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121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园林古典园林的类型阿房宫word精品文档13页Word下载.docx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

3、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点

主要特点是:

布局以曲折自由为根本原则,以山、水、建筑与花木作为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

“和”揭示了宇宙运动的规律,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级状态。

“和”作为古代哲学的一个典型的基本范畴,含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国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的S型曲线,便代表着一团元气流动着的“生命线”,中国园林艺术形式也体现了这条“生命线”的运动足迹,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静的统一,对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推崇等。

强调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

中国园林曲折自由的布局,是为了创造引人入胜的空间效果,求的景的瞬息万变和意境的幽深。

这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

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

不曲不深”。

它与欧洲园林的区别:

欧洲体系的园林,强调人工美,即园中布景,整齐一律,均衡堆成,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故人们称欧洲系统的园林是几何图案式的园林;

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强调自然美,即园中不经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吧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四、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

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承德)、拙政园(苏州)、留园(苏州),这四个园林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1、商: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

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

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

《诗经·

大雅》灵台篇记有灵囿的经营,以及对囿的描述。

如“王在灵囿,鹿鹿攸伏。

鹿鹿濯濯,白鸟篙篙。

王在灵沼,於轫鱼跃。

”灵囿除了筑台掘沼为人工设施外,全为自然景物。

秦汉以来,绝少单独建囿,大都在规模较大的宫苑中辟有供狩猎游乐的部分,或在宫苑中建有驯养兽类以供赏玩的建筑和场地,称兽圈或囿。

2、秦汉宫苑一池三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

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

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

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一种园林。

又称宫苑。

大的苑广袤百里,拥有囿的传统内容,有天然植被,有野生或畜养的飞禽走兽,供帝王射猎行乐。

此外,还建有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

小的苑筑在宫中,只供居住、游乐,如汉建章宫的太液池、三神山,可称为内苑。

历代帝王不仅在都城内建有宫苑,在郊外和其他地方也建有离宫别苑。

有的有朝贺和处理政事的宫殿,也称为行宫。

著名的宫苑,汉有上林苑、建章宫,南北朝有华林苑、龙腾苑,隋有西苑,唐有兴庆宫、大明宫和九成宫,北宋有艮岳,明有西苑(发展为现今的北海、中海、南海),清有圆明园、清漪园(后扩建为颐和园)和避暑山庄等。

 

(1)秦

在秦阿房宫前殿遗址西侧1150米的地方,考古学家日前勘探、试掘出战国秦上林苑的一处园林景观遗存,一条长逾31米的石砌弯曲水渠给人以“小桥流水”的遐想。

专家说,这是秦上林苑首次进行科学发掘,其园林景观的面世,对研究秦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西一千余米的大型夯土台基,东西长250米,南北宽45米,高约9米(距秦代地面),在距夯土台基北沿3.8米的地方发现了水渠遗存,还在夯土台基西北角的地方发掘出属于战国秦的廊道、散水(由粗糙的战国秦瓦片构筑而成)等遗迹、遗物,印证了战国秦上林苑的记载。

经勘探、发掘后,水渠遗存已经十分明了。

它的南端在距夯土台基3.8米的地方,向北伸延17.4米后折向西方,在8.85米的地方又折向北,最后在4.9米的地方消失了。

水渠通宽2.9米,底宽0.4米,深12至15厘米。

水渠主要由两类卵石砌成,大卵石直径约在15厘米左右,小的直径在5厘米左右。

小卵石密砌于渠底,大卵石则用于渠壁、渠岸和小卵石构筑的渠底之下,其中渠岸的卵石随水渠走向由内而外分为三列,从整个水渠看,呈放射状分布。

秦汉宫殿一般都有大型地下排水管道,直径在20至50厘米不等,排水功能很大。

现在发掘出来的水渠如用于排水,深才十余厘米,太浅了,不可能是为宫殿建筑配套的排水设施。

由于周围扰动严重,许多考古工作已经无从下手。

但从水渠的精致设计及其周围建筑综合考虑,这儿应该是一处建筑的后花园。

”从整个设计上来看,当时已经有了园林建筑,况且设计新颖,园林气息浓厚,整体给人一种优雅闲情的感觉,可见,园林设计在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遗址的一角遭到破坏。

