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507795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利(水闸)工程设计工作报告.doc

工程设计甲级证书

工程勘察甲级证书

设计工作报告

广东省水利电力

2011年5月

工程

设计工作报告

校核:

编制:

目录

1工程概况

2工程规划设计要点

3工程设计审查意见落实

4工程标准

5设计变更

6设计文件质量管理

7设计服务

8工程评价

9经验与建议

1工程概况

白蕉联围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全长50.06km,为广东省西、北江三角洲重要海堤之一,是珠海市城市规划西区的防洪挡潮的安全屏障。

白蕉联围包括东堤、东堤二段和西堤共三段堤防,全堤共有穿堤水闸27座,总净宽419.26m,保护人口10.39万人(包括流动人口1.65万人),捍卫农田面积达到15.29万亩。

天生河水闸位于白蕉联围东堤段11+376桩号处,为磨刀门水道右岸天生河出口的拦河水闸,是白蕉联围防洪挡潮、潮排潮灌水闸之一。

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各口门及其附近海域的泥沙淤积加剧,造成各水道泄洪能力下降,由此加剧了天生河水闸的防洪排涝压力。

而随着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围内土地开发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围内河涌淤积、过水断面缩窄、滞蓄涝(洪)能力降低的情况也在不断加剧,内、外不利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围内涝(洪)灾频繁发生。

白蕉联围天生河汇水区目前没有设置外排泵站,仅依靠现状包括天生河水闸在内的12宗主要穿堤水闸承担排除围内涝(洪)水的重责。

现状的天生河水闸总净宽为30m,共6孔,单孔净宽5m。

闸门为平板钢闸门,固定式卷杨机启闭,设有启闭排架,没有启闭机房。

2006年5月,珠海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对天生河水闸进行安全鉴定,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确定天生河水闸为四类闸,建议报废重建。

我院受珠海市斗门区提防管理中心委托,进行“天生河水闸重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并于2008年5月中完成可研报告。

2008年6月,斗门区水利局组织专家组对可研报告进行了审核,我院根据专家组意见修改完善后于2008年7月初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订。

珠海市水务局于2008年10月提出可研报告的审查意见。

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于2008年12月对可研报告进行了批复,同意工程规模和设计标准,批复的工程总估算为5190万元。

我院随后开展天生河水闸的初步设计工作,根据审查意见和斗门区水利局的意见,对可行性研究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化修改完善。

并于2009年1月完成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

重建的天生河水闸为总净宽30m的中型水闸,共设3孔,最大过闸流量288m3/s,闸墩长18.0m,闸底板高程为-3.3m。

并设12m通航孔,可通行300吨级船只。

根据防冲消能计算,上游(内江)消力池长12m,深0.5m,海漫长度为33.0m,海漫端部设抛石防冲槽深1.5m,宽5m;下游(外江)消力池长12m,深0.5m,海漫长度为30.0m,海漫端部设抛石防冲槽深1.5m,宽3m。

上下游消力池、海漫、防冲槽两侧均为翼墙。

通航孔布置在水闸左侧,与水闸相接。

通航孔从外江到内江依次布置有外江引航道、通航孔、内江引航道。

通航孔为整体式钢筋砼空箱结构,引航道导航墙根据地形、水流情况采用扶臂式挡墙或空箱式挡墙结构。

本工程投资2959万元,施工工期为370日历天,主体工程要求在300日历天内完成。

工程于2009年11月17日进场开工,全部工程要求在2010年11月18日完工验收。

2工程规划设计要点

2.1水文

2.1.1流域概况

天生河水闸位于白蕉联围东堤段11+376桩号处,为磨刀门水道右岸天生河出口的拦河水闸,是白蕉联围重要的防洪挡潮、潮排潮灌水闸之一。

天生河水闸汇水区域的集雨面积为88.64km2。

白蕉联围西侧自上而下紧邻螺洲溪、黄杨河和鸡啼门水道;东侧濒临西江主流磨刀门水道。

磨刀门水道自斗门区莲溪镇螺洲溪口进入珠海境内,为西江主要出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竹洲头分出螺洲溪,向南至上横镇粉洲沙仔尾,与黄杨河相接;黄杨河北起粉洲沙仔尾,与螺洲溪和粉洲水道相接,南至尖峰山鬼仔角;鸡啼门水道北起尖峰山鬼仔角,向南流经白藤湖、井安镇、乾务镇堤围至平沙连湾闸止。

