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9720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规培第10部分中医康复医学文档格式.docx

1

微缩(T)

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10

2

差(P)

解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25

3

尚可(F)

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4

良好(G)

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

75

5

正常(N)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

100

11.上肢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

肌肉

检查与评定

1级

2级

3级

三角肌前部

喙肱肌

仰卧,试图屈肩时可触及三角肌前部收缩

向对侧侧卧,上侧上肢放滑板上,肩可主动屈曲

坐位,肩内旋,肘屈,掌心向下:

肩屈曲,阻力加于上臂远端

三角肌后部

大圆肌

背阔肌

俯卧,试图伸肩时可触及大圆肌、背阔肌收缩

向对侧侧卧、上侧上肢放滑板上,肩可主动伸展

俯卧:

肩伸展30°

~40°

,阻力加于上臂远端

三角肌中部

冈上肌

仰卧,试图肩外展时可触及三角肌收缩

同左,上肢放滑板上,肩可主动外展

坐位、肘屈:

肩外展至90°

冈下肌

小圆肌

俯卧,上肢在床缘外下垂:

试图肩外旋时在肩胛骨外缘可触及肌收缩

同左,肩可主动外旋

俯卧,肩外展,肘屈,前臂在床缘外下垂:

肩外旋,阻力加于前臂远端

肩胛下肌

胸大肌

试图肩内旋时在腋窝前、后襞可触及相应肌肉收缩

同左,肩可主动内旋

肩内旋,阻力加于前臂远端

肱二头肌

肱肌

肱桡肌

坐位,肩外展,上肢放滑板上:

试图肘屈曲时可触及相应肌肉收缩

同左,肘可主动屈曲

坐位,上肢下垂:

前臂旋后(测肱二头肌)或旋前(测肱肌)或中立位(测肱桡肌),肘屈曲,阻力加于前臂远端

肱三头肌

肘肌

试图肘伸展时可触及肱三头肌收缩

同左,肘可主动伸展

肘伸展,阻力加于前臂远端

12.下肢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

髂腰肌

仰卧,试图屈髋时于腹股沟上缘可触及肌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主动屈髋

仰卧,小腿悬于床缘外:

屈髋,阻力加于股远端前面

臀小肌

阔筋膜张肌

(臀中肌)

仰卧,腿伸直:

试图髋内旋时于大转子上方可触及肌活动

同左,可主动内旋髋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

髋内旋,阻力加于小腿下端外侧

腘绳肌

俯卧,试图屈膝时可于腘窝两侧触及肌腱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主动屈膝

膝从伸直屈曲,阻力加于小腿下端后侧

股四头肌

仰卧,试图伸膝时可触及髌韧带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主动伸膝

伸膝,阻力加于小腿下端前侧

腓肠肌

比目鱼肌

侧卧,试图踝跖屈时可触及跟腱活动

同左,踝可主动跖屈

俯卧,膝伸(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目鱼肌):

踝跖屈,阻力加于足跟

13.肌力评定的检查注意事项:

单侧病变先检查健侧避免代偿重复检查最大收缩力间隔2分钟阻力大小根据个体情况决定

不同检查不同体位,注意顺序检查者尽量靠近被检查者施加的阻力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相反,阻力点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肌力4级以上抗阻须连续施加(运动相反方向)选择适当时机

14.关节活动范围——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又称关节活动度,是衡量一个关节运

动量的尺度

15.关节活动度测量

上肢ROM正常活动范围

屈0~180°

伸0~50°

外展0~180°

内外旋各0~90°

屈、伸0~150°

旋前旋后各0~90°

屈0~90°

伸0~70°

尺、桡侧偏移(尺、桡侧外展)桡偏0~25°

尺偏0~55°

下肢ROM正常活动范围

屈0~125°

伸0~15°

内收外展各0~45°

内旋外旋各0~45°

屈0~150°

伸0°

背屈0~20°

跖屈0~45°

内翻0~35°

外翻0~25°

16.步行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空间位置分为支撑相(单支撑相、双支撑相)和摆动相。

17.三维步态分析的时间空间参数

步长

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

步长时间

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

步幅(跨步长)

