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833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Word格式.docx

  如今,随意走进一间中小学教室,“小胖墩”比比皆是。

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

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

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比2005年分别增加1.56、1.20、2.59、3.42个百分点。

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数据更惊人,北京的一所小学今年对全校545名学生中的487名进行体质测查统计,结果显示肥胖学生有93人,占被测学生总数的19.1%。

  “肥胖对‘小胖墩’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困扰甚至伤害。

”共青团中央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刁铁民表示,由于肥胖,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小年纪就有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或者糖尿病等多种老年人易患的病症。

在心理上,“小胖墩”很容易产生自闭,现在社会上的宅男、宅女中,肥胖孩子的比例很高。

  “小胖墩”现象伤害的不仅是青少年个体,更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青少年的肥胖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刁铁民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往长远看,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小胖墩”的增加,将会对我国的国民体制,包括公共医疗、福利体制等,形成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小胖墩”越来越多

  由社会环境造就,受生活方式影响

  谈到“小胖墩”的产生过程,天津爱民减肥医院副院长何振柏表示,从医学角度讲,“主要原因是营养摄入过多,而运动量相对不足,导致脂肪在身体内积累。

真正由于疾病导致身体肥胖的人数只占1%—2%。

  青少年肥胖的复发率很高。

“‘小胖墩’通过减肥医院的治疗或者减肥夏令营的强化锻炼后,一般都能把体重降到一个合理的范围。

”何振柏说,“但体重减下去之后,这些曾经肥胖的孩子往往会‘管不住自己的嘴’,最后导致体重的反弹。

”根据何振柏的临床经验,“小胖墩”减肥再反弹的体重往往比减肥前的体重还要重。

  “小胖墩”营养过剩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的溺爱,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通常都会希望孩子吃得饱、吃得好,对孩子的零食也不加控制。

而且,“很多家长缺少营养和医疗常识”,何振柏认为,他们并不知道孩子每天应该摄入多少热量,该消耗多少热量;

也不了解孩子经常吃的食物中含有多少热量,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只有米饭、馒头等主食才是导致孩子发胖的原因,殊不知零食、饮料中也含有相当高的热量。

  除了摄入热量过多,运动量不足也是导致青少年发福的“罪魁”之一。

但是,青少年运动量不足的原因比较复杂。

刁铁民认为,“小胖墩”越来越多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代价”,是受社会大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的。

“当我们责怪我们的孩子不爱运动、赶他们出去运动的时候,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应该考虑下我们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

  “小胖墩”如何“减负”

  学校工作应跟上,家长觉悟需提高

  “只要能够控制好饮食摄入的热量,并积极地参加运动,‘小胖墩’就能瘦下来。

”何振柏表示。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天津爱民减肥医院每个成功减肥的病人出院时,医院都会赠送一份《出院指南》,要求病人出院后按照指南的要求控制饮食,但只有10%左右的人能够坚持下来,剩余的人几乎都产生了反弹,回归胖子的行列。

  “要为‘小胖墩’的身体‘减负’,需要家长、校长、市长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

”刁铁民表示,保证学生在校的运动时间,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

2007年和2010年国务院先后出台文件明确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经过几年的推广,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家长也应该肩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何振柏表示:

“家长要了解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每天需要摄入的热量、日常各种饮食所含的热量等,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除饮食习惯,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技能和习惯,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体育交流。

刁铁民认为,体育交流是密切家长和孩子关系的捷径。

不过,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到位。

  “预防和治疗青少年肥胖,家长责无旁贷。

”刁铁民说。

毕竟学生除一周五天的在校时间外,周末以及寒、暑假期间的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基本上只能指望家长们的“觉悟”。

“小眼镜”扎堆让人忧(把脉青少年体质②)

2011-11-22   来源:

  “还记得我们班上的那个‘小四眼’吗?

”在许多人的童年里,那些戴眼镜的同学总会被冠以“小四眼”、“小眼镜”之类的绰号。

不过,现在这个绰号却没法用了,因为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四五岁就架上了眼镜片,不戴眼镜的倒成了“珍稀动物”。

  科技先进了,兜里有钱了,用的东西高级了,可我们的许多孩子怎么都变近视了?

  愁

  孩子小小年纪咋就近视了?

