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7365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

  1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B)

  A.孝B.仁C.义D.礼

  18.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C)

  A.《论语》B.《孟子》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

  19.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B)

  A.木结构B.左右对称C.讲究装饰D.廊柱结构

  20.“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B)

  A.《书》B.《乐》C.《礼》D.《易》

  21.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B)

  A.汉藏语系B.蒙古语系C.阿尔泰语系D.南岛语系

  22.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B)

  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

  2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

  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

  2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B)

  A.1482年B.1582年C.1682年D.1782年

  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B)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AE)

  A.江汉平原B.成都平原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E.长江三角洲平原

  27.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AB)

  A.永济渠B.通济渠C.广济河D.惠民河E.金水河

  28.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BCE)

  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CDE)

  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莫以历史时期、某一公斤(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32.九流十家---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33.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个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34.家天下—所谓家天下,使之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带兴与衰亡,从秦始皇开始,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庭子孙世代传袭皇位,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是宗法观念队国家政治影响的表现之一。

  35.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意为两层,一是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法典,二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答:

(1)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民的交流,

(2)东北有泰沂山地山地,有利于人民的文化创造,(3)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展,(4)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最为稠密。

  37.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1.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2.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3.其之所以的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

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力。

  38.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1.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

2.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交通行旅行也的习俗传承。

39.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1.“天人合一”,起源于西周,这是天人关系的一种全面的观点,2.“天人交胜”,由唐代刘禹锡提出。

3.“天人之分”,有战国笱子在《天伦》中提出。

40.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

对汉字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命运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从古到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

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多维思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之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2.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

“诗三百”的影响,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

3.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42.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作用:

1.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科学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1.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1)岭南籼稻自然生长,四级不缺;

  

(2)岭南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之必要;

  (3)与上述两点相反的长江中下游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从而形成了中国稻作农业。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

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部分。

  

(2)民力大发展。

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3.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

宋仁宗时期(公元11世纪中叶),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

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术传人日本;

14—15世纪,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术并行欧洲。

  4.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5.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1)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2)特别注重语言的传达效果3)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和分寸4)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与华美这一矛盾。

  6.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

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负面影响: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7.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儒家学者对“义”进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

“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

孔、孟、荀、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

  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8.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1)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们的交流。

(2)东部有秦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

3)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展。

4)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最为稠密。

  9.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1)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2)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

3)其之所以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着先进的文化。

因此,武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10.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1)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

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11.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1)“天人合一”,起源于西周,这是天人关系的一种全面的观点。

2)“天人交胜”,由唐代刘禹锡提出。

3)“天人之分”,由战国荀子在《天论》中提出。

  12.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

对汉字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命运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

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多维思考。

  13.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

3)经学与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实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14.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作用:

(1)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15.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

(1)是土地开垦;

(2)是水利的兴修;

(3)是运河的开凿。

  16.简述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主要包括:

1)民本思想。

足食,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

2)节约粮食。

节约粮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

3)人格教育。

中国人利用饮食的机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把饮食观与人才观联系起来。

4)食疗。

把饮食与养生之道联系起来,强调节制饮食、选择食物与食法。

  17.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1)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2)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

3)是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18.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1)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19.简述汉语的特点。

(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语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2)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虚词和词序表示词语词的语法关系。

3)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看,汉语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20.发扬传统文化与引进、借鉴西方文化是矛盾的吗?

试分析说明。

不矛盾。

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吸收外来文化事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外来文化必将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

本体文化对外来的吸收是由所选择的。

 21.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古代在这方面的主要失误:

1)土地的过当开垦、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

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22.简述指南针发明、运用及传播的历史。

(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现象,制成最初的指南针一司南。

2)北宋末年(公元12世纪初),指南针被用于航海贸易。

3)南宋时,阿拉伯人从中国商人那里学会了实用指南针,后来阿拉伯人有哦将指南针技术传入欧洲。

  23.简述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

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个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4.何谓“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代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

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

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论理纲常,为封建政治教化服务;

评价文章好坏的主要标准时是其内容的闲与不贤,而不仅仅是文辞漂亮。

  25.简述汉字、汉语在境外的传播。

(1)在公元前或公元1世纪,汉字逐渐向外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南至越南,冬至日本。

  

(2)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26.试述秦汉时期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

(1)经略南方。

秦汉帝国不同以往的气魄首先表现现在疆土的开辟和对匈奴旷日持久的边防战争。

两汉时期,中原同华南、华南、西南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2)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

与匈奴贵族长期战争,“丝绸之路”的打通。

3)边地民族边疆,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对异族采取打击和安抚两种手段。

这种同步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双方人群没有一个胜利者,而胜利者文化自身。

  27.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1)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显著特点。

2)在这些人文思想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意等级。

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

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

如故宫。

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

  28.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

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仍然以汴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

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

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宋代首都开封(古称东京汴梁)、扬州等.扬州城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元朝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这时的大运河基本是南北方向。

沿着运河有通州、河西务、临清、济宁、淮安、高邮等一系列新的城市的繁荣。

  29.简述上古文化区域及其形成的原因。

根据《史记》记载,当时司马迁将“天下”分为四大区,具体有:

  

(1)“山西”(即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植五谷,有“先王”之遗风。

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大量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

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土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量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

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4)江南地区。

  古代文化区域形成的原因包括:

1)自然环境。

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0.简述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有着重大的区别:

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

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

从而维持了士

  族的政治特权。

  31.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对语言文字教育一向是重视的。

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语文教育在各种因素的作用卜.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

1)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2)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3)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32.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有以下特点:

  第一,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2-.次与第一次不同,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

  第三,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第四,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33.论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文化意义。

中国的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是四大发明。

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

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

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

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34.论孔子和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视为其三基德或在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在《孟子?

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

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教’,等;

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A.般若学B.涅盘学

  C.禅宗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B.地缘

  C.亲亲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什伍里甲制度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A.《刑书》B.《法经》

  C.《秦律》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A.整体思维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B.葛洪

  C.释迦牟尼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三纲B.五常

  C.五伦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24个B.25个

  C.26个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炎帝B.黄帝

  C.仓颉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