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948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培考试名词解释超强版Word格式.docx

10.gapjunction(缝隙连接):

又称通讯连接,相邻细胞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约3nm,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斑状。

连接小体由6个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约2nm的管腔。

连接小体贯穿细胞膜的双层脂质,并突出与细胞表面,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管腔通连,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分子量小于1500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可在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整体。

11.desmosome(桥粒):

呈斑状连接,又称黏着斑,大小不等,此处细胞间隙宽20~30nm,其中有低密度的丝状物,间隙中央有致密的中间线,由丝状物质交织而成。

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附着版,胞质中的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其固定和支持作用。

桥粒像铆钉般把细胞牢固相连,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12.basementmembrane(基膜):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在HE染色的标本一般不易分辨。

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

基板又可分为透明层和致密层。

基板的主要成分是层黏连蛋白、IV型胶原蛋白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等,网板的主要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基膜除具有支持、连接和固定作用外,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此外,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13.pseudostratifie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主要分布于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14.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是构成表皮基底层至角质层的主要细胞。

在基底层的为基底细胞,属于干细胞,不断增殖;

在角质层的角质细胞为终末细胞,使表皮屏障的体现者,他们不断脱落;

在棘层的棘细胞、颗粒细胞和透明层细胞为过渡性细胞,他们不断合成角质蛋白、外皮蛋白、板层颗粒和透明角质颗粒,并不断向表面推移,并不断演化为角质细胞。

15.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

散在分布与表皮棘层,细胞具有树枝状突起,胞质内有特征性的伯贝克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细胞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凉,朗格汉斯细胞能捕获皮肤中的抗原物质,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然后细胞游走进入毛细淋巴管,随淋巴流迁至淋巴结,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引起免疫应答。

因此,朗格汉斯细胞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16.真皮乳头(dermalpapillae):

为真皮浅层的结缔组织向表皮呈乳头状突起形成的,其内涵丰富的毛细血管,可有触觉小体。

真皮乳头扩大了真皮和表皮的连接面,有利于两者牢固连接和表皮细胞从真皮获取营养。

17.毛母质细胞(hairmatrixcell):

为毛球的上皮细胞,使干细胞他们不断增殖,部分子细胞分化形成毛根和上皮性鞘的细胞,并向上迁移。

18.黑素细胞(melanocyte):

散在分布于基底细胞之间,突起伸入基底细胞核棘细胞之间,胞质内有特征性黑素颗粒,内含黑色素,于光镜下呈黄褐色。

HE染色切片上胞体呈圆形,核深染而胞质透明,突起不能辨认。

19.角质细胞(hornycell):

电镜下,细胞内充满密集、粗大的角蛋白丝束及均质状物质,主要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

细胞膜因内面有一层外皮蛋白而坚固;

细胞间隙充满有脂质构成的膜状物。

浅表的角质细胞间桥粒消失,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后成为皮屑。

20.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

ECM>

):

存在于组织中,由细胞合成并分泌至胞外的成分。

包括丝状的纤维、无定形的基质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

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无极性。

2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

功能活跃时细胞较大,多突起;

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

电镜下,它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即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成纤维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构成结缔组织的纤维和基质成分。

22.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

在三种纤维中,数量最多,新鲜时呈白色,有光泽,故又名白纤维。

在HE染色切片中呈嗜酸性,粗细不等,直径0.5~10μm,呈波浪形,有分支并交织成网。

胶原纤维的生化成分为Ⅰ型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分泌,于细胞外聚合为胶原原纤维,再经少量黏合质黏结成胶原纤维。

23.浆细胞(plasmacell):

从B淋巴细胞来,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

呈卵圆形或圆形;

核圆,偏于一侧,异染色质常呈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被膜呈辐射状分布;

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

核旁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24.特异性吞噬作用(specificphagocytosis):

是指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识别因子受体,特异性识别、黏附、包裹、吞噬其外包裹有识别因子的被吞噬物,如细菌、病毒和异体细胞等,形成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合并被消化的过程。

25.组织液(tissuefluid):

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部分液体,进入基质。

起给细胞运送营养及运走废物的作用。

含有与血浆成分相似的水、电解质、营养物质、气体分子和小分子量血浆蛋白,在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大部分返回血液,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组织液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6.网状组织(reticulartissue):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

网状细胞是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相邻的细胞突起连接成网。

胞核较大,圆形或卵圆形,着色浅,常见1~2个核仁;

胞质较多,粗面内质网丰富。

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网状纤维交织成网,并深陷于网状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内,成为网状细胞依附的支架。

在体内,网状组织不单独存在,而是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支架,网孔内细胞和液体可自由流动,这就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

27.脂肪组织(adiposetissue):

