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55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2)增长极理论

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1)世界人口问题

(2)世界资源问题

(3)世界环境问题

(4)贫富差距问题

3.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1.传播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任务

有助于提高人民对国情的认识

传播世界经济地理知识,正确借鉴国外经验

2.参加经济建设任务

综合考察、经济区划、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农业区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分等定级……

四、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与

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1.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地生态学)、古地理学等

2.社会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村落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语言、民族、宗教、民俗)、人种地理学、疾病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名学、历史地理学等

3.地理技术学科:

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学及地图学、统计数学及数量地理学、工程学及遥感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1章第2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发展概述

一、古代经济地理(20世纪前)

(一)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

《礼记.王制》: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管仲《地员》:

”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

王充《论衡》:

“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1.《山海经》和《禹贡》

2.《管子》的经济地理思想

《地员》《度地》《地数》《地图》

3.古代历史著作中有关经济地理的思想与资料

《史记》中的河渠书、平淮书及货殖列传;

《汉书》中的地理志;

人物列传等;

4.地方志中有关经济地理资料

5.主要探险家和旅行家对域外经济地理的描述

张骞、东晋高僧法显、唐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等

(二)古代西方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

1.古希腊和罗马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

古希腊诗人荷马、赫卡泰、柏拉图、斯特拉波

2.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

伊本.卡尔敦

3.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4.欧洲的商业地理研究

二、西方近代经济地理的发展和主要思潮

(一)环境论

1.地理环境决定论

(1)基本观点

(2)历史背景

(3)主要代表人及作品

孟德斯鸠、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等

(4)评价

2.地缘政治学

拉采尔、麦金德、豪斯霍菲尔等

3.人地相关论

(2)主要代表人及作品

洪堡德、白兰士、白吕纳等

(3)评价

4.人地协调论

(二)区位论

1.区位论概念

2.区位论概念

第1阶段:

杜能古典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1826—1930)

第2阶段:

中心地理论至今

3.区位论分类

(三)行为与感应地理学

1.概念

2.发展过程

3.研究内容

3.1决策者的行为

3.2被雇佣者的行为

3.3消费者的行为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1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1.区位条件

概念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2.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2章第2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土地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通过两方面决定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

3.不同的生产部门对土地的要求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原材料因子的构成

初级原料、加工原料

2.原材料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矿产资源分布直接影响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2)工业布局由近原料地转向临海型

(3)现代经济活动通过中心组织原材料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临空型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能源因子分类

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2.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大量稳定的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2)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固定资本的影响——地理惯性

2.金融资本的影响

(1)融资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2)资本总是流向能充分获利的区域

(3)风险资本市场是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的关键

五、劳动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劳动力特色

2.劳动力素质

3.劳动力成本

4.劳动力移动

第2章第3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作用与缺陷

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具有经营自主性的企业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2)在商品交换中通行的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3)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4)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

(5)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

(1)进行社会资源配置

(2)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3)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4)按照效率的原则调节社会收入

3.市场经济的主要缺陷

(1)市场调节功能的本身缺陷;

(2)市场本身不能有效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

(3)市场不能有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4)市场不能消除竞争中出现的垄断;

(5)市场无法对公共产品进行有效调节;

(6)市场调节会导致收入分配中的两级分化;

二、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内部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一企业)

(1)降低生产初始成本;

(2)提高劳动力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在特定区位集中)

(1)工业专门化经济(区位化经济)

(2)地方专门化经济(城市化经济)

三、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Ø

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

四、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与内容差别对经济活动区位产生影响

市场特性变化对经济活动区位产生影响

五、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竞争环境

市场秩序和管理

市场意识

第2章第4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政府购买本身形成庞大的市场

2.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促见自由竞争环境形成;

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区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经济活动性质不同以及采取的措施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不同;

(2)各国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不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

(3)措施;

2.环境影响与制约经济活动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地理可进入性

2.经济可进入性

3.制度可进入性

4.社会可进入性

第2章第5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交通网:

由点与线组成(线的长与宽)

交通流:

人和物的移动(流量、流向)

地域:

区域有关交通产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网络连接度:

在一个网络内,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运动的容易程度,即网络交通运输效率,β=E/V

