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移动;
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答案示例:
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⑷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其三》)
【注】①行室:
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
用草编的席子。
③顾:
但是。
④盈:
满。
⑤豕:
猪。
⑥移时:
过了一段时间。
⑦乌:
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
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
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一起;
看,视;
大腿;
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
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
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
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
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
大腿。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用”之意。
A前者“于是”,后者“才”。
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
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
欺骗手段。
“几何”:
多少。
“止”:
只是。
“耳”:
罢了。
“去”:
“顾”:
却,但是。
“死”:
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
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
(1)一起;
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4)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
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
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
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时钟毓为廷尉,钟会②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③之。
玄曰:
“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④。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
gù
脚镣和手铐;
拘捕。
②钟会:
钟毓的弟弟。
③狎(xiá
亲近而不庄重。
④闻命:
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尊君在不?
(“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
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
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东市:
东边的市场。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
(限段两处)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
(1)D
(2)家君;
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
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夏侯玄:
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
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D项意思是:
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东市:
刑场。
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
(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根据译文:
断句为: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陈元方:
懂得“信”的重要;
懂得“礼”的重要;
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1)D
(2)家君;
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
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
“东市”:
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
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
(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
(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引:
拉;
相知:
相交好;
因便狎之:
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
夏侯玄说:
“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
”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4.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友人便怒: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
”起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
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
等待。
③欤yú
:
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诺,期返而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期日/中
对/子骂父
下车/引之
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fǒu;
shí
(2)约定;
丢下,舍弃;
才;
害怕,担心
(3)C
(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守信,是为人之道。
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1)“不”通“否”应读作“fǒu”,“食”在这里的意思是吃饭,故应该读作“shí
”。
(2)①这句话的大意为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因此,“期”应解释为约定。
②这句话的大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因此,“委”应解释为丢下、舍弃。
③这句话的大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因此,“方”应解释为才。
④这句话的大意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因此,“恐”应解释为怕。
(3)A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期/日中
。
B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对子/骂父
C停顿正确。
D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故人/至暮不来
故选C。
(4)本题翻译时首先理解几个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
①“中”:
中午;
“去”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
②“而”连词;
“止”挽留;
“食”:
吃饭。
(5)这两段文字都是有关“守信”的,本题要求结合文段内容谈对“守信”的看法,答题时只要围绕“守信”来谈,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句要连贯,用语要恰当。
【点评】
(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
解答本题须注意“不”是通假字,应读作“fǒu”。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围绕“守信”这个主题谈看法即可。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③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⑥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章(不得与选文中的相同),并简要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答案】
(1)生气,恼怒;
诚信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示例1: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意思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示例2:
子在川上曰:
”《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示例3: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①句的意思是: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故此处“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
②句的意思是:
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故此处“诚”是诚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此题中,要注意“罔、殆”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句意是: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本题考查文正内容的理解及创意解读的能力。
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比如,子在川上曰:
(1)①生气,恼怒;
②诚实;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示例1:
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