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943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明医科大学核医学复习题补充版Word格式.docx

15核医学仪器:

在诊疗及科研工作中,凡能用来探测和记录射线种类、活度、能量的装置统称为核仪器。

16过度灌注:

发病几天后,若侧支循环丰富,在rCBF影像上可见到病变四周出现放射性异常增高,称为过度灌注。

17慢性低灌注状态:

当局部的血流低于症状发生阈23ml/100g/min,开始发病,但持续时间很短,很快恢复到23ml以上,并超过此阀值时,病人症状可以逐渐消失,但仍低于正常值50mml/100g/min,处于所谓的慢性低灌注状态。

18三叉影:

基底为基底池和四叠体池的重叠影像。

中央为胼胝体池,两则为外侧裂池,其间空白区为侧脑室所在地。

19标准化摄取比值(SUV):

是一个半定量分析指标,是通过选定肿瘤组织中的感兴趣区(ROI)计数除以注入到单位体重中的放射性总计数,即SUV=肿瘤组织浓度(Bq/g)/注射剂量(Bq/g),反映了病变组织代谢的活跃程度。

20骨闪耀现象:

“闪耀现象”是指骨转移癌应用化疗或放疗后的最初几个月内,被治愈的转移癌病灶处最初伴有成骨反应和由于对肿瘤破坏的炎性反应可能增加血流而表现为放射性增高。

21超级显像(过度显像):

如发现全身骨骼浓聚异常增高,肾影不明显,膀胱内放射性少,软组织本底低称为超级骨显像,是肿瘤骨内广泛转移,骨骼代谢旺盛,大量吸附99mTc-MDP的结果。

22三叉影:

3-6小时各基底脑池(桥胞池、脚间池、交叉池、外侧裂池)、四叠体池、胼胝体池与小脑凸面相继显影,前位和后位的影像呈向上的三叉影。

23过度灌注:

发病几天后,若侧支循环丰富,在rCBF影像上可见到病变四周出现放射性异常增高,称为过度灌注(luxuryperfusion)。

24稀释排放:

低活度的放射性废水,稀释至限值以下排入下水道。

25放置衰变:

短半衰期的低活度放射性废液,放10个半衰期后排放。

26浓缩贮存:

长半衰期的低活度废液,经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蒸发等方法浓聚,缩小体积,长期贮存。

27固化贮存:

浓缩后的放射性残渣与水泥、沥青等融合成固态贮存。

28SP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机

29PE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机

30五叉影:

前位核素脑血管显像获得的五叉影像。

其中有MCA(大脑中动脉)ACA(大脑前动脉)ECA(颈外动脉)ICA(颈内动脉)CCA(颈总动脉)

31失联络现象:

大脑局部有病变时,引起脑血流变化时,对侧小脑血流也下降,导致对侧小脑的放射性减低。

32癫痫:

是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引起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以继发性癫痫为多见。

临床上反复出现长短不等的感觉障碍、意识丧失和肢体抽搐等症状,属于慢性反复发作短暂脑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33偏头痛:

是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与颅内血管痉挛扩张有关。

34相角程:

正常情况下,心室峰高而窄,心房及大血管峰低且较宽,两峰的时相度数相差近180度,心室峰底的宽度称为相角程,反映心室最早收缩和最晚收缩时间之差,其参数是反映心室协调性的重要指标,正常的心室相角程〈65度。

35前哨淋巴结:

临床上常见经淋巴转移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乳腺癌、宫颈癌、皮肤癌及黑色素瘤等。

转移的肿瘤多经毛细淋巴管侵入,随淋巴液流入淋巴结,该淋巴结称为前哨淋巴结

问答题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知识

1.放射性核素的特点是什么?

核衰变,物理半衰期,衰变时其原子数随时间t按指数函数的规律而减少

2.核衰变的方式?

