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1941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分数的意义一Word格式.docx

学生准备:

草稿本,小圆片(8 

个),小棒(10 

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猜谜语

下面有两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

(1)母子上下分。

(分数)

(2)十五个吊桶打水。

(打一分数)(

7

8

2.引导回忆分数的意义。

表示什么意义,你们记得吗?

3.分数我们以前就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今天学习的分数内容与以前

有什么不同呢?

通过学习后,同学们再认真总结一下。

板书课题:

分数的意义

(一)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猜谜语的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回忆原来的分数知识。

为下面进

一步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单位“1”。

(1)课件出示课本例:

小明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得到这块月饼的四分之一

后,小明的姐姐又拿出一盒月饼。

对小明说:

你把这 

个月饼平均分给 

个人吧。

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 

个小圆代替月饼,再和小明一起分一分。

并画出分法示意图。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黑板前展示。

并提问:

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 

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 

个月饼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这 

个月饼的

1

4

质疑:

小明分出了 

,又分出了 

个月饼的 

,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 

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你们可以结合你们分法示意图看一看,对比一下想一想。

引导学生理解得出:

两个

得出的一份的数量是不一样。

一个是半块的一半,一个是

2块月饼。

追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一个

是 

,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得其中的一

11

份。

所以是一半的一半;

而后一个是 

个月饼的,也就是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44

2块。

教师课件展示图形:

前一个 

是以 

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 

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所以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问题引导:

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总结:

这些分数都是以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像这样由

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

单位“1”。

通过分饼活动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意义,为从形象思维向抽

象思维的转变打下基础。

2、理解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第 

19 

页试一试:

要求请学生们拿出 

10 

根小棒,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表示出其中的 

份,这表示的是 

根小棒的几分之几?

其中的 

份是多少根小棒?

学生在位上摆小棒,分小棒,并在草稿本上画出分法示意图。

学生汇报:

份就是 

,就是 

根小棒。

5

提出要求:

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表述: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 

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出示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 

中一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单位。

是由多少个组成的?

55

313

的分数单位是,里面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55

(2)课件出示第 

页说一说:

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7

,呢?

68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集体订正。

515

777666

17

的分数单位是,里有 

888

通过引导学生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意识到,整体“1”的变

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

从而更广泛而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新知:

1.出示第 

页课堂活动第 

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分数,你们一起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第 

20 

题.

在书中涂色,在涂之前一定要看清是涂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表示什么意思?

要涂多少个?

学生先在书中涂色,后在小组内交流订正,最后集体汇报:

(四)达标反馈

习题;

1.把 

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 

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 

,弟弟喝了剩下牛奶的,他俩谁喝得多?

22

3.小明共攒了 

100 

元零花钱,小红共攒了 

120 

元零花钱,小明拿了零花钱的

3

给希望工程,小红拿出了她零花钱的 

捐给希望工程,他们俩谁捐得更多一些?

多多少?

4.小明用他平时集攒的零用钱向希望工程捐款了 

元,他捐的钱是他零用钱的

你知道小明原来有多少零用钱吗?

6

答案;

1、5

2、小强 

3、小红多,多 

21 

元 

4、120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分数的意义,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1.认识了单位“1”,知道单位“1”,还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

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2.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

3.认识了分数单位,知道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分数

的分数单位。

通过对教学知识点的整理,既让学生回顾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对本节

的知识点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六)布置作业

1.在书中完成练习六的第 

1、2、3 

再在小组内对照订正。

2.完成练习六的第 

3.一盒巧克力共有 

16 

块,平均分给 

位同学,每块巧克力是这盒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每人分得几块?

每人分到的是这盒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4.两个平行四边形 

A,B 

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的,是 

的 

已知 

的面积是 

12 

平方厘米,

你能计算出 

的面积是多少吗?

44. 

12÷

6=18 

平方厘米

164

板书设计

单位“1”:

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单位: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单位“1”,在些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怎样让学

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

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因此:

1、在教学中,要抓住本课的这个重点,通过分月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

手分一分,充分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在草稿本上画分法示意图和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自主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通过这个环节

的设计,也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提高了学生

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根据整体 

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 

的大小,这样学生

会深刻的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意

义的更深一层认识的目的。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探究新知

1.分析什么是整体“1”。

在上面的分一分活动中,我们用来平均分的物体,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物体或一些物

体,除此之外,你议认为还有可能是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可以适时的点拨。

我们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整体“1”,可以用整体“1”来表示(板书)。

其中,把谁平均分,

谁就是整体“1”。

2.比赛拿小棒。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然后让学生按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比赛规则为:

让学生分别

拿出小棒总数的 

(板书),哪个小组拿的又快又准确为胜利者。

学生开始比赛活动。

然后让确定完成的先后名次。

接着让学生按次序汇报一下你拿了多少根

小棒。

拿的又快又对的为胜者。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报分数,并相互比赛和验证。

3.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吗?

