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965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A文章编号:

1001-7518(2015)03-0004-12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由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转变的阶段,实现职业教育根本变革的载体或内核是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领域是教育制度形成的实践基础与内在组成,是一种教育制度实践运行成效的具体体现。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处于工作过程导向和个体发展需求指向的“双重视野”,要求建立体现人本教育和工具教育“双重目标”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调整。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阶段,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变迁较为频繁与复杂。

系统梳理不同发展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呈现的特征,对于归纳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与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间的联系,反映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不断要求和教育教学的应然与对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建设与管理

根据社会职业不同设置相对应的专业,通过专业设置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实现职业教育“为已谋生,为群服务”主旨的前提与基础。

在我国职业教育历史发展上,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进程是不清晰与不完整的。

清末实业教育依据1904年癸卯学制制订的实业学堂章程举办了各类型各层次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铁路学堂、矿业学堂、商船学堂等,培养社会各个行业所需各类专业人才。

民国建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兴起,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民政府在中等教育阶段设立了职业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为专门学校,设有农、工、商、海事、医事、家事及艺术、体育事务7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科,以满足社会的广泛需要。

严格意义上,上述只是一种以学校类型开展专门人才培养的方式,职业分工的不发达不可能有更为明细的专业教育。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管理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开展的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90年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步伐,专业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有所发展;

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创新与突破。

其中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1992年国家教委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2000年教育部统一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是专业建设与管理最为重要的四个标志。

建国初期,我国就确定了国家通过制订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进行专业设置规范化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专业管理制度。

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编制和管理,采取区别对待、分工管理的办法。

中专教育部分,由国家教委会同各部门制定发布,由学校主管部门督促执行;

技工教育部分,由劳动部会同各业务部门制定发布,由各省市劳动部门督促执行;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中学尚未发布统一目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社会需要参考目录汇编探索试办。

这一时期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参照前苏联模式设置的。

专业设置比较强调针对性,以工业建设主导需求为设置目标,当时17类336个专业中,工科占13类237个专业。

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为8科348个专业,其中工科占242个专业。

这一时期的专业设置体现为以部门分工和职业岗位为专业划分依据,出现了中专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设置,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技工教育以工种为基础的专业设置,培养技术工人。

专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十分薄弱,专业分类学科倾向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技术进步、产业调整更新加快,社会新职业也不断出现,职业教育获得较快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社会、企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但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所需要的新型技能人才,显然60年代初制定的《专业目录》已不能涵盖了,且一些职业学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进行了新专业的开设,特别是适应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些新兴专业,如会计、文秘、旅游服务、商务电子等在各类职业学校纷纷开设。

据有关数据,到1991年中专专业已达1500余个,出现了专业名称、专业划分混乱,专业内涵界定不清等问题,对专业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国家统一的、规范化管理的迫切要求。

对此,1992年1月,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修订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通知》,在50多个国务院有关部委参加下,对1963年的中专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并制定了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共设有518个专业,劳动部也修订了技工学校专业目录,于1995年颁布的《技工学校专业(工种)目录》,设有450个专业。

这次修订以职业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专业划分以技术领域、工程领域、服务领域或职业群、岗位(工种)群来划分;

在专业简介中提出了中专人才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基本规格,而不是学科知识标准;

淡化了专业的部门分割,专业之下设立了专门化方向,拓宽了专业服务面;

专业目录由指令性变为指导性。

但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高中专业尚未有统一目录,直到1998年职业高中专业目录才由教育部汇总整理,但并未正式发布。

专业目录的编制与管理区别对待、分工管理的方式,这一阶段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出现了问题,由于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要求和标准不同,对学生专业选择、社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学校组织教学等方面都带来了不便甚至造成混乱。

要求有统一规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管理建设标准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得到了快速建设。

2000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

这次专业目录修订,以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为修订起点,专业设置兼顾了原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需求,并统一规范化,结束了原有各类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混乱的状况,在指导、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修订,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为依据,设有13大类270个专业470个专门化举例,这些专业覆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千余个职业岗位,适用范围广,符合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发展要求。