主要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

根据脂肪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脂肪组织可分为黄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两类。

28.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

是一种以纤维为主要成分而细胞较少的固有结缔组织。

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以支持和连接为其主要功能。

根据纤维的性质和排列方式,可分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和弹性组织。

29.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mesenchymalcell):

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其形态似纤维细胞,是成体结缔组织内的干细胞,保留着间充质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

在炎症及创伤修复时大量增殖,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复。

30.肥大细胞(mastcell):

一类胞质内富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

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

核小而圆,染色深,居中,;

胞质内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等染为紫色。

颗粒易溶于水,故在切片上难以辨认该细胞。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嗜酸性颗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粒被释放。

31.巨噬细胞(macrophage):

是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改变。

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态不规则。

核较小,圆或肾形,着色深;

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状隆起。

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噬泡、残余体以及数量不等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

细胞膜内侧有较多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运动。

32.间充质细胞(mesenchymecell):

一种分化程度低、无紧密联系,分化能力很强的细胞。

大,呈星形,细胞间以突起互联成网;

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

胞质呈弱嗜碱性。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能力强。

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肌细胞、血细胞、内皮细胞等。

成体的结缔组织内仍保留有未分化的间充细胞。

33.血象(blutbild):

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

34.红细胞(redbloodcell,RBC,Erythrocyte):

红细胞直径7.5~8.5μ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血涂片中显示中央染色较浅,周边较深。

这种形态特点可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有结合O2和CO2的功能。

有利于气体的运输。

其正常值,男性是4.0×

1012~5.5×

1012/L;

女性是3.5×

1012~5.0×

1012/L。

35.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网组织红细胞是刚从骨髓进入血液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颗粒或细网,是细胞残留的核糖体,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

在血流中经过约一天后核糖体消失,细胞完全成熟。

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在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36.ABO血型(ABObloodgroup/type):

细胞膜中镶嵌一类蛋白质,血型抗原A或B,构成人类ABC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意义。

37.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含铁的蛋白质,运输CO2和O2。

38.贫血(anemia):

红细胞数<3.0×

1012/L,血红蛋白<

100g/L。

39.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leukocyte):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正常值为4×

109~10×

109/L。

在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

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细胞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40.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呈圆球形,直径为10-12μm。

细胞核为深染的杆状或分2-5叶,叶间有纤细的细窄部相连。

细胞寿命越大则叶数越多。

细胞质:

中性颗粒,细小、分布均匀,紫红或淡红色。

含许多细小的、分布均匀的中性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

41.核左移(LeftShift):

在中性粒细胞中,在当机体受严重细菌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

4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呈球形,直径10~15μm。

核呈分叶状,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也有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异物或抗体抗原复合物,灭活组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

还有抗寄生虫作用。

4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呈球形,直径10~12μm。

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

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

颗粒含组胺,肝素。

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

这些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过敏反应。

44.淋巴细胞(lymphocyte):

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

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电镜下其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

淋巴细胞可分为三类: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并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可自然杀伤某些肿瘤细胞。

45.单核细胞(monocyte):

呈圆球形,直径14~20μm。

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

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趋化性。

它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

杀灭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分泌多种活性物质。

46.血小板(Thrombocyte,bloodplatelet):

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形成的小块,无细胞核,有完整细胞膜,呈双凸圆盘状。

100~300×

当受到刺激时,呈不规则形。

在血涂片中,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紫蓝色的颗粒,称颗粒区;

周边呈浅蓝色,称透明区。

电镜下,血小板膜表面有较厚的糖衣。

血小板内有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两套小管系统。

47.淋巴(lymph):

是在淋巴管系统内流动的液体,单向性地从毛细淋巴管流向淋巴导管,然后汇入大静脉。

由淋巴浆和淋巴细胞构成。

实际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部分渗出液,蛋白含量低于血浆。

因此淋巴是血浆循环的旁路。

48.骨髓(bonemarrow):

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是造血组织,由血窦和造血组织构成。

黄骨髓为脂肪组织,尚保留少量幼稚细胞,有造血潜能。

49.造血组织(hemopoietictissue):

是产生血细胞的组织,产生于骨髓腔内,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

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等。

50.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inductivemicroenvironment):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环境,核心成分是基质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窦内皮细胞等。

基质细胞不仅起造血支架作用,并且能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还能产生网状纤维、黏连性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有滞留造血细胞的作用。

51.血窦(bloodsinus):

为管腔大、形状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有利于成熟血细胞进入细胞。

52.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stemcell):

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壁等处的血岛,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内也有少量。

53.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progenitorcell):

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干细胞,也称定向干细胞,包括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和结合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等,它们在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分别分化为形态可辨认的各种血细胞。

