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04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圆管涵洞施工技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基坑开挖后,必须对基础地基承载力进行检测或进行处理。

基底要清理与整平,夯实至符合设计要求。

应按施工要求放出开挖控制桩,并用白石灰撒出开挖控制灰线。

3)、管座基础制作与浇筑

管座基础一般可考虑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基础。

砼浇筑前要精确计算出砼用量(应充分考虑砼的损耗),向拌合站提交涵洞所用砼的时间、强度等级、用量、浇筑部位等信息的用料单。

砼浇筑要按照设计图纸分段进行,采用节段浇筑法,每节段按要求预留沉降缝。

砼浇筑时,为避免发生离析现象,混凝土灌注自由倾落不得超过2米,本工地应使用混凝土泵车或吊车料斗投放。

一般混凝土基础分为两次浇筑:

管下基础厚度在20cm左右,管节安装后再浇筑管底以上的管座基础,基础混凝土为C20。

在管座基础浇筑之前,也可先填10cm左右的砂砾垫层,用以增加基础的均匀性。

为适应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管座基础应设置沉降缝。

混凝土浇注完成12小时后必须开始进行养护,现场采用洒水覆盖养护(桶装滴水法),应保证基础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期不得小于7天。

涵洞评定标准规定的检查项目自检合格后,向现场监理上报检验申请批复单,监理抽检合格后,对隐蔽工程进行拍照存档,并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注:

岩石地基也能够不做基础而仅在圆管下铺一层垫层混凝土,其厚度可在5cm左右。

4)、管节成品检验和质量标准

、基本要求

a)、所用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和掺和剂的质量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b)、混泥土应符合耐久(抗冻、抗渗、抗侵蚀)等设计要求;

c)、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外观鉴定

a)、蜂窝、麻面面积不得超过该面面积的1%,深度不得超过10mm,超过10mm的必须处理;

b)、混泥土表面平整;

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顺值度

矢度不大于0.2%管节长

内径(mm)

不小于设计值

长度

+5,-0

壁厚(mm)

正值不少于,-3

5)、管节安装

涵管一般采用预制件。

应待基础强度合格后方可进行管节安装。

管节安装应先在基础上标出涵管的中心线,并先安装进、出水口处的端部管节以控制涵管全长,然后逐节安装中部节管。

并保持整体轴线不出现偏位。

各相邻管节应保持不出现错口,安装时应用水平尺对接头处进行检查。

插口管安装时,其接口应平直,环形间隙应均匀,并应安装特制的胶圈或用沥青、麻絮等防水材料填塞;

平接管安装的接缝宽度宜为10-20mm,其接口表面应平整,并应采用有弹性的不透水材料填塞密实,不得采用加大接缝宽度的方法满足涵洞长度的要求,管节的接缝不得有间断、裂缝、空鼓和漏水等现象。

6)、接缝处理

为防止圆管接头漏水,应对接缝进行防水处理。

一般圆管涵采用平口接头,其接缝一般先用热沥青浸透过的麻絮填塞,然后用热沥青填充,最后用涂满热沥青的油毛毡裹两层。

7)、洞口砌筑

圆管涵的洞口铺砌和截水沟均为C20混凝土,在基地平面整平夯实后即可施工。

八字墙洞口为混凝土,施工方法为反开挖,圆管包厢施工完毕后,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严格按照八字墙的设计尺寸施工,每侧超挖50cm预留施工宽度。

施工顺序为:

八字墙基础及铺底→八字墙→帽台。

八字墙基础和洞口铺底一次施工,其施工方法按照涵洞基础控制,在八字墙和混泥土洞口用油毡隔开用作伸缩缝,基础顶部八字墙范围内拉毛或摆放生根石片。

八字墙为等断面宽度,施工采用钢模板两侧之后,端头采用钢模板封堵,钢管背肋支撑,间距为1m,钢管斜撑和拉线固定,混泥土分层浇筑,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斜面采用竹胶板封堵,防止混泥土流动,浇筑完成后拆掉竹胶板,采用木抹和钢抹收面压光。

为防止水流冲刷,应对进口沟床及出口沟槽进行铺砌加固,铺砌长度一般不小于1m,水流流速较大时咳延长铺砌或加深截水槽。

8)、涵背回填

涵背回填应从涵洞洞身两侧不小于2倍孔径范围内进行水平分层填筑(每层填筑厚度控制在25cm左右)、夯实(一般采用小型移动式强夯,靠近涵管位置采用人工夯实)。

填筑材料宜选用透水性好的砂砾或碎石。

严格按照广西交投下发的“三背”回填设计施工指南要求施工。

回填材料要求“三背”回填特别压实区材料应选择透水性好、易压实、固结完成快、压缩变形小的砂性土、砂砾土、碎石土等符合路基96区填料及采用级配碎石填料。

填筑范围的控制,涵顶至路面高度小于4米时,基础部分满槽回填级配碎石至基础顶面;