网络通达度:

通达指数:

网络内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通路

分散指数:

网络系统总的通达程度和联系水平

网络密度:

单位面积内运输通路的总长度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一)交通运输费用的一般特点

1.交通运费是运输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2.运费构成

3.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及其比较

(二)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1.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2.线性运输费用的两种形式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

(三)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

1.航空港对产业布局的重要性

2.机场产业:

(1)机场业务关联产业

(2)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产业

第2章第6节区位理论

一、杜能古典农业区位理论

(一)背景及中心思想

1.背景

2.中心思想:

农作物的分布或布局是由距离市场远近决定的,由生产地到销售地(市场)所需运费决定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内容

1.假设条件

(1)在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

(2)平原中央的城市,是惟一供应工矿产品处,也是农产品惟一的市场。

(3)平原中无通航河流,马车是惟一的交通手段,道路直线。

(4)农业带是一个肥沃的平原,各地土壤肥力相同,气候条件一样。

(5)农业经营的人,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相同。

(6)市场的谷价、工资、利息都是固定不变。

(7)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一定比例,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

2.结论:

在孤立国内,农业生产布局围绕市场(城市)呈同心圈有规律的布局

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轮作区、三圃轮作区、畜牧业区;

1自由农作区:

距市场最近,主要生产易腐难运产品,如鲜奶和蔬菜。

利润高,集约。

2林业区:

产量大,运量大,主要解决城市薪材及木材。

距近半圈为薪碳树种,远半圈为建筑用木材。

3轮作农业区:

每6年一轮回,集约化轮作带。

4谷草轮作区:

谷物、牧草和休闲轮作,7年一轮回。

5三圃轮作区:

休闲、燕麦及稞麦3年一轮回。

6畜牧业区:

粮食自给,产品为活畜、黄油和奶酪。

3.产生原理

P=V-(E+T)

P+T=V–E=K

(三)评价

借鉴意义:

(1)农业地理上的意义

(2)研究方法上

理论与现实

(1)城乡土地利用

(2)与实际的差距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背景

(二)基本论点

通过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三)理论内容

1.假设条件

(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点的区域,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

(2)工业原料产地事先确定,生产条件不变;

消费地为已知点,需求量不变;

劳动力供给地为已知点,供给情况不变,工资固定;

(3)生产和交易均就同一品种进行讨论;

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运输方式为火车;

2.寻求吨公里最低点

3.劳动力因素引起区位图形第一次变形

4.积聚因素引起区位图形第二次变形

(四)评价

1.应用研究

2.理论意义

3.理论与现实

(1)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其阶级局限性

排除不同社会制度对生产布局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用生产成本作为决定工业布局的因素是片面的;

忽视垄断价格的作用;

(2)属于局部均衡的研究

(3)即使从个别生产单位的区位看,所考虑的因素过于简单;

一种工业布局之所以是消费区指向,除了因为原料系数小于1外,还有其他原因;

一种工业布局之所以是原料地指向,除了因为原料系数大于1外,还因为其他原因;

工业布局的指向性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化;

没有考虑消费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再以其关于运输成本和工资成本这两个因素的分析来看,也存在缺陷

三、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背景与理论核心

(二)理论内容

1.基本概念

中心地、中心货物与服务(中心地职能)、中心性或中心度、门坎及门坎人数

2.假设条件

•平原表面是均一的,没有水文、地形差异;

•原料、人口分布均等;

•为直线运输,四面八方均可通行

3.六边形网格

4.等级体系的出现

5.K值

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四、廖什经济区位

(二)与以往工业区位理论的区别

•平原地区,运输条件相似,生产必须的原料质量均一,且广泛分布;

•地区内农业人口分布均匀,有共同的消费行为;

•地区内技术知识普及,一切人均可用于生产;

•不考虑其他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干扰

2.需求圆锥体和市场区

3.市场网格的形成

4.经济景观(市场网体系)

•工商业集聚形成大城市;

•距离城市愈远,经济活动愈分散,直至不受中心城市影响,符合距离衰减法则;