专业目录体例也更加规范科学,以目录和简介组成,规定了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建议修业年限、专业教学主要内容等项目,这与国际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经验基本一致,专业名称及内涵界定也突出了准确、科学、规范等特点,这些为今后专业目录的继续修订与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21世纪,发展现代产业和新型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

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立起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职业发展、职业岗位需要相吻合的动态管理,迫切需要对2000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与更新,建立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的职业学校专业管理模式。

对此,教育部组织力量对原有的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并于2010年3月颁布。

这次修订,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职业分类和产业划分规定为依据,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目录,在内容体系上做了重大调整,设立了“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继续学习专业举例”等项内容。

共设有19大类321个专业927个专业(技能)方向,列举对应的职业(岗位)1185个,列举职业资格证书720个,列举继续学习专业方向554个,专业的新职业覆盖率达80%,要求在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2010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条件与程序,确立起国家、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各个方面在专业设置中的职责与权限,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管理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由国家发布的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也是学校建设和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文件来统领学校教学工作及管理,是建国后学习原苏联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果。

而我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及管理,则是以通过制订课程标准管理的方式出现,这是学习日美学制体系而在教学工作及管理中沿袭日美等西方国家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果。

清朝的《奏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务纲要》是最为主要的两个教学管理规定,前者规定了各类实业学堂的办学目标并列出实业学堂开设的科目,但对每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并未做出规定,由《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对各级实业学堂的学习年限、培养目标和课程开设做出了详细规定;

而《奏定学务纲要》规定了各学堂的课程设置和要求,但主要规定的是课程设置原则及所谓的修身等基础课程,如修身课程要求注重读经,经学课程要简要,理学宜讲明,贵实践而忌空谈等。

而各类实业学堂所设科目的课程标准则由各实业学堂根据总体要求做出具体规定,通过教学计划体现。

(如农工商部艺徒学堂的课程设置为,基础课程:

修身、算法、博物、理化、历史、图画、体操、国文、唱歌。

其它科目:

木工科、漆工科、染织科、窑业科、文具科等。

)民国时期的《实业学校规程》对实业学校各科的科目范围进行了规定,但是对课程标准并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

国民政府时期新学制的公布,对职业教育课程也没有做出规定,尽管当时组成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委员会,进行了起草拟定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工作并形成定稿,但并未正式实施。

教学计划是由国家发布的一项重要教学管理规范文件,教学大纲是与教学计划相配套的专业文件。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通过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管理规范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了一个从结构体例到内涵规定逐步完善,从功能性质单一到管理建设逐步规范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国家对中职三类学校教学计划制订都有明确的规定,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教学原则、培养目标、时间安排、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审批五大版块,主要规定培养目标及专业规范、课程设置及结构、教学时数及要求。

但三类学校的具体要求略有不同,如中专强调德育、美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技术基础课,鼓励开设选修课;

职业高中要求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加强职业技术训练,文化基础教育适当;

而技工学校劳动部则明确要求,坚持以教学为主,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原则。

从管理上,中专教学计划由国家教委发布编制计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然后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按专业归口、行业归口组织力量编制并审定批准实施。

职业高中教学计划,由国家教委提出编制计划的指导原则,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订和批准实施。

技工学校教学计划由劳动部和各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制订和批准实施。

这种状况直到21世纪初才有所变化,中专、职业高中的教学计划由教育部统一编制,但技工学校仍由劳动部组织管理。

而教学大纲一般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统一制订,并由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审定。

80年代以前,按照分工,技工教育的教学大纲由劳动部负责综合管理,各工种的教学大纲行业归口分别由有关部委组织编制。

中专学校,由国家教委负责工科的普通课和技术基本课的通用性教学大纲,工科的专业课和其它科类的所有课程教学大纲,由各有关部委负责制订。

到21世纪初,中职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由教育部统一制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由各个主管部委制订。

