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015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pSS有皮肤干燥、雷诺现象及皮肤血管炎。

后者以双下肢紫癜最常见。

其他有荨麻疹样皮肤损害、红斑结节等。

2.关节肌肉:

约50%的pSS可出现关节痛症状,呈慢性、复发性,累及手关节多见,仅10%的患者出现关节炎,而侵蚀性关节炎罕见。

出现肌痛、肌无力症状时需鉴别是否合并纤维肌痛综合征、激素相关性肌病、继发肾小管酸中毒导致的低钾血症或其他并发疾病。

血清肌酸激酶、血钾和肌电图、肌肉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pSS相关肌病的确诊及鉴别。

3.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受累主要因气道干燥、肺间质病变、毛细支气管炎、肺大疱和支气管扩张。

罕见表现是淀粉样变、假性淋巴瘤、肺动脉高压与胸膜病变。

以肺间质病变最多见,病理类型各异,有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和机化性肺炎(OP),上述类型在胸部高分辨CT上呈现不同特征。

间质性肺病变是pSS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消化系统:

pSS患者常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部分表现喉气管刺激症状,与唾液流量减少,不能自然缓冲反流的酸性胃内容物有关。

此外,非甾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导致患者发生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25%的患者有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甚至黄疸,部分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pSS可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其病理机制类似于唾液腺受累,主因淋巴细胞浸润导致胰腺腺泡萎缩、胰管狭窄等慢性胰腺炎改变。

5.肾脏:

pSS患者最常见的肾脏损害为肾小管间质性病变,肾间质病变者临床可表现为肾小管性酸中毒、肾性尿崩、范可尼综合征、肾钙化/结石等,部分患者因低钾血症而出现周期性麻痹就诊。

少数患者发生肾小球肾炎及间质性膀胱炎。

有条件建议行肾脏穿刺以明确病变性质及活动程度。

6.神经系统:

pSS累及神经系统表现多样,周围神经、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

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10%~20%),多呈对称性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常见于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的患者,运动神经受累亦可合并出现。

自主神经综合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Adie瞳孔、无汗、心动过速、胃肠功能紊乱等。

小纤维神经病常导致感觉异常如烧灼感。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少见,常表现为脑白质病变、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或横贯性脊髓炎。

7.血液系统:

可出现血细胞减少,其中白细胞轻度减少最常见。

血小板减少往往是风湿科医生的治疗难点,部分患者顽固、易复发、难控制。

淋巴瘤的风险较健康人群高数倍,最常见的是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LT)。

8.冷球蛋白血症:

表现为冷球蛋白相关血管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与B细胞长期活化相关,发生淋巴瘤的风险增高,预后欠佳。

其类型通常为同时存在Ⅱ型、Ⅲ型冷球蛋白的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

9.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常伴随pSS存在,包括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炎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甲状腺功能低减症表现,血中可检出针对甲状腺抗原的自身抗体,包括甲状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或促甲状腺受体抗体等。

二、一般辅助检查

常规化验包括血、尿、便常规;

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补体等。

此外,应依据患者的症状和器官受累情况进行其他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胸部高分辨CT等。

免疫球蛋白测定及蛋白电泳。

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多克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偶有出现单克隆高球蛋白血症者要警惕淋巴系恶性肿瘤的发生。

三、诊断性检查

1.自身抗体:

SS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阳性率达80%,其中抗SSA抗体阳性率最高,抗SSB抗体是诊断SS的标记性抗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抗Ro52抗体不等同于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并不代表抗SSA抗体阳性。

两者是两种独立的抗体,均可在SS患者血清中出现,往往是同时阳性,只是抗Ro52抗体的特异性较抗SSA抗体差。

抗着丝点抗体、抗胞衬蛋白抗体等也常阳性。

70%~9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

2.唇腺黏膜病理:

灶性淋巴细胞性唾液腺炎(FLS)是诊断SS的典型病理表现。

正确的唇腺黏膜病理诊断性判读为,每4mm2唇腺黏膜组织面积内≥50个淋巴细胞为一个灶,浸润的淋巴细胞通常紧密聚集在唾液腺管或血管周围,而其周边的腺泡组织表现正常。

FLS界定为每4mm2唇腺黏膜组织面积内平均至少1个FLS,即灶性指数≥1灶/4mm2为唇腺病理阳性,是诊断SS标准之一。

必须强调的是,在4mm2组织内的灶数,国内建议用有标尺的显微镜来计算。

无面积界定的报告不具备临床诊断意义。

唇腺病理除有助于诊断SS外尚可用于排除非特异性慢性唾腺炎、慢性硬化性唾腺炎及米库利兹病。

3.口干燥症检查:

包括唾液流率、腮腺造影、唇腺黏膜病理,见附件1。

4.干燥性角结膜炎检查:

包括Schirmer试验、泪膜破碎时间、角膜染色[2,3],见附件2。

四、SS分类诊断标准

(一)2002年美欧修订的SS国际分类标准(AmericanandEuropeanConsensusGroup,AECG标准)

Ⅰ.口腔症状:

下述3项中有1项或1项以上

(1)每日感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

(2)成年后腮腺反复肿大或持续肿大;

(3)吞咽干性食物需要用水帮助。

Ⅱ.眼部症状:

(1)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以上;

(2)有反复的沙子进眼或磨砂感觉;

(3)每日需用人工泪液。

Ⅲ.眼部特征:

下述检查任意1项或1项以上阳性

(1)SchirmerⅠ试验(+)(≤5mm/5min);

(2)角膜染色(+)(≥4VanBijsterveld计分法)。

Ⅳ.组织学检查:

唇腺病理示淋巴细胞灶≥1(指4mm2组织内至少有50个淋巴细胞聚集于唇腺间质者为一个灶)

Ⅴ.唾液腺受损:

(1)唾液流率(+)(≤1.5ml/15min);

(2)腮腺造影(+);

(3)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检查(+)。

Ⅵ.自身抗体:

抗SSA抗体/抗SSB抗体(+)

上述条目的具体判定标准如下:

1.pSS:

无任何潜在疾病情况下,按下述两条诊断:

A.符合上述Ⅰ、Ⅱ、Ⅲ、Ⅳ、Ⅴ、Ⅵ条中的4条或4条以上,但Ⅳ(组织学检查)和Ⅵ(自身抗体)需至少有一项阳性;

B.条目Ⅲ、Ⅳ、Ⅴ、Ⅵ4条中任意3条阳性。

2.继发性SS:

患者有潜在的疾病(如任一结缔组织病),符合Ⅰ、Ⅱ中任意1条,同时符合Ⅲ、Ⅳ、Ⅴ中任意2条。

3.除外:

头颈面部放疗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艾滋病、淋巴瘤、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抗乙酰胆碱药的应用(如阿托品、莨菪碱、溴丙胺太林、颠茄等)。

2002年的AECG标准要求必须具备自身免疫表现,即小唾液腺活检阳性或血清学抗体阳性,才能诊断SS。

此外,标准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艾滋病等列入排除标准,该类患者可表现口眼干燥症状,需与pSS辨别。

(二)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pSS分类标准

1.纳入标准:

至少有眼干或口干症状之一者,即下述至少一项为阳性:

(1)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以上;

(2)眼中反复砂砾感;

(3)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3次以上;

(4)每日感到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

(5)吞咽干性食物需频繁饮水帮助。

或在EULAR的SS疾病活动度指数(ESSDAI)问卷中出现至少一个系统阳性的可疑SS者。

2.排除标准:

患者出现下列疾病,因可能有重叠的临床表现或干扰诊断试验结果,应予以排除:

(1)头颈部放疗史;

(2)活动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3)艾滋病;

(4)结节病;

(5)淀粉样变性;

(6)移植物抗宿主病;

(7)IgG4相关性疾病。

3.适用于任何满足上述纳入标准并除外排除标准者,且下述5项评分总和≥4者诊断为pSS:

(1)唇腺灶性淋巴细胞浸润,且灶性指数≥1个灶/4mm2,为3分;

(2)血清抗SSA抗体阳性,为3分;

(3)至少单眼角膜染色计分(OSS)≥5或VanBijsterveld评分≥4分,为1分;

(4)至少单眼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5mm/5min,为1分;

(5)未刺激的全唾液流率≤0.1ml/min(Navazesh和Kumar测定法),为1分。

常规使用胆碱能药物者应充分停药后再行上述(3)、(4)、(5)项评估口眼干燥的检查。

4.该标准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5%,在诊断标准的验证分析及临床试验的入组中均适用。

五、SS的病情评估

确诊SS后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常见干燥、疲劳和疼痛症状的评估,以及各系统器官受累的评估。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病情活动性评估为ESSDAI和EULAR的SS患者自我报告指数(ESSPRI)。

具体内容见附件3。

六、治疗方案及原则

由于pSS尚无满意的治疗措施,无论是干燥、疲乏、疼痛或内脏器官损害均缺乏经循证医学论证的有效药物,现使用的药物多为经验性治疗,或借鉴类似病变的治疗。

不同的内脏损害又因其部位、病理改变、病变范围及对药物治疗反应的不同而疗效不一,因此,在阶段治疗后应根据ESSPRI和ESSDAI进行评估以利长远治疗。

(一)局部症状的治疗

目前的治疗干预尚不能达到逆转腺体功能紊乱及治愈疾病,对口眼干的首选治疗是通过局部治疗缓解症状。

应教育患者认识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愉悦心情。

1.口干燥症:

推荐患者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护理,预防牙周病。

首先依据唾液流率将唾液腺受损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然后根据不同损伤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轻度腺体功能受损使用非药物刺激唾液腺分泌,如无糖的酸性糖片、木糖醇,或机械刺激(无糖口香糖);

可外用氟化物预防龋齿。

国外推荐中至重度腺体功能受损但具有残余唾液腺功能的患者,在无禁忌证如消化道溃疡、支气管哮喘或闭角型青光眼的情况下,首选口服毒蕈碱激动剂如毛果芸香碱或西维美林(此类药物国内应用不广泛)。

毛果芸香碱不良反应包括出汗、尿频、肠激惹。

此外,环戊硫酮片、溴己新片和N乙酰半胱氨酸等因可促进分泌也可以考虑使用。

重度腺体功能受损无残留唾液腺分泌功能建议使用人工涎液替代治疗。

人工涎液有多种制剂,含羧甲基纤维素、黏液素(mucin)、聚丙烯酸(polyaerylieacid)、黄胶原(xanthan)或亚麻仁聚多糖(1inseedpolysaechride)等成分。

2.眼干燥症:

眼干燥的评估通常依赖于三个特征,泪液功能、泪液成分及眼表改变。

与口干燥症相同,干眼症的治疗依据眼干的严重程度和对每种治疗的反应不同进行调整[4]。

预防性措施包括,避免减少泪液产生的全身性药物,保持良好的睑缘卫生。

干眼症状明显时,每天至少使用两次人工泪液。

一般建议使用含有透明质酸盐或羧甲基纤维素且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润滑油膏通常只在睡前给药,以免长期使用损害视力。

难治性或严重眼干燥症可局部使用含有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的滴眼液及经处理后的小牛血清或血清替代物。

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应由眼科医生指导短期内使用(不超过2~4周)。

(二)系统症状的治疗

半数以上pSS患者出现疲劳和疼痛症状。

疲劳首先推荐锻炼来减轻症状,部分患者可考虑应用羟氯喹。

对乙酰氨基酚可作为治疗疼痛的一线药物,神经痛时可应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杜洛西丁等药物。

存在系统受累,特别是活动性内脏器官受累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

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原则是在有效控制病情的前提下,尽可能短疗程、低剂量。

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激素减量并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

