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61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人谈及山岳风光,必称“三山五岳”,“三山”乃是上古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五岳”则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除引人入胜的优美自然风光,五岳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五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帝王举行受命于天、拥有天下象征的封禅圣地。

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使得五岳成为中国人膜拜的圣山。

五岳信仰来源手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据《礼记·

王制》记载,上古舜帝时天子已经对五岳进行祭祀。

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情况,这极可能是后人根据西周之后天子祭祀山神情况创造出来的传说,不可信以为真,但表明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五岳原本只是中国众多名山大川中的几座著名山岳,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最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

据考古资料显示,殷人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境内山川祭祀进行了一番整理,将五岳等众多山岳一并作为“名山川”纳入官方祭祀行列,此举标志着五岳由区域性名山转变为全国性名山。

西汉宣帝神爵元年诏曰:

“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潜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

”至此,五岳从众多名山川中脱颖而出,以山岳代表的身份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南岳并非今日的衡山,而是霍山(即安徽天柱山),北岳并非今日的恒山,而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

中国古代帝王相信五岳不仅仅是五座名山,还与国家政权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满怀虔诚对五岳进行祭祀,目的是祈求江山社稷万年永固。

1.下列关于古人崇拜祭祀山岳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大险峻、禽兽栖息的山峰,神秘莫测,常会被人看作神灵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

B.山峰的自然条件,让人们把山岳想象成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种神灵在守护、管理着山中的珍宝。

C.古人视山岳为“神”,认为它具有“灵能”,庇佑保护了人类不受洪水、旱灾、疠疫等灾祸的侵害。

D.人们认为山岳能出产万物,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各种生活资料,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灵性。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五岳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厚,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

B.五岳信仰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上古舜帝时天子对五岳进行祭祀的事实,证明我国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C.殷人卜辞中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五岳纳入官方祭祀行列,才使五岳成为全国性名山。

D.五岳是众多名山大川中的五座最著名山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中国人膜拜的圣山,是帝王封禅的圣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判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依赖于山岳,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又心存恐惧。

B.古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山岳各种神异的特点,并且融入了情感因素,对山岳的崇拜与祭祀,寄托了人们的理想、愿望。

C.五岳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是因为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五岳与国家政权的兴衰紧密联系,能使自己的统治万年永固。

D.五岳具体指哪五座山,历史上都不固定,比如汉宣帝时,南岳是安徽霍山而非衡山,北岳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而非恒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4—7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

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声容宏伟,善敷奏。

擢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

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

进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

及卒,从子锡请袭百户。

复言:

“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

“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

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

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

“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

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

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

然亦宜因时损益。

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

”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

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

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部。

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

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

给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帝皆不许。

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

复执不可,曰:

“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

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寺建塔。

“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

今不宜创此制。

”乃止命建塔。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

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

不许。

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

久之,卒。

(选自《明史·

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通政参议擢:

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袭:

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属:

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守:

遵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分)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绥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

后来,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一9题。

 

海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8.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怎样的特点?

9.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其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3)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两块面包

[美]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

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元的存款。

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

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

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

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

他每次来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

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

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

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

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

果然,他看到了这幅画。

“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

”“真的吗?

”玛莎一边包着面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

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

”她为自己的成功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

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

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

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

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

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

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

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

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

这位可爱的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

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

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

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位顾客便离开了。

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

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

玛莎叹了口气,快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

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着:

“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揪着那件背心的前襟。

这时,一个男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

“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

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

他为一个市政厅的新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

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

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

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您知道,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

《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的形象。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

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技巧;

还有人认为误会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误会就可以减少生活悲剧。

你同意哪种观点?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张大千:

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勤奋好学,12岁时所画的人物、花卉等形象逼真,令人称奇,被人们誉为“小神童”。

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16岁时便进入重庆“求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兼攻绘画技艺。

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门下学习。

1920年,张大千从内江返回上海拜江南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和曾熙学习书法并兼学写诗词。

此时的张大千抛开一切烦心之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艺中。

他在听从曾、李二位老师谆谆教导的同时,努力拓展学艺思路,在勤练“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之时,效八大山人绘墨荷,练石涛和尚画山水,张大千的书、画、诗三艺日渐精熟。

1925年,年仅27岁的张大千在上海举办了平生首次个人展览,获得巨大成功,令上海书画界人士称奇不已,也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为他立足画坛、走上职业画家道路奠定了基础。

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张大千为了广泛收集素材,曾三上黄山,两登华岳,数攀峨嵋,久居青城,对景写生,做画稿无以数计,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

其间,先后被推选为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中国古代名画展览代表,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系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1931年,张大千赴日本参加国际画展,再次引起轰动。