进入21世纪,我国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建设进行了重大调整。

首先是国家制订了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要求,改变了原有的三类学校教学工作各自为政的局面;

其次是在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规范管理的同时,结合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突出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灵活性要求。

在教学计划文件的结构内容上反映为,将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审批调整为教学计划的管理,明确了国家组织制定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专业建设规范性文件;

强化了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能力本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细化了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规定,要求学校教学计划要涵盖:

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中职教学大纲的性质由指令性文件转变为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目标上,大纲单独列出了“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按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明确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这些,对于规范教学内容,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一政策要求下,2000年教育部统一制定了82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4种德育课、23种文化基础课及公共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

到2009年,根据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要求,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化学等7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同时,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覆盖专业面广、规范性要求高的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框架包括六个部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结构;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五)课程实施;

(六)考核与评价。

新的教学大纲结合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创新,将课程标准理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设置理念融入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

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行业教育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的,一般是指令性、指导性和参考性的;

而地方职教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还要以此为据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需求以及学校条件制定“实施性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也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即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研究制定课程教材的编写提纲,再依据“编写提纲”编写教材。

自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主要表述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及要求已60余年。

当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后,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

当开设新专业时,就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制定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再根据“计划”制定教学大纲;

如果设置的专业是传承性的,也要修订原来的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味着首先必须开发新一轮的专业教学计划(也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并注入新的内涵。

应该说,课程教学大纲承载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最有效的育人功能。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

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是教学计划文件的首要部分,它规定的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向,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决定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历史上,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则,职业教育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教学四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建国后,围绕着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也有一个不同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理念和生产教学。

1954年9月,政务院发出的《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中等专业学校“要学习苏联的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重视生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技工学校的教学在培养技术工人要求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加强劳动时间,在1959年4月,劳动部召开了全国技工学校工作会议,提出“每学年中生产劳动时间和技术理论教学时间应在6:

4与7:

3之间。

20世纪80年代的中等职业教育突出了专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理念与要求。

1980年,国务院批转《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必须坚持中专学生的培养目标,用现代化生产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武装他们,使他们的基础知识厚一些,专业面宽一些,实际技能好一些,适应性强一些”,提出了“中等专业学校在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理念。

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中等专业学校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三年,初中毕业生仍为四年制。

其课程较之“文革”前,知识的深厚、宽泛性有所加强。

技工学校在这一时期也强调了文化课和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

1979年2月国家劳动局颁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规定:

“在技术理论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工种专业所需要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文化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本工种专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文化水平。

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主要文化课程要提高到高中水平。

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有所加强,而实际操作训练有所减弱。

21世纪初,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并迎合国际上能力本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的教学理念和产教结合的教学原则。

1998年2月,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

“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要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的进行”。

“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在之后的教学改革中得以继续沿续。

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中职教育要“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以此为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要“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

要“贯彻产教结合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立业创业本领”。

这一时期,与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理念、产教结合教学原则相契合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形成了围绕就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理念。

2004年9月,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对此,职业教育教学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中等职业教育应为半年至一年”。

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性要求“坚持以就业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从而把“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和“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育区别开来,这是职业教育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据此,确立起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围绕就业导向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强调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中职教育教学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四、培养目标和学制规定

培养目标和学制规定是教学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定着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

教育部门也以培养目标和学制规定作为规范管理的指导,管理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安排。

(一)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经历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到“道德教育、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美感教育”,再到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与主要理念,反映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及人们对其认识的逐步深化。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内涵要求,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表述为,中等专业学校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

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

职业中学比较灵活,培养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培养技术工人和从业者。

如1979年6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中专的目标是:

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本专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健康体魄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

1961年《技工学校通则》规定:

“技工学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必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身体健康的中级技术水平和中等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

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指出,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具有能直接从事某一职业(工种)的技术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文化课,要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

有健康的体格的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从业者。

显然,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兼顾了中专的文化课要求及技工学校的技能要求,培养目标的职业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