据《史记·

秦本纪》记载:

“秦有五苑”,因此,多数学者认为,秦上林苑可能就是其中的一苑。

(2)汉

太液池:

汉﹑唐﹑元等朝皆有开凿,所在地方亦不相同。

汉太液池也称蓬莱池,池中筑渐台,高二十馀丈。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建章宫前殿遗址西北,今未央区苗圃内。

太液池是汉武帝所开的人工湖,高岸环湖,清泓荡漾,犹如"

沧海之汤汤"

池中有瀛洲、蓬莱、方丈三山,并用金石雕凿鱼龙等奇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长安城内柏梁台遭火焚毁,这时有粤巫勇之进言道:

“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厌胜之。

”由于当时武帝正嫌长安城内宫室狭小,此话正中下怀,于是马上动工,起建章宫。

宫区以北即为苑区,中凿大池周回10万平方米以象北海,因其极广故称太液,池中起派洲、蓬莱、方丈三神山,并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成帝时常于秋日与赵飞燕在池中游乐。

用沙棠木建造游船,以云母饰鹤首,称作云舟。

池西利用挖池土方建凉风台,台上置观。

池侧亦有台观等建筑,如避风台等。

至晋人写《西京杂记》时,池周已长满了雕胡、紫萍、绿节之类的水生植物,其间生活着众多的彪鸽、雁子、紫龟、绿鳌,池边滩地上也能见到成群的科鹏、鹤鸽、鹤鹊、鸿貌等飞禽。

然而池中仍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等供人游赏。

太液池南还有唐中池,池西还有孤树池。

由此可以‘想象,苑区在其全盛期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了。

建章宫太液池的兴建原是受了当时方士神仙思想的影响。

原来的柏梁台就是一处祭神的建筑,因而建章宫的设置也被建成一处求仙祭神的场所。

太液池的一池三岛布置主要依据了秦汉方士所描述的东海之中的仙域;

庞大的宫殿建筑组群象征着仙界的琼楼玉宇。

宫中神明台财是武帝迎候神仙的地方。

高耸的台室内外雕镂绘制着云气,珍禽异兽以及仙灵的图像,陈列着祭器祭物。

台室周围环列十二尊巨大的金铜仙人,舒掌托奉铜盘玉杯。

据方士们说,用以承接云表甘露,取之和玉屑而服就能成仙飞升。

然而武帝终未如愿,在300年之后连承露仙人亦未幸免遭拆除徙往它处的命运,令其“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尽管求神问仙的希望总不能成真,但建章宫太液池的前宫后苑布置以及一池三山的园林格局一直被延用二千余年,甚至影响到日本。

这一作用武帝和当时的方士是决不会想到的。

 成为传说中的山:

出现在昆仑之后,纯属于秦汉以后兴起的神仙信仰的产物,人为色彩已经很浓,是形成道教的先声。

神仙思想的核心是不老不死,它源于神话思维,正式形成仙人、仙话却是在阶级社会。

纵观两千年的仙话史,它与神话既相联系,后来又有区分。

神界最早的神是动物,非人。

仙的原型是人。

仙是人的理想化,仙境是人生的理想阶段,中心围绕着人的活动和欲求。

动物不能直接成仙,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先成精,后成人,最后才有成仙的可能。

中间若碰到意外的挫折,还有可能前功尽弃。

那么,为什么秦汉时期会兴起成仙之风。

这与先秦的战乱有关。

战国时期,都想统一中国,战事不停,人们生命没有保障,渴望有一个超尘脱俗的仙境,既能远离战火之害,又可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便在神话幻想的启发下,想象出一个仙界。

秦、汉统一以后,最高统治者为了能永远享受舒适的生活,更希望长命,最好是不死,于是从上至下掀起了狂热的神仙信仰。

由巫士转变而来的方士们,其中一部分当时对文化很有贡献的知识分子,也有一部分为了一己的名利,不惜去迎合最高统治者,大肆宣传传闻中的海上蓬莱、方丈、满洲,这便是东方的“三仙山”,也有“五神山之说”,总称为东方的蓬莱仙境。

战国末的齐威王、齐宣王与燕昭王,以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劳民伤财地派人去寻找蓬莱仙境,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到达过,不是三神山隐于水下,便是因大风所阻,半途而返。

可见所谓仙山,实在很虚无缭纱,是那部分方士们的瞎编。

其中有一方士徐福,齐人,曾向秦始皇上书,入海求仙。

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带了数千童男童女,花了很多钱,没有结果,后干脆一去不返。

徐福究竟到哪里去了?

