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57702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

《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文档格式.docx

做预顶试验:

检验液压系统性能,液压缸行程,传力设备的中心线和垂直度等。

对顶入管节做最后检查,如端面平直度,椭圆度,管壳任一侧母线直线度等。

顶入管节采用Φ1000mm钢筋混凝土管。

第一根管子必须加特制工具头,确保管子的承重面积。

用起吊设备将管节轻放在导轨上,测量中线与前后两端高程,管节端面垂直顶管中轴线。

人工在管子前端掏土,清出的土方用小车配以小型卷扬机外运出作业坑。

待管子前端形成略大于管子外径的圆形空间后,启动主顶液压油缸,慢慢向前推动,首节管子顶入后,液压缸退回到起始位置,将第二管节与首节按照规范要求连接,合格后再依次顶进。

每一根管子顶进后,人工继续在管子前端掏土,如此循序渐进,在顶管过程中,辅以纠偏、纠扭措施,直至顶入满足设计要求,完成顶管作业。

顶管过程中,每顶进200cm左右就要对顶管中线、高程进行检测,施工中采用全站仪控向,以施工放线时布置的中心桩为准进行监测,发现位移,要采取纠偏措施调整过来。

每次纠偏角度不宜过大,可根据顶进长度和土质情况来确定,一般可在1cm—10cm之间选择。

另外要严格控制纠偏油泵的压力,不使油泵压力升得过快,纠偏结束后要锁紧螺旋定位器。

5. 

纠偏、纠扭调整措施 

纠偏是指工具管偏离设计轴线后,利用纠偏油缸或套管前端加管锲,改变管端的方向,减少管线偏差的过程。

由于钢筋混凝土套管是分段进行的,段与段之间是柔性连接,不传递弯矩,因此纠偏必须遵循以下规律:

纠偏在顶进过程中进行,静态的纠偏会对管线产生不利的影响;

钢筋砼纠偏比较灵敏,纠偏角度不宜过大,避免造成较大的弯曲;

第一段管节质量要好,因为第一段管节在纠偏

过程中承受多次反复应力,容易损坏管节;

纠偏过程中,要在网格底上绘制工具管的测点轨迹,推算出其行轨迹,根据行轨迹及时纠偏角度,避免纠偏过大产生过度的弯曲;

及时了解穿越处的土层,特别是软土层,不均匀土层的土质情况。

顶进过程中常常出现管道扭转,须加强控制,避免扭转角过大,纠扭预防措施:

纠偏时,注意纠偏油缸不要对管节形成扭矩;

稳定主顶油缸后座,主顶油缸后座不稳容易使主顶油缸工作时方向变化,产生扭转角;

纠扭管节扭转的有效方法为压重纠扭,即在管道单边压重,使管道在相反方向扭转。

顶管施工方案与措施应根据施工实际需要,可采用单顶进法,双面顶进法和对接顶进法施工,方案需争得监理认可方得施工。

6. 

顶管完毕检查验收 

混凝土管顶管作业完成后,及时对管子凹部进行注浆,防止管子下沉和路面塌陷,向监理报验并现场测量验收。

验收合格后,填写施工资料,请旁站监理检查签证。

顶管二

1顶管工作坑及附属设施 

1.1 

顶管施工的工作坑是顶管施工时在现场设置的临时性设施。

工作坑是一个竖井,顶进过程中,顶管的管节不断被吊到工作坑内安装顶进,管内土方陆续从坑下提升到地面上运走。

竣工后在其地点修建检查井或阀门井。

1.2 

工作坑附属设施包括接口操作井、集水井、工作棚、工作台、测量基准点、后背、导

轨和基础等。

顶管施工工艺设计 

2.1 

千斤机顶的顶力计算的理论公式为:

Rf=K[f(2Pv+2PH+PB)+PA] 

式中 

Rf----计算顶力(千牛);

Pv----管顶上的垂直土压力(千牛);

PH----管侧的土压力(千牛);

PB----全部欲顶进的管段重量(千牛);

PA----管端部的贯入阻力(千牛);

K----安全系数。

2.2 

顶进钢筋混凝土管时,顶力计算的经验方式:

Rf=n.G.L 

(千牛) 

n----土质系数;

G----管节单位长度重量(千牛/米);

L----顶进管段长度(米)。

2.3 

后背的设计计算:

Rc=Kr.B.H.(h+H/2)γ.Kp 

Rc----后背土的承载能力(千牛);

B----后背墙的宽度(米);

H----后背墙的高度(米);

h----后背墙顶至地面的高度(米);

γ----土的容量(千牛/米3);

Kp----被动土压力系数;

Kr----后背的土抗力系数。

2.4 

顶进设备 

顶管施工采用的液压千斤顶大多为手动泵驱动和电泵驱动。

顶铁一般由型钢焊成,强度和刚度应经过核算。

刃脚装于首节管端部,由外壳、内环和肋板组成。

外壳以内环为界分成两部分,前面为遮板,后面为尾板。

刃脚外壳套于顶进管外部,外伸长度取决于土质。

遮板端部呈20--30°

角,尾板长度15--20cm。

用肋板增加其刚度,多数肋板按中心角10--15°

位置作放射形设置。

3普通顶管法的实施(见图1) 

3.1 

普通顶管法的适用范围和工艺流程 

普通顶管法一般用于顶入的管节内径不小于800mm的钢筋混凝土管和钢管。

顶进长度一般不超过60m。

施工的坐标误差一般可达到1cm以内。

但当管径大于1800mm时,工作面土壁可能会出现稳定性问题,尤其是土质松散或遇到地下水时。

普通顶管法的工艺流程:

