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24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Word下载.docx

更重要的是,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图改变国内消费低迷的状况摆脱经济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充分发挥国内消费潜能,保持经济良好发展的势头。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中国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失业人数大幅增加,这无疑在提醒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即逐步从依靠外需转向内需。

这其中最大的潜力还在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

因此,农民增收问题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各项工作的重点。

2.研究意义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

从国际角度来讲,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数的1/5,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贡献,世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然而,中国农民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60%,所以提高中国人民的平均收入首先要帮助农民群众实现致富。

从国内角度来讲,在中央供给侧改革全面落实推进的大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本文基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的探究能够将二者相关关系定量化,这对于针对性进行财政投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是山东省的南大门,南接江苏,西靠安徽,拥有极为突出的区位优势。

本文以枣庄市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他人研究的成果,探讨枣庄市财政支农支出之于农民收入影响的具体表现。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善农民收入理论体系的完善,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解决,政策实效性和管理科学性的实践以及决策的可行性实施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探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本文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下文提到的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由财政农业支出、财政林业支出和水利支出三方面构成,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条件和农村生产工具的升级,四项补贴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粮食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基于上述定性经济角度说明的基础上,本文拟建立符合本例的计量模型来论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技术路线

 

图1技术路线图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实证角度

罗东将财政支农支出分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四项补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这四个统计口径,同时以农民的收入为解释变量、四项支出为自变量建立了似不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最高的是自变量为四项补贴,提出促进农民增收需在保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另外三项投入力度;

[1]苏月霞则以财政林业投入、财政农业投入、水利及其他投入为分析对象,通过协整分析表明农民增收的显著性作用因素为加大财政农业投入;

[2]刘耀森另选取了四项支出费用作为自变量,同样通过协整分析得出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农业科技费用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民收入有抑制作用;

[3]杨建利、岳正华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集合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单位根检验等方法,得出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但使用效率偏低的结论,并提出改变资金的使用结构和加强监管力度来保证资金的投入回报比;

[4]孟志兴、孟会生将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农民收入分别作为自变量和解释变量,构建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得出结论:

要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地增加必须保证投入总量不断增加同时优化支农投入的结构,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5]

2.理论角度

(1)从政府支出单角度分析

黄小舟、王红玲以财政对农村基本建设支出、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财政用于农村救济费支出为分析对象,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分析得出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民增收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则不利于农民增入;

[6]刘玉川提出应将改变财政支农支出的投入结构,他认为为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应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着眼点;

[7]王德祥等指出:

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的支出比例仍需不断提高,同时建立健全地方财政体制并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以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8]蒋庆祥进行了对国外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财政支农的方式:

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在推进财政支出的同时大力鼓励农民借助市场力量进行生产,从而保障农业以良好的发展势头稳固发展;

[9]金人庆提出中央政府要加速对农民、农村投入的增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10]在新形势下,胡德仁等论证得到:

提高农民的收入是财政支农的最终目标,因此,总结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对性的解决措施,才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

[11]

(2)从政府支出和市场投资多角度分析

韦巍、刘金林通过对国家支农资金支出和农民收入绝对值和增长率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广西财政支农力量比较薄弱,从而论证出提高农民收入的两个途径,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和扩展财政资金进入农村的渠道;

[12]王启将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为分析对象,基于C-D生产函数的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可看出,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纯收入增加的滞后性较为明显,无显著促进效果。

王启提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部门和对监管财政支农资金利用进行立法,使资金利用效率得以保障的同时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效果;

[13]温涛将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农业投资概念并且阐述了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加会促进农业投资的增长,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农民收入与农业投资呈正相关然而由于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转为农业投资的比率较低,从而农民收入增长不明显,最后他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可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法规制度、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以及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来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最终实现提高农民收入的终极目标;

[14]赵磊、刘河北利用回归模型,将财政支农资金、生产型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本为分析对象,表明人力资本投入和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增收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提出在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基础上,改善农村居民教育和医疗条件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5]

(二)国外研究综述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财政政策一直被视为支持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财政政策的研究成果,国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国家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政策。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较低的状况,美国在1933年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其内容主要制定了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业政策。

在20世纪50年代末,欧洲共同体成立后,为了加快欧洲各国的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欧洲各国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农业政策和惠农助农措施的研究以期望提高农民的收入[16]。

Barro基于政府公共产品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探究,得出短期内政府投入增加会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过了某一时间点后,政府投入对经济有抑制作用[17]。

Lin探究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且以农业改革后,以承包家庭的比例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认为新政策和制度改革对农业生产率有促进作用[18]。