  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的门口,四年级学生琳琳(化名)的妈妈一边和几个相熟的家长聊着天,一边等着接琳琳回家。

讨论的话题则是最近困扰着他们的一个共同难题:

给孩子换眼镜。

  “琳琳从一年级就开始戴眼镜了,戴上之后度数就一直涨,现在又得换眼镜了,”琳琳的妈妈说,“孩子戴上眼镜之后干什么都不方便了,我们家长也很着急。

”而旁边几个家长也有着同样的担心,据说像琳琳一样一年级就戴上眼镜的孩子并不是个别现象。

  今年7月由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北京市2010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09—2010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96%,其中2009年9月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就已达到36.4%。

随着年级的升高,视力不良率也随之增加: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为63.4%,初中生为71.0%,而到了高中阶段,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4.8%,也就是说,在100名北京高中生中,只有15人的视力符合正常标准。

  就学生视力水平来说,北京市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也难称特例。

今年9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及卫生部等6个部门共同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发布其调研结果,7—12岁、13—15岁、16—18岁以及19—22岁4个年龄段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0.89%、67.33%、79.20%和84.72%,基本同北京市的水平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低年龄组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非常明显,在7岁的小学生中,视力不良的人数较2005年增长了10%左右。

现在,不仅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开始戴眼镜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忧

  谁是伤害孩子视力的祸首?

  “我既不让她玩电脑,也不让她看电视,一开始真不知道她视力为什么还是下降了。

”琳琳的妈妈感到很奇怪,后来,她认为是学校的课业压力导致了琳琳的视力下降,“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不完,放学之后还要讲。

  对于视力不良低龄化的趋势,北京海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黄秋艳介绍说,除了遗传等先天因素外,长时间的过度用眼是最主要原因。

“我们在家里基本都不给孩子留作业,因为学校的作业本身就很多。

”琳琳的妈妈说。

长时间盯着书本原本就不利于保护眼睛,如果在写作业时不能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与书本之间不能保持合适的距离,会使视力状况进一步恶化。

  除了放学后在家中学习,孩子们白天在学校上课时也很难“保证眼睛的安全”。

《北京市2010年度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的课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仅为60.3%,而黑板的平均照度合格率更是只有22.9%。

而这些照度不合格的黑板与课桌也会对视力造成不利的影响。

  另外,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伤害也不容小觑。

当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成为孩子们的“囊中之物”,当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成为学生们的流行话题,他们的好视力也正一去不返。

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之外,来自电子产品的巨大诱惑使孩子们的双眼不得不长时间专注于屏幕上,眼睛疲劳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这两种因素的结合则更加危险:

据了解,中关村附近的一些小学要求学生在电脑上写作业。

这虽是个别现象,却更加令家长为难,他们甚至没有“正当”理由让孩子离开电脑。

  问

  能否还给孩子明亮的眼睛?

  如何才能避免更多的孩子加入“小眼镜”的行列?

黄秋艳医生给出的答案很简单:

让孩子出去玩。

  “视力下降主要是由长时间过度用眼引起的,所以用眼过后一定要让眼睛得到放松,”黄秋艳解释道,“让孩子到户外去玩可以避免他们的眼睛长时间盯着一个地方,从而取得放松的效果。

”据她介绍,眼科界目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在户外玩耍的时间越长,其视力下降的可能性就越低。

“每天在外面玩3个小时的孩子几乎没有戴眼镜的,”黄秋艳说,“考虑到中国学生作业较多,我们建议每天至少让孩子在外面玩1个小时。

同时,白天在学校时也要尽量利用课间放松眼睛,做做眼保健操。

  此外,黄秋艳补充道,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同书本保持适当距离等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若无眼睛得到充分放松作为前提,这些做法也都收效甚微。

  听起来,黄医生给出的建议很容易操作,但却需要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通力合作才行:

学校认真将“阳光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家长给予孩子更多户外玩耍的自由,而不是一吃完饭就将孩子“赶”到屋里学习;

而孩子自己在提高保护自己视力的意识同时,也要注意切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将孩子从书本的海洋中、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拉回到真真切切的蓝天下,既还给了他一个真实的世界,也还给了他一双明亮的眼睛。

老年人在奋起 

中年人在觉醒 

青少年在沉睡

好日子咋养出弱孩子(把脉青少年体质③)

季 

2011年11月23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下课书包父母背,体育活动难坚持,宅在家里不爱动,天气一冷就感冒……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前不久,一则“长沙长跑启动仪式小学生行进一圈竟累倒在地”的新闻引起关注。

尽管事后长沙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出面澄清:

所谓“累倒”的学生其实只是在跑道边休息,并非累倒在地。

但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澄清并无多大说服力,这些年,诸如“初中男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大学生军训频频晕倒”的报道还少吗?