•由于交通的影响,引起穷区与富区的差异,包括城乡、工农业的地区差异

(四)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贡献

五、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一)理论发展

1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2中心地的等级性

3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4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二)应用研究

1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2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第3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地理

第1节公司地理的特征及主要内容

一、公司概念讨论

•公司:

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集资联合组成的,有独立注册资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

•公司特征:

(1)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设立;

(2)必须是法人;

(3)是企业;

(4)是联合体;

•公司与企业的关系:

(1)公司是企业的一种;

(2)公司是法人,企业不一定是法人;

(3)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在法律上是严格分开的,企业则无严格区分;

(4)公司只以其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股东只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的发展与地位

二、公司地理主要特征

公司地理强调对公司的研究

公司地理认为公司对环境具有一定影响

公司地理重视公司内部因素的分析

公司地理重视个案研究

三、公司地理研究内容

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

可分为内部增长、外部兼并、生产一体化化生产多样化;

公司内部结构的空间意义

功能型、产品结构型、区域结构型、控股分公司型

公司与环境关系研究

✓工作环境:

●顾主类组织:

公司的使用者、推销者;

●供给类组织:

提供原材料、劳力、资本、设备、工作场地等;

●竞争类组织:

同一产品生产,同一原料使用者;

●管理或调节组织:

政府、工会等;

✓域环境:

公司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综合;

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研究

第二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一)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交易费用:

是193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

哈里·

科斯(RonaldHery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指:

经济制度运行过程中当事人为达成和履行交易协议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物质。

新制度学派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分析制度效率。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1.横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

3.多样化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

(一)企业空间增长过程

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2.不同增长形成的空间扩张

(二)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三)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3.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第三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变模式

•将空间分成地方、区域、全国和多国4种尺度;

•公司始建地区位;

•公司由地方向多国扩展要跨越3种门槛

跨越门槛顺序:

公司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决策空间;

不同类型机构的区位选择过程反映风险与不确定性:

销售代理机构、销售部和仓库、建立生产机构;

•图例解释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

第四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功能部结构

•产品部结构

•区域部结构

•顾客部结构

•矩阵结构

第4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1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1.产品周期理论

新产品阶段

主要出现在发达工业国家:

1.较高的科技水平;

2.良好的通讯条件;

3.较高的消费水平;

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其他国家;

成熟产品阶段

产品设计和生产已实现部分标准化,开始关注生产成本。

企业可能向外投资,以减少关税壁垒的摩擦;

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完全定型,区位选择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企业趋向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为进口国;

2.折衷理论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二、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向

三、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

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集中于边界地区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三)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一)R&

D的过程特点

(二)R&

D的区位要求

(三)R&

D区位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一)全球集中生产型

(二)市场地生产型

(三)专业化生产型

(四)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扩大就业机会——直接吸纳就业人员,间接带动相关企业就业人员增加

•改善基础设施

•技术转移——生产技术转移、经营管理知识转移

•通过生产联系,间接带动部分原燃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生产的发展

•弥补资金不足,促进资本形成

•税收、地租收入

•产业结构的改变

第5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1节区域产业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

✓一产(即大农业):

通过强化自然界的生命过程取得物质产品;

✓二产(即广义的工业):

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加工过程取得物质产品;

✓三产(即广义上的服务业):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产业功能分类

新兴产业(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

主导产业

•概念: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并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支配地位的产业。

•两大功能:

1.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量大;

2.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基本特征:

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一)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

2.库兹涅兹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1)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一产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下降;

(2)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逐步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进入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社会),缓缓下降;

(3)第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持续处于上升状态。

第一阶段:

A占首位,A>

C>

B,A>

B>

C;

第二阶段:

B占首位,B>

A>

C,B>

A;

第三阶段:

C占首位,C>

B,C>

(二)制造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

1.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

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

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资金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

以电子、机械等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

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

2.霍夫曼定律

3.雁行形态说

4.产品周期理论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机制

一)市场机制

1.供需关系

2.价格机制

3.竞争机制

(二)政府干预

(三)技术进步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四、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

•高比较优势系数

•高产业关联度

•高需求收入弹性

•高生产率上升率

•高产业创新能力

(二)主导产业的发展

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的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三)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主导产业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