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92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洞内大)[板书:

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

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

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

孔隙的特点窄、矮

窄、矮]

B:

的感受好奇、险

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黑、奇、大]

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

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

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3.学习本课生字。

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

课文录音带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

浙(zhè

)呈(ché

ng)稍(shāo)

臀(tú

n)蜿(wān)蜒(yá

n)源(yuá

n)是前鼻音。

多音字:

盘曲(qū)而上、系(jì

)着绳子、像桥洞(shì

)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

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7)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

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

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

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

(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一是的游览顺序;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的游览示意图。

(按游览顺序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游览的路线。

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

这里重点学习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

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讲路上的见闻。

沿途看到了什么?

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

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

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

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

(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

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用“”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

矮、险)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

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黑奇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

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

一直紧跟着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

这与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

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的游览顺序及路线。

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

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

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

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

(1自然段)

第二段:

(2~3自然段)

第三段:

(4自然段)

第四段:

(5自然段)

第五段:

(6~7自然段)

第六段:

(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

有什麽感觉?

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

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

像桥洞,很宽。

外洞:

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

(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

是怎样写具体的?

用了什麽方法?

孔隙:

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

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

黑:

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

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

不知道有多麽宽广;

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

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听到。

公路:

盘曲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

开满、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

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一片明艳。

沙土:

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

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

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

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

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黑、大、奇)

入山──>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像桥洞宽)(窄小、低矮、昏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

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

再写孔隙;

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

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

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

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

先写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

第二层写“奇”。

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四层写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

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

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

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

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

”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

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

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

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

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

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

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

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原指小的裂缝。

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

副词。

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

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

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

突兀,高起的样子。

森郁,森林茂盛。

进:

课文中作量词。

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

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

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

一条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是“顺”的线索;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

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

内洞有两个重点:

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

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

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释题、简介、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

释题、知道、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

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

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

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

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

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

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

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师: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

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播放游览双龙洞的情境录象。

(看录象后,双龙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

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1)列火车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好“蜿蜒、臀部、稍微、孔隙”等词语。

(2)最后修订游览线路: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

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

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

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板:

明艳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6、学生配乐朗诵。

小结:

路上凤光明艳,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