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367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文档格式.docx

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受灾现场。

吴发启当时任保山地委办副主任,也跟随杨善洲书记一起到了现场。

  “到现场察看灾情后,杨善洲转身去了供销社买了双草鞋。

乡上的陪同人员和我都很纳闷,他买草鞋干什么?

”吴发启告诉记者,“没等我们张口问清楚,书记已经从供销社走了出来,向灾情事发现场赶去。

到了现场,他换上草鞋,沿着被洪水冲垮的庄稼地察看农田受灾情况。

看着书记在漫过膝盖的水里走,我和乡上的工作人员不敢再在一旁站着,赶紧跟着他一起趟着洪水察看灾情。

足足走了两公里,他才停下来,而此时,我们这些穿着胶鞋的随行人员的脚早已经被沙石硌得苦不堪言。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杨兆华想起和杨善洲在35年前那场地震里一起救灾的故事,至今还有点后怕:

“1976年龙陵地震以后,杨书记到腾冲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一天,刚到一个村委会,水还没来得及喝,几个农民就跑来报告说出事啦,上面有一个小塘坝溃坝了,有母女俩在山坡下种玉米,被泥石流卷走了。

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老书记拔腿就往出事地点跑,我们也跟在他后面跑。

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是悬崖,他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去。

我当时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皮带。

但是他顾不上危险,还是继续往上走,赶着去看灾情。

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那次要不是我拉你一把,你就成‘烈士’了。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

因为杨善洲相信,只有这样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

  “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五个工作组,分别到五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

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

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

他说:

“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

”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

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在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会上,杨善洲说:

“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

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

”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杨善洲特别注重机关作风建设,反对公文旅行。

杨习超记得:

“他有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

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

这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必须要改!

”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干任何事首先要赢得民心”

  熟悉杨善洲工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推广新技术都喜欢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试验,等成功了再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施甸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中惠告诉记者:

“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

我1964年毕业后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

由于50年代末期浮夸风盛行,群众对各级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不信任,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

杨书记在1964年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他要以办样板树典型的工作方法来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

  孙中惠记得,当时县委在甸阳镇罗街建起了40亩的样板田,引进了“稻麦杂交”和“西南175”两个高产品种。

由于试验田靠近城郊的大路边,从栽插一直到收割都做给群众看,现种现割现收现脱粒现场计算产量,甚至架起锅现场煮给农民吃。

群众直接感受到这两个新品种在产量、口感上的优越性。

通过典型示范,群众打消了疑虑,之后的几年,在保场、董家村、迎将村这两个品种推广种植达上万亩。

  “这则事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方法,就是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赢得民心,要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千万不能乱干硬上、违背民意。

几十年来我照着杨书记的这种工作方法去指导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孙中惠说。

  云南省原副省长黄炳生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他说:

“杨善洲跟我讲过一件事,保山要发展蚕桑,但那时候粮食比较困难,尽管补了钱,农民还是不想种,还是把苗丢了,所以首先要让农民接受,不要先补这个补那个,效果不大。

这对我之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启发。

  杨善洲曾说:

“群众的任何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

”正因如此,他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

出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符的事情,从而在思想上去掉一些庸俗的东西,在行动上拿出全新的作风,无愧于党员、党的干部这些光荣称号。

  杨善洲在不在位都要为党和人民干事的精神,是共产党人事业观的集中表现。

学习和实践他这种崇高精神,能够促使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出一些实实在在、群众称道的实绩,也能够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作者单位:

陕西省麟游县纪委)

把党员身份看得无比重要(学习杨善洲体会文章)

陈峰

  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身份。

杨善洲最看重的是共产党员身份。

杨善洲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退休。

  有诺必践,有诺必行,让我们看到共产党员诚信亲民的形象。

探究背后的深意,依然是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理想信念的力量。

杨善洲把信守承诺作为共产党员的一个起码标准、作为人生的信条来要求自己。

答应群众的每一件事,他都要亲力亲为,付诸实践。

  “把党员的身份看得无比重要,把人民群众利益当成至上选择”,或许,这就是对杨善洲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的解读。

或许,从这里可以找到理解杨善洲崇高行为的“钥匙”:

退休后二十二年如一日植树造林、主动掏钱为群众治病、卷起裤子下田干活、奖励费几乎全额捐出、当了一辈子官却依然贫穷。

  从杨善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可以看出,对于党性的锤炼和考验,不一定非要经过战火的洗礼,和平时期也可以;

