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5787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4.3.8盘柜内接线工艺差 23

4.3.9电气设备接地 23

4.3.10成品保护工作不到位 24

1.编制依据

1.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3《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1.4业主提供的设计图纸及质量管理文件

1.5《湖北麻城纯阳山80MW风电场工程B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1.6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QGDW248-2008)

1.7公司《质量、安全健康、环境管理手册》

1.8《电力建设消除施工质量通病守则》(1995版)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版)

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1版)

1.1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DL-T52102012)

1.1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DL/T5161.1~17-2002)

2.工程概况

2.1地理位置

湖北麻城纯阳山风电场工程位于麻城市福田河镇北侧。

场址距麻城市中心北偏东方向约38km,风电场紧邻湖北与河南的省界。

场区地貌形态属于低山地貌,山坡较陡,坡角20°

~40°

,局部超过45°

,场区内冲沟发育。

纯阳山风电场拟安装37台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80MW。

风机机位多处于山顶及山梁上,少许处于山坡上,交通不便。

升压站场地位于原纯阳山村所在地(现已搬迁),地貌属山间冲沟,通过后期平整,地势较平坦。

2.2水文地质条件

在勘测深度范围内,站址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类中的孔隙水,水位埋深为0.0~2.3m。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受气候影响明显。

此处为山间沟谷地带,有地表水汇集于此,形成了流水沟。

勘测期间因天气下雨,场内有地表水流过,低洼地段并有积水。

富水性不稳定,水位、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2.3地下水、场地土的腐蚀性

场地自然状态下以弱透水地层为主,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

根据勘测取水试样经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干湿交替状况)具微腐蚀性。

根据土试样腐蚀性分析,场地浅层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2.4交通道路

本电风场位于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北边与河南省接壤,距离麻城市城区约38km。

风场周边有多条省道及国道,如G45大广高速、G106国道、河南省S339省道等从风场四周通过,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G106国道自北至南,沿风场东侧穿过,本风电场外部交通主要依托G106国道连接高速公路网。

2.5施工范围

本标段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

25台2000KW风力发电机组、12台2500KW风力发电机组所有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及与之对应的通讯、接地,包括(但不限于):

测量定位放线、基础土(石)开挖、钢筋制作安装、基础环安装调平、混凝土浇筑、塔筒安装、风电机组安装、风机箱变建筑、安装:

包括变压器及支架的安装调试。

风机及箱变防雷接地系统、直埋电缆管的加工制作及安装;

与风机有关的所有电缆(含光缆)工程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其他根据图纸设计属于本区域的所有土建及安装调试工程。

3.编制目标及原则

3.1质量通病概述

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工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

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

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

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虽多,涉及面亦广,但究其主要原因,是参与项目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缺乏质量意识,不讲“认真”二字。

其实,消除质量通病,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要求,办不到的事。

只要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二”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

认真贯彻执行技术责任制;

认真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实行层层把关;

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2质量通病防治基本原则

1、质量通病的治理要以管理和技术措施为主,反对不计成本,以治理为名进行不必要的变更的治理行为。

在管理上,要加强施工组织,完善各项制度,落实质量责任,推广标准化、精细化施工管理;

在技术上,要加强技术创新,鼓励研发、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完善工艺流程和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

2、质量通病的治理要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治理工作注重从小、从细抓起。

治理质量通病的过程就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过程,要注重抓好工程质量的细小部位,施工管理的细小措施,施工工艺的细小环节。

3、质量通病的治理要加强协作,各负其责。

在治理过程中,要通过治理责任这个纽带,建立治理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

4、质量通病的治理要预先制定专项治理措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

质量通病是长期形成的痼疾,治理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重点突破,带动全面。

5、质量通病治理活动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智慧,要防止质量通病的治理要求、治理措施和一线人员不见面的情况,要让一线工程人员了解质量通病的名称、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治理的措施和施工工艺关键环节,把治理的直接责任落实到一线,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

3.3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学耀

副组长:

马强

成员:

曹天敏、刘金喜、成学维

主要职责:

编制本工程项目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及管理制度;

实施阶段性现场质量工艺及质量通病预防情况的专项检查;

公布检查报告;

对违反规定的施工单位进行处理。

4.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4.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1土石方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1.1土方开挖主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场地积水(场地范围内局部积水)

产生原因

(1)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2)测量偏差,使场地标高不一。

防治措施:

(1)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

(2)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错误。

2、挖土边坡塌方(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

产生原因:

(1)基坑(槽)开挖较深,未按规定放坡。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槽),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

(3)坡顶堆载过大或受外力震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根据不同土层土质情况采用适当的挖方坡度;

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坑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措施;

坡顶上弃土、堆载,使远离挖方土边缘3~5m;

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并随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避免先挖坡脚,造成坡体失稳;

相邻基坑(槽)开挖,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

处理方法,可将坡脚塌方清除,做临时性支护(如推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措施。

3、超挖(边坡面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陷)

(1)采用机械开挖,操作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2)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3)测量放线错误。

机械开挖,预留0.3m厚采用人工修坡;

加强测量复测,进行严格定位。

4、基坑(槽)泡水(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

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降低地下水位,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1.0m。

5、基底产生扰动土

(1)基槽开挖时排水措施差,尤其是在基底积水或土壤含水量大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土很容易被扰动。

(2)土方开挖时超挖,后又用虚土回填,该虚土经施工操作后亦改变了原状土的物理性能,变成了扰动土。

(1)认真做好基坑排水和降水工作。

降水工作应待基础回填土完成后,方可停止。

(2)土方开挖应连续进行,尽量缩短施工时间。

雨季施工或基槽(坑)开挖后不能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15~30cm的土不挖,待下一道工序开工前再挖除。

采用机械挖土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留一定厚度的土用人工清除。

冬季施工时,还应注意基底土不要受冻,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应认真检查。

禁止受冻土被隐蔽覆盖。

为防止基底土冻结,可预留松土层或采用保温材料覆盖措施,待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再清除松土层或去掉保温材料覆盖层。

(3)严格控制基底标高。

如个别地方发生超挖,严禁用虚土回填。

处理方法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4.1.1.2回填土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填方边坡塌方(填方边坡塌陷或滑塌)

(1)边坡坡度偏陡。

(2)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

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阶梯形搭接,或填方土料采用淤泥质土等不合要求的土料。

(3)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

(4)坡顶坡脚未做好排水设施。

由于水的渗入,土内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而导致塌方。

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

按要求清理基底和做阶梯形接槎;

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分层、回填碾压或夯实;

在边坡上下部做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2、填土出现橡皮土

在含水量较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施工后有轮式车辆碾压。

(1)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2)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下0.5m。

(3)施工后严禁轮式车辆碾压。

(4)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3、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土颗粒过大,含石块等硬质填料;

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土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量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

或碾压机械行驶速度过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土料过筛;

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

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

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2)如土料不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

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

含水量过小时,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

如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4.1.1.3基坑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基坑(槽)回填土沉陷(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工夯填,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3)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4)回填土采用水沉法沉实,密实度大大降低。

回填前排净槽中积水,将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

回填土按要求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

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及较多的干土块,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料。

2、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回填的土料(粉质黏土、粉土)含水量偏小或偏大。

碾压工艺或遍数不合理。

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或晾晒,严格碾压施工工艺参数。

4.1.2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2.1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

已成型的钢筋尺寸和弯曲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原因:

下料不准确;

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

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

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

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好扳距大小。

为保证弯曲角度符合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

4.1.2.2已成型的钢筋变形

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

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

堆放过高或支垫不当被压弯;

搬运频繁,装卸“野蛮”。

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要平整,支垫应合理;

尽量按施工需要运至现场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4.1.2.3过热:

从焊缝或近缝区断口上可看到粗晶状态。

(1)预热过分,焊口及其近缝区金属强烈受热。

(2)预热时接触太轻,间歇时间太短,热量过分集中于焊口。

(3)沿焊件纵向的加热区域过宽,顶锻留量偏小,顶锻过程不足以使近缝区产生适当的塑性变形,未能将过热金属排除于焊口之外。

(4)为了顶锻省力,带电顶锻延续较长,或顶锻不得法,致使金属过热。

(1)根据钢筋级别、品种规格等情况确定其预热程度,在施工中严加控制。

(2)采取低频预热方式,适当控制预热的接触时间、间歇时间以及压紧力。

(3)严格控制顶锻时的温度及留量。

(4)严格控制带电顶锻过程。

4.1.2.4脆断:

在低应力状态下,接头处发生无预兆的突然断裂。

脆断可分为淬硬脆段、过热脆断和烧伤脆断几种情况。

(1)焊接工艺方法不当。

(2)对焊接性能较差的钢筋,焊后虽然采取了热处理措施,但因温度过低,未能取得有效的效果。

(1)针对钢筋的焊接性,采取相应的焊接工艺。

(2)正确控制热处理程度。

4.1.2.5烧伤:

钢筋与电极接触处表面微熔及烧伤。

(1)钢筋与电极接触处洁净程度不一致,有氧化物,夹紧力不足,局部区域电阻很大,因而产生了不允许的电阻热。

(2)电极外形不当或严重变形,导电面积不足,致使局部区域电流密度过大。

(1)清除钢筋被夹紧部位的铁锈和油污。

(2)清除电极内表面的氧化物。

(3)改进电极槽口形状,增大接触面积。

(4)夹紧钢筋。

4.1.2.6接头弯折或轴线偏移:

(1)钢筋端头歪斜。

(2)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

(3)焊机夹具晃动太大。

(1)正确调整电极位置。

(2)修整电极钳口或更换已变形的电极。

(3)矫直钢筋的弯头。

4.1.2.7钢筋直螺纹连接

(1)钢筋套丝缺陷:

操作工人未经培训或操作不当。

对操作工人进行培训,取得合格证后再上岗。

(2)接头露丝:

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

接头的拧紧力矩值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

1)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

2)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做标记,防止漏拧。

4.1.2.8骨架外形尺寸不准、歪;

扣筋被踩向下位移

多根钢筋端部未对齐,绑扎时个别钢筋偏离规定位置。

绑扎时将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4.1.2.9受力筋保护层不符规定,露筋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间距太大或脱落。

(2)钢筋绑扎骨架尺寸偏差大,局部接触模板。

(3)混凝土浇筑时,钢筋受碰撞位移。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要适量可靠。

(2)钢筋绑扎时要控制好外形尺寸。

(3)混凝土浇筑时,应避免钢筋受碰撞位移。

混凝土浇筑前、后应设专人检查修整。

4.1.2.10绑扎接头松脱

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

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牢。

扎结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3处。

搬运已扎好的钢筋骨架应轻抬轻放,尽量在模板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

4.1.2.11弯起钢筋方向错误

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未认真核对图纸。

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或在钢筋上挂牌标识。

4.1.2.12钢筋接头位置错误,受力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不够,在连接区段内接头数量超规范

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出施工翻样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

4.1.2.13浇灌混凝土不搭马道,乱踩钢筋野蛮施工;

竖向插筋无扶正措施造成钢筋位移

操作人员成品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交底未进行成品保护要求。

加强对操作人员成品意识,建立工序交接制度,并在技术交底中进行成品保护措施交底,浇灌混凝土必须搭设马道。

4.1.3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3.1配合比不良

混凝土拌和物松散,保水性差,易于泌水、离析,难以振捣密实,浇筑后达不到要求的强度。

(1)混凝土配合比未经认真设计和试配,材料用量比例不当,水灰比大,砂浆少,石子多。

(2)使用原材料不符合施工配合比设计要求,袋装水泥重量不够或受潮结块,活性降低;

骨料级配差,含杂质多;

