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7417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Word文件下载.docx

本题的基础性质,决定了完成此类题目必须严谨细心,杜绝任何形式的差错发生。

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必须逐句过关,错字、漏字、添字都不能出现。

对于一些重要的名言佳句,不仅要会背,还要能够理解、运用。

答题完成后再仔细地复核一遍,以免丢分。

2.

(1)寒光照铁衣

(2)曲径通幽处(3)草色遥看近却无(4)谁家新燕啄春泥(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如画的沿河风光带令各地游客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B.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空中楼阁,是从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中升华的全新概念。

  C."

嫦娥二号"

的成功发射,朝着人们梦寐以求的登月理想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D.集电脑、电话、相机、信用卡于一身,这款新型手机的现代功能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成语运用能力是现代公民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之一。

语言材料涉及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复习时应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准确把握常见成语的意义与用法。

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逐一默读,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的答案。

3.D

  编友提示:

把你做过的题目,分门别类地予以归类,这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好习惯。

比如成语运用类,你可以将常见易错的成语摘出来,梳理一个《误用成语×

×

例》。

以此题的错项为例,其梳理格式可以是这样的:

酣畅淋漓:

酣畅:

畅饮,引申为舒适、畅快;

淋漓:

畅快的样子。

形容非常畅快。

后用以形容书画文章等作品笔调的畅达。

如:

老舍先生写老张的'

钱本位'

的哲学,确乎是酣畅淋漓。

(朱自清语)在使用这一成语时要注意其描述主体及具体语境,本题中"

新型手机的现代功能"

一是不合使用范围,二是其并不具备主观上的"

畅快"

感,因此属于误用。

4.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随着教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同学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②"

我的课堂我做主"

成了现在校园内最流行的话语。

③在每天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兴致盎然地交流碰撞并自主研读课文。

④这种新型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将使每一位同学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第句,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

病句辨析与修改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语言感知和直觉判断的能力,得分要领在于养成良好的语感和审题习惯,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和特征。

复习时应加强阅读和语感体验,并进行适度的针对性练习。

而答题时则须根据题目要求仔细品读题干材料,借助平时夯实的语文基本功准确地发现句子的症结所在,提出修改意见。

特别提醒:

修改病句必须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内涵,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4.第①句:

去掉"

使"

字。

(语病类型:

缺少主语)第③句:

将"

交流碰撞"

与"

自主研读课文"

对调。

语序不对)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3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诗人按照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

(1分)

(2)请说说"

白雨跳珠乱入船"

一句中"

跳珠"

的妙处。

(2分)

本题考查同学们阅读理解和分析古诗词的能力,所选材料比较浅易,考生认真品读就能够读懂。

答题时一要细心,准确理解材料主旨;

二要明确答题要领,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合理的答案。

完成第

(1)小题须对原诗所选景象进行分析归纳;

完成第

(2)小题须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写出"

一词的比喻义及其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

5.

(1)时间(或空间)(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因此可答时间顺序;

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因此也可答空间顺序)

(2)不设统一答案,准确理解"

在本诗中的比喻义及其特定的表达效果即可。

示例:

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

这个形象而富于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6.语文实践。

(6分)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即将告别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告别心爱的语文课本。

在这三年中,你留心过自己的语文课本吗?

请你仔细回想课本带给你的感触、课本与你相伴的情形,然后认真完成以下问题。

  

(1)临近毕业之际,请对陪伴你三年的初中语文课本来几句"

真情告白"

,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2)从七年级到现在,你先后用过了6本语文书,学过了近200篇课文。

坦白地说,这些课文未必都是你最喜欢的。

你觉得哪一篇不适合做课文?

说说你的理由和依据。

(3)请向教材编者另行推荐一篇文章作为课文。

写出其篇名、作者等有关信息,并写出让教材编者信服的推荐理由。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语文积累进行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必须设身处地地进入题目所创设的语文实践环境,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完成第

(1)小题,须调动情感体验,对伴随自己一路成长的语文课本"

是否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是能否获得满分的关键所在,同时不能忽略了题目中有关修辞手法的语言要求。

完成第

(2)小题,须对三年来学过的课文进行快速过滤,选出自己特别熟悉且符合题目要求的课文篇目,观点明确且言之成理是最重要的答题原则。

第(3)小题间接考查同学们课外阅读积累的情况,如果平时读书范围比较广泛并有较好的读书习惯,精选出课文之外的美文华章应该不成问题。

同时必须注意,要使自己推荐的美文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同甚至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推荐词的推敲与打磨尤为重要。

6.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要点:

(1)围绕"

语文"

课本或语文学习抒发真情实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如影随形,我们相伴三年;

亦师亦友,我们情谊深厚。

拿什么谢你呢,我的语文课本?

