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572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9.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培训材料.pptx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宣贯培训材料,01,编制背景与编制过程,CONTENT,02,编制原则与章节安排,04,03指南特点,重点内容,编制背景与编制过程,PARTONE,1.1编制背景国家及地方政策,从2014年至今,居家适老化改造一直是国家相关养老政策的一大重点。

尤其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导下,居住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受到了更多关注。

2019年,民政部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2020年底前,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鼓励地方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所有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给予最急需的适老化改造”。

2019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

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2017年,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强调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201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现有住房的适老化改造将是未来老龄产业的增长亮点”。

1.1编制背景国家及地方政策,北京老旧小区较多,为了更好落实居家养老,不断探索并鼓励既有住宅及社区的适老化改造。

家庭养老床位及居家康复护理的实现均需要环境支持。

2020年北京市老龄健康工作要点中提出“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居家康复护理等服务”。

2020年,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推进居家社区适老化建设”等。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中指出“老年人家庭进行设施无障碍改造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指导。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本市正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体现出规模大、增速快、不均衡等突出特点。

”,提出“根据老年人特点和需求,对新建和老旧小区布局结构、住宅建筑、生活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进行适老化设计和改造。

”等发展任务。

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京政办发【2018】6号)中将小区公共区域的“绿化、公共照明、信报箱、无障碍设施、适老性改造”作为必须改造整治的内容。

1.1编制背景相关数据,我国老年人占比逐渐增大,尤其是高龄老年人数逐渐增多。

对于居住于既有住宅的老年人来说,存在诸多不方便使用的地方与不安全隐患。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4063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8.3%。

但我国老年居住环境建设滞后,58.7%的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的问题。

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出,2016年北京市有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其中半数为“空巢老人”,10%是独自居住,缺少家庭照护。

1.1编制背景相关数据,如何营造安全、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减少老年人在家中的安全隐患,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程度,需要提高适老化改造设计实施的规范性。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发生明显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性加重,需要依赖他人和设施的辅助。

依据十二五期间对全国老年人在居家养老实态的调查,老年人在宅伤害率高达60%,其中摔伤、烫伤比例最高。

编制原则与章节安排,PARTTWO,2.1编制原则,注重与相关规范、标准的协调作用。

本指南需要特别注意无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标准的协调,明确本指南的实施侧重点,同时考虑本指南中性能化指标条文与配方式技术措施条文的比例。

注重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本指南需要依据调研反馈意见与建筑环境现状,适度确定标准,提出多项改造技术方案,并考虑改造技术的经济性,促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落实与推广。

兼顾先进的改造理念。

本指南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居住需求的变化,加强与智能化相结合。

本指南需要结合“减少现场工作量”的改造理念,提出易推广、易操作的替代性技术措施。

充分论证。

本指南需要进行广泛调研和专项论证,加强对重要指标的检测与实验。

2.2章节安排,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公共空间一般规定出入口门厅候梯厅电梯公用走廊楼梯间其它,本指南主要分为6章,主要从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及套内空间、公共空间、室外公共部分6大方面对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进行规定,将家庭自行实施的改造和公共部位集中实施的改造的技术内容清晰界定,便于不同实施主体参照使用。

套内空间一般规定入户过渡空间起居室(厅)卧室卫生间厨房阳台其它,室外公共部分加装电梯道路绿地及活动场地停车场和车库,指南特点,PARTTHREE,本指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密切结合北京市政策、注重技术措施的适度可操作、注重与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对比三大方面。

3.1密切结合北京市政策,指南编制期间,深入分析了北京市相关政策,涉及居家养老、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如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京政办发20186号、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关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3.2注重技术措施的适度可操作,本指南是在一系列调查、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的。

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环境及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实验研究,改造技术适度且具有针对性。

本指南与现行的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等规范与标准相协调,避免产生矛盾。

本指南借鉴国内外先进设计案例及改造经验,保证可操作性。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住宅部品术语GBT22633-2008既有住宅建筑功能改造技术规范JGJ/T390-2016北京市居住区无障碍设计规程DB11/T1222-2015北京市住宅全装修设计标准DB11/T1197-2015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B11/381-2006,住宅电梯改造技术要求DB11/T096-1998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指导性图集,香港住宅通用设计指南台湾建筑技术规则第16章老人住宅、老人住宅基本设施及设备规划设,计规范、老人住宅综合管理要点,日本老人福祉法、高龄者居住安定确保法,美国建筑无障碍条例、康复法公平住宅法英国轮椅住宅标准、汉密尔顿无障碍设计指导纲要,本指南吸收了部分国际先进养老理念,对照并梳理了相关技术资料和数据,可以保证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满足社会需求。