基础顶面至工作面宽度为3米(顺路线方向)部分按路基施工规范回填级配碎石;

3米宽工作面至涵顶部分回填60cm级配碎石,特别压实区采用96区填料至涵顶,分层压实回填,每层压实厚不大于15cm(不小于10cm),回填压实度不得小于96%,涵顶至路床顶按路基施工规范填筑(如图一)。

图一

涵顶至路面高度大于4米时,基础部分满槽回填级配碎石至基础顶面;

基础顶面至涵顶的特别压实区采用96区填料分层压实回填,每层压实厚不大于15cm(不小于10cm),回填压实度不得小于96%;

涵顶至路床顶按路基施工规范填筑(如图二)。

图二

回填必须做到和路基有效搭接,纵向交界处必须按规范要求开挖台阶。

填筑前在背身从基础顶面起按每15cm高度从下往上逐条划线并编号,以便施工时控制填土厚度和质检人员掌握被验层次及各项技术指标。

碾压时,可采用横向碾压法,以便使压路机尽量靠近台背进行碾压。

对于大型压路机不能靠近台背时,须采用以小型压路机为主,蛙式打夯机、手扶振动压路机、冲击夯为辅进行碾压,确保不留死角。

a)、由于本项目所处位置,雨量充沛、雨季时间较长,在基坑开挖及换填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天气状况,选择适宜时间进行开挖和换填作业。

开挖前,做好周边排水工作,如:

开挖周边环向截水沟,在原有沟渠上修筑的,要先改移原有沟渠后,再进行施工。

开挖和换填要连续作业,缩短工序施工时间,结构物基坑开挖和换填检验合格后,及时进行基础施工,基坑不得让雨水浸泡,如施工中遇到下雨时,要预留一定厚度土层不开挖,待雨停后,清除预留土层继续施工。

b)、基础和管座混凝土的施工,浇筑时间尽量避过每天的高温时段,采取一定措施,加快混凝土热量散发速度,防止出现温度裂缝。

如:

采用低水化热水泥、调整配合比、施工时采用冷水拌合等。

浇筑完毕后,注意及时覆盖洒水养护。

c)、对于基础等隐蔽工程部位施工,要做好自检、复检等工作,而且留取照片等音像资料。

d)、在施工防水前,要对墙身的对拉孔进行封堵,然后在进行防水施工,沉降缝采用沥青麻絮填塞,填塞要求密实。

填塞深度不小于5cm。

e)、涵洞台背回填必须做到沿路基横向双侧全幅对称填筑(含八字墙、一字墙洞口位置)。

f)、现场标准化施工要求,现场严格设置五牌一图,距离基坑2.0m处周围设置栏杆(双杆,下设扫地杆)及安全网围挡,防护高度1.2m,钢管涂刷警示条。

并挂设警示牌,见下图。

1)、涵洞基坑

a)、基坑开挖后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不小于设计承载力要求。

b)、基底标高检测其标高不超过设计标高。

c)、基坑检查项目及标准见下表;

基坑施工质量标准

轴线偏位(mm)

50

流水面高程(mm)

±

20

基底标高(mm)

垫层混凝土强度(MPa)

检查方法:

根据现场土质情况,咳采用直观或触探方法。

2)、涵洞管节

a)、涵管与管座紧密贴合,垫稳坐实;

b)、接缝填料嵌填密实,接缝表面平整,无间断、裂缝、空鼓现象;

c)、每节管底坡度均匀不得出现反坡,

管节质量标准

管座或垫层宽度、厚度

相邻管节底面错台(mm)

管径≤1m

3

管径>1m

5

3)、涵洞、涵台实测项目

涵洞实测项目单位:

mm

项次

检查项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权值

1

轴线偏位

明涵20,暗涵50

经纬仪,检查2处

2

2△

流水高程

水准仪。

尺量,检查洞口2处,拉线检查中间1-2处

涵洞铺砌厚度

+40.-10

尺量,检查3-5处

4

+100,-50

尺量,检查中心线

5△

孔径

6

净高

涵台实测项目

混凝土或砂浆强度(MPa)

按附录D或F检查

涵台断面尺寸(mm)

片石砌体

混凝土

15

竖直度或斜度(mm)

0.3%台高

吊垂线或经纬仪,测量2处

4△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测量3处

1)、蜂窝、麻面:

a)、混凝土拌制时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和有效拌和时间。

b)、混凝土的倾落高度不超过2m。

c)、分层适度捣固,避免离析发生。

d)、浇筑前模板表面清理干净,钢模必须涂刷脱模剂,拼缝严密。

e)、混凝土振捣时不漏振、不过振。

2)、大致积混凝土出现裂缝

a)、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b)、水泥宜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

c)、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级配,必要时掺用缓凝剂、减水剂 

d)、水泥水化热的掺合料。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的前提下,应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

e)、加强砼养护,需要时应监测砼内外部温度,并注意拆模时温差不宜大于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