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487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2Word格式.docx

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

A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

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发展途径: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

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

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

其影响有:

社会矛盾激,导致农民起义;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3)抑制土地兼并

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以维护统治;

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

①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②措施:

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

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均田制。

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

③结果:

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

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合作探究】1: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类型与变动趋势

(1)基本类型:

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变动趋势

①一方面:

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

其结果是:

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

农民无以为生;

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

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②另一方面:

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

确保国家控制一定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

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合作探究】2:

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

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

A主要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实质上属于国王私有,这样的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有土地国有制、地主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而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中的典型土地制度是均田制。

B认识: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

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二、“重农抑商”

1、原因

(1)根本原因:

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直接原因: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含义: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

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表现:

(1)战国时期: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合作探究】3:

阅读P17【思之窗】,思考

(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

(1)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2)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为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限制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

(2)西汉时期:

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

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

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

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合作探究】4:

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商业还会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手工业发展……

(2)统治者为了满足豪奢的生活,需要商品经济;

(3)广大农民、手工业者极端贫困,为了谋生也……

(4)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某些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②历代统治者对外实施开放政策(汉、唐、宋、元) 

③历代统治者重视水陆交通的修建 

④北宋政府对“市”的不限制政策 

⑤唐宋以后的赋税制度改革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3、表现

(1)明朝:

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

(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4、评价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5、启示:

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知识链接】

一、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

这些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进步。

(2)“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在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中国的落后。

二、习延伸: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者展开长期的争论。

(观点略)你认为上述各种观点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

为什么?

(1)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以举例说明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如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再例举传统儒家思想中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内容;

最后说明为什么儒家思想的阻碍作用居上风。

 

(2)如果选择观点二,可以列举明清封建专制政权的具体政策是如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

可以从在市场、劳动力、资金等方面论证。

(3)如果选择观点三,可以用史实说明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上和上层建筑上是怎样自我调整和加固的,如明清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专制达到顶峰;

如何在经济上进行调整,发展封建经济。

其次,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无力冲破和瓦解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可以列举封建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措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说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没有能发展到冲破封建制度的程度。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3.康乾时期,苏州帐房"

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 

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

.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 

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4.《吕氏春秋·

上农》: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5.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其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

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

地方官“诸差赋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脏或枉法论罪。

材料二 

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

……“兼并之弊,有愈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材料三 

 

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更加悬殊,“富者兼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

……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量不等的田庄。

——摘自《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唐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

(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富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

.....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

雍正帝语

材料四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

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2006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

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4)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

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与外商的经济往,还代表政府出面办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思体恤。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清朝的什么政策?

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3)80多年后,英国人是怎样回应乾隆皇帝的后人的?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高考真题再现】

1.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②③ 

D.③④

2.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①④ 

D.③④

3.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合所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 

3.B 

4.D 

5.B 

6.B

6.

(1)限制地主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

严禁增加额外赋役。

(2)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业田);

土地买卖频繁;

皇帝无限制赐田;

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庄园遍布各地,政府无地可授。

(3)《唐律》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坏都是不可避免的。

7.

(1)重农抑商。

(2)认为工商皆本,反对抑商。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习西方先进的位置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历史:

乔家经济实力强,在清代就影响全国;

乔家大院的建筑成就;

乔氏“诚信”的商业道德等。

现实:

市场经济发展热;

文旅游热;

电视等媒体宣传。

8.

(1)反映的是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1分)不是。

(1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2分)

(2)还沿用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并都实行过“海禁”政策。

(2分)重农抑商的后果是影响农产品和手工业的正常流通,加剧了土地兼并;

(1分)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商业资本的积累,(1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分)造成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分)(3)回应: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2分)原因:

因为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急需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生产原料。

(2分)

1.【答案】D【解析】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2.【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

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

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

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③符合题意。

3.【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结合教材即可解答。

故选B。

4.【答案】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解析】本题结合时政热点切入,考查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生的阅读材料和解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主要说明了耕作土地由原的十亩到治田百亩,岁收粟百五十石。

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

结合所知识分析原因。

深入练习

【体验高考】

1.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B.井田制得以恢复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 

D.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单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A

2.“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物,在商鞅变法是提出并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出现了工商皆本思想,但重农抑商观念仍难以瓦解。

故只有D表述错误。

【答案】D

3.(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解答此题一要抓时间(1368~1505),此时间段在明朝前期,据此可排除B。

二要认真读表格,D错在“始终”。

项表格可以反映,但不是主要的。

从宝钞使用量“23—4—0”的变趋势可知答案。

【同步训练】

1.据《阅世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