水被污染,或砂石含水率未扣除。

(3)材料未采用称量,用体积比代替重量比,用手推车量度,或虽用磅秤计量,计量工具未经校验,误差很大,材料用量不符合配合比要求。

(4)外加剂和掺料未严格称量,加料顺序错误,混凝土未搅拌均匀,造成混凝土匀质性很差,性能达不到要求。

(5)质量管理不善,拌制时,随意增减混凝土组成材料用量,使混凝土配合比不准。

(1)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认真设计和试配,使符合设计强度和性能要求,以及施工时和易性的要求,不得随意套用经验配合比。

(2)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材料应经严格检验,水泥应有质量证明文件,并妥加保管,袋装水泥应抽查其重量,砂石粒径、级配、含泥量应符合要求;

堆场应经清理,防止杂草、木屑、石灰、粘土等杂物混入。

(3)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材料均应按重量比称量,计量工具应经常维修、校核,每班应复验1~2次。

(4)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试验室通过试验提出,并严格按配合比配料,不得随意加水。

外加剂应先试验,严格控制掺用量,并按规程使用。

(5)混凝土拌制应根据砂、石实际含水量情况调整加水量,使水灰比和坍落度符合要求。

混凝土施工和易性和保水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试验调整,不得在已拌好的拌合物中随意添加材料。

(6)混凝土运输应采用不易使混凝土离析、漏浆或水分散失的运输工具。

4.1.3.2混凝土和易性差

拌合物松散不易粘结,或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

或拌合物中水泥砂浆填不满石子间的孔隙;

在运输、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离析,不易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1)水泥强度等级选用不当。

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大于22时,水泥用量过少,混凝土拌合物松散;

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小于10时水泥用量过多,混凝土拌合物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

(2)砂、石级配质量差,空隙率大,配合比砂率过小,难以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3)水灰比和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在运输时砂浆与石子离析,浇筑过程中不易控制其均匀性。

(4)计量工具未检验,误差较大,计量制度不严或采用了不正确的计量方法,造成配合比执行不准,和易性差。

(5)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没有拌合均匀。

(6)配合比的设计,不符合施工工艺对和易性的要求。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和试验方法,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

(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泵的种类、泵送距离、输送管径、浇筑方法、气候条件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宜小于或等于1:

3;

卵石宜小于或等于是1:

2.5,通过0.315mm筛孔的砂应不少于15%,砂率宜控制在38%~45%。

2)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

3)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100~180mm。

4)混凝土内宜掺加适量的外加剂。

5)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选用原材料及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3)应合理选用水泥强度等级,使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控制在13~20之间。

客观情况做不到时,可采取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混合材料(如粉煤等)或减水剂等技术措施,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4)原材料计量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

水的计量,应作标准计量水桶,外加剂应用小台秤计量。

(5)在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中,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工作班应不少于2次。

(6)在拌制地点及浇筑地点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或工作度,每一个工作班至少2次。

(7)在一个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调整。

(8)随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混凝土延续搅拌最短时间。

4.1.3.3外加剂使用不当

混凝土浇筑后,局部或大部分长时间不凝结硬化,或已浇筑完的混凝土结构物表面起鼓包,或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前坍落度过小,不易浇筑。

(1)缓凝型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掺入量过多。

(2)以干粉状掺入混凝土中的外加剂(如硫酸钠早强剂),细度不符合要求,含有大量未碾细的颗粒,遇水膨胀,造成混凝土表面鼓包。

(3)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停放时间过长,造成坍落度、稠度损失过大。

(1)施工前应详细了解外加剂的品种和特性,正确合理选用外加剂品种,其掺加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混凝土中掺用的外加剂应按有关标准签定合格,并经试验符合施工要求才可使用。

(3)运到现场的不同品种、用途的外加剂应分别存放,妥加保管,防止混淆或变质。

(4)粉状外加剂要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受潮结块。

已经结块的粉状外加剂,应烘干碾细,过0.6mm筛孔后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