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92435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doc

施工技术方案、措施审批表

审核意见

会签意见

技术部门:

质量部门:

安全部门:

其他部门:

批准意见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2. 施工应具备的条件 1

3. 施工主要机具及材料 1

4. 施工方法、步骤及工期要求 2

5. 施工质量标准、工艺要求及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7

6. 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 7

7. 成品及半成品保护要求 8

8. 应产生的质量记录和验收级别 8

9. 编制技术措施的依据 9

首钢京唐220kV变电站工程无功补偿装置施工技术措施第9页共9页

1.工程概况:

10kV无功补偿装置包括:

电抗器安装、电容器间隔安装、电容器组带电试运三个分部工程。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主要项目有:

8.016Mvar并联电容器组12组、8Mkvar并联电抗器6台、母线安装、隔离刀闸安装、二次回路接线等几方面的内容。

2.施工应具备的条件:

2.1施工应具备的条件

2.1.1土建应具备施工条件,照明充足,电源设施齐全,施工道路畅通;

2.1.2尽量避免交叉作业,施工区内不应有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2.1.3高空作业要有安全防护措施;

2.1.4供应部门材料准备完毕;

2.1.5施工作业指导书审批完毕,安全交底及技术交底双签字完毕;

2.1.6施工图纸及相关的技术资料齐全;

2.1.7施工所用的工器具准备齐全,计量器具检验合格。

2.2工期要求

2008年2月10日至2008年3月20日

3.施工主要机具及材料:

4.1机械配备计划

吊车、汽车、移运器、液压小车。

4.2安全防护设施机具配备计划表

安全带、绝缘手套、绝缘鞋、验电器

4.3施工主要机具及材料计划表

电焊机2台

2500V摇表2块

1000V摇表2块

500V摇表 1块

万用表3块

水准仪1套

水平尺1个

电工工具5套

电动工具1套

4.施工方法、步骤及工期要求:

4.1施工工艺流程

4.1.1无功补偿装置安装

施工准备→基础安装→电容器安装→电抗器安装→隔离刀闸安装→

二次回路接线

4.2主要施工方法

4.2.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人员应熟悉设备规范与性能,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要求及验收规范。

准备好施工用的工器具,布置施工现场,接好临时电源。

领出施工用材料和电容器,做好临时存储保管工作。

4.2.2无功补偿装置基础安装

无功补偿装置的基础采用10号槽钢平铺,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厂家资料提供的基础尺寸下料、制作。

做好后每隔0.5米用角钢焊接固定在预埋件上,注意角钢上沿应不露出地面,基础顶面高出地面8mm。

用水准仪测量基础标高应符合规范,基础边线和中心线符合设计要求。

无功补偿装置基础每段2点接地,接地要牢固可靠。

4.2.3无功补偿装置安装

根据施工图和安装场地的实际情况,根据铁构架总装图组焊铁构架,并要求:

铁构架立柱的垂直偏差不大于±5mm。

设备安装位置中心线间距离偏差不大于±10mm。

根据施工图纸和装箱清单,开箱清点检查电容器的到货数量、规格、出厂证与试验报告等。

对电容器外表进行逐个检查,看看电容器外壳瓷套出线导电杆接地螺栓和标牌是否正确,是否完好无损,是否有渗漏油的痕迹。

按施工图纸要求电容器分相分层安装在铁构架上,电容器真立安装,层间应保证足够的绝缘距离,同层电容器之间应有不小于100mm的空间距离。

为保证电容器组的通风良好,电容器层间不允许装设隔板。

各组电容器在选配时,还应注意调整电容量,使每相间电容平衡,误差应不大于5%。

电容器的接线,应采用软导线,接线正确接头连接可靠,接线工艺要求对称一致,整齐美观,相色标志清楚。

所有电容器的2铭牌应一致朝外,便于运行人员检查。

电容器外壳应可靠接地,串联电容器多分组装置在对地绝缘的平台上,这种情况下电容器的外壳接地应接到有固定电位的接地母线上。

电容器组的自动放电回路应连接可靠,保证电容器组从电网断开后能在10分钟内将其额定电压峰值剩余电压降到75V以下。

电容器在使用前进行10秒钟耐压试验,(须按电气试验标准作),试验前后测量电容量。

凡要接触带过电的电容器导电部分时,即使电容器已自动放电,也必须对电容器进行逐个放电。

根据电抗器的出线方向,确定安装位置,复核基础预留孔位置,埋地角螺栓。

电抗器近距离运输可采用滚杠或滑轨牵引法,操作应平衡、可靠、不碰伤电抗器支瓷和线圈。

吊装方案与方法:

在开扩地点可用吊车吊装,从最下相起逐相吊装,若在封闭狭窄的电抗器小间里垂直叠装电抗器时,可利用土建工程预埋的吊环、采用钢丝绳滑轮组吊装、如土建未预埋吊环、钢梁时,则需搭设临时过梁作起吊支架。

吊电抗器时应用专用托架或用槽钢小梁从下面托起电抗器,吊套不得直接挤压线圈,应加衬垫做保护。

吊装垂直叠直的电抗器组,一般采用倒装法,其作业过程如下:

(a)先将最上面的一相电抗器推入,并用托梁绳套将电抗器吊起,并装上支柱绝缘子,起吊时需加木垫保护支柱和线圈。

(b)推入中相,注意中相线圈的绕向,应与上下两相线圈的绕向相反,然后将上相电抗器落在中相上,并用支柱绝缘子与中相组装连接好,用托梁、绳套将上中相电抗器一并吊起。

(c)将下相推入,利用另一套起吊工器具,将下面一相电抗器吊起,并用支柱绝缘子在基础安装位置上就位,超平找正,固定后将下电抗器落在绝缘子上固定。

(d)将上中相电抗器落到距下相电抗器约400mm左右时。

装上各支柱的支柱绝缘子,然后将上中相电抗器落在下相电抗器上,调好方位,找正、垫平。

吊装完后进一步检查三相电抗器是否符合技术图纸要求,三相电抗器中心线是否重合,沿垂直方向的最大误差,按厂家说明书要求,一般不大于3-5mm。

电抗器组线圈绕向的分配要求:

三相垂直排列时,中相电抗器线圈绕向与上下两相反相反。

两相重叠、一相并列安装时,重叠两相的绕向应相反,另一相与上面一相电抗器的绕向相同。

三相水平排列时,三相电抗器的绕向应相同。

并联电抗器三相一体,重量近20吨。

卸车时防止因车辆弹簧伸缩而引起的倾倒,卸车地点的土质必须坚实。

必须对安装就位条件作充分调查,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用机械直接拖运时,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了解从卸车位置至拖运就位所经过楼层的结构、宽度、预留空洞、转角及承重情况,必要时应采取措施。

针对本工程情况按设计图纸要求路径移运就位,所经过楼层加铺脚手板钢板增大并联电抗器与楼层接触面积,利用滚轮就位其速度不应超过0.2km/h,不应有严重冲击和振动。

隔离刀闸的安装:

将隔离开关按设计的要求用螺栓紧固于基础支架上,然后将操动机构置于支架上用瓦斯管将接地刀之间连接,调整三相合闸同期,三相不同时接触不应大于5mm。

调整时注意不要使瓷瓶柱向两侧倾倒,并保持两瓷柱在同一平面内。

检查触头的接触情况,触头上各接触点应全部接触(具体尺寸按照说明书要求)。

若左右触头位置不正时,可松开接线座上坚固导电杆的螺栓、移动触头相对位置,再将此螺栓拧紧。

接地刀的调整可以旋转动触头,使其将静触头的触指高约3mm,然后将其螺母锁紧。

拧紧所有应坚固部件,将触头清理干净,涂上电力复合脂。

拐臂与机构的相应轴之间联接起来,然后再以电焊焊牢。

使其设备接地可靠,符合验收规程。

4.2.4矩形硬母线加工、安装

当母线的平直度未到达标准时应在专用平台上用木锤矫正平直,切断面应平整。

母线打孔的直径宜大于螺栓直径1mm。

钻孔应垂直不歪,斜螺孔间中心距离的误差应为±0.5mm。

母线接触面搭面必须平整无氧化膜,经加工后其截面减少值:

铜母线不应超过其截面的3%、铝母线不应超过截面的5%。

母线的弯制:

母线在弯制时必须使用专用工具,立弯母线器、平弯平线器。

用铅丝先做好所需角度的样板,以免造成反复弯直使母线弯曲处出现裂纹。

母线应进行冷弯、不得进行热弯。

母线开始弯曲处距母线连接位置不应小于50mm。

母线应减少直角弯曲,弯曲不得有裂纹及显著的折皱,母线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规程的规定。