3.3注重与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对比,第一,老年人残疾人,适老无障碍:

本指南在“4套内空间”中,以改善居家养老环境为目的,注重提高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改造时注重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点、空间使用特点,提出设计策略。

第二,老年人与其他人群共同使用的区域:

本指南在“5公共空间”及“6室外公共部分”中,参考了无障碍设计规范,注意与其协调,强调通用性。

坐轮椅的青年上肢及视力正常可独立操作,乘坐轮椅的老年人体力衰弱,视听感知衰退不可独立操作,使用拐杖的老年人体力衰弱,视听感知衰退可依靠辅具操作,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发现“适老与无障碍的关系”是一大焦点问题。

因此,编制组对本指南与无障碍设计的异同进行了着重论证。

3.3注重与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对比,编制组对标相关规范指标,并在调研老年人生理与行为特征、既有住宅的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依托中国院适老建筑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形成行为模拟数据、适用于既有住宅改造的数据与设计指标,并论证了与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相关的技术措施。

在轮椅使用空间实验、适老卧室实验、厨房卫生间适老性实验、适老住宅开关插座高度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拐杖与助行架使用空间实验、腰部活动受限者的卧床行为实验、下肢行动不便者人体动作空间最大作业面分析实验、适老性收纳用抽屉类家具使用实验等。

既有住宅空间改造时,常常难以满足直径为1500mm的轮椅回转空间,实验发现居家环境中,90与180转向更加常见,1200mmX1600mm的空间即可满足,且长方形的空间便于家具布置。

3.3注重与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对比,重点内容,PARTFOUR,4.1适用范围,涉及章节:

1总则本指南适用于北京市城镇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指导老年人所居住的既有住宅套内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

指导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及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

指导既有居住区室外道路、绿地等相关空间及设施的适老化改造设计。

套内空间,公共空间,室外空间,4.2关于结构、疏散和日照问题,通过调研与征求意见发现,设计师与居民对楼体结构安全、是否影响逃生、是否影响屋内采光等技术问题十分关心,尤其面对目前的焦点社会问题“加装电梯”时,上述问题更加突出。

涉及章节:

3基本规定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应保证建筑结构安全。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应保证住宅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应合理组织交通流线,不降低原有疏散标准。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不应降低原有日照标准。

4.3关于高差,老年人腿部机能与平衡能力退化,在高差处,易因抬腿困难而难以通行,甚至易被高差绊倒而引起摔伤。

因此,本指南将住宅室内外的高差处理作为一大重点,包括消除高差、高差提示、扶手辅助通过等高差的改造措施。

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关于套内空间一般规定(4.1)4.1.4宜消除套内空间中的高差。

当无法消除时,高差不宜大于15mm,或可设置斜坡过渡。

4.3关于高差,当高差无法消除时,可按照下列建议改造。

1可根据管道布置,局部消除高差,形成无高差通行及活动空间,并相应调整部品,以便于乘坐轮椅的老年人使用。

2宜设置颜色反差,宜在高差正上方200mm300mm处设置局部照明,以便于提高高差可视度。

3宜根据老年人出入卫生间的撑扶需要,在门内外安装扶手,以辅助老年人顺利通过。

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关于套内空间卫生间(4.5)4.5.5宜消除卫生间内及出入口处的高差。

高差处扶手,高差处照明,局部消除高差改造后,局部消除高差改造前,4.3关于高差,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关于楼栋公共空间、建筑出入口5.2.2-3当坡口与地面有高差时,高差不应大于5mm。

5.2.3-3当出入口平台与周围地面高差小于150mm时,宜设置坡道相连。

5.2.3-4台阶上行及下行的第一阶宜在颜色或材质上与其他阶有明显区别,或设置提示色带。

4.3关于高差,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关于室外公共部分6.2.2-1应在既有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出入口等有高差处增设缘石坡道。

6.2.2-2既有居住区级道路设有人行横道,且人行横道两端有高差时,应增设缘石坡道。

6.2.2-5宜消除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有高差。

当高差无法消除时,高差不应大于5mm,以满足老年人便捷通行的需求。

4.4关于卫生间,“上厕所、梳洗、洗澡”是评定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三项。

经调研发现,老年人对独立使用卫生间的意愿十分强烈,但卫生间是老年人发生居家意外伤害的高风险空间,是适老化改造的一大重点!