(虽然分数相同,但大家拿出的小棒数并不相同)

这是为什么呢?

4.猜测。

(小棒数量不一样)是这样吗?

你们在小组内各自数一数你们的小棒总数。

5.验证。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的小棒总数和拿出的 

的小棒数量。

如果把小棒总数看作整体 

1,把拿出的 

的数量叫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我们可以得出一

个结论:

整体不同时,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本小节通过小组活动拿小棒,在拿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拿的数量不同,从而

提出疑问,并在释疑的过程中通过猜测和验证,使学生明确整体 

所表示的含义。

(二) 

数学资源

1.一个图形的 

是一个正方形。

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原来的形状吗?

2.小明看了一本书的

答案:

1、

,小强也看了一本书的 

,他俩看的一样多。

……

2、 

无法比较,因为他俩所看书的总数不知道。

(三)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数的意义

(一)》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 

页例 

的内容。

本课是学生初步

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拓展延伸学习,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量与量间的数量关系及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小学

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情分析

对于分数,学生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

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所以学生完成能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其

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

索。

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理解知

识。

(3)教学目标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所以本节课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个维度。

分别是: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

识分数单位,并知道一个分数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

通过让学生分一分,做一做和想一想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动手操

作和合作学习中理解单位“1”。

会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数

学应用意识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5)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

主动地探索。

2.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

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6)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谜语的结果,即意义

的回顾,使学生通过回忆旧知,引入新知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用圆纸片代替饼,求它的 

是多少,再通

过比较数量是否相同。

肯定会有不同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最

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再通过拿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同时, 

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地分一分来理解分数

的意义,再通过涂一涂来认识分数与对应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最后通过拓展练习,使学生

通过分数的意义得到进一步提升,明确: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

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

了学习方法的教学。

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

法。

(四)课堂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

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从属关系

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四)资料链接

分数符号

分数分别产生於测量及计算过程中。

在测量过程中,它是整体或一个单位的一部份;

在计算过程中,当两个 

数(整数)相除而除不尽的时候,便得到分数。

其实很早已有分数的产生,各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也记载有关分数的知识。

古埃及人巴比

伦人亦已有分数记号, 

至於古希腊人则用 

L"

表示 

,例如:

α 

=1, 

β 

=2,及 

γ 

=3

等。

至於在数字的右上角加一撇点「 

’」,便表示该数分之一。

至於中国,很早就已采用了分数,世上最早的分数研究出现於《九章算术》 

在《九章

(「

算术》中,有系统的讨 

论了分数及其运算。

《九章算术》 

方田」章「大广田术」指出:

母各乘其馀,分子从之。

」这正式的给出 

了分母与分子的概念)。

而古代中国的分数记数法,

分别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汉字记法,与现在的汉字记数法一样 

「…分之…」;

而另一种是

筹算记法:

用筹算来计算除法时,当中的「商」在上,「实」(即被除数)列在中间,而「法」(即

除数)在下,完成整 

个除法时,中间的实可能会有馀数,如图所示,即表示分数。

在公元

世纪,中国人就用了 

这种记法来表示分数了。

古印度人的分数记法与中国的筹算记法是很相似的,例如。

在公元 

世纪,阿拉伯

人海塞尔最先采用分数缐。

他以来表示。

而斐波那契是最早把分数缐引入欧洲的人。

至 

15

世纪后, 

才被逐渐形成现代的分数算法。

在 

1530 

年,德国人鲁多尔夫在计算+ 

的时候,以

计算得 

,到后来才逐渐的采用现在的分数形式。

1845 

年,德摩根在他的一篇文章「函数计算」( 

The 

Calculus 

of 

Functions)中提出

以斜缐「/」来表示 

分数缐。

由於把分数以 

a/b 

来表示,有利於印刷排版,故现在有些印刷

书籍也有采用这种 

斜缐「/」分数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