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474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勘察报告书写指南Word下载.docx

1.1.1写明设计院及业主委托的工程名称与时间;

我公司开始勘察的时间。

1.1.2本工程拟建建(构)筑物表:

一般在勘察范围内,由多个建筑物组成。

由于结构与荷载不同,常用表格的形式给出拟建建(构)筑物一览表。

表中含有建筑物名称、层数、高度、结构类型、基础埋深、柱荷载等信息。

如只有一个建筑物则用文字直接说明即可。

1.1.3根据岩土工程勘察国标(GB50021-2001)中第3.1条规定,确定建筑物重要性等级、地基等级、场地等级、勘察等级和勘察阶段。

1.2勘察目的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设计院和业主的勘察任务委托书中所提的技术要求;

另外,工程负责人还必须根据现场踏勘和收集的与工程场地相关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新的技术要求。

此节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一一写明即可。

1.3勘察依据

本节是写明本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所执行的要求、规范、规程等内容。

注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标准。

1.4勘察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

1.4.1本节写明勘察手段:

如钻探、取样、标贯/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必须有对比孔且少于6个)、波速、地脉动试验、室内岩、土、水试验等。

1.4.2勘察使用的相关设备:

如钻机型号等。

1.4.3土工试验完成的单位与测绘工作完成的单位及所用的坐标与高程系统。

1.4.4本次勘察完成的所有工作量表。

1.5几点说明

勘察报告中所需要单独说明的条款。

如在勘察过程中的设计院要求的变更、工作量的调整、以及业主的另行要求等。

2、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本章节包括四个部分:

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概况、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其中气候条件、区域地质概况两个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中可行性勘察(选址阶段)与初步勘察阶段是必须要写明的,是通过收集资料得到。

地形地貌和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是所有勘察报告要写的内容。

2.1气候条件

直接把收集到的当地的气候资料写出即可。

通常可由设计院或业主处获得。

2.2区域地质概况

一般由以下内容组成:

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地震、区域水文地质。

2.3地形地貌

工程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由工程负责人现场踏勘确定。

对于河流冲积地貌则是冲积阶地级别、河漫滩、陇岗等;

对于山区则为丘陵、洪积扇、剥蚀残丘、陇岗等。

这部分可参见地貌学

2.4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结合野外钻探、室内土工试验、野外原位试验的结果,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N层:

①;

②;

③;

……。

以上各岩土层岩性特征及埋藏情况见下表(工程场地土层分层表2-1),其空间分布及规律见本报告所附之《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分层表一般要写明:

层序、层名及成因、层顶埋深、厚度、空间分布情况、岩性特征(指颜色、状态、饱和程度、包含物等)、工程性质(工程性质好、差、一般;

强度高、低、一般等)。

如下表:

工程场地土层分层表表2-1

地层代号

土层名及成因

层顶

埋深(m)

厚度(m)

空间分布

岩性特征

工程性质

①1

杂填土Qml

0.0

2.0~3.5

场区内局部分布

黄褐色为主,松散状态,稍湿至湿,含碎石、砖块等。

工程性质差

2.5工程场地分区

由于本次工程场地范围较大,地形地貌及地层组合复杂,结合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将整个场地将场区分为N个工程地质大区,M个亚分区分别予以评价。

将……一带,主要由……组成,划为划分为Ⅰ区

将……一带,主要由……组成,划为划分为Ⅱ区

各区特征如下表2-2所示。

工程地质分区表表2-2

分区

特征

Ⅰ区

Ⅱ区

Ⅲ区

Ⅳ区

Ⅲ1区

Ⅲ2区

Ⅲ3区

位置

位于废渣场及黄磷厂水库,约占场地面积3%。

为场地内水库鱼塘分布区,水域总面积约占场地面积8%。

地层岩性

土体主要由黄磷厂废渣组成,灰色,以粗砂夹少量粘性土或少量碎石为主,结构松散,底部稍密,堆积厚度约2.0~30.0m。

水库鱼塘底多有淤积,基底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粘性土、坡洪积粘性土。

地形地貌特征

现地形平缓开阔,原始地貌为冲沟。

原始地貌多为冲沟。

水文地质

地下水属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对建筑材料具强腐蚀性,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

