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46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7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

(1)隋唐时期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音乐,总称燕乐,著名乐曲有《秦王破阵曲》。

(2)隋唐是宫廷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凉乐舞》展现了南北朝时代“胡舞”的风范。

(3)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歌舞杂技,均与后来的戏曲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素养提升·

融会贯通]

1.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发展阶段

诗歌类别

诗人

初唐

王勃、陈子昂

盛唐

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

高适、岑参

(浪漫主义)

李白(“诗仙”)

(现实主义)

杜甫(“诗圣”)

中唐

讽喻诗

白居易

晚唐

咏史诗

杜牧、李商隐

2.中国古代主要字体的演变及特点

►探究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融

史料一 (《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

《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葛洪《抱朴子·

外篇·

自叙》

史料二 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有;

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茅山志》卷8

史料三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

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韩愈《原道》

 

(1)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传播的态度如何。

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2)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儒学发展及正统地位一度中断。

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有何认识?

 

(1)史料一的信息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合流的趋势。

(2)史料二表明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对三教基本上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也反映了儒、道合流加快的趋势。

(3)史料三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原有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1)态度:

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

实质:

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儒、佛、道等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2)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②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过程中始终在发展,儒学的发展并没有中断。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

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

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

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

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

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

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空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

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以家国情怀感悟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

 材料 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

归纳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

【提示】 背景:

唐代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格式束缚了思想的表达和文学的发展等,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价值:

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放;

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理想、情怀和能力。

古典诗歌热潮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跟踪训练·

即学即用]

1.(2019·

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登基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

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

“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这表明当时(  )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的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D [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所记载“佛,日也;

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教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

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故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故排除B项;

C项与材料中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故排除。

]

2.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

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唐代(  )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C [志文存在虚夸成分,但并不全是夸大,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佛教思想的影响,故B项错误;

材料中志文对墓主的推崇以及当时对高僧也往往如此称赞,这说明当时社会上推崇儒家的礼教等思想,故C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

3.唐朝时期,面对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的窘境,数学家边冈“用算巧,能驰骋反覆于乘除间”,由是简捷之术兴。

这有利于(  )

A.数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B.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C.降低明算科考试的难度

D.十进位制计数法的成熟

A [根据材料信息“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用算巧”“简捷之术兴”等可知,这有利于数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故A项正确。

4.唐代“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

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  )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代书法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C [据材料信息“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宋元时期的思想

1.程朱理学

(1)背景: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思想主张

 主张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地位及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道德观

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将人心与道德联系起来

二、宋元科技文化的辉煌

1.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术:

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2)天文历法

①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3)农学:

元朝王祯编写《农书》。

2.文学成就

(1)宋词

①形成:

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②繁荣原因: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③代表作家:

婉约派,柳永、女词人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②特点: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③代表:

关汉卿、马致远等。

3.书法

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等人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4.绘画

(1)文人画:

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更注重意境。

(2)风俗画:

宋代以后,伴随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成为画坛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画

(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

1.宋明理学

2.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探究1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 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

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

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

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史料反映出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史料从多角度反映出理学的世俗化;

宋明理学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合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

 影响:

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

明确了家族、社会伦理关系,规范了社会秩序;

促进了理学、文化的世俗化;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适应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探究2 世俗化、自由化趋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

史料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史料中北宋大都市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史料中民间娱乐场所的出现体现了民间娱乐对艺术发展的要求。

 推动因素:

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

娱乐设施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扩大;

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等。

 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1)民族大融合: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元朝则统一了全国,统一的国家,稳定的社会环境,才会在民族的大融合中迸发出文化的辉煌火花。

(2)国家政策决定:

宋朝文化繁荣的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重文轻武的政策,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由北向南发展的重要时期,带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元朝的文化繁荣却是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下的产物,由于元朝的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下转而从事曲艺、诗词的创作,所以元朝在曲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科技的先进:

宋元时期,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时中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囊括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形成中国科技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

(4)对外交流:

宋元时期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对外政策开明,文化上海纳百川,促进繁荣。

(5)阶级的变化: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更为丰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商业色彩浓重的词曲因而得到普及与发展。

 以唯物史观看待儒学的世俗化与乡村

治理——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 王阳明平定南赣动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

《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

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

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提示】 社会价值:

宗族互助,和谐乡里;

教化百姓,移风易俗;

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宋元时儒家的发展及影响

(1)儒学的哲理化:

注重思辨

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2)儒学的世俗化:

注重普及

①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②推动庶民社会发展:

重视家族伦理建设;

建立宗族乡约秩序;

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

注重修身

个人的气节德操;

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

(4)理学的正统化:

孔孟地位提升

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元朝科举考“四书”;

明朝居于统治地位。

(5)理学的国际化

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

1.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时说:

“(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来自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

”据此可知,“它”(  )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从哲学高度论证纲常伦理的合理性

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探寻格物致知和天人感应的明理方法

B [根据材料“(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可知,“它”指的是理学,当时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从哲学高度论证纲常伦理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

该流派研究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故A项错误;

宋代理学是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新儒学,故C项错误;

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2.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

“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

”为此,他提出(  )

A.“知行合一”   B.“心外无理”

C.“格物致知”D.“工商皆本”

A [材料强调的是功利之说盛行,人们表面和实践的不统一。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强调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与题目内容相吻合,故A项正确。

3.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

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

由此可见,宋代(  )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A [材料“元稹的《估客乐》和刘驾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

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涉及的是文学作品,其内容的变化与社会价值观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

4.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

“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道:

“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

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清代方薰也说: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C [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绘画和诗歌的互补作用,单强调一方面的作用不全面,故A、B、D三项错误;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强调双方互补作用的只有C项。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宋明

理学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2019·

程颢的诗反映程朱理学的思想追求

全国卷Ⅲ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本土化

隋唐宋

元时期

的科技

文化

2016·

宋代史书记载,重史传统对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

唐太宗青睐王羲之书法的原因

1.从考查内容看: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高考考查频率不高,主要侧重于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影响。

2.从考查题型看:

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

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注重引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导向。

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

程朱理学的思想追求

 (2019·

全国卷Ⅱ)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B [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

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

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

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1

传统考点

程朱理学,程颢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命出新意

以程颢的诗切入,结合程朱理学,对传统诗歌进行鉴赏,品味以“理”入诗的美学特点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练点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本土化

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

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D [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