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1532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Word下载.docx

现状;

对策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对自在世界、自为世界有着独特的诠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心理性特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另一方面心理尚未成熟、社会化程度低、自我意识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宗教容易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各种宗教相互撞击、相互涤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大力加强“四个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分析研究宗教及宗教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宗教对大学生影响的基本现状

1.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对是否该信仰宗教态度还较模糊。

在回答“你是否信仰宗教”时,有80.9%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

另一方面受访者对无神论的认同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回答“大学生是否应当成为无神论者”时,仅23.4%的受访者选择“”,另外29.5%的受访者认为“不清楚”。

2.对宗教持宽容态度,但对宗教的内涵理解还不太深。

对宗教的存在多数学生持宽容态度,在问到“你觉得各种宗教能够和谐相处吗”,90%选择“能够和谐共生”。

在对宗教最终发展方向的看法上,回答“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未来社会宗教会消亡”总共占75%,说明在对宗教的认识上大学生基本具备唯物史观的视野。

在回答“你是否认真思考过宗教的精神内核”时,“没有”占80.4%,“思考过但不深入”占11.1%,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对宗教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宗教的认识大多还限于表象认识。

3.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是主流,但对宗教政策法规了解还不太多。

88.9%赞成“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91.3%的赞成“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88.4%的赞成“宗教不得介入国家公权力运行、教育和家庭婚姻”。

在回答“你对国家宗教政策、法规了解有哪些”时,有12.5%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这表明大学生对国家管理宗教事务法规的了解不够。

4.部分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更容易求助于宗教等外在力量。

宗教在大学生中充当着精神救济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能给学生一种心灵寄托与安慰。

在回答“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求助于宗教”时,45.8%选择“在困惑、无助时”;

在回答“你觉得信仰宗教的原因”时,49.5%选择“能给人们提供精神支撑”。

二、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1.多元文化的存在是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文化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特别是文化生活发生了深远的变革。

当前的文化多元化使传统意识形态受到冲击,新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众化的思想意识形态暂未形成,人们精神上处于“真空状态”。

这为宗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又加上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但缺乏辨别能力,在接触宗教的过程中易将心灵寄托在宗教上,以此来获得内心世界的平衡。

另外,多元化的社会容易使学生价值观迷失,思想上更倾向于接受宗教所宣扬的价值理念。

2.思想教育的滞后是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现实原因。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部分高校反应迟滞、重视不够,依旧采取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去面对新问题;

在思想教育内容上,过分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体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让大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觉得主流意识形态枯燥、实际;

在教育载体上,还是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注重说教,形式单一,让学生成为书本知识的复读机,忽视实践。

正是由于高校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上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才给宗教提供了可乘之机。

3.西方宗教势力渗透是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

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奉行价值观外交,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异常激烈。

西方敌对势力期望通过对青年人的价值观施加影响,从内部突破,逐步实现对华的西化和分化,所以高校成为西方敌对势力争夺我国青年学生的重要场所。

宗教宣传是一条更加隐蔽的战线,不容易引起大学生和社会的警觉。

调查发现,西方势力在我国大学校园进行宗教宣传和传播的主渠道有两种:

一是在生活中通过布道,传播西方价值理念;

二是利用宗教组织广播电台、网络媒体对学生进行宗教知识宣传。

4.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是宗教能够发挥影响的主观因素。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重要的阶段,一方面是生理和心理的急剧成长与变化,另一方面是思想和心灵不成熟,情绪表达强烈,对很多事物缺乏成熟的思考和认识,容易迷茫、困惑。

若在遇到迷茫和困惑时,得不到家人、朋友、老师的帮助,会让他们感到无助、无力、无望,部分学生就会用其他方式填补精神的空虚。

宗教具有心理调节功能,能给人们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慰藉,自然而然地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因此部分大学生在面临物质和精神的匮乏、家庭和就业的压力、社会的各种惑时,选择逃避现实、走近宗教。

调查中选择“宗教能给人以安慰和精神寄托”的比例达四成。

可以看出,有相当部分学生宗教知识匮乏,对宗教认识片面,被宗教的某些表象所迷惑,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

三、有效应对宗教及宗教对大学生影响的主要路径

1.加强科学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用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头脑。

一是加强科学宗教观教育。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也一定会在历史发展中消亡,我们需要尊重宗教发展规律,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发挥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向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对于当代大学生,无论信教与否,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用科学的宗教观武装大学生头脑。

这就需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及时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加强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宗教的作用、宗教发展规律、宗教与关系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正确、全面、客观的宗教观。

二是加强宗教政策法规教育。

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但对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规了解还不多。

高校应该把党的宗教政策和法规教育提到新的高度,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改进方式,注重实效,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宗教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党的宗教政策法规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成果,加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深刻领会其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有助于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宗教政策意识和较高的宗教政策水平,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客观、理性对待芜杂的宗教问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会,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恩格斯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统治阶级意志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性质决定了何种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

在我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意识形态,做到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共生。

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的集大成,是顺乎时代潮流的社会,是立足国情,顺乎党心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凭借自身优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决定了它能承担引领社会的使命。

所以,思想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武器,去鉴别、分析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自觉抵制那些阻碍改革开放、生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让学生树立并践行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他们共同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价值目标,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理清思想雾霾,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3.充分激发人文关怀的情感正向效应,及时疏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在情感、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疑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不到老师和朋友的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就可能去寻求一种超脱于自然的外在力量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时宗教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寄托。

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容易陷入苦恼,这就需要依靠更多外部力量的帮助。

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注重人文关怀,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开展心理讲座、心理访谈、心理测试等活动,以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完善自己。

通过心理咨询服务等人文关怀,让学生建立理性认识,锻造优良品质,培育健全的人格,建立稳定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放在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上。

4.优化创新思想工作方式及内容,发挥思想教育对宗教影响的对冲作用。

一是创新思想工作方式,增强思想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马克思说过,对宗教采取措施是没有意义的。

这告诉我们宗教并不能依靠外在的力量去强制性消灭,要求我们在面对宗教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时,只能不断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方式。

首先,学校需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树立“大思政”理念,打造“大思政”平台,综合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和新兴媒体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思政工作网络。

在信息化的当下,需要树立“互联网+”的思维,要敢于、善于、精于运用微信、微博、博客、飞信等媒介开展思想工作,把传统思想工作的载体、渠道与博客、微博、飞信、微信结合,做到齐抓共管、优势互补、综合运用,及时追踪、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动态以及价值变迁。

其次,学校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行精细化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向上豁达的人生态度。

同时面对信仰宗教的学生,学校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不能采取硬性灌输或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信仰。

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既不要惊慌失措、一概,也不要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二是优化更新思想教育内容,让思想教育紧扣时代脉搏。

思想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回应时代问题的主要渠道。

当前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总人数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面对问题叠加、思想碰撞、矛盾交织、社会分层、利益分化的现象,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局面,部分学生对问题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思想上出现了迷雾。

在现实中碰壁后,变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加之不同的人生际遇,部分学生开始从宗教中寻求庇护和慰藉。

这就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通过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理论研讨等形式及时准确地正面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

参考文献:

[1]陈立思.社会与青年教育[M].:

大学出版社,2011.

[2]曾传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M].: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