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12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件事“危难”体现在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点点。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生5:

这件事“危难”体现在他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生6:

这件事“危难”体现在别人完全不相信他。

生7:

送信这件事“凶险”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

他去送信,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愉,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

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生8:

送信这件事“凶险”还指的是他不能说真话。

你眼中的同乡是个怎样的人?

生9:

厚颜无耻。

生10:

卑劣的小人。

师(小结):

信客的这条路,一端是农村,一端是城市,乡人的不信任,城里同乡的仇恨,所以信……

(三)感悟信客之形象

默读12-23节,思考:

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屏显:

(提示,边读边思考,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生11:

朗读:

“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

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做信容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说明他是个宽容,重乡情乡义的人。

师指导朗读:

学生个别读,齐读。

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体会信客的心理:

信客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担子的一头是同乡的挣扎,担子的另一头是村妇破碎的心。

生12:

当同乡冤枉他的时候,信客还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

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说明他是个忍耐又有良知的人。

这件事中,他也有不忍的时候,什么时候?

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作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

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

“这是你老婆的信!

”该怎么读?

生12,不好意思地小声读了一遍。

另一小男孩站起来,很愤怒地大声说:

”(下面的听课老师全都笑了。

是的,信客坚守了一个“信”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如果信客要对老信客说变化,他会说什么?

请用“当年------,而如今-----”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城市带给乡村物质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欲的利诱,所以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了。

信客坚守的是乡情乡义,传统美德,虽然很难撑持,但他仍然坚持。

三、总结文章

信客虽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信客坚守的信义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坚守。

听课随想

听课到了一半,旁边的菊美女递过她的听课本,批注一栏写着:

上海男人也阳刚。

的确,这是一堂阳刚的课。

阳者,从容也。

整堂课有四个较长时间的师生对话,从语言品读到人物赏析、探究主题,无论是学生的回答偏离内容,还是课堂偶尔的沉默,教师都不焦不躁,巧妙引导。

课堂有三次较为成功的指导朗读,读课文标题,信客的三句话,教师都有具体的指导,或指导朗读技法,如题目朗读字正腔圆地读,第二遍不拖长音地读,或体验人物的情感,以朗读来促进人物鉴赏。

在这样的场合,教师如此从容,实属不易,已经有了大师的风范。

阳者,大气也。

课文很长,教师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来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信客职业的特点;

二是体会信客遭遇的凶险;

三是赏析信客为人的信义。

从信客所处的环境到信客这个人,整堂课的设计提纲挈领,一线串珠。

当然还可以更清晰些,如扣住一个“信”字,别人对信客的不信,信客自己坚守的信义。

最后,信客不再当信客,但是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信字的背后,有着对乡邻的信义,为人的信用。

还可以更完整些,老信客不能不提,没有老信客,也没有年轻信客。

从年轻信客这个人跳出来,最后看信客这个职业,余秋雨是借信客这个职业来呼唤人性中的“信”字。

刚者,强势也。

老师的语言很有气势,甚至问得咄咄逼人,这是老师自身的风格,然而老师太强势,学生就弱了。

2、《信客》课堂实录二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沈雯

今天我们上余秋雨的散文《信客》。

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一组照片,想一想照片中的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

(多媒体展示一组照片:

邮递员背着沉重的邮包走崎岖泥泞的山路,过艰险的独木桥,淌水流湍急的小河,冒着严寒在风雪中跋涉……。

背景音乐同时响起。

生:

照片中的人是一名邮递员。

对。

那么照片反映了邮递员工作的什么特点呢?

工作非常辛苦。

邮递员的工作的确非常辛苦。

今天我们课文中的主人公其实也是一名邮递员,只不过他是上个世纪初,将近一百年前的邮递员。

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信客。

信客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卑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我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定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美丽的人生。

(多媒体展示:

一、走近信客,阅历凄美的人生。

信客是我们的主人公,那么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老师设计了一个信客档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来填充档案的内容。

当然,有些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

比如说“姓名”,同学们可以根据信客的职业和性格特点,给他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表达你对他的感情和美好祝愿。

多媒体展示:

“信客档案”

姓名:

职业: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工作内容:

最高兴的事:

最痛苦的事:

最敬重的人:

座右铭:

我们先从第二个回答起:

职业是……?

