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83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893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汉字部首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说文》为代表的文字学原则的部首,部首标志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一类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如明代梅膺柞《字汇》、《康熙字典》等。

在检字上,检字法原则的部首更为方便,但难免丧失《说文》部首原有的作用。

26.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古代汉语判断句最突出的特点是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借用其他词来帮助判断。

古代最典型的、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者,...也”和“..,...也”如:

臣之所好者,道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7.叙述句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

在古代汉语里,叙述句的结构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冬,晋文公卒。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8.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勿、毋、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

朽木不可雕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疑问句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其谁曰不然?

则将焉用彼相矣?

孰为父子?

子见夫子乎?

30.被动句

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这种句子叫做被动句。

被动句的谓语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因为只有及物动词才有受动的对象。

被动句又可按照有没有特定的被动形式而分为两大类:

意念上的被动句、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

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

卒为天下笑。

31.宾语前置

一般情况下,宾语是在动词之后的。

但古代汉语里,在一定条件下,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主要有三种情况: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往往前置;

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不吾知也。

吾谁欺?

欺天乎?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32.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也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即在某些句子里临时改变词性和语法功能。

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

第二个门活用为动词,守大门。

33.词的兼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性,经常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而词的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性质和功能就消失了。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

只表示人的眼睛,活用为动词看。

指:

兼属于名词和动词,手指,用手指着、指向、指点。

此处为指着。

34.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而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它。

实际上就是用动宾式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

包括: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庄公寤生,惊姜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或发生同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35.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只是主观上的一种看法,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的。

而使动用法是要让它成为某种事实或者已经是事实。

《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只是以为吃的很甜,穿的很美,并不是真的就这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

(以之为贱)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孟尝君客我(把我当客人看待)

36.词头词尾

词头位于词的开头,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常见的词头有其、言、有、于、薄等。

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词尾位于词的末尾,不是词,是词的构成成分,只表示词性,本身没有词汇意义。

常见的词尾有:

然、尔、乎、焉、如等。

填然鼓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后面增加了形象化的色彩。

37.韵部

明清以前韵部又称韵。

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于同一个韵部。

(音韵学上把同韵的字归为一类,称作韵部)就先秦古韵研究而言,韵部有特殊的内涵:

既不区分韵头,也不区别声调,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属于同一个韵部。

韵目一个韵部的代表字或标目字叫做韵目。

先秦古韵三十部中的歌月元就是韵目。

韵韵书把韵腹、韵尾及声调相同的一组字归为一类,成为一韵。

(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要求同声调。

38.韵母

韵母是指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韵母一般有三种构成类型:

一个元音;

两个或三个元音;

元音和辅音韵尾。

韵母不区分声调。

39.韵例

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

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即诗歌中用韵的体例,包括韵在句章篇中的位置,以及韵的转换、通韵的宽窄等等。

40.三十六字母

传统把现代语音学上的声母称作字母,也有称作“母、纽、声类、声纽”的,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传统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的30字母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增补调整而成的。

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根据发音部位可以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而根据不同发音方法又可以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

41.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分别是就韵尾的类别而言的,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

阳声韵指鼻辅音m、n、g为韵尾的韵;

而入声韵则是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可简称“阴阳入”三声。

42.《中原音韵》

元代周德清著,是一部专供北曲作家作曲押韵和审音辨字用的韵书,它的音系代表了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分19个韵部,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

此书一改过去韵书承袭《切韵》旧制的弊病,能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而成为研究近代音系的基本材料。

43.《广韵》

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编修,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原来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共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

上声55韵;

去声60韵;

入声34韵。

按声调(上平、下平、上、去、入)分为五卷。

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且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也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依据。

44.《切韵》

隋代陆法言撰,成书于隋仁寿元年,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

据考订,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

韵又按平、上、去、入分为五卷。

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

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

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

每字均有释义。

《切韵》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45.一声之转

训诂学术语。

指在声母相同相类的情况下,由韵母的转变而造成的字词的孳乳、分化、通假等现象。

如王念孙《广雅疏证》:

“而、如、若、然,一声之转也。

”又“鳏、寡、孤,一声之转也。

”“而、如、若、然”四字上古声母同属日母,“鳏、寡、孤”三字上古声母同属见母。

一声之转,实际上就是双声。

训诂书中解说两个词声音相同,语义相通,往往称之为“一声之转”。

换言之,就是有双声相转的关系。

46.直音

是利用同音字给所注解的字注音的一种标音方法,从南北朝起沿用至今。

根,音跟。

47.反切

是古人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注音方法。

大约起于汉末,最初叫“反”,又叫“翻”,唐人又改为“切”。

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起来就是被注字的读音。

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有反切上字。

田,徒年切。

/乌,哀都切。

48.叶音(说)

叶读xie2,是和谐的意思,也叫叶韵,叶句。

这是唐宋时的一些训诂学家在给先秦韵文作注时所采取的一种改读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脚以求和谐的做法。

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其任意改读字音,造成了读音的混乱,违反了语音发展的规律,其结果是字无定音,韵无定类,应该认识到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49.读若,读如