目前免疫抑制剂治疗pSS的疗效尚缺乏高水平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缺乏不同种类免疫抑制剂间直接对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数据,因此,尚不能确定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何种更优,建议使用时应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合并症、耐受情况等而定,具体用法可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的指南推荐。

常用免疫调节/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羟氯喹、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艾拉莫德等。

定期行ESSDAI,以调整药物[5,6,7,8,9]。

1.皮肤症状:

环状红斑者可短期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应用羟氯喹。

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主要针对广泛或严重的皮肤病变,如血管炎样皮疹。

可联合使用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或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

2.关节痛/关节炎:

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羟氯喹。

出现关节炎者可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硫唑嘌呤、艾拉莫德等。

少数情况下需要短程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肌肉受累:

ESSDAI根据肌无力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对pSS合并肌肉受累进行分级,pSS患者低疾病活动度的肌痛,不伴肌无力及肌酸激酶升高时,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

而中、高疾病活动度肌炎患者,糖皮质激素可作为一线药物,病情严重者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每周7.5mg~15mg)等。

4.间质性肺炎:

pSS合并间质性肺病通常较其他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轻。

对胸部高分辨CT确诊的肺病变范围<

10%,且无呼吸系统症状、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65%的患者,建议密切监测,每隔6个月左右评估一次。

病情严重和进展较快的患者可使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可选择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

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等,对SS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另外,局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用于支气管病变者,乙酰半胱氨酸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

5.肾脏受累:

肾小管酸中毒时需补钾并长期使用枸橼酸合剂纠正酸中毒,预防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患者如果有条件可进行肾穿刺,根据病变活动程度予以相应治疗。

对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参考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6.神经系统受累: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mg·

kg-1·

d-1~2mg·

d-1)治疗,严重者激素冲击,同时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或硫唑嘌呤等,提高诱导缓解疗效并减少维持期的复发。

亦可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甲氨蝶呤鞘内注射。

此外,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可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包括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等。

利妥昔单抗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疗效较好。

周围神经受累可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同时联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金纳多等对症治疗,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

7.血液系统受累:

血小板严重减低、溶血性贫血时需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则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此情况时类似。

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反复治疗效果不佳可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0.4g·

d-1,连用3~5d。

利妥昔单抗可用于难治性血小板减少。

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可使用冲击疗法)、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等。

后两者联合应用在冷球蛋白相关的系统性血管炎中可获得良好疗效。

9.其他:

对合并胆汁性胆管炎患者推荐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如有严重关节炎、严重血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等,可考虑使用B细胞靶向的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和贝利木单抗改善病情。

10.植物药:

白芍总苷和雷公藤等中药制剂在我国也常用于SS的治疗,或作为其他治疗方案的组合。

白芍总苷多用于轻症患者,对改善干燥症状、减轻关节炎等疗效有待观察。

雷公藤可用于关节炎或其他临床并发症,主要的副作用为性腺抑制等。

七、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特别是病变仅局限于唾液腺、泪腺、皮肤黏膜外分泌腺体者。

有内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后大多可以控制病情。

预后不良因素包括进行性肺纤维化、中枢神经病变、肾功能不全、合并恶性淋巴瘤者。

执笔:

徐东 费允云 彭琳一 王木 张顺华

诊疗规范撰写组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蔡小燕(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陈国强(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科);

程永静(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

达古拉(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

董光富(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科);

董凌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风湿科);

董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费允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顾镭(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科);

胡建康(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风湿科);

黄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风湿科);

孔晓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

李芹(云南省第一医院风湿科);

厉小梅(安徽省立医院风湿科);

林玲(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刘冬舟(深圳市人民医院风湿科);

刘旭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

吕力为(香港大学免疫学系);

莫颖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科);

彭琳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蒲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谈文峰(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科);

汤建平(上海市同济医院风湿科);

王芳(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

王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

谢荣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风湿科);

徐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徐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许珂(山西白求恩医院风湿科);

张凤肖(河北省人民医院风湿科);

张顺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张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赵福涛(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风湿科);

