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72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Word文档格式.docx

”、“小花是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等等。

有些句子在表示动词的后面,加了一些连带的成分,表示动词的对象。

如“爸爸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在这样的句子缩句中,只要先对一个复杂的单句进行结构分析,然后一层层的减去附加、修饰、限制的成分,最后就剩下了句子的骨干。

把它们连起来就成了较简单的句子。

2.2缩句就是把所有的附加成分都减去。

浓缩的就是精华。

我们认为,一个句子的缩减程度,要以不改变原来的句子意思为准。

如“一望无垠的大海里漂着一只白色的小舟。

”我们只要缩减成“大海里漂着小舟。

”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缩减成“海漂舟”。

又如“我的爸爸是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好人。

”若缩减为“爸爸是人。

”则让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3.我们对一些疑难病症怎么办

如上所述,对一些较简单的句子,我们只要遵循不改变原来的句子意思即可,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对于固定词语的处理。

一些固定词语,如“汪洋大海”、“自行车”、“人民解放军”等,在缩句的时候,要整个儿保留。

因为它们一旦拆解,其原来的意思将会受到影响。

又如一些结合比较紧密的词语,“小同学”“小牛”“大海”之类,也可以视为固定词语。

因为它们一旦拆解,其意义也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当然,在一些句子中,若缩减去“小”“大”等词,意思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可以做特殊处理的。

对于同位词组的处理。

所谓同位词组,即由两个部分重叠在一起,指示的是同一个事物,作同一个成分。

在作这样句子的处理时,只要保留能表示人或物的主要词语即可。

如“身穿整洁服装的工人叔叔一起去参加工厂的奠基大会。

”在此句里,缩为“工人参加大会。

”就可以,若缩为“工人叔叔参加大会”也行。

因为缩后的句子并不是很长。

但对于较长的同位词组如“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则要缩为“孔繁森”,因为不缩显得不简单。

对于时态助词的处理。

一些表示小、时态的词,如“着”、“了”、“下去”等,要予以保留。

因为它们附在动词的后面,表示时态。

如“叔叔在今年夏天到了北京”若缩为“叔叔到北京”,其意思就和原来的有差别。

对于连动词组的处理。

连动词组是指两个动词直接连用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有修饰、限制的主次之分。

只是在动作上的先后而已。

如“走上去握手”,都表示干什么,应予以保留。

对于“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处理。

“把字句”和“被字句”都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句型。

“把字句”的作用是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面,以加强动作的结果。

而“被字句”的作用是以“被……”为状语,用“被”引进主动者,同时指明主语是被动者。

所以,在缩句的过程中,“把……”“和被……”都成了句子的主干,都要予以保留。

对于兼语词组的处理。

兼语词组指的是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连在一起,动宾词组的宾语兼作主谓词组的主语。

如“让我走”等。

在“妈妈托在城里的叔叔给我捎来了一件毛衣。

”此句子只能缩为“妈妈托叔叔给我捎来了毛衣。

对于后补词组的处理。

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

后一个部分补充说明前一个成分。

如“干的好”“听得不清楚”等。

在对于此类的句子缩减中,应加以保留,否则意思会觉得别扭。

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如“我笑得流下了眼泪。

”后面的“流下了眼泪”是对“笑”的补充说明,可以减去。

其意思会更加的简洁。

其实,在具体的缩句中,针对不同的句子,我们要做不同的处理,但应保持和原来的句子意思基本不变。

浓缩的不一定就是精华。

缩句练习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6、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7、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8、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9、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0、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11、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12、小鸟在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13、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14、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15、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16、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8、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19、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

20、其实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标准答案

1、刺猬缩成一团。

2、桑娜补帆。

3、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长城。

4、工程是奇迹。

5、小兔跑来跑去。

6、老人见到天安门。

7、脸上露出笑容。

8、学生做广播体操。

9、沙地上种着西瓜。

10、鸟做窝。

11、小螃蟹挥舞着钳子。

12、小鸟发出鸣叫。

13、雪花飘落。

14、民工撒下盐巴。

15、气球飘向天空16、这是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柳丝。

18、孙平挡住了球。

19、脚落在松针上。

20、万里长城是象征。

一、下列句子的缩句各有两种,请你选择正确的一句,在()中划“√”。

1.英勇的红军粉碎了敌人几次的进攻。

(1)红军粉碎了几次进攻。

()

(2)红军粉碎了进攻。

(√)

2.我的妹妹高兴地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

(1)妹妹穿上了衣服。

(√)

(2)我穿上了衣服。

()

3.银色的飞机在天空中飞翔。

(1)飞机在天空中飞翔。

()

(2)飞机飞翔。

二、判断下列缩句是否正确,不正确的修改。

1.我的弟弟是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弟弟是实验小学学生。

(×

)修改:

弟弟是学生。

2.小鸟在树上自由自在地叫着。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叫着。

3.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

松鼠总是向上翘着。

)尾巴翘着。

三、下列10个句子,请你快速缩句.

