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476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

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B.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C.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

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D.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B.据《礼记·

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

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

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C.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

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D.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昌者,沛人也。

与从兄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

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

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

“若趣降汉王!

不然,今为虏矣!

”项羽怒,亨周苛。

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

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

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

“我何如主也?

”昌仰曰:

“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上以留侯策即止。

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

“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

祖忧即万岁

之后不全也。

于是乃召周昌,谓曰:

“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周昌泣曰:

“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高祖曰:

“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

”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史记·

张丞相列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B.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C.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D.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5.对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兄:

“从”的造字法是会意,即一人前走,一人后随;

所以“从”有跟随之义。

“从兄”说明周昌跟随兄长周苛追随汉高祖。

B.燕时:

“燕”通“宴”,有宴会之义,引申为“娱乐”,又由此引申为“闲适、闲暇”之义;

此处“燕时”即指闲暇休息之时。

C.期期:

此为摹写周昌口吃情状;

三国时魏将邓艾说话口吃,语称艾艾。

后来人们连用“期期艾艾”来形容人说话口吃。

D.万岁之后:

是用避讳的说法来称皇帝死后。

君王为古代尊者,故君王之死常用避讳的说法,还如“崩”,指如山崩地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苛勇敢忠诚,临危不惧。

荥阳保卫战,周苛临危受命,驻守荥阳。

即使是城破被擒,他也拒降赴死。

汉王因此封他儿子周成为侯。

B.周昌正直不阿,直言不讳。

周昌入宫奏事,面对行为不检点的高帝,敢于直言骂高帝是历史上的昏君夏桀商纣,赢得高帝敬畏。

C.周昌性情耿直,不善言辞。

在废太子一事上,周昌和高祖意见不一,虽然言语不畅,但仍据理力争,为此吕后对他感激不已。

D.周昌忠于职守,任劳任怨。

高祖担心自己死后宠爱的赵王不能保全,就任命周昌辅佐赵王,周昌欣然应允,不负重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苛骂曰:

(5分)

(2)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朝中措朱敦儒

先生筇杖是生涯①,挑月更担花。

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②问酒,萧寺③寻茶。

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注】①先生:

作者的自称。

②旗亭:

代指酒楼。

③萧寺:

佛寺。

8.贯串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请结合全词简要说明并分析它的作用。

9.全词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写出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暮年多病生活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中,在结构上能起到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两句词是:

“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李泽厚自传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困顿。

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为供我兄弟二人上学,惨淡经营,备尝艰苦。

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

母亲回答:

“只问耕耘,不求收获。

”此话今犹在耳,却不幸竟成谶语。

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免泫然涕下。

每当年春节,亲戚家大鱼大肉,热闹非常;

而我们母子三人,冷冷清清,相依为命。

鲁迅说: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我初中时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

鲁迅教我冷静地、批判地对待世界;

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和温暖;

而母亲“只问耕耘”的话语,则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

我最近讲,搞美学应具备两方面条件:

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

我放弃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搞上了美学,不知是否也应追溯到自己那个孤独的、清醒的、感伤的少年时代?

1945年秋,我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那个时代进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局日趋动荡,学校却充满复古气氛,死气沉沉,保守到连《大公报》都少见。

我只好每星期天,到城里的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书报,其中主要读物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

我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就是在书店里站着读、在课堂上偷着读、甚至冒险读着“禁书”得来的。

也许正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

在这样的阅读中,我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不喜欢人云亦云,比较注重科学上的争议、论辩,这恐怕要追溯到自己的这个时期。

1950年,我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

大学时期,我生活仍然非常穷困;

加上得了肺结核,我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

我独住在宿舍顶楼的一间“阁楼”里,利用藏书极为丰富的北大图书馆,翻阅、抄录和整理了许多原始资料。

我197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还利用了当年所作的资料卡片。

我虽已发表不少文章,但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非议颇多。

下乡劳动和工作,我是单位里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是最多的一个。

这使我抑郁和孤独的性格一直延续下来,但也让我学会了思想不受外界影响。

我沉默而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

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

“文革”时我在干校,读书非常困难,只能偷偷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972年回家后,我便利用在干校时偷做的笔记暗暗写起来。

因为我坚信政治灾难终会过去,只要一念及“只问耕耘”的话,我就会坚持干下去。

1976年发生地震,我就在条件简陋的“地震棚”里写完了《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