答:

1.α衰变(αdecay)2.-衰变(decay)3.+衰变4.核外电子俘获5.r跃迁和同质异能跃迁

3.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几种。

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

射线对物质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

物质对射线引起减速、散射及吸收作用等。

第二章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放射防护

1.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辐射类型

电离密度大,射程小,内照射时生物学效应相对较强。

如>>γ

电离密度小,射程大,外照射时生物学效应强。

 如γ>>

2.剂量和剂量率  

3.照射方式  全身照射比局部照射效应强。

同等剂量照射,一次照射比分次照射效应强;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1.种系差异

2.性别

3.年龄  

4.生理状态

5.健康状况

2.核医学外照射防护的原则是什么?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时间防护2距离防护3屏蔽防护

3.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

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3.个人剂量和危险度限制

4.人工照射源:

1.核爆炸2.核能生产3.医疗辐射4.其他人工辐射

5.放射区分为:

高、低、无剂量区

6.电理辐射的作用机制:

一,原发作用(1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

二,继发作用(1神经体液调节2细胞膜和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变3毒血症)

7.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按效应发生和照射剂量的关系分(1确定性效应2随机性效应)

第三章核医学总论

1.临床核医学的定义及内容是什么?

临床核医学是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应用的一门学科。

包括:

1放射性核素显像 2放射性核素功能测定

    3体外免疫检测  4放射性核素治疗5疾病的病因和治疗药物的研究

2.何谓核医学仪器?

3.闪烁探测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液态闪烁体包括第一闪烁体PPO、第二闪烁体POPOP和溶剂。

测量样品在闪烁体内,发射出低能β射线先使溶剂分子激发,退激放出能量传给另一个溶剂分子,不断的激发、退激,直到把能量传给第一闪烁体PPO。

第一闪烁体PPO激发、退激,又把能量传给第二闪烁体POPOP,第二闪烁体产生的光谱与光电倍增管的吸收光谱相匹配,则产生大量的光电子,形成脉冲电压。

4.临床核医学有哪些诊疗原理?

一、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1.细胞选择性摄取原理2.化学吸附原理3.细胞摄取及分泌原理

4.暂时性血管栓塞原理5.特异性结合原理6.体液分布原理7.亲和性原理

8.代谢显像原理9.空间分布显像原理

二、功能测定的基本原理1.甲状腺吸碘功能测定的原理2.肾脏功能测定的原理

三、体外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四、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

5.临床核医学在诊治上的主要特点:

(显像特点)

1诊断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无损伤、不痛苦

2能反映组织器官整题和局部的形态

3能反映出组织器官的功能

4能反映组织器官的代谢

5能对肿瘤定性或病理性诊断

6可以了解受体的分布部位、数量和功能

7能提供动态的诊断数据

8早期疾病诊断

9能从基因水平研究疾病的变化

6.放射性药物治疗的主要特点:

1.放射性核素的持久性

2.放射性核素的后作用

3.个体差异性显著

第四章体外分析技术

1.RIA的基本原理?

1.RIA的基本原理是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2.定量的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竞争结合定量的抗体,

3.当未标记抗原为0时,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量最大,

4.随着未标记抗原量的增加,标记抗原和抗体形成复合物的量与未标记抗原的量呈负相关

2.甲亢的临床应用?

1.TT4甲亢甲减

2.TT3甲亢甲减

3.FT4甲亢;

甲减结果不受TBG

4.FT3甲亢;

甲减。

结果不受TBG

5.TSH原发性甲减;

继发性甲减

6.rT3甲亢;

甲减;

低T3综合征

7.TGAb)<30%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8.TMAb<15%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9.TRAb<13U/LGraves病

第五章内分泌系统

甲吸

1.甲状腺功能测定的原理是什么?

甲状腺是唯一能摄碘的器官,131I能发出r射线在体外能测到131I在甲状腺的聚排情况就能了解甲状腺的摄取,合成,分泌功能。

2.甲状腺静态显像的临床应用

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2.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

(冷、凉、温、热结节)

3.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

4.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

5.功能估计

6.判断颈部肿物与甲状腺的关系

7.对亚甲炎及慢性淋巴cell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8.甲状腺重量的估算

3.甲状腺吸131I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

1.计算甲亢治疗剂量: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准备接受131I率治疗的患者,在131I治疗之前,根据甲状腺摄131I率情况计算131I治疗剂量。

甲状腺摄131I试验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大多数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而且摄131I率高峰提前出现。