1.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修改:

雷锋是战士。

2.我们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看录相。

我们看录相。

3.爸爸的书架上放着各种各样的书。

书架上放着书。

4.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杨梅树吮吸着甘露。

5.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

黄继光注视着火力点。

6.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变成了鲜花的海洋。

广场变成了海洋。

7.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它注视着水面。

8.蓝色的天上飘着一片片白云。

天上飘着云。

9.北京的西山是著名的风景区。

西山是风景区。

10.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孔繁森是榜样。

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

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

”“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

“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

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

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

“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

定语对中心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

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

例:

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

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

问:

什么耸立:

江郎山耸立。

耸立在哪里:

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是句子的主杆。

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

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

“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我认为缩句的原则是:

留下主、谓、宾的中心词,去掉定、状、补,兼及句子基本意思不变和完整性。

1、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

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这个句子的处理,实际上是遇到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的问题。

复指短语是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

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缩句时一般可保留表示某某人或某某事物主要词语;

如果复指短语本身很短,也可以将整个儿复指短语保留在主干中。

本句可以缩成:

解放军叔叔练习射击。

也可以缩成:

解放军练习射击。

不能缩成:

叔叔练习射击。

(因为主要词语是"

解放军"

2、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

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在辽阔在草原上”是补语,故缩为:

骏马奔驰。

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蓝蓝的天空中。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的问题。

因为"

在天空中"

是补语,根据缩句精神,故因去掉。

应当是:

圆月挂。

(这一类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补语留下来,比如“一串串快要成熟的葡萄像珍珠似的挂满了藤架。

”缩为“葡萄挂满了藤架。

”为了句子的完整性留下补语"

满"

但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应当保留。

3、去掉状语,原句意思改变了怎么办

孩子在横木上差点跌到甲板上。

有人认为,"

差点儿"

是限制"

跌"

的,说明孩子还没有掉下来,缩成"

孩子跌到甲板上"

句子的原来意思就改变了。

不应当删去。

我认为"

是状语,故应当缩为:

孩子跌掉甲板上。

4、"

着、了、过"

如何处理例:

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大苹果。

"

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应当缩为:

他吃着苹果。

5、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

例句主语是"

广场上"

,而不是"

灯"

,所以应当为:

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此句,如改为: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广场上”为状语,应缩为:

灯照耀建筑。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

夏天"

是"

状语"

,故删去。

原句主语是"

老人们"

,说"

爱好干什么,故谓语是“爱好”,"

爱好钓鱼"

不等于"

钓鱼"

,"

到树阴下"

和"

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

故答案应当为:

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

应当分别缩掉两个分句。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

鸬鹚站,像士兵等待命令。

7、连动句的缩句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炉旁补一张破帆。

这是个连动句,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都保留在主干中,宾语必须或宾语中心语也必须保留在主干中。

这句中"

在火炉旁"

坐"

的补语,照例应当去掉,但如果缩掉主干就不成句,故应做保留。

(我认为这类句子不应当成为学生练习内容。

)此句缩成:

桑娜坐在火炉旁补帆。

另外,句子中的“着、了、过”不能省略

把“的”前面的去掉,也就是形容词。

数量词也去掉。

“谁”怎么样“谁”在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这三句是最简单的缩句方法

举例说明:

第一组: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

缩句:

A:

灯照耀着建筑。

B:

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

分析:

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

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

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

B句是正确的。

第二组: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老人们钓鱼。

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

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

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

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鸬鹚站在船舷上。

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

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

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

第四组:

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海棠树开花。

海棠树开满了花。

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

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

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

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

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

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

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

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柳树上挂冰条儿。

D:

柳树挂冰条儿。

E:

树挂冰条。

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

B句,改换了主语;

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

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

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

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鲸是鱼类。

鲸不是鱼类。

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

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

A句不妥,B句正确。

句子结构

名称: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

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

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

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

定语:

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

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小句子(分句)要组成一个大句子(复句),就要根据它们相互关联的意思,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

这样,才能组成一个表达一定意思的复句。

各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

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

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

1.连词。

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

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

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2.副词。

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

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

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关联词语是在复句中才能确认的,离开复句,就无所谓关联词语了。

关联句分为8种类型:

1并列关系:

概念:

各分句间所表示的意思、事件或动作是并列平行关系,有的分句分别说明描述几种情况,有的分句表示相对相反或同时发生的几种情况。

……又……又……

……一边……一边……例:

弟弟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例:

李老师既会拉小提琴,又会吹笛子。

……也……例:

爸爸不抽烟,也很少喝酒。

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又,也,又,还,同时。

不是……而是、是……不是……。

2承接关系概念:

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一……就(便)……例:

我一做好功课,便到球场踢球。

……首先……然后……

……便……

……於是……

……才……例:

哥哥拟好作文大纲,才打草稿。

……接著……

3递进关系:

 概念: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分句在意思上比前一分句更近一层。

……不但……而且……例:

地球上不但有氧气,而且还有氮气。

……不仅……还……例:

博尔特不仅夺得了金牌,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更),而且,并且,况且,何况,尤其,甚至。

尚且……何况(更不用说),别说(慢说、不要说)……连(就是)。

4选择关系:

分句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是要从中选择一项。

……不是……就是……例:

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宁可……也不……例:

我宁可给老师责罚,也不说谎,隐瞒真相。

……还是……例:

饭前吃水果好,还是饭后吃水果好?

……与其……不如……例:

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

是……还是,或者(或、或是)……或者(或、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就是)……要么(要就是)。

5转折关系:

后一句分句(正句)表述的意思同前一分句(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尽管……可是……例:

尽管天气严寒,可是伯父仍到海滩游泳。

虽然……但是……例:

道德虽然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却却很难。

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却……例:

妈妈爱静,爸爸却爱动,两人性格截然不同。

……然而……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但是(但)然

而,可是(可),却。

不过,只是,倒。

6假设关系: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1)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就(那么、那、便)。

如果引出的假设与正句结果一致。

如果……就……例: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举行升旗仪式。

假使……便……例:

即使成绩再好,你也不能自满呀﹗

要是……那麼……例:

要是你不听爸爸的劝告,那麼定会闯祸。

(2)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还是、仍然、还)。

即使引出的结果与正句结果不一致。

如果明天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