有人说,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里,我的好些思想远没有充分展开,只是点到为止。

其实,“语焉不详”的还包括我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美学三题议》等。

因为我喜欢先画一个“粗”线的轮廓和框架,等有时间和机会再去“工笔细描”。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也”。

我也曾搞

过“小”的试验,结果愈积愈细,不能自拔,与我的兴趣、个性颇不合。

治学之法有多途,各人宜择性之所近。

“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虽都有偏颇,但毕竟要有所偏重。

科学事业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不能一人独揽,不妨各就性之所近,发挥所长。

也有人说我“杂”,说我又搞中国思想史,又搞外国哲学,又搞美学等等。

今天固然不可能再出现像如亚里士多德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科学分工愈来愈细。

但也要看到,如今边缘科学方兴未艾、各科知识日益融合。

社会科学亦然。

中国文史哲素来不分,就是好传统。

当今学界主要问题,恐怕也不在于杂。

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都是知识极为广博,能多方面著书立说的。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节选自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泽厚放弃了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选择从事美学研究,他少年时代的家庭环境和母亲的言传身教起了决定性因素。

B.李泽厚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时代已在变化,而学校的教学仍笼罩着死气沉沉的复古气氛,教学方式仍是灌输式的。

C.下乡劳动和工作,李泽厚是单位里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是最多的一个,这反而让他的信念变成最顽强的一个。

D.有人说李泽厚著作里的思想没有充分展开,而是点到为止,李泽厚承认这固然有“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的偏颇,但却认为是科学分工的不同。

E.有人认为李泽厚的治学特点是“杂”,可李泽厚认为自己追求的是“博”,他把知识广博的第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名家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2)李泽厚的治学观念主要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概括。

(3)母亲的话“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为什么会让李泽厚至今回忆起来仍特别感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李泽厚是我国从事哲学、思想、美学方面研究的著名学者,根据全文,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李泽厚的治学道路。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那些喜欢在游览地书写“到此一游”者,竟成为我们中国人一种恶习和癖好,也不知此风起于何时

,始作俑者为谁。

B.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C.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D.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之久。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当冰雪皑皑之际,唯独梅花昂然绽放于枝头,对生命充满希望和自信,教人精神为之一振。

B.王维的田园诗意境清新、恬静、质朴、亲切,焕发着乡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闲适的世外桃源。

C.来到茫茫戈壁,我仿佛看到了那边塞诗的景象,那边天山皑皑的白雪和屹立在风沙中的烽火楼,那高楼凝望的戍边将士,那悠悠悲怆的羌笛曲。

D.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古典诗歌,对《唐诗三百首》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_____________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

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15.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语段下面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翻开任何一本中国古典诗词读本,你都可以融入到诗人创造的意境中去,还可能会有所思,有所悟。

读了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读着,品着,你的情怀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16.下面是国家农业部发布的“12316三农信息服务”主题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说明人才培育之难;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说明识才之难;

还有人说: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说明贤才难求;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说明用才之难……

请围绕育才、识才、求才、用才,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确立一个中心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题目自拟;

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原文梁思成的话是“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B项把“不着意”偷换成“没有留心”。

“没有留心”是指没有想过或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而“不着意”是指想过或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后,权衡之下,觉得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心思、花力气。

2.A。

[据原文,“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只是“石材加工技术不落后”的明证,而不能证明所用石材“取自”这个加工场。

3.D。

[中国古建筑虽以木材为主,但“陵墓建筑”和“铺地石、台基、柱础”等“耐久性”建筑曾大量使用石材,可以保留至今。

]

4.C。

[原文标点:

常从击破项籍。

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

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5.A。

[从兄即堂兄;

“从”此指堂房亲属。

6.D。

[从原文对话“强(勉强)”、“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我)于诸侯乎”、“吾极知其(你)左迁”等表述中可知,周昌是极不情愿去担任赵国相的,所以“欣然应允”的分析有误。

7.(10分)

(1)周苛骂道:

“你赶快投降汉王,不然的话,马上就会被汉王俘虏了(或:

马上就要成为汉王的俘虏了)!