虽本法对甲亢的诊断率可达90%左右,

但本法属体内法,检查前需禁碘,检查时间较长,一般不作为首选方法;

且摄131I率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也不宜用做监测甲亢用药剂量和疗效的评价。

3.亚急性甲状腺炎:

由于甲状腺滤泡受到破坏,甲状腺摄131I率明显降低,

因储存于甲状腺滤泡中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引起周围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

出现摄131I率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离现象。

但在其恢复期摄131I率可正常或增高。

4.单纯性甲状腺肿:

散发性甲状腺肿,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哺乳期的甲状腺肿多属机体碘需求量增加,造成碘相对不足。

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由于机体处于碘饥饿状态,

两者都表现为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

但无高峰前移,可与甲亢鉴别。

结节性甲状腺肿可呈正常或增高。

4.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的临床应用。

1.排除甲亢抑制率正常时,提示垂体—甲状腺轴存在着正常调节关系,可以排除甲亢的存在;

2.诊断甲亢不抑制时,表明垂体—甲状腺轴正常的调节关节遭到破坏,可诊断为甲亢;

部分抑制时,为可疑甲亢,需结合其它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而确定。

3.鉴别突眼的性质如有些甲亢突眼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而垂体—甲状腺轴调节关系被破坏为其重要特征,即抑制率<25%。

另可用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当甲状腺扫描提示为“热结节”时,以上述方法服甲状腺片1周后再行甲扫,如果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受抑制,而“热结节”不受抑制,则可确诊为功能自主性结节。

5.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的正常值及判断指标

1.抑制率〉50%为正常抑制,提示甲状腺反馈调节功能正常即甲功正常

2.抑制率25%——50%为部分抑制,提示可疑甲亢,需结合其他临床和实验进行分析

3抑制率〈25%为不抑制,提示甲状腺反馈调节不正常即甲功亢进。

6.过氯酸钾稀释试验的判断指标:

本试验结果用释放率表示:

释放率(%)=﹝(第一次2h摄131I率)—(服药后2h摄131I率)﹞∕(第一次2h摄131I率)

释放率≦10%,表明碘氧化过程正常;

释放率>10%且≤50%,提示碘有机化轻度障碍;

释放率>50%,提示碘有机化重度障碍。

甲状腺显像

7.99mTcO4-与131I作为甲状腺显像剂有何不同?

二种显像剂的优缺点:

131I特异性高,可行异位甲状腺,甲癌转移灶的诊断。

但有ß

射线孕妇,哺乳妇,<12岁的儿童均不能做。

并有食物,药物等影响吸收的因素。

99mTcO4无禁忌症,不受食物,药物影响。

但唾液腺,胃粘膜,口腔,食道,膀胱都会显像故特异性不强。

8.如何应用核医学检查方法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包块放射性分布功能状况建议

温结节相似相似观察

热结节高于正常高鉴别诊断

凉结节低于正常低鉴别诊断

高于本底

冷结节明显低无鉴别诊断

(空白)

9.99mTc-MIBI双时相法进行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是什么?

1.99MTcO4只进入甲状腺而不进入甲状旁腺,99MTC-MIBI和201TI可进入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用减影方法即可获得甲状旁腺的影象,

2.用99MTC-MIBI双时相法也可。

99MTC-MIBI在甲状腺的时间比甲状旁腺的时间短。

第六章神经系统显像

1.什么叫过度灌注、慢性低灌注状态、三叉影、标准化摄取比值(SUV)?

过度灌注:

慢性低灌注状态:

三叉影:

标准化摄取比值(SUV):

2.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是什么?

1、静脉注射能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该细胞内的显像剂经水解酶或脱脂酶作用由脂溶性变为水溶性停留在细胞内。

在体外用断层仪器,可以获得大小脑各个部位显像剂的分布影像。

2、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与局部脑血流量成正比,

3、大脑的代谢和功能活动又与血流量相平行,故本显像不仅能反映脑的局部血流量,还能反映脑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3.脑血流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1.脑梗塞的诊断: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癫痫病灶的诊断和定位4.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偏头痛6.精神和情感障碍性疾病7.脑瘤的诊断8.脑外伤(CT是检查颅脑外伤首选的检查方法)

4.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脑肿瘤的2个特点是什么?