生齐答:

信客。

身体状况?

我从第12段得知,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

他当信客之前身体挺好的,怎么当信客之后就老犯病呢?

我认为这都是长期劳累,生活没有规律造成的,胃病和风湿病应该是信客的职业病。

好,下面收入情况?

我从第3段“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这句中可以断定信客的收入微薄。

工作内容?

主要有三方面:

⑴发散、接收信物。

⑵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报死讯,收拾并送遗物。

⑶代读代写书信。

你们认为信客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工作几十年从没有失过一封信,一件物品。

给焦急等待的家属送来了在外亲人的消息,看着别人高兴,自己也很高兴。

信客的工作被乡亲们还有老信客认可,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最高兴。

大家的回答都很好,总之,信客的幸福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幸福快乐的基础上的。

那么他最痛苦的事又是什么呢?

到乡间报死讯时,看到家属号啕大哭,猝然昏厥,他会很痛苦,当家属一时兴起,迁怒于他,甚至怀疑他克扣了亲人遗物时,他更痛苦。

我认为他好心去送信,竟被另有新欢的同乡诬陷为小偷,被狠狠地打了两个耳光,并被扭送到了巡捕房时是最痛苦的,这件事都让他心灰意冷,放弃了这个职业。

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一个恪尽职守的人最终选择放弃,内心会是多么无奈和苦涩呀!

好,下面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我认为信客最敬重的人是老信客。

你从信客的哪个决定中可以看出?

文章最后一段“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

对,信客要去陪伴孤苦了一生的那个他一生最敬重的人。

那么,信客的座右铭会是文章中的哪一句话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信”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信”是诚信的意思。

这句话说明了诚信是信客的生命。

下面请同学们给这样一个信客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他可以叫“孙默献”。

因为“孙”和“顺”谐音,我希望他能顺顺利利的。

“默献”是默默奉献的意思,他就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多好的一个名字!

既是对信客精神的概括,又表达了对他的美好祝愿。

我给他取的名字是“程信”。

姓“程”是因为我姓“程”,而且它和“诚信”谐音,信客是非常诚信的一个人。

看样子这位同学太喜欢我们的主人公了,把自己的姓也给了他,俨然把信客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好,“信客档案”我们完成了。

通过这个档案,我们对主人公也肯定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心目中的信客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他是一个一辈子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他是一个善良厚道,任劳任怨的人。

他的胸怀很宽广,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别人却很宽容。

很好,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尽管时常饱受职业病的困扰;

尽管收入永远和付出不成正比;

尽管有时还要蒙受无端的猜疑,诬陷和欺凌,但他牢记老信客的教诲,诚信无私,从不雁过拔毛,见利忘义;

心胸宽广,所有苦、累、辛酸委屈都默默承受;

他有情有义,总是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邮件两头的难事。

他用大半辈子的辛劳履行自己的承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朴实感人的形象。

你们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也遇到了许多震颤你心灵,让你感动的语句和片断,下面请你们把它们自由地、小声地、深情地朗读出来。

二,走进字里行间,品读感人片断,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音乐响起)

下面请同学们把正在感动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让他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

让我感动的是第16自然段。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连声诺诺。

”(生读)通过这段可以看出信客这个职业不光要受苦受累,有时还要受气,真是吃力不讨好。

“低眉顺眼”“连声诺诺”写尽了信客的委屈。

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很能替别人着想,宽容体谅别人。

我读的是第18自然段。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堆在他的肩上”。

(生读)从“几身汗”,“许多罪”,“满脸晦气”中可以看出信客多么不容易。

但是他热爱自己的职业,知道自己是联系农村与城市的纽带,为了不辜负众人的期望,只有忍辱负重。

忍辱负重这个词用得真形象贴切。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也很想和大家一道分享内心的感动。

我想读的是第10段: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个个面影。

”(师读)这段是写老信客的。

他因为一条窄窄的红绸而糟蹋了名声,但是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中可以看出老信客还是以自己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老信客惩罚自己让自己的晚年在孤独和自责中度过。

在一个个失眠的夜晚,满怀眷恋和惆怅地回忆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这个排比句传神地表现了老信客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信客生涯的无限眷恋。

每当老师读到这里,在感动之余,内心也会泛起阵阵酸楚,这是一个多么可敬可爱、多么执着的老人啊!