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

平均步幅时间

支撑相与摆动相之和

步频

平均步数(与步长成反比),步频=60/步长时间

步宽(支撑基础)

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步速

步行的平均速度,步速=步幅/步行周期

足偏角

足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

18.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

偏瘫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

划圈步态(摆动相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

截瘫损伤平面在L3以下,有可能独立步行,但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瘫痪

跨槛步态(摆动相显著足下垂,增加屈髋跨步来克服障碍)

L3以上步态变化很大

脑性瘫痪痉挛型——踮足剪刀步态小腿肌肉痉挛导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

股内收肌痉挛导致摆动相足偏向内侧

腘绳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

共济失调型——醉汉步态——肌张力不稳定增加足间距来增加支撑相稳定性

(快速不稳定步态)增加步频来控制躯干的前后稳定性

上身和上肢摆动的协助来保持步行时的平衡

帕金森——慌张步态或前冲步态——普遍性肌肉张力异常增高——步行启动困难、下肢摆动幅度减小、髋关节轻度屈曲,重心前移,步频加快以保持平衡

19.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臀大肌步态(鹅步)臀中肌步态(鸭步)

20.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平衡维持机制感觉输入——视觉系统、躯体感觉、前庭系统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

评定方法:

Berg平衡量表、单足试验

21.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运动质量。

分为:

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协调功能临床评定方法:

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示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握拳试验拍膝试验

跟-膝-胫试验拍地试验

22.日常生活活动(ADL)分类:

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arthel指数评定——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

最高分100分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

60~40分者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

40~20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

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40分以上康复治疗效益最大

23.失语症评定

失语症——由于脑损伤使原来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受到损伤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

分类

失语症类型

言语障碍特征

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

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

表达障碍明显

Wernicke失语(感觉性失语)

理解障碍明显

传导性失语

复述障碍明显

分水岭区失语综合征

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似Broca失语,但复述好于Broca失语

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似Wernicke失语,但复述好于Wernicke失语

经皮质混合性失语

似完全性失语,但复述好于完全性失语

完全性失语

都差

命名性失语

命名障碍明显

皮质下失语综合征

丘脑性失语

基底节性失语

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阅读

视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中回后——写

24.构音障碍分类

运动性构音障碍——由于参与构音的诸器官(肺、声带、软腭、舌、下颌、口唇)的肌肉系统及神

经系统的疾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即言语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和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

器质性构音障碍

功能性构音障碍

25.吞咽障碍评定

吞咽障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食物不能经口腔进入到胃中(多见于脑损伤)

饮水试验分级标准:

(患者取坐位,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的温水)

I

II

III

IV

V

可一次喝完,无呛咳

分两次喝完,无呛咳

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

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呛咳

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

判断:

正常I级,5s内完成;

可疑I级,5s以上完成;

II级;

异常III、IV、V级

26.失认——患者无视觉、听觉和躯体感觉障碍,在意识正常情况下,不能辨认以往熟悉的事物

分类:

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体象障碍

认知功能评定——意识状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27.感知功能评定

躯体感觉障碍浅感觉障碍——迟钝、丧失、过敏、感觉异常

深感觉障碍——协调障碍、运动失调

复合感觉障碍——皮质感觉,主要表现为实体感觉丧失

躯体感觉障碍检查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深感觉——振动觉、运动觉、位置觉

复合感觉——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图形觉、重量觉

28.物理治疗三大项(3M)——运动治疗、机械治疗、手法治疗

29.运动治疗方法——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肌肉训练技术

30.肌肉训练技术肌力为1级或2级时——进行徒手助力肌力训练

肌力3级或以上时——进行主动抗重力或抗阻力肌力训练

31.神经发育疗法

包括: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技术(PNF)

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

32.运动处方

运动治疗强度的影响因素:

心率、机体耗氧量、代谢当量、主观感觉

33.电疗法:

低频电疗法(0~1000Hz)中频电疗法(1~100kHz)高频电疗法(100kHz~300GHz)

直流电对机体的作用

作用

电极

阴极下

阳极下

膜电位改变

钠、钾离子相对较多,膜电位下降,易于去极化,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钙、镁离子相对较多,膜电位上升,超极化,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有镇痛作用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水分迁移(电渗),水分较多,蛋白质密度下降,发生膨胀,细胞膜疏松,通透性升高,可促进炎症消散,组织松软