2.1.2气象

降水:

本地区雨量充沛,根据白蕉站1956~1998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052mm,最大年降雨量为3339mm(1973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177mm(1963年)。

地区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匀,汛期(4~9月)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4.3%,其中前汛期5月、6月两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36%;非汛期(10月~次年3月)仅占全年总量的15.7%。

径流:

本地区年径流与降雨量分布规律相一致,由北向南逐渐递增,根据《广东省水文图集》(1991年),查得白蕉联围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130mm。

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22℃,最高气温37.3℃(1990年8月23日),最低气温1.7℃(1975年12月4日)。

风况:

天生河水闸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出海口门,是台风频繁侵袭的地区之一。

斗门区台风风向以北风到东北风至东风为主,占总台风风向的43.4%。

2.1.3外江洪水

本次天生河水闸的外江设计水位直接采用2002年6月颁布的《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网河河道设计洪潮水面线》成果。

2.1.4围内江洪水

围内各河涌没有实测水文资料,围内洪水需用暴雨推求,故围内洪水大小用暴雨量代替,与外江洪水进行遭遇分析。

围内洪水选用白蕉站的降雨量资料作为代表;外江则分别选用灯笼山站和白蕉站的实测洪(潮)水位资料,作为白蕉联围东、西两侧水道的洪水代表。

白蕉联围堤防及其穿堤建筑物既受到外江洪(潮)水的威胁,又受到围内洪水的影响,因此,围内洪水与外江洪水遭遇分析考虑两种组合方案。

(1)方案Ⅰ:

围内洪水为主,遭遇外江相应洪水。

以围内洪水为主时,遭遇外江相应5年一遇最高水位,即白蕉站相应最高潮水位为1.33m、灯笼山站相应最高潮水位为1.26m;

(2)方案Ⅱ:

外江洪水为主,遭遇相应围内洪水。

以外江洪水为主时,遭遇围内相应5年一遇日降雨量,本次采用遭遇分析确定的偏大值,即白蕉站相应日降雨量为66.1mm。

2.1.5设计暴雨

本次采用广东省水文局2003年编制颁布的《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中各历时点暴雨均值和变差系数值,=3.5,计算设计点暴雨,由点暴雨根据时、面、深关系推求设计面暴雨量。

2.1.6设计洪水

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围内设计洪水:

(1)方法一:

径流系数法

(2)方法二:

扣损法

两种方法计算的24小时设计洪量误差在0.8%~6.3%之间,总量差值很小,偏于安全考虑,本次采用扣损法计算的24小时设计洪量作为围内设计洪水成果。

2.1.7施工洪水

根据施工的组织方案:

利用旧天生河水闸作为上游围堰,修建下游围堰,一次性截断天生河入磨刀门的河口,全年进行施工。

下游围堰设计水位直接采用《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网河河道设计洪潮水面线》(2002年6月)的现状洪潮水面线成果,选取10%水位为2.04m。

内围堰设计水位按排涝调蓄演算成果选取10%水位为1.14m。

2.1.8工程任务

天生河水闸位于白蕉联围东堤段11+376桩号处,为磨刀门水道右岸天生河出口的拦河水闸,是白蕉联围重要的防洪挡潮、潮排潮灌水闸之一,本工程的主要任务为防洪(潮)、排涝(洪)和引潮灌溉,兼顾避风通航等任务。

2.2工程地质

(1)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按7度设防。

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本工程各项建筑物不进行抗震计算,仅适当取结构及工程措施。

(2)据钻探揭露,闸址1区大部分地段上部以厚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淤泥质粉细砂或淤泥,分布较稳定,但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承载力低,不宜选做拟建水闸天然地基持力层。

闸址2区大部分地段上部以厚层状淤泥质粉细砂夹淤泥为主,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承载力低,亦不宜选做拟建水闸天然地基持力层。