……好,下面请同学们接着发言。

让我感动的是第22段中的“传唤来的同乡……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同乡那样地伤害了自己,但他却宽容地帮他维护名誉。

要是我是信客,我肯定会说出真相,让那个同乡无地自容,他多么宽容、善良呀!

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分析得真准确。

感动了我们的信客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信客这个古老的职业也消失了,但信客的精神却还在许多行业,许多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甚至发扬光大。

下面就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身边有没有像信客这样的人。

三,迁移拓展,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信客”)

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因为他们不是正式的交警,很多人都不听他们的,甚至还会嘲笑侮骂他们,但他们依旧尽心尽责地守在岗位上,不停地挥舞旗子,吹着口哨,苦口婆心地规劝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清洁工,他们的工作又脏又累,待遇也不高,但他们工作的时候多专注呀,马路上任何一张小纸片,任何一块污迹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整个城市的卫生。

老师也想讲一个人的故事。

他是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邮递员,名叫王顺友。

当地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还沿用着一种很古老的邮寄方式──邮递员骑着马走在漫长的邮路上挨家挨户送邮件,王顺友的邮路往返360公里,需历时14天。

就这样,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雪域高原整整穿行了20年,工作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他所走过的路,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

同学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来从事的也争相信客、邮递员一样普通平凡的工作,我们虽然不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将来就算是一名清洁工,你也要像贝多芬谱曲,达·

芬奇绘画一样,全身心地投入,热爱、忠诚于我们的职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生命才有意义。

课上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歌中这样唱道……(多媒体展示《好大一棵树》的歌词,师生齐读,读后放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3、相关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

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

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

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

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

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

“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

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

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

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

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

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撑持不了。

但是,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

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

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

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2.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

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

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信客诚信无私。

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

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信客待人宽容。

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摸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

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

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第二个特点,警辟而又畅达。

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

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然后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

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本题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概括信客的为人:

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

一是路途艰苦;

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

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二、《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与这两篇文章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题研究课文语言,让学生从比较中体会特点,并了解由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的不同语言风格,同时增强语感。

学生答题举例只要举一两个例子即可,不要求如“课文研讨”里那样一一列举。

三、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本题实际上是要概述信客生平事迹和品质,对碑文体例则不作要求。

本题如此设计,意在置于特定情境,对人物产生亲切感。

下面示例,仅供参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

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

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

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教学建议

一、要抓全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全文脉络是:

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可以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

二、品味语言可从画出佳句入手。

把佳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多数语句还是日常生活用语。

由此可以领悟,有点文采,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于花哨。

太花哨的文章吃力不讨好。

画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这些佳句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的,怎样措词,怎样造句,怎样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

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悟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二、秋雨人生(王国伟)

今秋少雨,初冬又始终被暖意覆盖。

在这乍寒还暖的季节,人们的心头格外舒展。

当我们拂去城市的浮躁,静下心来进入谈论状态,显然多了一份情趣。

何况,谈论的主题是令人愉快的余秋雨教授。

余秋雨,他的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

余秋雨的经历也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

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

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

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

在一次上海中文组教授评审会上,评委竟然大多是余姚人。

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使他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

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最初的灵感的地方。

作为余姚人,他感到自豪。

他12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

投入都市,投入了无限。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吞吐着日出日落的自然转换。

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他的学业名列前茅。

在今年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人一起列入该校的英才榜。

在他完全有可能考入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时,他偏偏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以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谈起往事,余教授依然天真,说是跟着感觉走。

当时只觉得戏剧学院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面纱的简单冲动,竟成了他一生的选择。

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

在他成年后至今,他搬了四次家。

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

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

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

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