胶体粒子迁移(电泳),水分较少,蛋白质密度增高,易于凝结,细胞膜致密,通透性下降,利于水肿与渗出液消散

静脉血栓退缩,血管再通

退向阴极

血栓机化、退缩,离开阳极

促进骨生长

通以10uA的微弱直流电,可促进骨生成、骨折愈合

小血管扩张

蛋白质变性、分解,释放组胺、血管活性肽等,血管扩张,组织内离子浓度改变,刺激神经末稍而致局部小血管扩张

34.低频电疗法

治疗作用

镇痛TENS疗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

镇痛(主要)增加作用部位血液循环、改善缺血心肌血供、缓解心绞痛、加速骨折愈合、加速慢性溃疡愈合、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

电体操疗法

增强肌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增加肌肉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改善营养,防止肌萎缩、纤维化、硬化、挛缩促进中枢运动控制功能的恢复和正常运动模式重建提高平滑肌张力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

补偿丧失的肢体运动功能促使肢体功能的重建以及心理状态的恢复

35.中频电疗法

无电解作用人体组织对中频电流的阻抗低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调制中频电疗法——由低频电流调制的中频电流,低频调制波频率多为1~150Hz,中频载波频率多为2~8KHz

干扰电疗法——差频为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

36.高频电疗法

短波波长——100~10m,频率3~30MHz

超短波波长——10~1m,频率30~300MHz

治疗剂量(按照治疗时患者的温热感程度分四级)

无热量(I级剂量):

无温热感——急性炎症早期,水肿严重时——5~8min(水肿减轻改用微热量)

微热量(II级剂量):

有刚能感觉的温感——亚急性炎症——10~15mim

温热量(III级剂量):

有明显而舒适的温热感——慢性炎症和其他疾病——15~20min

急性肾功能衰竭——10~20min

热量(IV级剂量):

有刚能耐受的强烈热感——恶性肿瘤——40~60min

37.蓝紫光疗法——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疸)

38.紫外线疗法

长波紫外线(UVA,320~400nm)

色素沉着、荧光反应作用强,生物学作用弱

中波紫外线(UVB,280~320nm)

红斑反应最强,生物学作用最强

短波紫外线(UVB,180~280nm)

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强

紫外线红斑——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或黏膜后2~6小时,局部出现界限清楚的红斑,红斑持续时间10余小时至数日,局部可有皮肤脱屑或色素沉着,红斑反应强度,持续时间与照射剂量有关

紫外线生物剂量——一个生物剂量即最小红斑量(MED)是指紫外线灯管在一定距离(50cm或30cm)垂直

照射下引起机体最弱红斑反应(阈红斑反应)所需的照射时间。

39.凹凸法则运动的关节面为凸面时,滑动的方向与骨的角运动方向相反

运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时,滑动的方向与骨的角运动方向一致

40.关节松动术手法分级及应用

在关节活动起始处,做低幅有节奏的振动

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尚未达到极限时,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

在活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

在活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小幅度有节奏的振动

I、II级——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III级——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僵硬

IV级——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41.联合反应——若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以诱发其他部分肌肉收缩

 

[脑卒中的康复]

1.康复评定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

分期

特点

上肢

下肢

无随意运动

无任何运动

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

在坐和站立位上,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

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

肩0,肘屈90的条件下,前臂可旋前,旋后;

肘伸直的情况下,肩可前屈90;

手臂可触及腰骶部

在坐位上,可屈膝90以上,足可向后滑动.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踝能背屈

肌张力逐渐恢复,有分离精细运动

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

肘伸直时肩可外展90;

肘伸直,肩前屈30~90时,前臂可旋前旋后;

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肢可举过头

健腿站立,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

伸膝下,踝可背屈

6

运动接近正常水平

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小于等于5秒)

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抬起该侧骨盆所能到达的范围;

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合并足内外翻

2.康复治疗(如何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目标——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残疾和并发症,改善受损的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时机——生命体征稳定(呼吸,血压)48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2周;

脑卒中3天)

