技术针对工程发展时表土保存的方式及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T2技术名称:

表土保存技术绿建筑指标归属:

社区绿网系统

1.绿网理论:

绿地生态岛屿理论-生态绿网

生物移动距离有限,若将许多绿地系统连成一个网状的交流路径对于生物基因之交流有很大的助益,而这种网状的交流绿地计划即所谓的生态绿网。

2.生态绿网的规划原则:

 

(1)面积效应:

绿地面积愈大,越可维持健全的动、植物群落,而对生态较有助益。

 

(2)边缘效益:

绿地外缘界线越长越易受外来冲击,因此相同面积的绿地,圆形优于细长形方形优于长方形,因此形状完整的绿地较有易于生态环境。

 (3)距离效果:

绿地间的距离愈接近越容易进行物种的移动对植物群落的多样化愈有  利,因此绿地之间不应分断太远,故规划时需进行周围绿地与生物栖地之调查,避免地间距太远影响生物与移动。

 (4)连结效果:

社区绿地系统与周围绿地连结形成带状绿廊可促进生物的之移动,并促成穿越路径之连结。

3.绿网系统构成方式:

绿网应顾及水平垂直方向之连贯。

照明光源

一般建筑物、办公室、图书馆、公共建筑物绿建筑指标归属:

日常节能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1.不同类型的空调型建筑物之空调、照明、动力三方面的用电比例也不相同。

整体言之,空调型建筑中以空调用电占了最大比例,在夏日约占四至五成,在冬季也占了二至四成。

其次,大型空调建筑的照明用电比例仅次于空调,全年比例高达三至四成,而动力的耗电量约占二成左右。

由此比例可知,建筑节能设计应以最大比重的空调与照明为最优先的重点,而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则为更能有效率的控制日常能源使用的重要技术。

2.许多业者只注重节能设备初期设计,而对事后的节能管理没有尽心,因而使节能效果大打折扣,光有一流的节能设备硬件,却不肯花费些许经费做好能源技术管理,反而易招致更大的设备浪费与节能效果不彰。

外气冷房系统

  中央空调系统为了确保健康的空调环境,必须将部分的空调回风排出室外并替换以新鲜外气。

同时为了节约外气处理能源,也不希望引入太多的外气量,通常外气量多维持在最小的三成空调量即可。

然而在凉爽的季节里,外气条件常常清凉而干爽,这时反而应该把空调回风全面废弃而改引入全面的外气量,以减少空调机的回风处理能源。

但是一般的空调系统多维持固定的外气引入量,而无法享用清凉的外气节能。

而所谓「外气冷房系统」,就是为了善用上述清凉外气的能源,在凉爽的中间季节将热焓量较低的外气引入空调系统,以替代热焓值较高的回风空气,以降低空调机对回风空气处理能量的系统。

CO2浓度外气控制系统

  在空调系统中引进新鲜外气之目的,是为了维持健康的空气环境,一般健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