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20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9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Word格式.docx

 总课时  10课时

9 寓言两则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

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

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

“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识记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6.进一步培养学生按要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4.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

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

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的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

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

(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

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

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

 5.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

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

 【教师准备】

 有关寓言的资料、教学PPT、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准备有关的录像片。

 【学生准备】

 收集寓言故事。

 2课时

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亡羊补牢》。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4.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方法一:

引入成语,导入新课

 1.师: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成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

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们习惯用成语来表达意思,准确、生动、简洁。

知道吗?

许多成语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

读完故事,相信你会对成语有更深的了解。

 2.解读题意。

 (生齐读课题)

 师:

“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一定会找到答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教师相机释疑)

 [设计意图] 通过解题释疑,初步了解寓言大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方法二:

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为什么?

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

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

讲道理)

“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篇”)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

认真看老师写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 问题涉及全篇,引导学生直奔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自学后再一起读读生字词。

PPT出示:

寓言 亡羊补牢 羊圈 窟窿 叼走 街坊 后悔 劝告 把式 盘缠 硬要

 学生自由读,抽读,开火车读,重点读准生字的音。

 注意纠正: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

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ló

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

 2.把握课文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同时也想一想“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记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交流课文内容)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对照刚才同学的故事,你能说说“亡”是什么意思,“牢”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了这两个字的意思,谁能再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学生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 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

”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种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的意思。

你觉得那个养羊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

养羊的人哪做错了?

他是怎样知错改错的?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体会寓意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1~4自然段。

想想养羊人错在哪。

 (羊圈坏了不修理,别人劝告了不接受)

课文中是怎样写他做错的?

请你读一读课文,把句子找出来。

 (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交流)

谁来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街坊”指的是什么人?

假如你是他的街坊,你用怎样的语气去劝他?

自己读一读街坊的话,体会一下街坊说话时的心理。

 (好心好意,诚心诚意)

面对着养羊人的真心诚意,养羊的人却是这样回答……

 (齐读养羊人的话)

从这里,可以看出养羊的人对待这件事是怎样的心理?

这句话我们怎样读?

 (分组分角色朗读)

养羊的人由于不听劝告,不及时修补羊圈,结果羊丢了一次又一次,共丢了几次?

(两次)哪个句子写他丢羊了?

请你把它画出来。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自由读句子。

这两个句子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丢羊,这是先写事情的……(结果),再写羊圈破了,狼从窟窿钻进去叼走羊,再写……(原因)]因此它们的中间用了一个什么词?

(原来)

谁能学着课文用“原来”造句,先告诉结果,再说原因。

 (学生用“原来”练习说话)

同学们再来读这两个句子。

这两个句子里有三个生字,请你边读边注意看它们的字形。

 教学“窟、窿、叼”三个生字。

 ①教学“窟窿”。

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穴宝盖”表示字的意思跟什么有关?

(洞穴)那么“窟窿”就是指什么?

(洞)你还发现什么?

再看下边部分,“隆”表示字的读音,我们可以用它来记字的读音。

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从形旁来记住字的意思,用声旁来记住字的读音。

 ②再来看看“叼”。

这也是一个形声字,它的部首是什么?

表示意思跟什么有关?

你在哪个人或动物身上看到它们做过这个动作?

 指导写“窟、窿、叼”。

 学生练写,同桌评议。

写得好的在字的下边画个笑脸。

 [设计意图]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

因此,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

以上咱们学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三、交流体会,明白寓意

养羊的人知错改错。

课文中哪个句子写他知错?

哪个句子写他改错?

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用“  ”和“  ”画出知错的句子与改错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画出句子)

 重点交流以下句子: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从句子中的哪个词语知道他知错了?

怎样读这个句子?

全班读。

哪个句子写他改错了?

指名读。

①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好。

②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哪个句子好?

 (“赶快”写出了养羊的人及时改正错误。

“结结实实”写出了养羊的人很认真地改掉了错误)

 辩论:

羊丢失了才补羊圈有意义吗?

认为没有意义的举手,认为有意义的举手。

谁来说说理由。

 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请同学们读最后一个句子:

 “从此”是指什么时候?

对,就是从那时起……

读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一个人做错了事,要听从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还来得及)

这就是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在生活、学习中,常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你有过这样的事例吗?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做错了事,要听从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还来得及这样一个道理。

所以,“亡羊补牢”后边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一、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则      街

(  )   jiē(  )

zāi(  )  jiā(  )

   圈      缠

juà

n(  )  chá

n(  )

zhuà

n(  )  cá

二、比一比,组词语。

三、在括号中填上动物名称。

(  )争(  )斗  (  )吞(  )咽

(  )假(  )威  (  )飞蛋打

(  )鬼(  )神  (  )目寸光

四、这则寓言你读懂了吗?