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赞叹“大千之画美矣”。

为了寻求中国绘画的发展之源,1941年,张大千奔赴敦煌临摹壁画。

此一去,竟在敦煌苦苦面壁摹画近三年。

此间,张大千背上了巨额债务,但他克服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惊人毅力,终于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艺术的发掘和传播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

临摹了敦煌在个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历朝的壁画精品达三百幅;

为敦煌莫高窟洞窟编号至309号,因此成为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位中国人。

同时他还作了大量的文物保护、考证、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敦煌艺术重放光芒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秋,张大千离开局势混乱的四川赴印度举办画展前,儿子张心智曾以家中所剩敦煌壁画如何处置动问,他默然不语。

张心智再问,他才说:

“这200多幅壁画,当年我耗尽心血,来之不易。

多次有人高价求购,我都柜绝。

因为这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日后总要交给政府的。

此去我万一真的回不来,你就把它交给当权的政府来保管,只要他们真心热爱艺术,重视祖国文化遗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大千寄居阿根廷期间,在成都的二夫人曾正容与儿子张心智,按照他离开时的嘱咐,把放在家中未带走的当年临摹的125件敦煌壁画全部交给四川博物馆保存,完成了他的心愿。

张大千去国远游几十年,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巡回举办画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国家。

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着实地宣扬了中国文化。

而他那挽袖挥毫、落笔拂须的神态,确也堪称一位表里相符的中国“文化大使”,为中国美术赢得了极高的国际荣誉。

195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张大千以一幅中国画《秋海棠》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并被该学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

这是中国人在美术方面第一次获得的最高荣誉。

1956年张大千应邀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时,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

他们倾情畅谈,切磋技艺,互赠礼品。

此次“张、毕”会见,被西方报纸誉为“历史性的会见”、“中西绘画大师首次会晤”。

从此画界便有“东张西毕”的美传。

据说毕加索晚年习用中国毛笔作画,就是受了张大千的影响。

(选自《新西部》,有删节。

作者:

李伟雷文彬)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大千16岁的时候进入重庆“求精中学”学习,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到日本留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

B.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并获得了书画界人士的高度赞扬,这给了张大千巨大的精神鼓励,为他真正立足画坛奠定了基础。

C.1931年,张大千再次到日本参加了国际画展,并引起轰动。

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赞叹“大千之画美矣”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

D.张大千在敦煌苦苦面壁摹画近三年,他终于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艺术的发掘和传播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并且为中国敦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E.张大千的爱国思想始终充盈于字里行间,尤其是他旅居外国的时候,充分展示了一个赤子的情怀,从而受到许多外国人的敬佩。

(2)张大千一生学艺非凡,这是什么原因?

(3)为什么张大千堪称“中国文化大使”?

(4)张大千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成就了一段画界“东张西毕”的美谈,据说毕加索晚年习用中国毛笔作画,就是受了张大千的影响。

这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B.面对战略上的调整,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

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

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C.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此次参加党的十八大的代表共2270名,名额比十七大时增加50名,主要是考虑要适当增加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代表,同时也考虑到五年来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数有所增加。

D.今年,北大校长推荐对学业成绩的要求也比往年高,由去年的全年级前5%缩至1%,因此,媒体对于北大清华校长推荐、领军计划变为“掐尖”的质疑声颇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白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③①②④⑤⑥B.④③②①⑤⑥

C.④①③②⑥⑤D.③②①⑥⑤④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次,拿破仑自得地对他的秘书说:

“布里昂,你也将永垂不朽。

”布里昂迷惑不解,拿破仑进一步说道:

“你不是我的秘书吗?

”意思是说布里昂可以因沾他的光而扬名于世。

布里昂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人,他不愿意接受子虚乌有的“恩惠”,但又不便直接加以反驳,于是他反问道:

“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

”拿破仑答不上来,而拿破仑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称赞他问得好。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布里昂的回答所表达的内涵,不超过2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比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联合发起的一项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运动。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个牧羊人在海边的草地上放牧羊群,看见大海宁静而温顺,便想去航海做生意,于是他卖掉了羊群,买了些枣子,装船出发了。

不料海上刮起了大风暴,船将要沉下去,他只得忍痛把所有的货物全都抛到海里,才乘坐着空船幸免于难。

很久之后,有人路过海边,碰巧大海又很宁静而温顺,大为赞美。

牧羊人却对他说:

好朋友,大海又在想要枣子了,所以才显得如此宁静。

要求:

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渭南市2013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

语文参考答案

1、C(C无中生有,“庇佑保护了人类不受洪水、旱灾、疠疫等灾害的侵害”的信息不当)

2、B(B,虚假信息,“上古舜帝时天子对五岳进行祭祀”错误)

3、D(D,范围不当,绝对化;

“历史上都不固定”错)

4、C(属,连接)

5、D①③都是体现王复的战略眼光,④是给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