母线采用螺栓固定时,连接处距支柱绝缘子的支持夹板边距不应小于50mm。

母线扭度90°时,其扭转部分的长度应为母线宽度的2.5倍。

母线在安装时首先考虑安全净距。

在设计没有标明或标注不清时一定按规定要求,当电压值超过本级电压,其安全净距应采用高一级电压的安全净距规定值。

母线接触面加工后必须保持清洁,并涂电力复合脂。

母线水平放置时,穿螺栓应由下往上穿,其余情况下螺母应置于维护侧,螺栓长度宜露出螺母2-3扣。

螺栓连接的母线两侧均应有平垫,相邻螺栓之间应有3mm以上的净距,螺母侧应装有弹簧垫圈或锁紧螺母。

螺栓受力不应使电器的接线端子受到额外应力。

母线的接触面连接紧密,连接螺栓应用力距搬手紧固,其紧固力值应符合规程表2.3.2的规定。

母线与螺杆形接线端子连接时,母线的孔径不应大于螺杆形接线端子直径1mm。

丝扣的氧化膜必须刷净,螺母接触面必须平整,螺母与母线间应加铜质涮锡平垫圈,并应有锁紧螺母,不准使用弹簧垫。

母线固定金具有与支柱绝缘子间的固定应平整牢固,不应使其所支持的母线受到额外应力。

交流母线的固定金具或其它支持金具不得成闭合磁路。

当母线平置时,母线支持夹板的上部压板与母线保持1~1.5mm间隙,当母线立置时上部压板应与母线保持1.5~2mm的间隙。

9.3.5伸缩头的距离必须按照设计的规定安装。

母线固定装置不能有棱角和毛刺。

多片母线间应保持警惕不小于母线厚度的间隙:

相邻的间隙垫边缘间距离要大于5mm。

4.2.510kV三芯交联聚乙烯热缩终端制作

先板直电缆末端并固定,户内终端头量取550mm,在量取处刻以环形刀痕。

顺着电缆方向切开塑料护套,然后向两侧分开剥除,在断口处,向上略低于30mm处用铜绑线绑扎钢铠层,作临时绑线并锯开铜带,锯口整齐,钢带锯深3/4不锯透。

在钢带断口处保留衬层20mm,其余剥去,摘去填充物,分开线芯。

预先将编织软铜带一端拆开均分三份,重新编织后分别包绕各相屏蔽层,插牢后焊接在铜带上,如有铠装编织线用绑线在钢带上焊牢。

将编织钢带与电缆护套间的一段用锡填满,编织线与电缆护套空隙长15~20mm形成防潮段。

安装分支首套3.6.1在电缆分支处和根部包扎填充物(直立胶或聚氯乙烯带等),使其外观平直,中间略呈苹果形,最大直径不大于电缆外径约15mm。

3.6.2清洁电缆护套(安装分支套处),做明显标志套进分支套,尽量往下,以达到标记处,然后用慢火环形在其根部往两端加热收缩固定(以利排气),待收缩完全后,端部应有少量胶挤出来为好。

剥除分相屏蔽及半导体层由分支首套指端部,向上量取55mm铜屏蔽层,用铜丝绑扎,割断屏蔽断口要整齐。

割除半导体屏蔽层保留20mm半导体屏蔽,其余剥除,剥除要干净,但不能伤及绝缘,对于残留的半导体层可用清洗剂擦净或用细纱布打磨干净。

安装应力控制管,清洁绝缘屏蔽钢带屏蔽表面,确保绝缘表面无碳迹,再套应力管,应力管下部与铜屏蔽搭接20mm用微火使其收缩。

压接线鼻子,确定引线长度K=接线端子孔深加+5mm,剥除主绝缘,剥切断部应削成”铅笔头状”、压接的线鼻子用砂布或锉刀将其不平处锉平,清洁表面,用填充胶填充绝缘和端子之间。

清洁主绝缘应力管及分支首套表面,将绝缘管套到三叉根部,管上端应超出填充胶10mm,由根部起往上固定,并将端子处多余的绝缘管在加热后剥除。

安装付管及拉色管将付客套在端子接管部位,先预热端子由上端起加热固定,再套入拉色管在端子接管或再往下一点加热固定,户内缆头安装完毕。

对户外缆头先不装付管和拉包管,清洁绝缘表面后套入三孔两裙加热固定,安装单孔雨裙,将其放正后加热收缩,然后再装付管和拉包管,户外缆头安装完毕。

5.施工质量标准、工艺要求及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1质量标准、工艺要求

5.1.1基础不直度和水平度每米小于1mm,全长小于5mm,至少2点接地。

5.1.2电容器质量要求验收标准见(GBJ147.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第十一章条款。

5.1.3电抗器支柱应完整,无裂纹,线圈无变形。

线圈外部的绝缘漆应完好。

支柱绝缘子的接地应良好。

电抗器的通道应清洁无杂物。

电抗器近旁不应留有钢铁物件,即使是基础钢筋也应埋设在300-400mm以下的部位。

5.2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2.1电抗器的接地:

凡直接座于基础台上的电抗器,各支柱绝缘子的底盘都应用扁铁接地。

电抗器的接地线不得做成闭合环路,以免引起磁感应环流发热,同时也不允许将各支持绝缘子底座连A串联联结形式。

5.2.2母线连接用的螺栓紧固后要露出螺母2-3扣,平置母线的螺栓要由下向上穿,竖直母线螺母应在维护侧。

6.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

6.1安全施工要求

6.1.1搬运电容器时,如果距离较远应装箱运输,电容器之间及与箱壁之间不应填充软垫固定,防止受潮与机械损伤。

搬运单个电容器时,严禁手握瓷套管,旋转时应直立,不许叠放在其它电容器上。

电抗器的运输和吊装作业必须在统一指挥下有秩序的进行,现场须有安全监护人,工作前认真施行技术交底。

所用起重工器具须经过认真检查,必须绝对保证安全,对无把握的作业应经过受力验算和试安装,确实证明安全可靠方可正式进行施工作业。

现场用的电动工器具都应经过严格的检查,绝缘应可靠,机械转动灵活坚固,零部件无松动,现场电动工具外壳应可靠接地。

所用开关、插销、保险都必须符合安全用电的技术要求。

工作前应检查各种工具是否牢固可靠,不完整的工具不得使用,无安全罩的砂轮和砂轮锯等不可使用。

组立架构时应注意配合协作,稳拿轻放,架构未固定牢固,不得上人作业。

工作人员均应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使用梯子登高时,梯子底座应有防滑措施,梯子的倾角度为55°-60°。

6.2文明施工要求

6.2.1施工人员将施工用料码放整齐,及时将施工废料干净,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6.2.2设备安装完成后及时用彩条布盖上,防止进入灰尘,防止磕碰。

7.成品及半成品保护要求:

7.1使用电火焊时注意火花不要溅落到其它设备的易燃材料上。

7.2刷漆时不要将油漆洒落至其它设备上。

7.3设备安装完成后及时用彩条布盖上,防止进入灰尘,防止磕碰。

7.4。

安装过程中注意保护其它专业的劳动成果。

8.应产生的质量记录和验收级别:

序号

质量记录

验收级别

备注

1

电抗器安装

四级

主要

2

引下线安装

四级

3

电容器安装

四级

4

放电线圈安装

四级

5

引下线安装

四级

6

电容器组带电试运

四级

附录1: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危害辩识与危险评价登记表

附录2: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登记表

9.编制依据:

9.1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设计图纸

《10kV无功补偿装置施工图》

9.2《电力建设安全施工规程及管理规定》;

9.3《电力建设施工、验收及质量验评标准汇编》;

9.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9.5《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焊接篇);

9.6《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电气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登记表

编号:

TG-D-06217.047-01

序号

作业活动

风险/危险源

可能导致的风险

判别依据(I~V)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风险级别

控制措施

备注

L

E

C

D

1

临时用电使用、维护和管理

非电工操作

触电伤亡、设备事故

1

6

7

42

2

施工用电管理制度

2

使用无齿锯

砂轮片破碎

人身伤亡

3

3

1

9

1

无齿锯操作规程

3

使用电动工具

漏电

触电伤亡

3

3

15

135

3

电动工具操作规程

4

使用氧气、乙炔

火灾

人身伤亡、设备事故

1

3

7

21

2

氧气、乙炔使用规定

5

电容器组、电抗器安装

倾倒

人身伤亡、设备事故

1

3

7

21

2

安全技术措施

6

带电作业

触电

人身伤亡、设备事故

6

1

15

90

3

安全技术措施

7

使用电焊机

触电、火灾

人身伤亡、设备事故

3

6

1

18

1

电焊机操作规程

8

安装母线

高空坠落、落物

人员伤亡、设备损伤

42

施工措施、监督检查

判别依据

Ⅰ.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Ⅱ.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Ⅲ.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Ⅳ.直接观察到的危险;Ⅴ.定量评价(LEC法)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登记表

编号:

TG-D-06218.004-01

序号

作业活动

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判别依据(I~V)

多因子评价法

现有控制措施

责任部门

a

b

c

d

e

f

m

g

h

m1

1

刷漆

油漆洒落

水体、土壤污染

V

1

3

2

1

3

3

13

2

1

3

加强职工培训

2

安装后废弃物处理

未定点倾倒

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

V

1

3

2

1

3

3

13

2

1

3

加强垃圾回收管理

3

使用割炬

乙炔气泄露

大气污染

V

1

2

2

1

3

3

12

2

1

3

加强职工培训

判别依据

Ⅰ.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Ⅱ.曾发生过环境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Ⅲ.相关方合理抱怨要求;

Ⅳ.直接观察到的;Ⅴ.定量评价(多因子法)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