脑瘤的诊断:

本法对脑瘤的阳性率与XCT等近似,但它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独恃价值:

①判断恶性程度:

除脑膜瘤血运丰富多表现为放射性增高外,其他肿瘤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常可以反映恶性程度的高低,如Ⅳ级胶质细胞瘤的血流量增加,多表现为放射性聚集增多,Ⅰ、Ⅱ级者则常表现为放射性减低;

②手术和放疗的预后判断脑瘤在手术和放疗后,局部发生新的放射性增高区提示复发,如局部放射性减低,则需再进行201Tl显像,放射性增高为复发,减低提示为瘢痕或坏死。

5.18F-FDG脑显像原理是什么?

葡萄糖是脑组织实现功能的唯一能量来源,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与普通的葡萄糖一样,能够顺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内,进入脑细胞的18F-FDG在己糖激酶作用下变成6-磷酸-18F-FDG。

由于分子构形的改变,6-磷酸-18F-FDG不能象6一磷酸葡萄糖一样进一步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滞留于脑细胞内,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外。

所以在细胞内的6-磷酸-18F-FDG的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恒定,可以满足显像的要求。

通过带符合线路的SPECT/CT或PET/CT显像,可反映大脑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葡萄糖代谢情况,应用动态采集,还可获得糖代谢的各种速率常数、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等定量参数。

6.脑脊液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原理:

1将某些放射性药物经腰穿引入脊髓蛛网膜下腔,

2它将沿着脑脊液循环的径路运行,依次进入各脑池,

3最后到达大脑凸面时被蛛网膜颗粒吸收而进入血循环中。

应用:

1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2.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3.梗阻性脑积水的诊断4。

脑脊液术后分流评估

第七章肺显像

1.肺灌注显像的原理?

肺泡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9μm(1μm=百万分之一米、10-6米),当静脉注射直径为10~60μm的放射性颗粒后,颗粒随血流进入肺血管,最后将暂时栓塞在毛细血管床内,局部栓塞的颗粒数与该处的血流灌注量成正比。

因此,用γ照相机或扫描机可以获得肺毛细血管床影像,影像的放射性分布反映各部位血流灌注情况,故这种显像称为肺灌注显像,可用于诊断与肺血流灌注有关的各种疾病。

2.简述肺通气/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一、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二、肺癌手术选择和术前估计术后残留肺功能

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表现四.肺癌患者疗效观察

3.肺灌注显像异常影像及其临床意义。

1.局限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2.弥漫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3.放射性分布逆转时

4.肺通气显像的适应症

1.与肺灌注显像配合诊断肺栓塞

2.肺实质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3.慢阻肺疾病的诊断

4.肺癌和肺减容手术选择和术前预测术后残留肺功能。

第八章心血管显像和心室功能测定

1.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

心肌细胞摄取99mTc-MIBI的详细摄取机理现在还不清楚。

目前普遍认为该分子通过被动扩散机制进入细胞后,再通过线粒体的跨膜电位作用进入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内,但不参与心肌细胞代谢。

它类似一个化学微球的作用停留在心肌细胞内。

99mTc-MIBI的首次提取率大约在60~70%的范围内,没有被心肌摄取的MIBI很快通过肝、肠和血、尿途径被清除。

99mTc-MIBI在心肌各部分聚集量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的血流量呈正相关。

而且在注射后几小时的显像仍能代表注入显像剂时的心肌血流分布状况,没有“再分布”现象。

故需要注射两次药物才能完成运动和静息显像。

2小时后开始显像,2~3天后追加注射一次99mTc-MIBI,然后再次显像,比较两次所得图像可以反映出当时受损的区域和抢救恢复了的区域。

心肌灌注显像是利用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选择性的摄取某些碱性离子或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作用,应用r照相机或SPECT进行心肌平面或断层显像,可使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显影,而坏死或缺血心肌则不显影或影像变淡,从而达到诊断心肌疾病和了解心肌供血情况的目的。

心肌显像可分为:

心肌平面显像、断层显像、门电路心肌显像和负荷心肌显像。

2.L值的意义

L值越小说明肿块浸润范围和肺血管受累程度越大。

1.L值大于40%,可望通过肺叶切除术而将肿瘤切除;

2.L值为30%~40%,需进行患侧全肺切除;

3.L值小于30%,则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很小。

3.判断心肌活力的方法有哪几种?