每一次与你的目光相遇,都激荡起我年少飞扬的情思;

每一次与你的心灵对话,都开启我的智慧与思维之门。

有一天,我的名字也会写进你的生命,请等着我--当一粒标点、一个文字去远足,也许那便是它开始实现梦想的时刻。

(2)写出课文题目,"

依据"

符合课文实际且言之成理即可。

我觉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作为课文。

我们这个阶段是非辨别能力不够强,也正是血气方刚、逞强好勇的年龄。

鲁智深抱打不平虽然是在惩恶扬善,但他以暴制暴的倾向也很明显,如果去效仿他对待和自己有矛盾的同学,后果不堪设想。

(3)篇名、作者交代清楚,推荐的理由能让人信服即可。

我推荐汪曾祺的《葡萄月令》。

这是一篇有着乡土气息的精致散文。

月令"

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

葡萄月令"

是葡萄每个月的生长和管理情况。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葡萄这种寻常水果的栽种、培育、生长等种种知识,还可感受果园里劳作的智慧与情趣。

作者善于运用诗意的文笔写景、叙事、状物、抒情,使得本文有一种雅致的诗意。

(内容简介或评价,任选一个角度)

二、阅读理解(6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7~10题。

(15分)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洪涛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

但如众所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

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

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被100%地完全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

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到3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

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会污染空气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即燃烧后不产生或产生较少有害气体的塑料袋。

但是,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重量轻,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

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

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

在法国,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体积的30%。

  ⑤在法国著名连锁超市"

家乐福"

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上面写着:

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

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得到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

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

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

回到家,它能作为您的垃圾袋;

最后,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他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

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

法国这种科教结合、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选自《科普之友》2011年第10期,有改动)

7.传统塑料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思维指径:

本题考查快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答题的第一步在于快速浏览原文并敏锐地发现答案信息的所在范围(本题的答题范围即第①段),接着重点研读该范围内的有关内容,并找到最关键的文字,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用简明的语言予以回答,完成答题任务。

7.原材料含有大量不可分解的化学物质。

8.为了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法国人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请写出两点来。

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搜索并整合、归纳的能力。

如何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本文对法国政府部门的一些相关举措予以具体介绍,这也是本文说明的重点。

回答本题须快速扫描全文,梳理清楚主体部分的脉络层次,然后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条目化概括。

8.①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

②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

③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

④在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写着告诫性的语言。

(可采用原话,也可自行归纳概括。

能答出两点即可)

9.第③段"

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

一句中,加点的"

完全"

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认识。

一般从加点词的意义入手,分析该词(例如本题中的"

)在全句中的表达效果,再比较删去后全句的意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得出"

不能删去"

的结论。

9.不可以删去。

还不能完全取代"

表示现在可生物降解塑料已经部分取代了普通塑料,如果删去了"

二字,即变成了表示全部肯定意义的"

不能取代"

,这样显然不符合下文内容和现实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10.如何"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除了本文介绍的方法以外,你还有哪些好的想法或做法呢?

请列举出两条。

本题将文本知识与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考查同学们将阅读向生活迁移运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明白"

的目的和本文介绍了哪些方法,在此基础上回归生活,调动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设想出一些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的具体方法。

一要表达清楚,二要让阅卷老师迅速地认同,这是得分的关键所在。

10.此题为开放题,只要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想法和做法即可。

内容与本文主旨一致,方法切实可行。

(1)自备购物袋,尽量少购买、使用新的塑料袋。

(2)提倡使用布袋、竹篮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制品。

(3)倡议大家遵行国家颁布的限塑令,宣传塑料使用的危害。

(4)增强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将塑料袋加以回收,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3题。

(13分)

多一份坚守

张峪铭

  ①成功的人士往往都说是自己的运好,失败的人一般都讲是自己的命差。

运"

成了成功者的谦词,"

命"

成了失败者的借口。

  ②虽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你"

谋事"

是否执著,与你的成败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你人生进程中碰到休眠状态,或遇到障碍时,试问问自己,你真的坚守自己的目标了吗?

  ③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小时候是一个做事很有韧劲的人。

在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每天抄一遍课文。

这位老师也奇怪,中途从没检查过,到了期末老师检查发现,许多同学只在先前抄了一点点,唯有潘基文按老师要求坚持了下来。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根据"

柏拉图坚持每天甩胳膊"

而杜撰的,但坚持不放弃肯定是潘基文日后成功的要素之一。

  ④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初选,希拉里与奥巴马经过近半年54场艰苦卓绝的竞争后,希拉里渐处下风,但曾发誓"

像犀牛一样经得起摔打"

的希拉里,将自己比喻成电影《洛奇》的主角,称"

我与洛奇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我绝不会退选,绝不会放弃"

,一直坚持奋战到了最后一刻。

她虽未当选总统,但她"

绝不放弃"