青少年体质下滑,绝非个别情况,而变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近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如同乘上火箭,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但与此同时,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却在这20年间呈现不断下滑趋势,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

如今家家一个宝,为啥好日子却养出了弱孩子?

  宁可不锻炼,不可不学习

  “不愿孩子被落下”成家长普遍心理

  今年,高二学生康嘉诚已经基本告别了自己喜欢的乒乓球运动,“随着年级升高,打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紧凑的学习安排占据了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每天在校的学习时间就长达11个小时,回家后,还有五六门课的作业要写,一天下来,康嘉诚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有点空闲就想睡觉”。

  与康嘉诚有相同感受的学生不在少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

学业的压力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

  过重的学业负担、过长的学习时间,让青少年远离了阳光和操场。

很多人因 

“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放弃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而在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机制下,这样的做法往往被很多学生和家长视为“最佳选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不情愿自己孩子被落下”是家长们的一种普遍心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孩子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面前,家长有时也很无奈”。

  “现在的升学机制决定了成绩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运动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说,“应试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长、学校包括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才至关重要。

  他认为,人的体质发展规律有一个“时间差”,青少年时代,需要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也是最需要体育锻炼的时候,“不重视体育运动,或者‘用健康换学业’的做法都是在给未来埋下隐患”。

  不怕不运动,就怕出事故

  安全因素导致校园体育“因噎废食”

  在教室里闷坐了一天的于雅惠很盼望体育课的到来,“难得有时间出去活动一下”,但她对体育课的评价却是“不算枯燥,却也没什么意思”。

  在升学率的“硬性”考核面前,体育课难逃“鸡肋”的命运。

对于传统的跑、跳、投训练,很多学生表示“兴趣一般”,“每当快考试的时候,体育课就被挤占了”,也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的情况。

  安全问题也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慎之又慎”的原因之一。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体艺处处长王宏伟表示,出于安全考虑,“有的学校有体育馆,但也仅对运动队训练开放,其他的学生几乎无缘进去活动。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体育老师也表示,近些年,由于学生身体协调性、体育技能下降,跳箱、单杠这类器械项目一直使用得比较少,“许多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不仅难度会降低,也都选择逐渐淡化这些项目了,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学校体育应如何发挥作用?

  兰州市体育老师田宏表示,要想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有所受益,可以根据现有学生的状况设计有特色的体育课。

“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发展,避免枯燥,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2007年,中央专门下发了文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比如完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

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等。

  但时隔4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仍未能有效改观。

“学校体育教育的探索非常复杂,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考试或检查‘突击’体育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毛振明说,要发挥学校体育的真正功效,关键在于监督与考核机制的完善,以促进学校对政策的落实。

  父母爱户外,孩子才不“宅”

  家庭氛围直接决定青少年生活习惯

  “老年人在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尴尬现状被一语道破。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的数据表明,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

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

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很多孩子在体育方面没什么特长,参与兴趣低,特别是现在有了很多可以代替体育运动的活动,”毛振明说,“‘宅’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由于青少年运动氛围的缺失,体育运动越来越淡出学生们的视线。

除了学习压力和对体育“兴趣不高”外,缺少运动伙伴、运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使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了“无米之炊”。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运动场地,康嘉诚与同学的聚会内容就经常从打球变成吃饭,久而久之,他们便放弃了体育运动的计划。

不过,也有学生可以“因地制宜”。

于雅惠就选择了跳绳这项简单易做的体育运动。

“中考体育有这个项目,练着练着也就成了习惯”,她说,有时懒得动,父母就会拿着跳绳,拉着她一起下楼活动,“边跳绳边和他们聊聊天,或者自己听听英语,20分钟的时间也不算长”。

  “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一两项运动爱好,与孩子共同运动。

”孙宏艳说,“也可以帮助孩子结交运动伙伴,增加家庭小环境的运动氛围”。

她认为,家庭氛围对青少年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运动场地可以因地制宜,时间也可以化整为零,“关键还在于家长观念上的转变”。

增强青少年体质,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能否落实到位 

把脉青少年体质④:

锻炼不锻炼谁能说了算

本报记者 

郑 

 

轶 

芳 

厉衍飞 

杨 

2011年11月24日 

  “2011—2012中考体育培训秋季特训班火热招生中,重点中学一线体育教师,考试项目透彻分析,制胜技巧传授,迅速提高成绩,挖掘最大潜能向满分冲击……”这是北京一家体育培训机构最近推出的招生简章,颇具煽动性的广告语让市民黎女士非常心动,“我儿子今年初三,我打算给他报班‘吃小灶’,千万不能让中考体育给孩子拉了分”。

  听黎女士介绍,这是她从别的家长那里讨教来的招数。

中考体育这项政策,原本意在通过应试压力督促青少年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但在很多时候却演化成为突击恶补的“魔鬼训练”,孩子们为了达到满分机械地重复着并不喜欢的考试项目。

  这些年,国家相当重视青少年体质下滑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各种活动也开展得声势浩大。

虽然最新公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是身边不断冒出的“小胖墩”、“小眼镜”、“豆芽菜”们却仍在警示我们,拯救孩子体质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每天锻炼一小时”怎样落实?