真心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不一定非要成为大官,普通党员也可以;

赢得群众信任的,不一定非要办大事,办好日常生活小事也可以。

由此可见,杨善洲不是遥不可及的先进典型,他就在普通党员中间。

学习杨善洲,除了领导干部,普通党员也可以有大作为!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委组织部)

创先争优的生动教科书

——中央组织部举办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本报记者姜洁

  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

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

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

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

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

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3月4日下午,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不时在中央组织部三楼报告厅响起。

随着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5位成员饱含深情的讲述,这位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台下500多名在职干部和10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的心。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和大家一起坐在台下听报告,他动情地说: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党员干部的一本生动教科书。

他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杨善洲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

我们中组部的每一个同志,都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今年已经80岁的离休干部、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原局长丁才源说:

“杨善洲的事迹让我这个和他差不多大岁数的离休干部很受震动。

从他身上我领悟到,任何一名共产党员,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理想信念也不能离退休,创先争优的使命不能忘记。

‘小车不倒只管推’,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让我震撼的是报告会上放映的一张照片,拍的是当年中央领导到保山视察工作,杨善洲当时正在田里插秧,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他合影的时候还是一身农家装扮,连裤脚都还卷着。

”中组部老干部局副巡视员赵庆感慨地说,“他这种亲民为民的作风,值得每个共产党员学习。

  “目前,全国组织系统正在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杨善洲那种不比权力比能力、不比待遇比素质、不比名利比口碑的高尚情操,为我们组工干部们作出了榜样。

”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干部张晓冬说。

  报告会上,大家热泪盈眶、深受教育;

报告会下,大家见贤思齐、创先争优,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在中组部机关正蔚然成风。

沉甸甸的责任(学习杨善洲体会文章)

卢福林

  杨善洲说过这样一段话:

“以前,乡亲们不止一次地来找我,让我多为家乡做一些贡献。

我承诺过,就一定要兑现!

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能把树种下去,而且一定能种活。

”正是因为对乡亲们这份沉甸甸的承诺,杨善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郑重承诺,影响带动当地群众,做出了令组织满意、让群众称赞的大好事。

  在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党员干部公开承诺是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承诺,增强党员干部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强化服务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提高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效性。

但是,有少数党员干部,把承诺当形式、走过场,致使人民群众失望、党员干部失信,其影响与危害不小。

  古人说:

“一诺千金。

”承诺了,就要替党尽责,就要把承诺的事一一落实到位,给群众以交待。

如果千千万万个党员都能把答应群众的事办好,群众必然增强对党的拥护爱戴,党的事业也必将长盛不衰。

承诺了,就要为民负责。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糊弄群众的承诺必将被群众所识破,不践行诺言的党员干部也肯定会失去群众的信赖。

作为党员干部,要像杨善洲老书记那样,郑重对待向群众许下的承诺,以事不干成誓不罢休的工作劲头,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

以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安徽省来安县纪委)

民谣见证民心(学习杨善洲体会文章)

高平熙

  读了杨善洲的事迹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保山关于杨善洲的民谣。

这些民谣都记载着老杨的过往传奇故事,见证着一位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奉献精神。

从甘于做一名庄稼汉、把家郎、孺子牛的咏叹,到不图名不图利、两袖清风的歌颂,皆为发自老百姓内心的声音。

质朴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朴实、真切的顺口溜,来传颂杨善洲的事迹,并将杨善洲载入到历史的光荣簿上。

  现实中,也有许多针对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或个别贪污腐败分子的民间顺口溜,但表达的都是对假、丑、恶的讽刺和憎恨。

什么样的干部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什么样的干部将会为人民群众所不齿。

被群众由衷歌颂的,必将是大爱无疆、无私奉献之人;

被群众切齿痛恨的,必将是贪赃枉法的败类、腐蚀社会的蛀虫。

  要想成为一名让人民群众时刻挂在嘴边、念在心里的党的好干部,杨善洲就是一面镜子,流传在当地民间的歌谣就是最好的教材。

向杨善洲学习,要有一股不摆官样、敢穿草鞋到基层的朴实劲,多与群众打交道,多到基层解实情,甘当一名熟悉泥土地的庄稼汉型干部;