54.软骨(cartilage):

软骨是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软骨组织则由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

根据软骨基质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

55.同源细胞群(isogenousgroups):

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每一群由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成。

越靠近软骨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量就越多,是软骨间质性生长的结果。

56.软骨囊(cartilagecapsule):

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相对较多,故此处呈强嗜碱性,于HE染色切片中,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称软骨囊。

57.骨质(bonematrix):

骨基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

呈凝胶状,主要成分是蛋白多糖及其复合物。

无机成分又称骨盐bonesalt,存在形式是羟基磷灰石结晶hydroxyapatitecrystal,呈细针状。

最初形成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积称类骨质osteoid,经钙化后转变为骨质。

58.骨板(bonelamella):

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

此结构形式有效增加了骨的强度。

59.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cell):

位于骨膜内,体积小,呈梭形,细胞核椭圆或细长,胞质少。

骨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方向取决于所处部位和所受的刺激性质。

60.成骨细胞(osteoblast):

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多呈矮柱状,通常单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

胞质嗜碱性。

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与相邻的成骨细胞或骨细胞突起形成缝隙连接。

电镜下见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成骨细胞可分泌类骨质,同时以细胞膜出芽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

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

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便成为骨细胞。

61.破骨细胞(osteoclast):

数量较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

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触合而成,胞质嗜酸性。

有明显的极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许多不规则并分支的指状突起,称皱褶缘环绕于褶皱缘ruffledborder的胞质略微隆起,称为封闭区亮区。

62.骨陷窝(bonelacunae)与骨小管(bonecanaliculus):

骨细胞osteocyte胞体所在的腔隙为骨陷窝,突起所在的腔隙为骨小管。

相邻骨细胞的骨小管互相连通。

骨陷窝与骨小管内含少量组织液。

骨组织内的骨陷窝与骨小管相互连通,构成物质输送管道,骨细胞借此进行营养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和信息传递。

63.穿通管(perforatingcanal):

长骨骨干中与骨干长轴近似垂直走行,内含血管、神经和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结缔组织中有较多的骨祖细胞,穿通管在骨外表面的开口为滋养孔。

64.骨单位(osteone)哈弗斯系统(Haversiansystem):

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质的主要结构单位。

长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

骨单位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连通,最内层的开口于中央管,形成血管系统与骨细胞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通路。

65.间骨板(interstitiallamella):

位于骨单位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分,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

66.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ossification):

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为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成骨。

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血管增生,间充质细胞增殖、密集分化为骨原细胞并转变为成骨细胞群。

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并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

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早的骨组织,称为骨化中心。

成骨过程由骨化中心向周围扩展。

最初的骨组织为针状,即初级骨小梁,继而连接成网,构成初级骨松质,其外的间充质分化为骨膜。

此后,骨进一步生长并改建。

67.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ossification):

人体大多数骨的发生方式。

软骨内成骨是由间充质先分化为软骨,再被骨组织取代。

分四步:

1.软骨雏形形成2.骨领形成3.初级骨化中心和骨髓腔形成4.次级骨化中心和骨骺形成干骺之间的骺板或生长板为长骨加长的生长基础。

68.肌节(sarcomere):

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

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构成。

肌节依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肌节是肌原纤维和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9.横桥(crossbridge):

肌原纤维粗肌丝上肌球蛋白头部朝向Z线,并突出于粗肌丝表面,形成横桥。

70.横小管(transversetubule)(Ttubue):

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肌纤维内部。

71.肌浆网(sarcoplasmicreticulum):

是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其中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

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能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72.三联体(triad):

在骨骼肌纤维的A带与I带交界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浆网在横小管之间纵向包绕肌原纤维,形成纵小管longitudinaltubule。

纵小管靠近横小管处膨大并相互连接形成终池。

由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终池构成三联体。

三联体的功能是将兴奋经肌膜传至肌浆网膜。

73.闰盘(intercalateddisc):

是心肌纤维间互相连接的部位,光镜下呈着色深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或呈阶梯状,闰盘位于Z水平,电镜下可见其由相邻心肌纤维在连接处伸出的许多短突起彼此凹凸嵌合而成。

在连接的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相邻细胞借此牢固连接;

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相邻细胞相互交流化学信息和电冲动,是心肌纤维的兴奋同步化。

74.尼氏体(nisslbody):

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具有强嗜碱性,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

合成蛋白质,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75.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s):

在光镜下观察到的神经元胞质中的细丝。

包括微管和神经丝。

为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

76.突触小泡(synapticvesicles):

突触前神经末梢中的小型囊泡,含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表面含有突触素,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77.髓鞘(myelinsheath):

施万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质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