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4.5卫生间4.5.1对卫生间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时,应考虑老年人如厕、盥洗、沐浴、护理、通行等行为的空间需求。

4.4关于卫生间,两件型卫生间:

空间特点:

卫生间内设置有洗面池、坐便器。

针对性改造建议:

可采用小尺度洗面池,以节约空间,并增设淋浴与折叠式浴凳。

增设淋浴时,应合理组织地面排水,可设置排水沟篦子,以保证水流不外溢。

改造后,改造前,改造前改造后,经广泛调研发现,常见卫生间形式有一件型、两件型、三件型。

针对一件型、两件型卫生间,需完善功能;针对三件型卫生间,需改造出轮椅使用空间及护理/辅助空间。

具体空间布局改造建议见4.5.2。

一件型卫生间空间特点:

卫生间内仅设置便器。

针对性改造建议:

可采用小尺度洗面池,以便于老年人如厕后使用。

4.4关于卫生间,空间特点,针对性改造建议,改造案例分析改造前改造后,洗面池、坐便器与淋浴集中设置。

1宜预留通行净宽不小于900mm的L型空间,以保证轮椅90转向。

2若卫生间内满足1200mm1600mm轮椅转向空间,卫生间门的净宽不宜小于800mm若不满足时,卫生间门净宽不宜小于,900mm以借用门口空间完成轮椅转向。

洗面池、坐便器与淋浴并排设置。

(同等面积下最不利排布工况),可借用门口空间进行轮椅转向,卫生间门净宽不小于1000mm。

满足盥洗区与如厕淋浴区独立设置。

宜保证如厕淋浴区的护理空间和轮椅停放空间。

三件型卫生间,4.5关于照明,老年人视觉感知能力下降,在居家环境中获取信息存在一定障碍,甚至易因照明不合理而发生危险。

改善照明成本低、工程量小,可有效改善或解决问题。

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套内空间入户过渡空间缺乏照明而寻找物品困难、识别鞋子与地毯边缘等地面障碍困难、忘记关灯等应在开门侧设置照明总开关或全屋智能开关,以便于老年人离家时一键关闭照明或空调等用电设备。

除设置一般照明外,宜在鞋柜台面及底部、储物柜内部、穿衣镜、锁孔等部位设置局部照明,以适应老年人视力衰退的生理特点,辅助老年人顺畅完成相关动作。

4.5关于照明,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套内空间起居室(厅)、卧室缺乏不同行为需求下的照明、缺乏照明控制、眩光等4.3.7除设置一般照明外,宜根据老年人阅读、看电视、聚会等不同行为模式下的光环境需求设置局部照明。

以高度750mm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一般活动的照度不宜小于150lux,书写与阅读照度不宜小于300lux。

4.4.9除设置一般照明外,应根据老年人床头阅读、起夜等不同行为模式下的光环境需求设置局部照明。

以高度750mm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一般活动的照度不宜小于100lux,床头与阅读的照度不宜小于200lux。

照明开关宜保证多点控制,其中一处靠近床头,以便于老年人卧姿操作。

4.5关于照明,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套内空间卫生间因背光而视物不清、起夜时不易找到开关、因灯光突然开启而眩晕等4.5.16除设置一般照明外,应设置镜前灯、夜灯等局部照明。

卫生间照明灯具应防雾防水,宜具备智能感应与延时功能。

以高度750mm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一般活动的照度不宜小于150lux。

洗面台以台面为参考平面,照度不宜小于200lux。

照明开关宜保证多点控制。

4.5关于照明,灯光宜选用柔和漫射的光源,以满足老年人视觉需求。

5.3.3宜在门厅设置智能感应与延时照明,以适应老年人明暗适应时间较长的生理特点。

5.7.4应在楼梯梯段设置脚灯,以保证充足的照明,以避免由于光线昏暗而发生安全事故。

5.8.3-4信报箱宜借用公共照明,可在开锁位置、箱体内部或周边设置局部照明。

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公共空间5.2.6应在出入口处设置安全提示及灯光照明。

需要看清出入口处的台,阶、门槛、门把手等。

老年人瞳孔收缩能力下降,使其对光线变化的适应力变弱,尤其是从明到暗的延迟适应。

老年人视网膜上视神经纤维与视觉细胞的数量减少,感光能力下降,使其在昏暗空间中不易视物。

4.5关于照明,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室外公共部分加装电梯后空间改变,由于阴影看不清室外台阶、眩光严重等6.1.5-3针对加装电梯后被遮挡的公共空间,应增加照明,以保证通行及活动时的视物需求。