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注音方法,段玉裁说:

“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者是也。

”实际上这两种注音方法只能说明两个字的读音相似而已,作为注音方法还是很不完善。

《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悤声,读如葱。

”有时,读若和读若也可以用来说明假借字。

如《礼记》:

“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50.如字

古书注音术语,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是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来读,又叫本音。

例如: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51.读破(破读)

所谓读破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利用字词的读音变化来表示词义和词类的变化)。

也叫破读。

破读的音主要是声调,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为去声,其次也有利用声母的变化来表示的。

王读wang2是名词,帝王(如字);

读wang4是动词,称王(读破)。

破读大约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大量出现。

52.章句

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解释融进句子的直译之中,有利于对主题的挖掘。

赵岐《孟子章句》。

53.疏义疏正义

疏,又叫义疏或正义,是魏晋南北朝通行的一种新的注解体式。

《说文解字》“疏,通也。

”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如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54.集解

又叫集注。

是属于义疏类的特殊体式,产生于南北朝时期。

有两种:

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帮助读者理解,如魏 

何晏 

《论语集解》;

一种是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如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

55.赵岐

赵岐,字邠卿。

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

最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

东汉末年经学家、画家。

赵岐著有《孟子章句》十四卷、《三辅决录》七卷,在当时广为流传。

《全后汉文》还收录有《厄屯歌》、《蓝赋》《与友书》、《遗令敕兄子》、《临终敕其子》、《三辅决录序》、《孟子题辞》、《孟子篇叙》。

他的《孟子章句》为《孟子》最早注本,释文通达,明白易晓,后经北宋孙奭疏,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他对《孟子》研究颇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56.《四书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大学》、《中庸中庸》、《论语论语》、《孟子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

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朱熹首次将《礼记礼记》中的《大学大学》、《中庸中庸》与《论语论语》、《孟子孟子》并列,认为《大学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

《大学》、《中庸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论语》、《孟子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

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上承经典,下启群学,金科玉律,代代传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不可低估。

57十三经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诗》、《书》、《易周礼》、《周礼礼记》、《礼记春秋左传》、《仪礼春秋公羊传》、《左传春秋谷梁传》、《公羊传论语》、《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尔雅》、《孟子》。

指的是十三部儒家经典。

从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转》与《诗》、《书》、《易》称为“九经”。

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

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因而有十三经之称。

58史记三家注

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史记集解》(南朝宋·

裴骃注)、《史记索引史记索隐》(唐·

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

张守节注)。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迄今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之说。

该书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汉书》、《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前四史”。

59之言,之为言

是注解的两个术语。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定是“声训”;

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即解释的字与被解释的字除了意义上的联系外还有语音上的联系(古音相同或相近),目的是说明被释词的语源,并不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意义。

如《论语》“为政以德”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

《论语》“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郑玄注:

萧之言肃也。

60.一本作

用来罗列版本异同的校勘术语,旨在说明另外版本文字的不同。

“命女三宿,女中宿”。

而陆剑明在《经典释文》:

“一本作‘女中宿至’”。

(用来指出同一古书中不同版本所出现的异文现象)

6.衍文

校勘学术语。

简称“衍”,也叫“衍字”,指古人在传抄或刊刻中误增的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左转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

阮元:

“《释文》无‘水’字。

‘水’为衍。

62.脱文

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夺字、脱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用来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孔颖达疏: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

“....案‘犹妇’上当脱‘人’字。

63讹夺

亦作“讹敚”。

亦作“譌夺”。

指文字的错误、脱漏。

清 

龚自珍 

《与人笺》:

“孟蜀以来,椠本繁兴……展转讹夺,流布浸广。

”鲁迅《序》:

“予幸其书今在京师图书馆,乃亟写得之,更取黄本讎对,知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鲁迅《跋》:

“原钞颇多讹敚,经二三旧校,已可籀读。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文句譌夺,取他竟铭校之,始知大较。

64.句读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zhu3)”作为标志,叫做“读”;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圆圈号作为句终标志。

叫做“句”。

两者合称“句读”。

句读只表示句中或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

65.四六

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或六字句,因而在晚唐被称为“四六”,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一名称。

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66.平仄

按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平是平声,指平直较长的调;

仄是非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是具有升降的声调类型。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使得声调多样富于变化而不至于平板单调。

平仄也指近体诗平仄交替形成的规律,其交替的规则是平仄在本句中以音部为单位交替出现。

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

67.黏对

近体诗有黏对的讲究。

所谓黏是指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之间的平仄要相黏,即平仄相同,“平黏平,仄黏仄”,实际上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就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平对平,仄对仄”,特别是双数字和句尾要求严格。

不合乎黏的规则叫失黏;

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68.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为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拗救。

69.三平调

在七言诗/五言诗“(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句式中,第五/三个字必须是仄。

如果改为“平”,整句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做“三平调”,是古风中特有的句式,在近体诗中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70.犯弧平

在七言诗/五言诗“(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中,第三/一个字必须是平。

如果改为“仄”,全句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弧平。

但“弧平”可以救,办法就是把本句中的第五/三个字由仄变平,全句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