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度比控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57928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刚度比控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刚度比控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刚度比控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刚度比控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刚度比控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刚度比控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刚度比控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刚度比控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楼层剪切刚度>

单层加单位力的楼层剪弯刚度>

楼层平均剪力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的层刚度只要计算地震作用,一般应选择第3种层刚度算法不计算地震作用,对于多层结构可以选择剪切层刚度算法,高层结构可以选择剪弯层刚度不计算地震作用,对于有斜支撑的钢结构可以选择剪弯层刚度算法D注意事项:

转换层结构按照“高规”要求计算转换层上下几层的层刚度比,一般取转换层上下等高的层数计算。

层刚度作为该层是否为薄弱层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结构的薄弱层,规范要求其地震剪力放大1.15,这里程序将由用户自行控制。

当采用第3种层刚度的计算方式时,如果结构平面中的洞口较多,这样会造成楼层平均位移的计算误差增加,此时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来计算层刚度。

选择剪切、剪弯层刚度时,程序默认楼层为刚性楼板。

2周期比的控制A控制意义:

周期比---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侧振周期的比值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

所以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

一句话,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

B规范条文高层规程第4.3.5条,要求: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抗归中没有明确提出该概念,所以多层时该控制指标可以适当放松,但一般不大于1.0。

C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程序计算出每个振型的侧振成份和扭振成份,通过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可以明确地区分振型的特征。

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注意:

在某些情况下,还要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

知道了Tt和T1,即可验证其比值是否满足规范D注意事项>

复杂结构的周期比控制多塔结构周期比:

对于多塔楼结构,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

如果上部没有连接,应该各个塔楼分别计算并分别验算,如果上部有连接,验算方法尚不清楚。

体育场馆、空旷结构和特殊的工业建筑,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不需要控制周期比。

当高层建筑楼层开洞口较复杂,或为错层结构时,结构往往会产生局部振动,此时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来计算结构的周期比。

以过滤局部振动产生的周期

3位移比的控制A控制意义:

位移比---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位移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同周期比的概念一样都是为了控制建筑的扭转效应提出的控制参数。

(在高归4.3.5条中位移比和周期比是同时提出的)B规范条文抗规第3.4.3.1条规定: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在考虑质量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

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C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程序中对每一层都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判断是否满足规范。

且注意位移比的限值是根据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下确定的,其平均位移的计算方法,也基于“刚性楼板假定”。

控制位移比的计算模型:

按照规范要求的定义,位移比表示为“最大位移/平均位移”,而平均位移表示为“(最大位移+最小位移)/2”,其中的关键是“最小位移”,当楼层中产生0位移节点,则最小位移一定为0,从而造成平均位移为最大位移的一半,位移比为2。

则失去了位移比这个结构特征参数的参考意义,所以计算位移比时,如果楼层中产生“弹性节点”,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规范要求:

高规4.3.5条,应在质量偶然偏心的条件下,考察结构楼层位移比的情况。

层间位移角:

程序采用“最大柱(墙)间位移角”作为楼层的层间位移角,此时可以“不考虑偶然偏心”的计算条件。

D注意事项>

复杂结构的位移控制复杂结构,如坡屋顶层、体育馆、看台、工业建筑等,这些结构或者柱、墙不在同一标高,或者本层根本没有楼板,此时如果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结构分析严重失真,位移比也没有意义。

所以这类结构可以通过位移的“详细输出”或观察结构的变形示意图,来考察结构的扭转效应。

对于错层结构或带有夹层的结构,这类结构总是伴有大量的越层柱,当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后,越层柱将受到楼层的约束,如果越层柱很多,计算失真。

总之,结构位移特征的计算模型之合理性,应根据结构的实际出发,对复杂结构应采用多种手段

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计算方法的比较

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

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

Ki=Vi/Δui

⑶应用范围:

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①《高规》第E.0.1条规定:

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

计算公式见《高规》附录E.0.1。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

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6.1.14条文说明。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

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①《高规》第E.0.2条规定:

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图E见《高规》)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

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

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

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

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

《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

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⑵《上海规程》已将三种刚度比统一为采用剪切刚度比计算。

(五)关于三种刚度比性质的探讨

⑴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

是一种与外力有关的计算方法。

规范中规定的Δui不仅包括了地震力产生的位移,还包括了用于该楼层的倾覆力矩Mi产生的位移和由于下一层的楼层转动而引起的本层刚体转动位移。

⑵剪切刚度:

其计算方法主要是剪切面积与相应层高的比,其大小跟结构竖向构件的剪切面积和层高密切相关。

但剪切刚度没有考虑带支撑的结构体系和剪力墙洞口高度变化时所产生的影响。

⑶剪弯刚度:

实际上就是单位力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其刚度比也就是层间位移角之比。

它能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的影响,但没有考虑上下层对本层的约束。

三种刚度的性质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规范赋予了它们不同的适用范围。

中文词条名:

剪切剐度与剪弯刚度和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求出的刚度三种算法存在的区别

英文词条名:

(1)剪切刚度: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E.0.1条规定:

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的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

Γ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Γ=`(G_2A_2)/(C_1A_1)`×

`(H_1)/(H_2)`(3-21)

`A_I`=`A_WI`+`C_IA_CI`(3-22)

`C_I`=2.5`((H_CI)/(H_I))^2`(3-23)

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的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

Γ=`(G_2A_2)/(C_1A_1)`×

`A_I`=`A_WI`+`C_IA_CI`(3-22)

`C_I`=2.5`((H_CI)/(H_I))^2`(3-23)

(2)剪弯刚度: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E.0.2条规定:

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_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Γ_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_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_E`不应大于1.3。

`Γ_E`=`(Δ_1H_2)/(Δ_2H_1)`(3-24)

(3)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

该方法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4.2和

3.4.3条文说明中建议的方法编制的。

其刚度的计算公式为:

`K_I`=`(V_I)/(ΔU_I)`(3-25)

但由于`ΔU_I`是由`V_I`和作用于该楼层的倾覆弯矩`M_T`共同作用产生的,而且还包括了因下一楼层的转动而导致的本楼层剐体转动位移,严格地讲,这里的`K_I`与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的`K_I`含义井不相同。

实际上,这三种方法计算的刚度含义是不同的.差异较大,如仅有一个标准层的简单

框架结构,按方法

(1)计算,各层的刚度都相同;

按方法

(2)计算,各层的刚度也相同;

按方法(3)计算,各层的刚度不相等,而且与水平力的取法有关。

按新规范软件中提供了上述三种方法.由设计人员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决定具体采用哪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仅考虑层剪切刚度;

第二和第三种均仅考虑了剪切刚度和弯曲刚度,其值更切合结构实际变形特征。

对于高位转换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SATWE程序是用刚度串模型来计算的,即先将上部或下部结构各层的侧向刚度求倒数,得出位移后再求和,然后再求倒数得到上部或下部结构的刚度,从而得到上部或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这与高规附录E.0.2建议的方法有些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