(3)建议采用深层搅拌桩(采用喷粉工艺为宜)处理水闸上部软弱地基土层,既可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又可减少地基土层沉降,确保水闸使用安全。

(4)闸址1、2区亦可考虑采用预应力管桩或钻(冲)孔关注桩等做拟建建筑物的基础型式,选取中风化砂岩层作为桩基持力层,但此方案应注意水闸底板与闸底地基土之间的差异沉降。

(5)闸址1、2区亦可考虑采用排水固结加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方式对上部淤泥质粉质粘土或淤泥质粉细砂软土进行地基处理,但此方案工期较长,费用较大。

(6)闸基基坑开挖时,必须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预防因土体滑移而影响水闸建(构)筑物的安全。

(7)闸基饱和砂层的液化判别,采用标准贯入锤击数法进行判别,综合判定场区内淤泥质粉细砂(②-1)为液化土层,液化等级为中等。

2.3工程建筑物设计

天生河水闸共设3孔,单孔净宽10m,总净宽30m。

闸墩长18.0m,外江侧设闸门,闸门为提升式平板钢闸门,启闭设备为固定式卷扬启闭机。

墩顶上架设净宽6.0m交通桥,交通桥荷载标准为公路-II级车道荷载。

水闸上下游侧均设消力池、海漫和防冲槽。

根据防冲消能计算,上游(内江)消力池长12m,深0.5m,海漫长度为33.0m,海漫端部设抛石防冲槽深1.5m,宽5m;下游(外江)消力池长12m,深0.5m,海漫长度为30.0m,海漫端部设抛石防冲槽深1.5m,宽3m。

上下游消力池、海漫、防冲槽两侧均为翼墙。

通航孔布置在水闸左侧,与水闸相接。

通航孔从外江到内江依次布置有外江引航道、通航孔、内江引航道。

通航孔为整体式钢筋砼空箱结构,引航道导航墙根据地形、水流情况采用扶臂式挡墙或空箱式挡墙结构。

防渗设计:

采用了于闸底板下设垂直防渗设施的方案来解决水闸的防渗问题。

考虑到闸室地基土在地震作用下易震陷及液化,需对地基土进行围封,故垂直防渗设施可与地基土围封措施相结合,采用联体搅拌桩围封方案。

2.4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闸室地基考虑采用造价低、合理适用的水泥搅拌桩方案。

2.5机电及金属结构

2.5.1金属结构

水闸闸门型式采用直升式平板闸门,闸门为露孔式布置,每扇工作闸门采用一台固定式卷扬启闭机操作,容量为2×160kN。

通航孔设置一扇露顶式工作闸门,孔口尺寸为12m×8.25m,底槛高程为-3.30m,检修平台高程4.95m,闸门型式采用提升平移式平板闸门,动水启闭。

启闭机采用台车式卷扬机,型号为QPT-2×250kN。

本工程所设置的闸门、门槽埋件等设备,均采用热喷涂锌铝合金加封闭涂料防腐,锌铝合金喷涂厚度最小为160μm,封闭涂层厚度为200μm,各项技术要求遵照《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SL105-95)执行。

防腐面积约2000m2。

办公楼各设备及值班室均设置分体式空调机,冷负荷按220W/m2标准计算。

启闭机房主要以自然通风为主,在配电房等散热量较大的场所安装轴流式排风机,以加强空气流通、提高散热效果。

2.5.2电气一次

2.5.2.1接入电力系统方式

本工程包括3孔10m宽水闸工作闸门、1孔12m宽通航孔工作闸门,净过流宽30m,水闸采用从距水闸约200m的天河乙线T接一回10kV线路作为供电电源。

天生河水闸在重建后设备负荷增大,原变压器和配电设备不能满足现有用电负荷要求,需要更换。

2.5.2.2电气主接线

根据重建后天生河水闸的负荷容量和接入电力系统方式,拟设1台10/0.4kV干式变压器,容量为200kVA。

拟定电气主接线方案如下:

10kV侧接线为“线路-变压器”组接线方式,电源从附近天河乙线引至配电房高压进线负荷开关柜,高压开关柜具有进线、出线和计量功能。

低压侧采用单母线接线,用电缆连接变压器低压侧和低压进线柜,低压开关柜具有低压计量、无功补偿、电源转换系统、进、出线等功能,并可实现自动、手动转换。

考虑到本水闸的重要性,设1台0.4kV、100kW柴油发电机作为其备用电源。

2.5.3电气二次

原天生河水闸重建后监控对象包括4孔闸门、交通桥及0.4kV配电设备。

控制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分中控层和现地层,采用星型以太网络连接。

同时预留同斗门区堤围管理中心的远方监控的接口。

闸门监控系统上位机设备、工业电视系统硬盘录像机及监视器等布置于水闸管理所,闸门现地控制单元布置于启闭机室。

天生河水闸每扇闸门拟设1套小型现地PLC控制设备,天生河水闸包括3孔水闸工作门和1孔通航孔工作门,共4孔闸门,共设置4套小型PLC现地控制设备,每套设备配置1块100M以太网卡,经屏蔽双绞线同管理所监控设备通讯。

其中通航孔内江侧布置一座活动桥,采用容量为QPT-2×250kN台车进行启闭操作。

活动桥的正常运行控制应纳入通航孔的集中控制运行管理,由通航孔控制单元统一调度指挥。

另外,设有图像监视系统,语音通讯系统、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工程安全检测系统等。

3工程设计审查意见落实

2009年1月,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珠海市斗门区天生河水闸重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2009年2月珠海市水利水电技术中心对初步设计召开审查,会后我院按照意见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在施工图阶段,优化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通航孔的功能定位(仅通航)及近期作为通航孔还是船闸运行,为设计方案的确定提供支撑。

落实情况:

通航孔只作为通航功能,不考虑作为过流孔,以后运行也是按照通航考虑。

报告中列出了内外通航水位是设计中为以后增建船闸时留下余地。

表明闸首和闸门的设计水位情况。

2)过流流量复核:

(1)按批复(可研)是288m3/s与特征数据表268m3/s不相符,是否按288m3/s;

(2)排水分区及分析计算要将各分区明确和说明清楚,并按可研的意见详细完善报告中的章节,以明确流量;(3)根据流量的分析结果,若水闸30米净宽达到流量的要求,建议减少闸门的高度,以减少启闭力,减少设备受力,减少以后工程运行成本。

落实情况:

(1)根据拟定的水闸总净宽3×10.0m,底板高程-3.3m(珠基),复核初设拟定的天生河水闸规模不仅可以满足围内排水要求,同时也可满足围内引水要求。

268是笔误

(2)排水分区情况见“2.水文”的排水分区确定章节。

(3)鉴于白蕉联围地区河道以潮水影响为主,为减少水闸壅水,尽量降低水闸内、外的水位差,本地区水闸不宜采用闸孔排水,另外,水生漂浮物多,采用潜孔式不便于排出漂浮物。

3)水闸两侧与引堤接触处用单排围封桩太单薄,建议最少用2排,或经过计算确定,避免单排桩挤压断裂。

落实情况:

已改为两排。

4)外江围堰设计断面(1—1)较大,为增加其整体性,建议用膜袋砂,同时离珠海市西水东调的输水管较近(10米),建议应详细考虑其沉降影响,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并保证施工安全。

落实情况:

采用了膜袋砂,围堰整体外移。

5)施工导流标准为10年一遇,全年施工,是否把导流围堰(上游)标准按50年一遇设防导流。

根据本工程规模和工程量,按照我市多年的施工经验,只要准备充分,一个枯水期完成,是有把握的,因此,请考虑好围堰设计按全年施工考虑的必要性。

落实情况:

围堰标准按照规范要求定位10年一遇,水闸部分可以在一个枯水季节完成,但是堤防需要排水固结,不能快速筑堤。

6)堤身基础处理方式即采用插塑板又使用搅拌板桩,请考虑好。

落实情况:

塑料排水板用于加快排水固结。

搅拌桩用于排水砂垫层的防渗处理。

7)请复核电器、设备单价,例如:

水闸现地控制监控系统设备的单价。

落实情况:

参考近年来类似工程设备价格,可由机电专业提供询价资料。

业主单位收到设计图纸后,业主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对施工图图纸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意见设计单位作出了答复与修改。