6.2.1-2应在既有居住区道路的坡道、拐角及台阶处设置照明设施。

照明设施可采用嵌入式地脚灯、草坪灯、庭院灯等形式。

灯光宜选用柔和漫射的光源。

道路照明设施应采用节能控制。

4.6关于适老部品,规尺度的部品带来的通行障碍,可利用小尺度部品进行改善斗,式如鞋翻柜、宽度较窄的洗手盆。

表4.2.2、表4.5.2,宽度25cm的洗手盆,既有住宅的改造必然受到空间结构、改造时长、经济预算等因素的影响,使用恰当的适老部品可以减少现场工作量、提高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也便于老年人接受。

因此,本指南从适老部品的角度进行了改造规定。

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减少现场工作量当受空间限制而难以满足使用需求的空间,为避免改变墙体位置,避免使用常,翻斗式鞋柜,4.6关于适老部品,类型,空间特点针对性改造建议,入户过渡空间是卧交室、卫生间、厨房通或起居室(厅)等枢空间的交通枢纽。

纽易因在此设置家具型或堆放物品而产生通行障碍。

可结合建筑结构的安全要求及相邻空间的使用需求,调整门洞位置,整合零碎空间,设置换鞋、置物空间,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通过型,入户过渡空间主要用作通行,放置正常尺度的部品后,通行净宽不足。

可在通行净宽不小于900mm的基础上,设置折叠式坐凳、翻斗式鞋柜等小尺度部品,并设置扶手,以节约空间,保证老年人使用安全。

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减少现场工作量表4.2.2摘录(入户过渡空间)表4.5.2摘录(卫生间),类型,空间特点针对性改造建议,一件型,卫生间内仅设置便器。

可采用小尺度洗面池,以便于老年人如厕后使用。

两卫生间内设件置有洗面池型座便器。

(1)可采用小尺度洗面池,以节约空间,并增设淋浴与折叠式浴凳。

(2)增设淋浴时,应合理组织地面排水,可设置排水沟篦子,以保证水流不外溢。

4.6关于适老部品,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减少现场工作量当结构或管道限制而难以改造时,可利用部品满足使用需求。

4.5.8宜将蹲便器更换为坐便器,且坐便器高度不宜小于450mm。

当无法满足时,可设置坐便椅、移动马桶等。

折叠式坐便椅二,折叠式坐便椅一,移动马桶,4.6关于适老部品,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安全性与便捷性:

涉及部品安装、不同功能空间的部品选用等4.1.3安装部品时,应结合墙体性质及部品所承荷载,选择安全牢固的部品安装方式。

4.4.5卧室的储藏空间应便于老年人取放,同时考虑乘坐轮椅的老年人的操作高度,储物隔板可采用拉杆式或电动式,以避免老年人因活动不便而在取放物品时发生安全事故。

厨房操作台应考虑老年人站姿操作、坐姿操作及与其它人员共用等情况。

针对站姿操作的老年人,厨房吊柜下沿向上600mm高的范围内,柜体厚度宜为200mm-250mm,以避免碰头危险。

4.7关于智能化与电气基础设施,互联网与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必将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因此,既有住宅改造需要具备一定前瞻性,需要从住宅内部及社区两个层面,为老年人在家使用智能设备提供环境支持与产品建议,避免二次改造。

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套内空间智能设备4.2.7-4宜采用指纹智能门锁,以避免户门误关后老年人无法进入。

4.2.7-5宜设置关门提醒器,以提醒老年人离家时的注意事项。

4.4.7可设置智能睡眠监测设备,以便于多维度采集睡眠信息,实时监测心率、呼吸率、翻身、离床等数据,当监测到异常数据时发出报警通知。

4.8.1-3可采用免改线型多控智能无线开关,以便于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活习惯进行布置。