”项羽大为恼怒,把周苛烹杀。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

“若”“

趣”“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废太子的事结束后,吕后在东厢房侧耳偷听,事后她见到周昌,便对他欠起身道谢说:

“如果没有您,太子几乎被废掉。

”(5分。

“既罢”“微君”“几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周昌,是沛县人。

周昌和他的堂兄周苛,在秦朝时都在泗水郡当卒史。

到高祖在沛县起兵,打败了泗水郡守、都监,于是周昌、周苛便以卒史身份跟随沛公,沛公任用周昌管理徽章旗帜,周苛为随从门客。

他们跟随沛公进入武关,推翻秦朝。

沛公被封为汉王,任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军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形势非常危急,汉王逃出城离开了,而留下周苛守卫荥阳城。

楚军攻破荥阳城,项羽想让周苛做楚军将领,周苛骂道:

“你赶快投降汉王,不然的话,马上就会被汉王俘虏了!

于是汉王就任命周昌为御史大夫。

后来他跟随汉王击败项羽。

在汉六年中和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受封,封周昌为汾阴侯。

周苛的儿子周成因为父亲为汉而死,被封为高景侯。

周昌为人强悍有力,在皇帝面前敢直言,萧何、曹参等人都敬畏他。

周昌曾在高帝休息时进宫奏事,高帝正抱着戚姬,周昌见状转身就走,高帝赶上抓住周昌,骑在他脖子上,问道:

“我是什么样的君主?

”周昌仰头回答说:

“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君主。

”这时高帝笑了,但他特别敬畏周昌。

到高帝打算废黜太子,立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们极力劝谏,都没能成功。

皇上后来因为留侯的计谋才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而周昌在朝廷极力争谏,高帝问他的理由,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又加上非常愤怒,便说:

“我口里说不出,但我心里明白那么做不行。

陛下纵然要废黜太子,我期期不能奉命。

”高帝高兴地笑了。

废太子的事结束后,吕后在东厢房侧耳偷听,事后她见到周昌,便对他欠起身道谢说:

此后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被封为赵王,才十岁,高祖担忧在他去世之后赵王不能保全。

于是就召见周昌,对他说:

“我一定要麻烦你,请你勉力为我辅佐赵王。

”周昌流着泪说:

“我从刚起兵时跟随陛下,陛下怎么忍心中途就把我扔到诸侯国里去呢?

”高祖说:

“我很清楚这是降级使用,但我私下担心赵王,考虑非你不能当此重任。

”于是调御史大夫周昌为赵国丞相。

8.(5分)线索是“筇杖”。

(1分)诗人用它“挑月担花”,可以握住它

而止步,也可以携它到处云游,拄着它到酒楼喝酒,到寺庙喝茶,有了它就像黄鹂有了翅膀。

(2分)这个线索,既能使词的结构更加紧凑,又能把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情感串连起来。

(2分)

9.(6分)全词塑造了一位寄情山水、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隐者形象。

(2分)寄寓了作者孤傲旷达、与世无争的思想情感。

(2分)上片通过写手持筇杖“挑月担花”,“无憎爱”,云游“烟霞”,表达作者与世无争、淡然处世的心境;

下片通过写“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等,表达作者不随流俗、无拘无

束的心境。

10.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1.(25分)

(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C、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A项可以说是“重要原因”,但说“决定性因素”有些武断,因为原文用“不知是否……”这样不确定性表述。

C项原文意思说下乡劳动和工作反而让传主信念顽强可以,但说“最顽强”太绝对。

D项原文内容李泽厚的治学只属于“见林不见木”。

(2)①搞美学要具备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

②治学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坚持走自己的治学道路。

③治学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特点,发挥自己所长。

④治学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加强各科知识的融合。

(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①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支撑家庭,惨淡经营,为子女求学备尝艰苦。

②等子女长大成人,要为母亲尽孝时,母亲却已去世。

③母亲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影响了传主做人和治学的道路。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家庭因素。

家庭的遭遇和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传主个性的形成和治学方向的选择。

②时代因素。

求学时代时局动荡,促使传主接收进步思想和社会科学新知,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为日后治学打下了基础。

③个人因素。

生活贫困和身体疾病,让传主性格孤独,于是有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去读书做学问。

④政治因素。

政治灾难使传主性格更加孤独,也反而使传主更加顽强地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每点2分,其中归纳因素1分,举例分析1分。

言之成理即可)

12.B。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多指长辈对晚辈)。

用于长辈对晚辈,不好泛指。

13.A。

[B.“焕发着乡土的芬香”搭配不当,应为“散发着乡土的芬香”;

C.“我仿佛看到了……那悠悠悲怆的羌笛曲”搭配不当;

D.“—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缺主语,其主语应是“《唐诗三百首》”而不是上文的“他”。

14.C。

[从事理上看:

前半部,应该是“传达”这种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在前,而“购置”这种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