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a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窗口期3个/6个月以内,康复效果最好)

b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康复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c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d康复治疗必须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并与日常生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

e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和康复工程方法等

急性期康复治疗

a急性期——发病后1~3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1~2期

b时机——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

c目的——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的转换(翻身),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

同时,偏瘫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

d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治疗的内容:

肢体摆放和体位转换——体位转换能预防压疮;

肢体摆放能对抗可能出现的痉挛模式

偏瘫肢体被动活动——为了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促进偏瘫侧肢体主动活动的早日出

现,以被动活动偏瘫肢体为主

床上活动——能促进肩胛带和骨盆带功能恢复(包括:

双手叉握上举运动;

翻身;

桥式运动)

物理因子治疗(局部机械性刺激、功能性电刺激)传统疗法(针灸按摩)

痉挛期康复治疗

目的——除前述的预防常见并发症之外,应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偏瘫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同时注意减轻偏瘫肢体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

注:

室内行走与户外活动——原则是上楼梯时健腿先上,下楼梯时偏瘫侧腿先下

作业治疗——先练习脱衣再练字穿衣,先练习上衣再练习下衣,先穿患侧,先脱健侧

恢复期康复治疗

目的——以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肢和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注意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脑卒中特殊临床问题的处理

肩部问题——常见的有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和肩部软组织损伤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

小儿反射及出现时间

内容

时间

原始反射

交叉性伸肌反射

出生时~2个月

Galant反射(躯干侧弯反射)

Moro反射(拥抱反射)

出生时~6个月

抓握反射

姿势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出生2~4个月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出生4~10个月

自动反射

放置反应

平衡反应

Landau反应

出生6~30个月

自动步行反应

出生时~3个月

康复治疗原则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任何单一的治疗是有限的,应采用综合的康复治疗手段

结合儿童年龄及发育特点,穿插游戏和娱乐活动,引发患者的主动性

注意家用共同参与协作进行

[脊髓损伤的康复]

(一)临床特征(不完全性损伤)

中央束综合征——上肢神经受累重于下肢

半切综合症——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

前束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痛温觉丧失,本体感觉存在

后束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运动和痛文觉存在

脊髓圆锥综合症——膀胱,肠道,下肢反射消失(上运动——痉挛);

鞍感觉障碍

马尾综合症——膀胱,肠道,下肢反射消失(下运动——失禁)

脊髓震荡——暂时,可逆;

反射亢进但没有肌肉痉挛

(二)康复评定

1.损伤的评定(神经平面的评定)

神经平面——身体双侧有正常的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确定损伤平面时应注意:

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主要以运动损伤平面为依据,但T2~L1节段,运动损伤平面难以确定,

故主要以感觉损伤平面来确定

运动损伤平面和感觉损伤平面是通过检查关键肌的徒手肌力和关键感觉点的痛觉(针刺)

和轻触觉来确定

确定损伤平面时,该平面关键肌的肌力必须大于等于3级,该平面以上关键肌的肌力必须正常。

(检查SCI患者时若肱三头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C6节段支配的伸腕肌肌力5级,则可判断损伤平面为C7)

损伤平面的记录——两侧的运动和感觉损伤平面,分别记录

损伤是否完全性的评定:

以最低骶节(S4~S5)有无残留功能为准完全性:

S4~S5无感觉也无运动功能

不完全:

S4~S5有感觉或运动功能

残留感觉功能——刺激肛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有反应或刺激肛门深部时有反应

残留运动功能——肛门指检时肛门外括约肌有自主收缩

2.运动功能的评定

运动评分——采用“运动评分法(MS)”(代表性肌肉群)

C5

C6

C7

C8

T1

L2

L3

L4

L5

S1

屈肘肌群

伸腕肌群

伸肘肌群

中指屈肌群

小指展肌群

屈髋肌群

伸膝肌群

踝背伸肌群

长伸趾肌群

踝跖屈肌群

痉挛评分——改良的Ashworth量表

3.感觉功能的评定——采用ASIA和ISCoS的“感觉评分(SS)”

选择C2~S5共28个节段的关键感觉点,分别检查身体两侧各点的针刺和轻触觉

4.ADL能力评定

截瘫患者可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对四肢瘫患者用“四肢瘫功能指数(QIF)”

(三)康复治疗

1.急性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