施预留安装点位,以促进老年人居家智能化发展。

4.7关于智能化与电气基础设施,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套内空间接口与点位4.8.1-5应设置紧急入侵报警装置,并预留与小区安全管理系统的联网接口。

4.8.1-6紧急呼救装置应与住宅区服务中心或物业管理中心相联通,以便于老年人紧急呼救时得到及时应答与援助。

4.8.1-7宜为红外人体探测、险情处理、跌倒报警、实时监控、漏水监测等智能设施预留安装点位,以促进老年人居家智能化发展。

4.7关于智能化与电气基础设施,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公共空间5.8.3-3可采用智能信报箱。

若使用密码型智能信报箱,应采用清晰易识别的大面板。

室外公共部分6.4.3停车位附近宜设置视频监控系统,以便于老年人发生突发情况时可及时呼救。

4.7关于智能化与电气基础设施,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公共空间5.8.1既有住宅公共空间电气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进行光纤入户,以满足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需求。

2应更换电线电缆,适当增大户用电容量,以避免电气火灾,满足老年人使用大功率用电器时的用电负荷。

4.7关于智能化与电气基础设施,涉及章节:

4套内空间;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室外公共部分6.1.4-7室外电气管网的改造宜满足供电部门对电梯电源供电及计量管理的要求,同时宜预留电梯内智能化信号传输的管路条件,以便于老年人发生意外时及时通过通信设备向外界求助。

6.4.4宜在室内停车场设置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以保证老年人携带的各种智能化信息设备及时发出信息。

4.8关于加装电梯,表6.1.2-1,加装电梯选型表,改造楼梯,前单电梯停位置元入靠方式口方式,选型,改造后电梯、楼梯加电梯,、单元入口位置关系,楼梯间紧靠外墙,类型一,三者相连,类型二,休息平台停靠北入口平层停靠,类型三,筑出入口、首层和标准层的公共交通核。

2.加装电梯宜根据电梯、楼梯、单元入口三者位置关系选择不同的入户方式(表6.1.2-1、表6.1.2-2)。

表中未列出的类型可参考常见类型的改造方式,结合个体情况单独设计,并获得审批部门的认可。

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上下楼梯,尤其是携带重物上下楼梯,对其无疑是一大难题。

无电梯的住宅严重限制了老年人的出行,因此编制组将加装电梯作为的重点内容之一,综合建筑消防、疏散、日照、结构等影响因素,从“怎样加、加什么样的、加电梯后的空间改造”三方面考虑,开展了一系列调研与技术论证。

涉及章节:

5公共空间;6室外公共部分1.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改造的设计范围应包括建,改造前首层,改造后首层,改造后标准层,4.8关于加装电梯,从既有住宅单元出入口方向及与消防道路的关系、楼梯间的形式及位置、单元平面形式等方面,就加装电梯的位置、电梯厅的位置及形式、入户形式等方面提出技术方案,具体见表6.1.2-2。

类型一1住宅单元入口为北入口,入口处距离小区内消防道路距离较近,开敞楼梯间位于北侧且带采光窗。

2住宅单元为一梯两户及一梯多户的单元类型。

宜将电梯厅与电梯横向布置,设置于楼梯休息平台处,下电梯后需步行半层楼梯再入户,电梯厅同时兼做单元入口门厅,单元门开启方向根据各楼距离,消防道路的远近不同确定。

改造前首层,改造后首层,改造后标准层,4.8关于加装电梯,类型二1住宅单元入口为北入口,入口处距离小区内消防道路距离较远,开敞楼梯间位于北侧且带采光窗。

2住宅单元为一梯两户及一梯多户的单元类型。

宜将电梯厅与电梯纵向布置,设置于楼梯休息平台处,下电梯后需步行半层楼梯再入户,电梯厅同时兼做单元入口门厅,单元门开启方向垂直于电梯门。

改造前首层,改造后首层,改造后标准层,4.8关于加装电梯,类型三1住宅单元入口为北入口,入口处距离小区内消防道路距离较远,开敞楼梯间位于北侧且带采光窗。

2住宅单元为一梯两户及一梯多户的单元类型。

宜将电梯厅与电梯纵向布置,通过新,建平台,下电梯后可平层入户,电梯厅同时兼做单元入口门厅,单元门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