地下水属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受地表水体补给,水位较高。

工程地质

承载力较差、土体对建筑材料具有强腐蚀性。

地基土经过多年浸泡,地下水位较高,承载力较差。

各区域具体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图(附录№…)。

本节对于单个地貌单元或者单个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占地小的勘察不写。

一般在选址勘察、初勘、大型工程的详勘都要写本节。

3、地基土工程性能分析与评价

3.1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分层统计

3.1.1场地各土层土工试验成果,经分层数理统计,各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结果表3-1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达表3-1

岩土名称

天然

含水量

饱和度

天然孔隙比

液限

塑限

塑限指数

液性指数

压缩指数

压缩模量

含水比

w

γ

GS

Sr

e

wL

WP

IP

IL

a1-2

Es

av

%

kN/m3

MPa-1

MPa

n

max

min

μ

σ

δ

注意:

只有老粘性土才有含水比一项

3.1.2各土层剪切试验成果统计

各土层剪切试验成果统计见表3-2

场地土层抗剪强度参数统计表表3-2

土层名

项目

直剪

三轴UU

三轴固快CU

内聚力c

(kPa)

内摩擦角φ(°

③1

粉质粘土

ψ

标准值

备注:

当试验不足6次时,标准值采用小值平均值

3.1.3各土层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统计

本次勘察,对各土层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各土层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统计结果见表3-3。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统计表表3-3

时代成因

密度或状态

试试验次数

基本值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ψ

②1

含砾粉质粘土

软塑

6

5.0

2.0

4.0

1.050

0.300

0.75

3.0

软塑~可塑

40

18.0

6.0

4.350

0.510

0.86

③2

可塑

17

35.0

10.0

10.62

0.730

0.69

7.0

3.1.4各土层动力触探试验试验锤击数统计

本次勘察,对碎石类土层进行了原位重型动力触探(N63.5),各土层的试验锤击数统计结果见表3-4。

重型动力触探(N63.5)试验锤击数统计表表3-4

地层名称

试验次数

标准差σ

变异系数δ

统计修正系数Ψ

标准值N63.5

(击)

μμ

混卵砾石粗~细砂

99

37.0

15

10.10

0.78

漂卵石

105

38.0

16

8.49

0.48

0.92

14.0

3.1.5各土层静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

本次勘察,对场地内各土层进行了单桥(或双桥、或三桥)静力触探试验,各土层比贯入阻力PS统计结果如下表3-5。

单桥静力触探试验Ps值统计表表3-5

标准值PS

(MPa)

14

1.5

0.5

粉细砂

21

5.0

3.5

3.1.6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统计

本次勘察,对场地内下伏基岩有……,对岩样做天然含水极限单轴抗压试验,其统计结果如下表3-6。

岩石天然含水(湿)极限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表达表3-6

标准值frk

⑦1

T1d

粉砂岩

8

12

……

此节如有其他项,可依次加入,一般土在前,岩石在后,室内指标在前,原位测试在后。

另外,如有特殊性岩土,如黄土,则必有黄土湿陷性统计表一节!

如此等等,即内容要根据所做工程岩性作相应调整。

3.2地基土的工程性能分析与评价

综合分析本次勘察成果,现将场地内各岩土层的工程性能分析评价如下。

3.2.1人工填土层﹙Qml﹚

3.2.1.1杂填土﹙地层代号①1﹚:

该层土密实度、厚度、分布不均匀,结构松散,工程性能差。

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3.2.1.2素填土﹙地层代号①2﹚:

3.2.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3.2.2.1粉质粘土﹙地层代号②1﹚:

可塑状态,厚度分布不均,天然重度γ=17.5~19.9KN/m3,孔隙比e=0.78~1.16,天然含水量W=27~43%,液性指数IL=0.33~0.94,压缩模量Es=3.0~4.4MPa,压缩系数a100~200=0.42~0.71MPa-1,平均0.54MPa-1,为高压缩性土,标贯击数为3~6击,平均4击。

不宜作为拟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

3.2.2.2粉质粘土﹙地层代号②2﹚:

软塑状态,饱和,厚度较均匀,天然重度γ=17.2~18.9KN/m3,孔隙比e=0.88~1.22,天然含水量W=32~44%,液性指数IL=0.65~1.14,压缩模量Es=2.0~3.4MPa,压缩系数a100~200=0.52~0.91MPa-1,平均0.76MPa-1,为高压缩性土,标贯击数为2~4击,平均3击。

3.2.2.3粉细砂﹙地层代号③1﹚:

松散~稍密状态,湿,厚度较大,标贯击数为6~12击,平均7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为2.5~4.6Mpa,可以作为轻型建筑物基础的持力层。

3.2.2.4中砂﹙地层代号③2﹚:

中密~稍密状态,湿,厚度较大,标贯击数为12~18击,平均16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为5.0~8Mpa,可以作为拟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

…‥

重复写完整个场地内的土层。

注意,是否可作拟建建筑物的持力层是由土层的强度与荷载来确定的!