(三)文献述评

通过大量文献研读发现,目前研究中主要对省级地区进行研究,并没有对更小范围内地区进行针对性分析;

同时从前文的文献阐述中可看出,大部分学者对不同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但对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具体影响并没有作深入探讨。

所以,应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非农部分和农业部分的影响作进一步阐述,才能提出对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措施和政策性建议。

根据学者们所做的大量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说明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因素较为复杂,但是不同地区也存在相对趋同结论:

首先,在将四项财政支农资金项目作为分析自变量进行模型分析时,得出结论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多部分来自四项补贴的增加;

第二,在总结我国各省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过程中可看出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较为突出的问题,即财政支农资金利用效率较为低且资金结构不尽合理。

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法律和监管体系来不断对财政支农资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利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三、模型介绍

(一)时间序列概述

时间序列是指同一个体在在不同时间点的数据。

对于离散序列

,记随机变量

的相应观测值为

并且,如果该时间序列是平稳时间序列,则该时间序列的期望、方差、自协方差、自相关系数等特征不随时间变化。

对于平稳的单个体时间序列,一般可以建立AR、MA、ARMA、GARCH等模型,从而进行参数估计、预测等分析[19]。

(二)单位根检验

然而,在实际中,许多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即存在单位根。

如果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按照平稳时间序列的处理方法会导致自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向左偏于0、传统的t检验失效、两个相互独立的单位根变量出现伪回归等问题。

因此,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方法有DF检验、ADF检验、PP检验、DF-GLS单位根检验等方法。

本文仅使用ADF检验这一方法。

ADF检验对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以AR模型为基础,建立模型如下:

公式21

对其进行变形可得如下方程:

公式2-2

ADF检验根据小概率原理设置原假设为

,即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如果ADF统计量数值大于临界值,则小概率事件发生即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三)协整回归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对其进行差分,差分后的时间序列一般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但是,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差分后的变量经济意义与原时间序列不同。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仍需要使用原序列进行回归。

这时通常建立协整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协整分析是基于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即共同的趋势,则可以对这些变量作线性组合而去掉这一随机趋势。

具体而言,假设

均是n阶差分平稳序列即

,二者可表示为:

公式2-3

公式2-4

其中,

为随机游走过程即

均是白噪声序列。

由于

拥有共同的趋势项,故二者的的某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即

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此时称

是协整关系。

(四)协整检验

关于如何判断一组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协整关系,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EG-ADF两步法。

第一步,用最小二乘估计(OLS)估计协整系数

,即

第二步对上述协整回归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以判断残差序列的平稳性。

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

具有协整关系[20]。

(五)长期均衡关系

如果确认

具有协整关系,估计的协整关系即

就表明了

的长期均衡关系,其中

为协整系数。

协整系数经济意义是如果

变动了1%,则长期内

变动了

四、研究地区概述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财政支农支出统计口径有很多种,2007年以后财政支农资金的统计口径为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气事业费、农村基本建设、农村科研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等。

鉴于地级市统计能力有限,并结合已有研究,本文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有三部分构成,财政农业支出、财政林业支出、水利其他投入[21]。

农民收入则是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本文数据均查阅来自《枣庄统计年鉴》。

(二)枣庄市财政支农概况

1.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持续增加

1996-2015年间,枣庄市财政支农支出由1.05亿元增至31.3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4%。

以上数据表明,枣庄财政支农的力度逐年增加,其中2009年最为显著,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率达到了41.56%,且年增长率均维持在15%以上。

总体上,近二十年来枣庄市财政支农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仅有个别年份有所减少,如1999年和2000年,减少幅度都不超过3%。

2.财政支农所占财政总额的比例起伏明显

1996年-2015年,枣庄市财政支农支出的比例高低起伏,较不稳定。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段来描述:

第一阶段,1996年-2001年,财政支农资金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7年开始的10.36%下降至2001年的7.36%;

第二阶段,2002年-2011年,这一阶段起伏比较大,先增长后下降,其中最低下降至7.2%,最高上升到了10.09%,波动幅度达到了3%;

第三阶段,2012年-2015年,这一阶段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9.14%逐步上升到13.27%,20年总体情况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在下降又上升。

3.财政支持效益逐步凸显

中央多年将农村的建设、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发展作为各部门的工作重点,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逐步提高,现在已经达到机械化作业,2015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了162975万元规模,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达到118158万元、16904万元、293504万元、49100万元,同比均有所增长。

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2015791吨,粮食、棉花、油料的单产增加至472.1公斤/亩、95.8公斤/亩、286.8公斤/亩。