3.2 

顶进前的准备工作

3.2.1 

安装管节 

管节安装下管前应先进行外观检查,包括管端面的平直度,管壁表面的光洁度,端面上有无纵向裂缝等。

对马蹄形端面、裂缝超长或管壁粗糙者不应使用。

检查合格的管子用卷扬机或龙门吊吊到顶管的工作坑的导轨上,准备连接顶进。

6.2.2 

管道接口 

管节稳好后,在管内侧两管节对口的地方用钢涨将两节管子连接起来,使接口处于刚性连接,避免在顶进中受力产生错口,保证顶进过程中管节高程和方向的准确度。

钢浇圈固定管口的方式如图2。

钢涨圈是用6~8mm的钢板卷焊而成圆环,宽度300mm。

涨圈环外径小于管节内径30~40mm。

接口时将钢涨圈放在两个管节的中间,并打入木楔。

操作时,先用一组小方木插入钢涨圈放在两个管节的中间,并打入木楔。

操作时,先用一组小方木插入钢涨圈上部与管壁的空隙内,将钢涨圈固定。

然后两个木楔为一组,方向相反、交错地打入缝隙内,将钢涨圈牢固地固定在接口处。

对于钢筋混凝土管,为了接口填封,应在管节口间预先留出空隙,称预留空隙。

平口钢筋混凝土管使用直径30~35mm的麻辫,放在管缝的外缘周围,借以留出空隙,如图2所示。

顶管竣工后将钢圈拆除,再往管缝内填打石棉水泥。

麻辫除有隔缝的作用外,在顶管过程中,尚能发挥均布顶力和保护管节的作用。

3.2.3 

挖土 

顶进管节的方向和高程的控制,主要取决于挖土操作。

工作面上挖土不但影响顶进效率,更重要的是影响质量控制。

对工作面挖土操作的主要要求是:

3.3 

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开挖,不得超挖;

特别是管底土基弧度120°

~135°

范围内,一

定要保持管壁与土基表面吻合;

3.4 

不得扰动管底下部的地基土;

3.5 

挖出的土要及时外运;

3.6 

开挖后要及时顶进,及时测量,可使顶力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3.6.1 

运土 

从工作面挖下来的土,通过管内水平运输和工作坑的垂直提升运至地面。

运土量的计算:

V=1/4.πD12.η 

(m3) 

V----单位管节长出土量(m3);

D1----管节外径(m);

η----可松性系数。

管内水平运输:

管径大于800mm可用如图3所示的四轮车运土;

管径大于1500mm,可采用双轮手推车运土。

4顶管工程的测量监督及误差校正 

4.1 

顶管施工时,为了使管道按照规定的方向前进,在顶进过程中必须不断观测管节前进

的轨迹,当发现偏离设计位置时,就要及时地进行校正。

因此要求顶管自始至终都要在测量工作的严格控制之下。

测量工作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4.1.1 

顶进前的准备阶段测量 

包括工作坑的方位、高程,标定管道中心线,设立临时水准点等。

开始顶进的第一节管测量工作非常重要, 

第一节管顶得好,位置正确,以后的管子才能顶好。

4.1.2 

顶进过程中的测量 

主要是对工具管和首节管进行测量,此种测量观测频繁,正常顶进时每顶进30~40cm就应测量一次,顶进第一节管时,测量的顶进间隔距离更要小些。

除对工具管和首节管频繁测量外,每顶进40~60cm还需对整个顶进管进行复测,主要是检查中间管节有无下沉现象。

4.1.3 

工程竣工测量 

一般是每节管都应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绘出竣工图。

4.1.4 

地面观察测量 

观察地面有无沉陷和隆起。

开始顶进前,要选好基线(即管道设计的中心线)和基点(即临时水准点)。

基线和基点一定要设置牢靠,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能发生移动,特别是基线若方向稍有移动则可能形成很大的误差。

基线设置好后,就以此基线为准测量顶管的中心。

中线的测量方法可根顶距的长短、精度要求的高底而不同。

常用的方法有:

三点移线法、经纬仪测量、连通管测量法、激光测量。

4.2 

顶管工程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4.2.1 

质构造的变化,基础土层软硬悬殊;

4.2.2 

顶进千斤顶用力不均;

4.2.3 

导轨移位,工作坑基础沉陷;

4.2.4 

局部障碍物偏向施力;

4.2.5 

挖土操作时开挖的尺寸不合适;

4.2.6 

顶进管节的端面不平行。

4.3 

顶管误差校正是逐步进行的过程,一旦形成误差不易立即将已顶好的管进行校正,而

是逐步由误差调整到正确,常用的校正方法有:

4.3.1 

挖土校正法:

采用在不同部位增减挖土量的办法,以达到校正的目的。

校正误差范

围一般不大于10~20mm。

该法多用于粘土或地下水位以上的砂土中。

4.3.2 

强制校正法:

当偏差大于20mm时,用挖土法已不易校正,可用圆木或方木顶在管

子偏离中心的一侧管壁上,另一端装在垫有钢板或木板的管前土壤上,支架稳固后,利用千斤顶给管子施力,使管子得到校正。

4.3.3 

衬垫校正法:

对淤泥、流砂地段的管子,因其地基承载力弱,常出现管子低头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