地层的代号原则:

同一种岩性用一个代号,不同的状态用亚层来区分,即用下标来进行区分。

3.3地基土承载力及变形参数的确定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及原位测试成果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的场地内各地基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

、压缩模量

平均值等,详见表3-7、3-8。

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

确定表表3-7

试验查表(kPa)

按标贯(动探)击数查表(kPa)

经验值

建议值

/

85

80~100

80

200

120

100~140

如有静力触探,则加入静力触探一栏

变形参数确定表表3-8

密度

状态

室内试验(MPa)

按标贯(动探)(MPa)

经验值(MPa)

ES1-2

1-2(

3.0~4.0

6.5

3.4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工程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主指冲沟及滑坡、泥石流、地沉降岩溶、采空区、崩塌和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

3.4.1滑坡

(主要描述其分布规律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如:

主要分布在Ⅲ1区,场地内主要见一滑坡体,位于场地西部,砖瓦厂北部约300m处斜坡上。

所处地层为第四系晚更新世湖积层(Q3l),岩性为粘土。

滑体长约50m,宽约70m,厚约3m,估计方量为15000m3,属小型滑坡。

平面呈扇形,松散土体滑坡,滑向340°

在雨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植被较发育,以柏枝树为主,滑体下方为农田,现状不稳定,有继续滑动的趋势。

该滑坡形成原因主要与大气降水作用有关,大气降水渗入滑体,增加岩土的含水量,增大岩土体容重,软化岩土,降低岩土的抗剪切强度,在一定地形坡度下发生滑动。

另外,场地内因修乡村道路切坡影响,局部地段出现小型浅层滑坡,方量较小,一般10~50m3;

砖厂取土区一带,由于掘土较深,边界地段已经形成小型滑坡;

废渣场形成的高陡边坡局部有垮塌现象,继续堆高将导致滑坡产生。

3.4.2冲沟

场地内其它不良地质作用为冲沟。

区内主要发育一冲沟,位于场地中部,坡降小,沟谷两岸小型冲沟发育,沟壑纵横,沟谷地段较为开阔,主要为农田。

勘察期间黄塘坝以上冲沟上游地段未见水流,冲沟季节性有水,水量较小,属老年期冲沟。

该地区蒸发量大,有利于岩体的风化,破坏岩体的完整性,降低其自身稳定性,同时也不利于水土保持,加上冲沟下切剥蚀影响给场地建设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3.4.3泥石流

对工程场地内的所有不良地质作用进行评价。

本节书写内容按GB50021-2001第5章及DB42/169-2003第6章对应条款执行。

3.5地基均匀性及场地稳定性评价

本场地主要地层层面坡度大部分地段小于10%相对较平缓,厚度变化差异不大,故可视为均匀地基。

根据收集的新平地区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勘探结果,拟建场地无活动性断裂、滑坡、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故表明场地是稳定的,适宜兴建该工程。

注意:

地基的均匀性评价,除地层分布不均匀外,按规程JGJ72-2004第28页8.2.4条进行判定。

场地稳定性评价JGJ72-2004第26页8.1条

3.6场地土膨胀性、湿陷性评价(分别对老粘性土、黄土而言)

注:

此节是对场地内特殊土进行评价。

常见有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红粘土、冻胀土等,这些都有相应的规范条款参照执行。

要注意的是,如有特殊土存在,则有相应的特殊试验。

否则,违反强制性条文。

在这种场地进行勘察,要求工程负责人在进行收集现场资料和编写勘察纲要时就要写明。

3.7地下水

3.7.1场地处于河流阶地上,主要由大气降水及西边山坡汇流补给,向戛洒江排泄。

因地基表层(①、②1、②)为粘性土,属于相对隔水层,就下层漂卵石孔隙水而言,可视为隔水顶板。

勘察期间,部分钻孔水位存在上升或溢出井口的现象,且东边较西边表现明显,说明场地内地下水局部略具承压性。

场地地下水类型总体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3.7.2根据钻孔揭露,场地范围内①耕植土,②1、②、③2含砾粉质粘土属弱透水层;