  有保障,有监督,有问责,才能防止政策踏空

  在许多人看来,“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是拯救我国青少年体质的重要契机。

有媒体如此解读,当校园体育上升至政策高度,意味着孩子锻炼有了政府撑腰。

不过,要把一项硬性规定落实到全国各地的千万所中小学校,能不能贯彻到位、会不会遇到阻力、有没有保质保量,一个个问题等待回答。

  日前,共青团中央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邢守见带领6家媒体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小学、和平街中心小学和惠新里小学督导检查教育部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落实情况。

通过现场观察,这几所学校都能因地制宜组织学生锻炼,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跳跃的场景让人欣喜。

  不过,仅仅几所学校的情况并不能代表这项政策已经落实到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表示:

“‘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场地有限,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有些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学生没有太多选择,往往一小时的时间锻炼几分钟就算了,流于形式。

  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项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会不会“风头一过”又被打回“原形”?

为了堵住缺漏,教育部在近日下发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中对在校锻炼时间分配、行政部门如何督导、社会怎样监督、问责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尤其强调凡是没有认真执行的,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

不过有教育学者表示,要真正做到“确保”,仅靠行政发文、评估,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保障学校办学条件、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学校管理着手,否则“每天锻炼一小时”政策很容易沦为“纸上谈兵”。

  学生跑步何时不用动员?

  顺应天性,激发兴趣,由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

  进入11月,各地学生冬季长跑相继启动。

作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标志性活动,冬季长跑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

很多学生从中获益,但也有孩子满腹抱怨。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的五年级学生小石说自己最讨厌跑步了,“长跑太枯燥了,为什么要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呢?

  孩子的抗拒,很大程度上缘于校园体育项目的简单化、应试化和功利性。

据了解,很多中学的初三体育课只练习中考必考的掷实心球、800米、1000米等项目,“为考试而运动”让很多孩子对体育锻炼产生了逆反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认为:

“体育课既要有基础教学,也要有一些技能的培养,比如教会孩子们游泳、篮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基本技术,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参与的兴趣,由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在课外运动的时候也不会显得无所适从。

  运动的快乐,需要孩子们在没有负担的状态下去感受,在那种环境中即使是看似乏味的跑步,也能激发出一种“单纯的快感”。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督促青少年锻炼的举措,并未抓住孩子的天性和体育的本质。

“这些政策的行政化意图很强,而真正需要调动的是学生本身的积极性。

”熊丙奇说。

  而在学校之外,要想让孩子迈出家门、走向操场,除了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外,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

共青团中央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刁铁民表示,仅靠冬季长跑等校内体育活动是不够的,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让运动设施尤其是青少年活动场所伴随在居住地旁边,才能让孩子们每天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可以做到的,但这也是现在最缺乏的”。

  “重智轻体”观念能否转变?

  倘若现行教育模式不改变,体育恐将持续遇冷

  “你只要安心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是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成绩压倒一切”的价值导向让孩子们与体育锻炼渐行渐远。

  据上海交通大学一项调查—— 

《小学生家庭课外课程选择行为及其变化》的结果显示,5年前,被调查家庭在“智力类”课程上投入最少,如今在“运动类”上投入最少,课外课程投入呈现“重智轻体”的特征。

  “我们有什么办法,孩子不去上培训班,拿不到各种证书,‘小升初’时怎么跟人家竞争?

这时候哪还想得到体育锻炼啊!

”一位正为孩子明年“小升初”而备受煎熬的家长说。

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期完成的一项“阳光体育公众调查”显示,当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65.5%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以学习优先。

  智育与体育,这两个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本应和谐共处、相辅相成的要素,如今却呈对峙之势。

面对升学压力,大部分家长首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成绩单,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仅限于不得病。

“‘重智轻体’的根源在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在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熊丙奇说,“要扭转这种观念,一是要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二是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使之能够符合孩子的本性,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给他们健康成长提供空间。

  当体育被放弃,牺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