的精神赢得了美国民众的掌声,也最终赢得了国务卿的要职。

我想希拉里若没有坚持的精神,中途退选,奥巴马虽可轻松胜出,但我怀疑最后是否有希、奥双赢的局面。

  ⑤坚持不一定拥有,但不坚持肯定没有。

  ⑥在北大等著名学府讲佛学的净空大师,要求研究佛学者,每天八小时学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佛教语,谓净心修行。

--编者注),绕佛经行,五年时间集中精、神、意,学习一部经文,根性利者,三年开悟;

稍微浅者,五年开悟。

若按此法修习国学,五年精通100篇古文,再学习《四库全书》,那就成了研究《四库全书》的专家了。

  ⑦可有谁能坚持按照大师之言去做呢?

难怪习学者众,得道者寡;

习文者多,成家者少了。

  ⑧正因如此,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就公开为教师"

开"

了一家成功保险公司。

他的投保条件是你用十年时间"

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

,赔付条件是:

若十年后自感未跻身成功者之列,愿以一赔百。

据说"

成功保险公司"

自开办以来,已经让许多教师走向成功。

  ⑨这是朱教授用另一种形式告诉大家,只要按他的条件坚持做了,人人都可以成为成功人士。

  ⑩如果你直到今天还没有成功,你是否该换个"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的心态,想想到底谁阻碍了你的成功?

  1〇答案很显然。

不是他人,恰恰是你自己在无人监督、无人苛责甚至是阻力重重的情况之下,对目标少了一份坚持和坚守。

(选自《发明与创新》)

11."

坚持不一定拥有,但不坚持肯定没有。

这句话富含哲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重要语句的个性化理解。

须在准确把握全文主旨的前提下反复品读体悟目标语句,正确领会该句子特有的内涵,然后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将其蕴涵的深刻哲理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11.想拥有成功需要具备各种条件,不仅仅是坚持,但坚持是拥有成功的必要条件。

(表意相近即可)

12.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谈到"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

,列举了多个事例,这些事例能够变换顺序吗?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作者行文思路和脉络层次的理解情况。

答题时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并透彻领悟作者如此构思的匠心所在,再根据题目要求讲清楚作者举例论证时按此顺序安排材料的缘由与妙处。

明确回答"

能不能"

,准确说明"

为什么"

,二者缺一不可。

12.不能。

这里的事例安排是按照由远而近(即由外国到中国)的顺序逐步呈现的,这样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1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不少于80字)(5分)

  链接材料一:

爱因斯坦在《自述片段》中写道:

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工作,Y代表休息,Z代表少说废话。

于是得到这样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

A=X+Y+Z。

在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中,最为强调的是艰苦的工作。

链接材料二:

季羡林回顾七八十年之经验,认为决定成功的条件有三个,即天资、勤奋和机遇。

他对这三个条件进行了这样的分析:

天资是由"

天"

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成功=勤奋+天资+机遇。

在季羡林的成功公式中,最为强调的是勤奋。

本题将阅读材料进行横向关联,考查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多维阅读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语文综合能力考查的范围。

答题要点有三:

一是正确把握原文主旨,二是正确理解链接材料,三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将以上三者有机整合,写出自己心中所悟出的成功之道。

13.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获取成功没有固定的程式,它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各人所具备的先天条件不同,应该因人而异。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离开了勤奋和坚持,难以取得成功。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8题。

(17分)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袅袅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在那袅袅的烟霞里,有母亲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

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

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

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③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

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④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

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

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

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

大家立刻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

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

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

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⑤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

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

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

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

那条路上,渐渐的,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

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

  ⑥炊烟是▲。

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游子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

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拂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⑦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

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时,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⑧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拂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

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有麦子的香味,还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选自《视野》2009年第7期,有删改)

14.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

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一个句子,实际考查的是同学们的生活体验和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情况。

从题干材料中的"

只属于"

三个字可以推断,要准确回答题目中的"

,必须将思维的触角从文中的"

乡村"

转向与此相对的城市,根据自己对城市生活的了解回答问题。

而这,与考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很有关系。

14.城市没有炊烟,即使有,城市的人们总是匆匆忙忙,无暇留意炊烟,而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

15.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关键语段的理解。

此类分析某一段文字在文中作用的题目,如果该段文字在文章的中间,则十有八九在结构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当然不可以机械定性,须结合上下文具体验证,并确认是如何承接上文和开启下文的。

15.过渡的作用。

从上文对城市人忽略炊烟的论述过渡到下文对乡村炊烟的深情回忆中。

16.阅读第⑥段,在横线上将句子补充完整。

炊烟是。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

一是对题目所指文段进行阅读理解,用精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二是看前后文段的结构及其句式特点,使补充完整的句子与上下文保持必要的连贯与流畅性。

④⑤⑥三段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炊烟与特定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