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58004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

《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筋工程施工管理要点Word下载.doc

当两根以上管并行时,沿管方向应增加Φ4@150宽500mm的钢筋网片,做到在应力集中部位有双层布筋。

1.7现浇板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当大于C30时,应采取抗裂措施。

2、材料要求

2.1钢筋进场时,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钢筋表面或每捆(盘)均有标志。

进场时应按炉罐批号及直径分批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查对标志、外观质量,并按现行国家有关规定,抽取试样作力学性能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2钢筋施工前应具有翻样图、下料单和技术交底记录等。

2.3框架结构,纵向受力钢筋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①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②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3、钢筋加工

3.1钢筋在加工前应洁净、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理干净。

为保证钢筋加工形状、尺寸准确,建议采用“制作钢筋加工的定型卡具控制钢筋尺寸”。

3.2Ⅰ级钢筋末端需作180°

弯钩,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3倍。

3.3箍筋应作135°

弯钩,平直部分不应小于箍筋直径d的10倍。

3.4钢筋调直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冷拉方法。

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HPB235级的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级、HRB400级和RRB400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4、钢筋的连接

4.1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

4.2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焊工必须具有焊工上岗证,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操作。

4.3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互相错开,其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否则属同一连接区段,接头面积占全部受力钢筋面积不宜超过50%。

4.4焊接接头距钢筋弯折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且不宜位于钢筋的最大弯折处,并不宜设置在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内。

4.5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绑扎搭接接头区段的长度为1.3倍的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心点位于该连接区段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接头面积占总受力钢筋面积的百分率,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

4.6在梁柱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配置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内各设置两个箍筋,间距宜为50mm。

4.7直螺纹接头控制措施:

直螺纹接头钢筋应采用砂轮切割机切割,不宜采用切断机下料,禁止使用气切割下料;

钢筋套丝加工完后,用专用工具进行加工质量检查,加工好的接头套丝应套上专用塑料保护帽进行保护。

5、钢筋绑扎

5.1复杂部位的钢筋,应事先定出钢筋绑扎的先后顺序。

钢筋绑扎应满扎,扎丝规格不小于22#(钢筋直径大于18mm时不小于20#),扎丝头向内;

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

5.2钢筋定位及保护层控制

(1)竖向梯子筋:

墙体水平钢筋间距采用竖向梯子筋控制。

绑墙水平筋时,根据竖向梯子筋分档间距安放水平筋,绑扎前先将整道墙体梯子筋拉线调平并用上中下三道水平筋临时固定牢固。

竖向梯子筋比墙体立筋规格大一个等级并代替墙立筋,梯子筋距柱边50cm左右开始设置,纵向间距不大于2000mm,且每道墙至少设置两道。

(2)水平梯子筋:

墙体竖向钢筋间距采用水平梯子筋控制。

在距墙模板上口100mm处、在竖向钢筋内侧放置墙体水平梯子筋(可周转使用),水平梯子筋放平并与墙体竖向钢筋用绑扎丝绑牢。

墙体水平梯子筋在墙内放置的位置及形状见上图。

(3)定距框:

柱主筋间距采用定距框控制,详见右图。

(4)钢筋保护层控制措施

钢筋保护层应采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专用垫块,并应有合格证。

双层钢筋网之间应采用钢筋支架或定型专用支撑,钢筋支架应安装在垫块上方或进行防锈处理。

梁柱侧向垫块间距不大于1m,且短边每排不少于两块;

楼面钢筋垫块厚度应在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提高5mm。

垫块间距,当钢筋直径小于等于10mm时,不大于500mm;

钢筋直径大于φ10时,不大于700mm。

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深入保护层内。

绑扎板负弯矩筋时,用先制作好的“马凳”垫至设计高度,间距500mm,以防止浇灌时踩坏负筋,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层钢筋网下面应设置钢筋撑脚,每隔1m放置1个。