想想填填。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参考答案】

一、zé

(􀳫

) jiē(􀳫

) juà

n(􀳫

) chá

二、遇到 寓言 后悔 梅花 叼走 唠叨 硬化

便利

三、龙 虎 狼 虎 狐 虎 鸡 牛 蛇 鼠

四、一个人做错了事,要听从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还来得及。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体会其中的道理: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文章的大意,体会文章的寓意。

 让学生客观分析评价人物,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谈话入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你们还记得这些故事的名字吗?

(让学生自由说)相信大家还记得这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能否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故事谈谈?

(让学生自由发表)是呀!

这些寓言故事用鲜明活泼的语言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

今天,我们将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将教会我们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 回顾以前所学内容,掌握寓言的寓意。

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井底之蛙

 叶公好龙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自相矛盾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你知道这些都是什么?

寓言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了。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齐读课题:

南辕北辙)

仔细观察“辕”“辙”,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随机出示“辕”和“辙”的课件,解释:

辕:

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辙:

车轮压的痕迹。

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

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南辕北辙”从字面上讲是什么意思?

那这个成语说的究竟是怎样一件事呢?

学习了课文就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解题导入,直奔中心。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它。

想一想:

课文讲了哪几个人?

其中是谁南辕北辙?

 (生自由朗读课文。

交流汇报)

 2.认读生词。

课文都读完了,有不认识的词吗?

这课生词很少,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

把式 硬要 盘缠 南辕北辙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如“盘缠”。

 3.了解大意。

同学们刚才已经读了课文,生字也都解决了,那么下面自己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二、精读课文,体会寓意

课文中有一句话非常肯定地概括写了他南辕北辙的行为,请找一找。

(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引导学生自由读,从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楚国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说——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

你还从哪个词读懂了什么?

“硬要”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国在南边,明明知道在南边,却硬要往北走,从“硬要”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固执、很愚蠢、无知、不听劝告)

他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却如此固执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这样做呢?

请读读文中朋友与他的对话,画出坐车人的理由。

 (学生读书交流理解: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你同意他的“理由”吗?

 (学生反馈交流理由,随机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即使朋友再三地劝他,他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成语来形容他?

(“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

你们想象一下,楚国在南方,而他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

(越走越远,离楚国越来越远)

那将会是多么可悲的下场!

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

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他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这句话重复出现了哪个词?

前三个“越”强调了什么?

后两个“越”强调了什么?

 (条件越好,离目的越远,结果适得其反)

此时,你想对那个坐车人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谈)

现在你能讲一讲“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

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思考回答,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小结:

“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明知道楚国在南边,却固执地往北走。

实质上就是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

形容这个意思的还有一个成语:

背道而驰。

三、角色朗读,深化感悟

学习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明白了行动和目的如果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的道理。

现在,我们开始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两人分工,一人读楚国人的话,一人读他朋友的话。

 (学生自由练读)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设计意图]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朗读赋予了文本生命,使形象活在眼前,活在心中。

读好了,学生们自然就明白了寓意。

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

(同桌交流,学生谈各自体会)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

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作业1

教材第37页第1、2题。

作业2

一、读句子,写字词。

《wá

ngyá

ngbǔlá

o(      )》是一zé

(   )寓言故事,讲的是养羊人丢了羊,jiē(   )坊劝他修羊圈、堵kūlong(   ),养羊人不听quà

ngà

o(   ),第二天羊又丢了,他很hò

uhuǐ(   ),于是赶紧把羊圈修好。

二、我能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n  quān

铁圈(   ) 羊圈(   )

圈养(   ) 圆圈(   )

  xì

关系(   ) 系鞋带(   )

系列(   ) 系扣(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亡羊补牢》中“亡”字的意思是    ;

“牢”字的意思是    ;

“亡羊补牢”的意思是      。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

2.《南辕北辙》中“辕”字读    ,“辙”字读    。

          。

四、课外阅读岛。

狗和兔子

 一只猎(liè

 lü

è

)狗在追森林里的最后一只兔子,当它把兔子按到爪下的时候,兔子回头瞪(dè

ng dè

n)了狗一眼,说:

“笨蛋,不懂得‘狡(jiǎo)兔死,走狗烹(pēnɡ)’这个谚(yà

nyà

nɡ)语吗?

 狗一惊,让兔子逃走了。

 回家后,狗如实向主人汇(huì

 huí

)报了一切,主人疼爱地抚摸着狗的头说:

“你怎么会听信兔子的话呢?

就算找不到猎物,我也会养你一辈子的!

 狗听了主人的话,第二天又抓到了那只兔子,把它咬死了。

 过了几天,真的找不到食物了,主人无奈,准备把狗吃掉。

狗在临(lí

nɡ lí

n)死前说:

“我真该相信兔子……”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据实,依照实际情况。

(   )

(2)听到而相信。

3.“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是 

                         。

4.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了 

                         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亡羊补牢 则 街 窟窿 劝告 后悔

二、quān juà

n juà

n quān xì

 jì

 xì

三、1.丢失 羊圈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做错了事,只要认真改正还不算晚 2.yuá

n zhé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否则,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