赵思萌(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赵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赵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风湿科);

钟兵[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风湿科];

朱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

曾小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附件1:

SS的口腔科检查项目及操作

一、口腔科检查项目

1.唾液流率:

在静止状态下一定时间内唾液的分泌量。

测定方法有自然/非刺激流率和刺激后流率。

pSS多应用自然/非刺激唾液流率,为自然状况下测得的全部唾液分泌物。

检测方法:

测前患者静坐10min,收集10~15min内流出的全部唾液于清洁容器内,测其量。

健康人全部唾液流率>

15ml/15min,<

0.1ml/min为流率低下。

2.腮腺造影:

腮腺造影是在腮腺导管内注入造影剂(碘帕醇)后摄X线片,观察各级导管的形态变化。

SS患者各级导管不规则、僵硬,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扩张,碘液可淤积于末端导管腺体呈点球状,呈现如苹果树样改变或雪花样改变,而主导管不闭塞。

由于pSS患者腮腺导管狭窄可能导致碘油排空障碍,进一步损伤腮腺功能,故2012年和2016年的pSS分类诊断标准已不再包括该项检查。

国内许多医院进行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检查,该检查对SS腮腺功能的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确定。

3.唇腺活检:

唇黏膜的小涎腺所示的灶性淋巴细胞性唾液腺炎(FLS)及灶性淋巴细胞数,是诊断pSS的特异性指标。

二、唇腺活检标准操作流程

1.患者仰卧于牙科诊疗椅上,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2.选盐酸阿替卡因或2%利多卡因行下唇术区局部浸润麻醉。

固定患者下唇,暴露手术部位,选下唇内侧血管欠丰富处为佳,在黏膜上切开一0.5~1.0cm的水平切口或梭形切口。

切口刚好穿透上皮,唇黏膜的初始切口不超过上皮层,将腺体从周围筋膜中钝性剥离,再用虹膜剪从手术区域切除腺体组织,置入福尔马林液中固定送检。

建议至少取4个小涎腺,如果小涎腺过小(<

2mm),应取6个腺体,最小腺体表面积为8mm2。

3.缝合切口2~3针,局部消毒,压迫切口。

术后可给予患者止痛药,氯己定等漱口水每日三餐后含漱,使用10d。

建议患者在伤口愈合期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1周。

1周后可拆线。

附件2:

SS的眼科检查项目及评估

所有患者均应由眼科医生进行与干眼相关的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干眼症。

干眼症的眼科评估分为症状评估和客观检查两部分。

一、症状评估

评估应包括眼部不适和视觉障碍,以及确定泪液分泌不足和泪液蒸发过强的影响。

常见眼部症状包括干涩感、烧灼感、异物感、针刺感、眼痒、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记录上述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询问诱因、缓解条件及全身/局部的伴随症状。

二、客观检查

目的是明确是否存在干眼症及其严重程度,辅助SS的诊断及帮助确定干眼症的治疗方案。

应按下述检查顺序进行,分别是Schirmer试验、泪膜破碎时间、角结膜染色。

(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

在未经表面麻醉的情况下进行Schirmer试验,检测泪液分泌情况。

1.操作流程:

在安静和暗光环境下进行,将标准Schirmer滤纸在刻度处弯折,轻轻置入被测者下眼睑的颞侧边缘,嘱患者轻轻闭眼,保留滤纸5min,5min后取出滤纸,测量试纸条被浸湿的长度。

2.结果判读:

阳性标准为Schirmer≤5mm/5min。

(二)泪膜破碎时间(BUT)

不眨眼情况下泪膜发生破裂的时间,临床上通常以此来反映泪膜的不稳定性。

下睑结膜滴入5~10μl荧光素钠,2min后,在目镜设置为10倍放大及照明设置为"

高"

的裂隙灯下,应用钴蓝色滤光片进行检查。

嘱患者眨眼1次后保持自然睁眼平视,观察记录自眨眼至角膜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

测量3次,并记录平均值。

阳性标准为BUT≤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