1)SPECT心肌灌注显像估价心肌活力:

2)PET18F-FDG心肌代谢显像估价心肌活力

3)I-BMIPP心肌脂肪酸显像4)核素显像对心肌活力估价的临床价值

简述负荷试验的原理。

病人在运动试验时,出现充盈率降低这是冠心病诊断的灵敏指标,对轻度缺血患者,往往首先引起心肌顺应性降低,使充盈率下降

4.简述心肌灌注显像的异常类型

负荷影像静息(或延迟)影像临床意义

不可逆缺损型存在放射性缺损同负荷影像心梗或疤痕组织

(固定缺损)而无变化

可逆性缺损型局放缺损或减低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心肌可逆性缺血

部分可逆性局放缺损或减低心肌显像剂增加但仍低于正常水平心肌不可逆性缺血

反向再分布负荷图像正常出现新的放射性缺损,或在严重冠脉狭窄和稳定

负荷影像有的基础上加重性冠心病

5.平衡法门控心功能显像的临床应用:

(一)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二)室壁瘤的诊断(三)心血管疾病疗效评估(四)心脏传导异常的诊断(五)心肌病的辅助诊断(六)化疗对心脏毒性作用的监测(七)慢性阻塞性肺病方面应用(八)充血性心力衰竭(九)周围血管疾病(十)精神负荷患者的评估

6.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

2心肌梗死的评价

3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4微血管性心绞痛

5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6心肌炎的辅助诊断

第九章消化系统

1.能使肝实质显影的肝胆系统显像方法有那几种?

1肝胶体显像②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③肝胆动态现象

2.肝胶体显像和肝、胆显像使肝实质显影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临床意义相同。

因组成肝实质的多角形细胞和星形细胞均匀地分布于肝脏,用于肝胶体显像及肝胆动态显像的显像剂为这两种细胞摄取后可均匀地分布于肝内,故这两种显像的肝脏影像完全一样,均可用于了解肝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及肝实质功能状态。

不同点:

肝实质显像的机制不同。

肝胶体显像是肝内星形细胞摄取使肝实质显像,而肝胆动态显像是肝内多角形细胞摄取使肝实质显像。

由于摄取显像剂的细胞不同,故肝胶体显像时,脾脏显影,故这种显像可同时用于脾脏形态学观察和功能测定;

而肝胆动态显像时,脾脏不显影,故有利于对肝左叶界限和大小的判断。

3.肝血管瘤在肝血池显像呈“过度充填”的典型表现?

肝血池显像时,病变区域内有明显放射性浓聚,高于正常肝组织的放射性水平,将这种表现称之“过度充填”,这是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血池影像。

形成原因:

肝血管瘤主要由血窦构成,内含大量血液,静脉注入放射性核素标记血液中的某种成分如99mTc-RBC后经过一定时间与血窦中的原有血液混合,故病变区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像,其放射性活度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4.肝胶体显像的异常影像。

位置、大小、形态异常、放射性分布异常(局限性稀疏或缺损、弥漫性稀疏或缺损、局限性浓聚)及肝脏外放射性增高。

前位和右侧位肝显像,见肝内左右两叶多发性的局限性大块的放射缺损区。

5.肝血池象的缺损情况。

1.不填充:

肝胶体显像显示的放射性异常缺损区在肝血池显像时仍见放射性分布缺损。

2.一般填充:

肝胶体显像显示的病变区域在肝血池显像中的放射性分布与周围正常组织相近。

3.过度填充:

肝胶体显像显示的病变区域在肝血池显像中的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4边缘填充:

6.胃肠道出血显像的原理和影像特点。

原理:

静脉注射可暂时停留在血液循环中的显像剂,正常情况下,由于胃肠道组织含血量较低,胃肠道不显影;

当胃肠道出血时,显像剂可随血液渗入胃肠道腔内,通过ECT显像就可看到胃肠道内异常的放射性浓聚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