中国和日本的民间都说他去了日本,有的传说还把徐福描绘成因为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远渡重洋。

到日本以后,他用带去的种子和农具,在日本传播中国的农耕技术,被日本民间尊称为“司民耕神”和“司药神”。

传说日本有三个地方叫蓬莱,即富士山、尾张国热田宫与熊野。

熊野有徐一叫福的墓。

日语“富士”的原意,含有“不死”之意。

徐福东渡的传说在日本和东南亚都有广泛的影响。

当然,徐福是不是真的东渡了,东渡能否有条件带领数千童男童女,这属于学术问题。

中外学者正在探讨。

东方仙境兴起之后,逐渐取代了西方昆仑,成为长盛不衰的仙人家乡。

民间一提仙境,多知蓬莱,鲜提昆仑。

汉代帝王中的仙迷武帝,专门在皇宫的甘泉宫造了一座人工的太液池,上面便有传闻的蓬莱等仙山,耗资甚巨。

蓬莱:

传说是神山仙府收藏秘录、典籍的地方,东汉的学者也称藏书的东观为蓬莱山。

建章宫

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

《三辅黄图》载:

“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

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

就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

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

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

后为玉堂,建台上。

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

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

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

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

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建章宫北为太液池。

《史记·

孝武本纪》载: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太液池畔有石雕装饰。

《三辅故事》载:

“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

”《西京杂记》有关于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鸟的记述:

“太液池边皆是雕胡(茭白之结实者)、紫择(葭芦)、绿节(茭白)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

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鹪青、鸿猊,动辄成群。

太液池三神山源于神仙传说,据之创作了浮于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烟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

岸边满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鸟成群,生意盎然,开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夏商周三代,洛阳冒出“园林”这株苗。

至秦,这株苗摇曳成一片草。

西汉、东汉时期,草木葱茏中出现了皇家园林。

而到魏晋时期,以金谷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又泛起了春潮——历史在走过洛阳时,既没忘腰间利剑出鞘,也没忘鬓边花朵妖娆……说到中国园林,最有发言权的城市是洛阳、北京、苏州。

而北京、苏州园林兴盛期都远远晚于洛阳。

洛阳乃是中国园林的发源地。

南北朝自然山水园

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

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

早在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起第舍,“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

这已开山水园的先河。

十六国时期,后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

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

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

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

到了东晋,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

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

南朝地处江南,由于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

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开拓元圃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

湘东王(梁元帝萧绎未登位前封号)造湘东苑,穿池构山,跨水有阁、斋、屋。

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蜿蜒潜行二百余步。

山上有阳云楼,楼极高峻,远近皆见。

这个时期的园林穿池构山而有山有水,结合地形进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设园林建筑。

在北朝,北魏官吏张伦在宅园中模仿自然造景阳山。

这个时期对于植物、建筑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

如北魏官吏茹皓营华林园,“经构楼馆,列于上下。

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从这些例子可看出南北朝时期园林形式和内容的转变。

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

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

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

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

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主义)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

从东汉到魏晋,历朝历代都修建园林,刘邦在洛阳建都3个月,仍不忘修建南宫宫苑。

刘秀更执著,和他的子孙在洛阳建成了皇家园林、学宫园林、陵园园林,使园林的类型和内涵得到了扩展;

魏晋两朝都洛近百年,也造就了许多园林胜景。

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以禽兽。

其中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

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

山上要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

叠石构山要有石洞,能潜行数百步,好似进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

同时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

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

这样的园林创作方能达到妙极自然的意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

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

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

石祟,晋武帝时任荆州刺史,他聚敛了大量财富广造宅园,晚年辞官后,退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

据他自著《金谷诗》:

“余有别庐在金谷涧中,或高或下。

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田四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

又有水礁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有诗咏金谷园之景物,说明石祟经营的金谷国,是为老年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并作为吟咏作乐的场所。

地形既有起伏,又是临河而建,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养鸡鸭等,真是游玩、吃喝皆具了。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

例如北齐庚信的《小园赋》,说明了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而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理之所谓“坚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

"

竹林七贤"

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淡、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

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另据史料记载,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

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

“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为人旷放,不拘礼法。

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阮咸不仅擅长演奏,也精于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他所作,

王戎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惠帝时,官至司徒。

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

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

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

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

刘伶自谓: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

酒谱>

>

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

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

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

刘伶曾写下<

酒德颂>

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

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

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魏晋娱乐园林

曲水流觞之景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历史在刀光剑影中进入魏晋时期。

魏是指曹魏,曹操摆下的龙椅,他的儿子曹丕坐的江山;

晋是指西晋,司马懿铺垫的底子,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的王朝。

说来也怪,越是乱世,越讲究娱乐。

曹魏一朝传到魏明帝曹睿又手里,朝政已显乱相,司马氏已开始窥视国玺,但地位岌岌可危的魏明帝却热心园林建设。

他建了一个芳林园,引谷水入园,在九龙殿前回环,让碧水从青石雕凿的蟾蜍嘴里吐出,汇入一个大池,名曰天渊池。

池旁造林,放入禽鸟,挑选上千歌伎歌舞其中,通宵达旦,饮宴作乐。

这是娱乐性质的皇家园林,一般百姓不能进入。

其中心区既然能容下千名歌伎,说明其规模宏大。

魏明帝下令:

凡宫中大臣,都需抽出时间,到园中义务劳动;

又发动东汉太学的上万名学生支援园林建设。

为起表率作用,这位皇帝竟脱下龙袍,身着便装,挽起袖子,和大家一起劳动。

造园活动常年不断,不断完善园中设施,声势之大波及全国,各地能工巧匠云集洛阳,还从长安运来了铜驼、铜人雕塑,立在九龙殿前。

芳林园建成后,有山有水有宫殿,风景优美,宫观巍峨,仅其中的一个观景台(观阙)就高达23米,登高远望,只见宫阙耸立,流水环绕,百花争艳,芳香四溢。

直到1000多年后,洛阳人为西工的道路命名,还不忘建一条芳林路,延续其余香。

只是古人忌名讳,轮到齐王曹芳当政,为避开一个“芳”字,芳林园改名“华林园”,名字虽然不同,其实还是指同一座园林,只是洛阳人爱典故,不愿失却点滴留痕,于是在今天的瀍河以东,还建了一个华林新村,又对历史作了一次回应。

到了西晋时期,华林园还存在,不过它在晋武帝司马炎手里时,又增添了许多果树。

如今的洛阳人,约略知道,往昔瀍河两岸栽满樱桃,所谓“瀍壑朱樱”为洛阳八小景之一,却不知在此处栽果树的习俗,着实有人家晋武帝的功劳。

《晋纪》记载: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农历二月,这位篡夺了曹魏江山的晋朝皇帝,带领群臣来到华林园中,又是饮宴,又是摘果子吃,又是吟诗作赋,十分惬意,直气得曹魏遗老咬牙切齿:

果树虽是你晋朝栽,园子却是我曹魏开,这吃的可全是曹魏的肉啊!

佛林园林北魏是从大漠北缘迁都洛阳的。

这个王朝对中原文化狂热追慕,恨不得一日之内认识所有的汉字,其汉化进程之快,令史官都来不及详细记录。

它在洛阳修建了1367座佛寺,开凿了龙门第一个洞窟,建起了永宁寺和永宁寺塔,谱写了佛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绝美华章。

在洛阳建都的13个王朝中,北魏的色调是一片金色。

自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全国佛寺竟增至3万余座,有僧尼200万人,这是一个佛的国度。

而洛阳的佛寺有1367座,每座佛寺都有独立的园林格局。

难怪园林专家王铎反复向我交代:

要重点写写北魏园林,它是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快速发展期,其皇家园林已经有了向世界展览的意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