4工程标准

(1)工程等别及主要建筑物级别

依据《水闸设计规范》(SL262-2001),按最大过闸流量288m3/s,确定天生河水闸工程等别为Ⅲ等。

由于天生河水闸位于白蕉联围堤防上,白蕉联围堤防级别为2级,按“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级别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的级别。

”的规定,最终确定天生河水闸的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

通航孔导航建筑物级别为5级。

(2)防洪标准

按照《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要求,确定天生河水闸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并采用历史最高潮水位2.70m进行校核。

(3)治涝标准

1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所产生的洪量,城镇及“三高农业”区按1天排干;水田按2天排干。

(4)通航标准

通航孔设计通航船舶吨位为300t。

5设计变更

(1)水工专业变更

变更1#:

2009年12月15日复合地基设计变更通知

考虑到主要建筑物基础下淤泥层厚度达到50m以上,建成至运行后闸基础将会出现较大的沉降,为防止水闸建成运行后整体沉降过多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同时减少岸墙与门库之间不均匀沉降,在门库下游侧补打搅拌桩以减少岸墙回填土对门库的作用;同时调整水泥搅拌桩的设计参数要求。

变更如下:

1.水闸与通航孔、挡墙、消力池预留沉降量为0.5m;铺盖预留沉降量为0.4m。

回填砂。

2.门库下游侧补打搅拌桩以减少岸墙回填土对门库的作用。

调整后桩根数见附图。

3.水泥搅拌桩水泥采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20%(水泥重量为被加固土体重量的20﹪);水泥浆的水灰比选用0.45~0.55。

水泥搅拌桩的90d抗压设计强度为不小于1300KPa,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毕后,28d单桩承载力φ500水泥搅拌桩应达到90KN,φ600水泥搅拌桩应达到110KN;90d复合地基承载力应达到图纸“G-3830-11”要求,28d值应达到90d承载力值的80%。

搅拌桩检测:

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毕28d后,对水泥搅拌桩进行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确定单桩和复合地基荷载试验按0.5%抽取,其中单桩试验选3支位置为通航孔1支、水闸一支、岸墙一支;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24根。

如果以上检测不符合要求做抽芯检测。

变更2#:

设计变更2原为二期混凝土添加膨胀剂,后考虑添加膨胀剂对混凝土效果一般,取消设计变更通知。

变更3#:

2010年1月26日通航孔右侧空箱顶板和部分底板垫层修改通知

空箱结构和部分基础底板无法建模施工:

通航孔右侧空箱顶板和部分底板下侧浇筑100mm厚C10砼垫层再进行上部结构浇筑。

变更4#:

2010年1月29日水闸底板钢筋调整设计通知

根据图纸审查意见,为了满足正常使用状态下的砼限裂要求。

变更如下:

“G-3830-12水闸底板、闸墩钢筋图(1/3)”中,编号为11、7、18、10、6、的钢筋28@150调整为28@100。

变更5#:

2010年2月3日水闸引堤段水泥搅拌桩布置图以及防绕渗刺墙结构设计通知

水闸可能存在的绕渗现象以及提高左、右岸引堤段抗滑稳定。

变更如下:

在左岸引堤段布置一道5m长,0.5m宽的钢筋砼刺墙。

在左、右岸引堤坡脚布置φ500联体水泥搅拌桩。

具体搅拌桩及刺墙设计见附图。

变更6#:

2010年2月4日水闸闸室底板与消力池底板联接钢筋设计以及其他钢筋变更通知

减少不均匀沉降对闸室与消力池连接的影响。

变更如下:

闸室底板与消力池联接段布置φ18钢筋@500mm,具体设计见附图。

在图号“G-3830-12”钢筋表里面的⑩号钢筋直线长度9900mm,变更为9400mm。

变更7#:

2010年6月20日水闸交通桥以及引堤路面变更通知

1.依据交通桥铺装要求,边缘最小厚度100mm;

2.原来桥面铺装钢筋未满铺;

3.水闸整体预留沉降,存在交通桥与引堤衔接问题。

变更如下:

1.整体提高桥面高程50mm;

2.满铺桥面铺装钢筋;

3.在交通桥与引堤衔接段,从交通桥位置以1:

10填土放坡与引堤衔接,填土要求参考引堤填筑土。

变更8#:

2010年8月26日引堤围封桩变更通知

部分引堤双排联体桩与基础桩施工间隔太长,基础桩已到龄期,桩身强度高,无法进行原有引堤部分围封桩施工。

变更如下:

取消桩号堤右0+000~堤右0+009.23、堤左0+000~堤左0+018.4的双排联体搅拌桩及桩顶土工膜,代替采用高喷(旋喷)防渗墙方案。

高喷(旋喷)防渗墙的布置及技术要求详见附图1、附图2。

变更9#:

2010年9月7日水闸边敦与空箱挡墙沉降缝处理说明变更通知

随引堤填土增高,水闸边敦与空箱挡墙沉降缝出现张开,2010年9月1日业主、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召开现场会议,为控制缝宽进一步发展,需做处理。

变更如下:

1.空箱挡墙顶板开设通水孔,同时封堵(非永久)水闸边墩排水管;

2.空箱挡墙内充水,高度暂定为3m,每次充1m高后停歇间隔不少于1天,观察分缝变化情况,经现场设计代表同意后方可继续充水;

3.引堤附近20m内填土需待沉降缝张开稳定后进行,回填土堤前同步增加空箱内水量,水深暂定为6m,。

引堤填土每加高1m后停下来观察分缝情况,待分缝稳定后继续加高。

4.空箱挡墙顶板未封堵前做好防水(雨)措施,避免箱内水位变动过大。

5.工程完工运行后缝宽连续30天不再发展,拆除水闸边敦排水管的封堵,使箱内与河道保持联通。

期间应认真做好沉降及沉降缝开度观测。

变更10#:

2010年10月17日水闸边敦与空箱挡墙沉降缝处理补充说明变更通知

随引堤填土增高,水闸边敦与空箱挡墙沉降缝张开增加,(详见通知单水工字09号),2010年10月15日业主、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再次召开现场会议,为控制缝宽进一步发展,需做处理,现对设计/修改通知单水工字09号作出补充。

变更如下:

右岸扶壁挡墙后侧增加6排水泥土搅拌桩,间距1000×1200,桩长17m,共109根。

变更11#:

2010年10月25日原北岸挡墙设计变更通知

为了便于运行管理,取消原来北岸挡墙,改为新建引堤挡墙和箱涵。

变更如下:

1.新建引堤上下游挡墙,总长为94.42m,与原来河岸衔接;

2.上游围内新建一座钢筋砼箱涵,长113.340m,用于灌溉引水。

具体设计参考附图。

变更12#:

2010年10月25日引堤路面衔接和抛石、步级等变更通知

应运行管理单位要求,同时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天生河水闸引堤路面衔接,引堤两侧护坡步级,以及导航墙、翼墙部分裸露抛石等细部进行处理。

变更如下:

1.新建左、右岸引堤与原海堤路面衔接段;

2.外江空箱导航墙底板和右岸上、下游翼墙进行局部抛石护脚。

3.引堤上游护坡距空箱岸墙12m处和下游护坡距空箱岸墙20m处分别浇筑步级二道,宽2.5m。

4.拆除新建下游外江侧河岸浆砌石挡墙与原来岸墙连接,新建连接段长18.6m。

5.南岸引堤外江侧原有联锁式护土砖护坡改为2000mm*2000mmC20砼护坡,砼厚120mm。

具体设计见附图。

变更13#:

2011年2月26日天生河水闸栏杆以及步阶变更通知

出于安全考虑,同时应管理单位要求,对管理楼楼梯、上部结构楼梯栏杆进行调整;同时增设导航墙、通航孔启闭平台工作门槽、水闸检修平台工作门槽围封栏杆。

由于水闸路面与导航墙有1.5m高差,为了便于水文亭运行管理,在两侧通往导航墙各设步阶一道。

变更如下:

1.调整管理楼楼梯、上部结构楼梯栏杆按《中南地区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建筑配件图集》98ZJ401第12页不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