浇注时施工人员站在自制架体上进行浇注,避免钢筋踩踏变形、移位。

凡有透过混凝土面层的钢筋支撑端头或铁马凳支承点,其端头应预先涂防锈漆或加塑料套垫。

板负弯矩筋保护层也可用下面的方法控制:

采用直径20以上的粗钢筋作为辅助架立筋,下设撑脚,成为一个工具式、可周转使用的架子。

施工时将负筋临时用扎丝悬挂在辅助架立筋下,使负筋、分布筋、辅助架连成整体,由于刚度大,能承受一定的冲击力和人工踩踏,避免了浇筑过程中负筋下陷、偏位、变形。

操作要点:

砼第一次振实的厚度不应接近实际板厚,应留有3到5mm的余量,辅助架待第一遍振捣后马上拆除(剪掉扎丝抽走),以便周转使用,然后第二遍振捣。

(5)板筋:

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蓬、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及高度,以免拆模后断裂或露筋。

板和墙的钢筋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钢筋套塑料管防止混凝土浆污染

及时清理受污染钢筋

钢筋防止污染措施

筋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间隔交错绑扎,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宜位移,且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全部扎牢。

6、钢筋防止污染措施

洞口钢筋一次成型

楼板或墙体混凝土浇筑前,要求在竖向甩茬钢筋上包裹不少于500mm高的塑料布或套管,防止沾染混凝土浆,具体详见上图。

7、配合水电留洞,杜绝随意切割钢筋

对于³

200mm所有墙体、楼板洞口钢筋必须一次配筋一次下料施工完成,决不能钢筋绑筋完成后再切割。

组织人员利用计算机CAD技术绘制出结构预留、预埋留洞图,细化配筋,杜绝在钢筋工程中水电为预留预埋随意切割的现象,确保水电预留预埋的位置准确和结构安全性,具体详见右图。

后浇带保护

后浇带钢筋防护

8、后浇带钢筋保护

8.1底板(顶板)后浇带

在底板(顶板)后浇带施工前支设模板,模板上平面就是浇注的混凝土上平面,浇注后盖一层塑料布,防止上部雨水及垃圾进入后浇带而腐蚀钢筋,减少日后对后浇带处垃圾清理的难度,具体见右图。

8.2地下室外墙后浇带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外侧立面在墙体混凝土拆模后采用120厚砖墙或混凝土预制板保护,一方面保护里面钢筋,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进行防水和回填土的施工,为后续工序施工创造条件。

9、二次构件钢筋

墙体拉结筋和二次浇筑的构造柱等构件的连接钢筋对于济南的工程应预埋,对需要植筋的工程,应进行现场全数检查验收,每种规格3000根为一组进行检测,每个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少于3组;

10、注意事项

 

10.1主次梁交接处主梁应先绑扎基本箍筋后,再按设计图所要求绑扎附加箍筋。

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间距肢数应先定位核心区箍筋肢数,后绑扎梁筋,最后调整箍筋间距。

10.2梁、异形柱、剪力墙暗柱截面宽度相同时,洞口处梁筋锚入暗柱内。

 

10.3保护层控制措施中严禁钢筋支撑件直接放置在模板上。

应采用规格统一的花岗岩垫块,优先选用建筑塑料支撑件控制保护层厚度。

10.4板面钢筋在制作时严格控制钢筋下料长度及负弯矩筋的弯钩长度,绑扎就位应准确,优先选用长马凳支撑上层钢筋(采用马凳支撑上层钢筋的应按每500㎜梅花型布置,阳台、雨蓬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宜设置间距不大于300㎜的马凳支撑件),选用塑料支撑件支撑下层钢筋,预先设置支撑件铺设输送泵、走道板,保证施工时钢筋不位移、不变形。

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踩踏钢筋,振动棒尽量避免碰撞钢筋。

10.5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宜采用线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

严禁水管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

11、交叉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11.1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预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11.2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11.3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

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11.4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

11.5混凝土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第5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