③1混卵砾石粗~细砂、③漂卵石属强透水层。

3.7.3在场地内,勘察期间实测钻孔稳定水位埋深在0~3.20m之间,水位在520.90~538.81m,平均埋深1.40m,平均水位在531.10m。

因勘察期间多次降水,受钻进送水及降雨因素的影响,所测水位较真实水位存在偏差,水位数据仅供参考。

3.7.4依据临近场地工程水质分析结果可知:

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局部具有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4、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4.1地震分组划分

根据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4.2场地类别划分

根据本场地详细勘察资料的场地钻孔波速测试资料,区内等效剪切波速331m/s~430m/s,平均359m/s,覆盖层厚度9~22m。

场地土类型总体达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4.3抗震地段的划分

拟建场地位于戛洒江西岸,南恩河与金厂河之间,为一缓倾斜场地,地基中有软土分布,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中第4.1.1标准划分,本场地属于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4.4地基土液化性评价

场地地基0~15米深度范围内,在③1、③2层部分位置分布有饱和粉砂、粉土夹薄层,厚度5~30cm不等。

③1层呈透镜体不均匀分布,大部钻孔该层分选差,含粘性土或混有25~35%的卵砾,根据宏观判断,属不液化饱和砂土;

依据临近场地资料判断结果,对③2层地基土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

①对于4.2条,对于只有一栋建筑物和规模不的建筑群以及位于同一地貌单元的工程场地,可以这样写,否则,则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物所在的场地以及不同的地貌单元来进行场地类别的划分,即不同的建筑物所有在场地土类别不同。

因此,对于本条若有多个建筑物,则以表格的形式给出。

对于4.3条,同理有此问题。

因此,若是多个建筑物工程场地跨越不同的地层组合与地貌单元,则将4.2条与4.3条用同一个表格给出。

②对于4.4条,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设防标准:

如对于一般的工业民用建筑物,在6度区时不要进行液化计算,但对于如幼儿园等此类则有进行抗震设计与液化计算。

当然进行液化计算首先要有粉细层等,否则不用计算。

地震效应评价表表4-1

建筑物名称

场地土类型

场地土类别

抗震地段

1﹟建筑物

中软土

不利地段

2﹟建筑物

中硬土

有利地段

3﹟建筑物

5、基坑开挖支护设计与评价

5.1基坑概况

主要写明基坑的平面尺寸与开挖深度,基坑周边的环境与荷载情况

注意,当主体建筑物采用管桩时,等级提高一级。

5.2基坑支护

根据拟建建筑物周边情况,基坑周边的地层的力学性质与荷载大小,提出几种合理的支护方案进行比选(最好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几种方案),最后根据基坑的特点推荐最佳方案。

同时,给出基坑支护设计时岩土计算参数表5-1。

基坑支护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值表5-1

重度

抗剪强度

土工试验

(直剪)

(三轴)

用ps取值

用标贯取值

综合取值

c

φ

(kN/m3)

(°

5.3基坑排水与降水

5.3.1基坑突涌计算

若基坑底有承压水,则对基坑底进行抗突涌计算。

按公式

5.3.2基坑降水

根据计算结果,是否要设计井点降水井。

若只有上层滞水,则建议对地下水及地表水采用集水井明排等方式。

5.4基坑开挖施工注意事项

基坑开挖宜按信息法施工,加强对周边环境及基坑变形监测,利用监测结果指导基坑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6、

基础类型的选择与评价

6.1天然地基

由勘察资料及设计任务书可知:

拟建场地可采用天然地基;

以第②层含砾粉质粘土层,第③层漂卵石层做持力层,基础型式可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交叉条形基础等,局部超挖地段可用素混凝土找平,也可采用墩基,墩端阻力特征值取经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

(采用墩基时的注意事项详见施工注意事项7)。

具体拟建建(构)筑物基础选型建议表6-1。

拟建建筑物地基基础型式建议一览表表6-1

序号

设计地坪标高

m

层数

结构类型

埋深

(m)

所对应剖面

建议基础形式

建议持力层

1

俱乐部

27.00

3

框架

1.5

2-2’

4-4’

条形基础

6.2桩基

拟建筑物为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单柱荷载大,工程场地上部土层的承载力不能满足上部荷载要求,因此,采用桩基作为拟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