图2枣庄市农业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折线图

(三)枣庄市农民收入变化特点

1.收入水平持续稳步增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2015年农村居民纯收入达到12038元与2014年12145元基本持平,与2013年的10878元相比增长了11.65%,同2005年相比增长了3倍,农民对农业的经营收入和务工的工资收入成为了农民的主要收入。

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从下表可知,城镇居民在总量上比农村居民收入高的前提下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也高于农村居民,但在2012年情况有所好转,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开始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在2012、2013、2014分别达到14.40%、13.24%、11.65%,均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13.7%、9.92%、9.34%。

但是总体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9881元和4221元,但在2015年分别为25792元和12038元,绝对值差距从5660元扩大到13754元,城乡收入差距稳定在2.2倍。

3.地级市区域间差距明显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限制,农村居民地区差异性性明显,2015年鲁南地区枣庄市、菏泽市、济宁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2038元、9308元、12570元,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6730元、15540元、16313元。

长三角地区苏州、无锡、常州的25580元、24155元、23780元也远高于我市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

4.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明显

如图可见,自2005-2015年工资性收入呈上升趋势,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家庭经营收入自2005年以来增长幅度不大且近两年有下降趋势。

2015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为6759元比2005年1397增加了5362元,增长了3.8倍,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2013年增加至7015元,增长了3044元,但从当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的4219元,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比较突出,多数农民选择离乡务工。

表格1枣庄市城乡收入对比表

年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增速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5

9881

16.62%

4241

15.52%

2006

11020

11.53%

4687

10.52%

2007

12585

14.20%

5161

10.11%

2008

14320

13.79%

5723

10.89%

2009

15651

9.29%

6255

9.30%

2010

17630

12.64%

7103

13.56%

2011

20193

14.54%

8397

18.22%

2012

22960

13.70%

9606

14.40%

2013

25238

9.92%

10878

13.24%

2014

27596

9.34%

12145

11.65%

2015

25792

-6.54%

12038

-0.88%

图3枣庄市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图

五、实证分析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协整模型对枣庄市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首先,判断枣庄市财政支农支出与枣庄农民纯收入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其次,建立协整模型对参数进行估计以及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最后对模型的经济学意义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

(一)协整检验

协整模型主要作用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数量关系。

首先,需要对财政支农支出记为X和农民收入记为Y时间进行ADF检验。

从表格2可知枣庄财政支农支出和枣庄农民收入的ADF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

同时,二者的一阶差分序列也呈现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数量特征。

但是,二者的二阶差分序列均是平稳时间序列即是二阶单整的。

其次,根据枣庄农民收入和财政支农支出的时间序列图(见图4)可以看出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即初步可认为二者间可能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

最后,对二者的关系进行EG-ADF两步法检验。

第一步,建立如下模型:

由于从图4可以看出枣庄财政支农支出和枣庄农民收入时间序列图具有一定的指数化特征,因此在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对数处理。

在参数估计方法上,本文使用最小二乘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7.37)(43.03)

其中,调整可决系数为0.9898;

F统计量数值为1851。

第二步,对上述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

图5为残差序列的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此残差序列上下波动具有一定的平稳性。

同时,在残差序列的ADF平稳性检验中,ADF统计量的数值为-4.275,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性时间序列。

因此,枣庄财政支农支出和枣庄农民收入具有协整关系。

表2ADF平稳性检验表

序列

ADF模型

ADF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结果

X

(Intercept,3)

-0.664

-3.75

-3

-2.63

非平稳

Y

-1.206

D(X,1)

-4.109

平稳

D(Y,1)

-1.655

D(X,2)

(Intercept,2)

-3.65

D(Y,2)

-3.67

注:

D表示差分序列;

Intercept代表ADF检验模型仅含有常数项;

2或3代表阶数

图4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收入时间序列图

图5残差时间序列图

(二)模型效果与经济意义

首先,从回归结果可知参数均通过t检验以及F检验即参数显著不等于0,并且调整可决系数为0.9898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最后,图6是模型的拟合效果图,刻画了枣庄农民收入真实值和模型的拟合值。

从图6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枣庄农民收入真实值和拟合值的误差较小。

从经济意义角度上可以看出,枣庄财政支农支出对枣庄农民收入是正相关关系,且如果枣庄财政支出变化1%,则枣庄农民收入同方向变化0.51%。

图6模型拟合效果图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实证结论

从实证部分可以看出枣庄财政支农支出对枣庄农民收入具有较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这一时间段,枣庄农民收入仍未摆脱依赖财政补贴等财政支出的现状。

但是,仍然可以从图6看出从2008年之前枣庄农民收入的真实值与拟合值几乎重叠,枣庄农民靠财政支农支出“吃饭”,但是从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