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想千方设百计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顾大家,不讲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怀揣为党和人民服务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委组织部)

留下精神财富(学习杨善洲体会文章)

刘伟雅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如一日对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坚守,令人无比敬重;

他坚强的党性和崇高的人格,给人极大震撼。

而他教育后代的做法,也应在这个时代引发众人思考。

  提到官员的后代,人们往往联想到“官二代”。

当前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的后代“谋福祉”。

然而,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给后代创造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实际上是用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误导后代,导致他们的人格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堵塞了拼搏进取的“康庄大道”,一味地信赖和享受父母铺好的路、搭好的桥,最终害了自己又害了子女。

  在对待后代的问题上,杨善洲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担任地委领导20年,未帮妻女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不帮女儿找工作、不为外孙跑关系,退休后造林22年,创下了达3亿元经济价值的林场,却将其无偿移交给国家,甚至连国家发给他的奖金,都没给后代留下一分。

身居地委书记职位,他没有给他的后代留下别墅,也没有留下存折,更没有留下“门路”,留下的只有一种令世人敬仰的崇高精神。

  物质财富再多也是会消耗掉的,但精神财富却能够流芳千古,世代相传。

杨善洲留给了后代比物质更加珍贵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凡事都自力更生,不依赖他人,不占公家便宜,哪怕是“顺风车”也不搭,始终如一地坚守信念,不抛弃、不放弃;

也给为官者树立了榜样:

共产党的官就应该这样当,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如一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河北省安新县委组织部)

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学习杨善洲 无私做奉献)

张学书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杨善洲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以其为镜可知荣辱、明职责、立言行,激励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创先争优。

  以杨善洲为镜可以知荣辱。

杨善洲年过八十仍然为群众的利益操劳奔波、默默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对照杨善洲,深入检查自己,自觉克服“懒、散、庸、拖、贪、推”等现象,以扎实的作风维护党的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工作岗位上,要对得住群众,在职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要对得住党的栽培,有一束光就要发一份热。

  以杨善洲为镜可以明职责。

杨善洲在领导岗位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

退休后仍不褪色,二十二年如一日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处处表现出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当好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内涵,从一点一滴做起,深入实际,真正做到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

  以杨善洲为镜可以立言行。

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忠于党的事业不懈怠,牢记党的宗旨不褪色。

党员干部当以杨善洲为参照,不断加强修养,正确对待名利,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自身的价值不断延伸和拓展。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人民政府)

  杨善洲,汉族,1927年1月出生,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县主要领导,1966年3月至1977年1月任保山地委副书记,1977年2月至1986年3月任保山地委书记,1986年3月任云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

1988年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把建设林场与造福群众结合起来,建成了5.6万亩的林场。

2009年4月,他将林场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他先后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曾荣获“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等。

  

  杨善洲的一生有两个舞台,一个是从政的舞台,一个是退休后的舞台。

在从政的舞台上,当有的人在想着如何进步时,“草鞋书记”正在地里种甘蔗;

当有的干部纸上谈兵、发号施令时,“粮书记”正在稻田推广“三岔九垄”插秧法。

在退休后的舞台上,当有的人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时,“种树书记”在山上建毛毡房;

当有的人牢骚满腹时,“富书记”将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献给国家。

  当成功以金钱、地位为衡量标准时,杨善洲给我们上了一课,面对山枯水竭的大亮山,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他让不毛之地变成了生命的绿洲。

事实上,人生舞台并无大小,身居要职能出政绩,在普通岗位同样也能做出成绩;

从政能出成绩,当普通百姓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湖北省恩施州民政局)

  有感于杨善洲的“不”

  陈 

 

  打开杨善洲的人生画卷,有着太多令人感动的“不”。

林场修路时,有人主张请专业设计部门来做公路规划,为省钱买树苗他不同意;

林场建起砖瓦房,职工们首先想到了杨善洲,可他死活不住;

女儿要求找个好工作时,他说不行……而面对群众的贫穷和寒酸,他连声说对不住、不能不管,他常对地委一班人说,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就一天也不得安宁。

  这么多“不”的背后,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公与私泾渭分明的坚定立场;

体现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浩然正气。

他给自己设定那么多的行为边界,锁定了那么多权力“阀门”,关闭了那么多欲望“禁区”,然而,他是自由的、幸福的、充实的,贫穷却很富有、简单却很充实、平凡却很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