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257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复习课后题答案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0、氯霉素抑制原核70s核糖体肽基转移酶;

链霉素抑制壁酸合成;

环丝氨酸抑制肽聚糖前提合成;

青霉素抑制肽聚糖装配后形成肽侧链的酶的活性,不能合成侧链,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形成。

第二章名词(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1、细胞全能性:

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和特性,目前只在植物中获得成功。

2、①细胞培养:

把机体内的组织取出后经过分散变为单个细胞,在人工培养的条件下,使其生存、生长、繁殖、传代,观察其生长、繁殖、接触抑制、衰老等生命现象的过程称为细胞培养。

②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是指在离体条件下通过介导和培养,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

细胞融合又分为自体细胞融合和异体细胞融合,自体细胞融合来源于同种细胞的融合,可以形成多倍体细胞;

异体细胞融合来源于不同物种的细胞融合。

③细胞拆合:

指把细胞核与细胞质分离开来,然后把不同来源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配合,形成核质杂交细胞的过程。

可分为细胞核质分离和重组技术。

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主要是用显微操作仪吸出细胞核,移入新的去核细胞;

UV法紫外线照射去除细胞核活性,再移入新的细胞核。

化学法主要使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诱发细胞向外排核,形成胞质体及微核体,将不同的胞质体和核体重新融合形成新的杂交细胞。

5、接触抑制:

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贴壁生长的正常二倍体细胞表面相互接触时分裂随之停止的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6、杂交瘤技术:

把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用绵羊红细胞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在仙台病毒的介导下发生融合。

7、单克隆抗体:

由1个B淋巴细胞和1个骨髓瘤细胞融合后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后代细胞群称克隆细胞系,其培养后产生的单一抗体被称为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混杂在一起就构成了多克隆抗体。

8、①southern杂交:

用核酸分子做探针,检测DNA的技术;

②Northern杂交:

用核酸分子做探针检测RNA分子的技术;

③Western杂交:

用蛋白质的抗体做探针,通过抗原和抗体的特异免疫反应,检测蛋白质抗原的表达或分子大小的技术;

④原位杂交:

用探针检测细胞中某生物大分子的定位或分布情况。

9、①原代培养细胞:

培养直接来自动物机体的细胞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将第1~10代的细胞称为原代培养细胞;

②传代细胞:

细胞群已经过数代培养,转到另一培养条件下培养的细胞群;

③细胞株:

从原代培养细胞群中筛选出的具有特定性质或标志的细胞群,一般可以顺利地传40~50代,它保持染色体二倍体的数量及接触抑制行为;

④细胞系: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无限制地传递下去的传代细胞叫细胞系,丧失接触抑制行为;

10、feulgen反应schiff反映测定DNA分布,PAS反映测多糖,四氧化锇和苏丹III测脂肪,Millon测蛋白质。

第三章名词(细胞质膜、跨膜运输、信号转导、细胞社会连接通讯)

1、细胞质膜(细胞膜):

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生物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构成。

(1)膜脂: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

膜质分子有4种热运动的方式:

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

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

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

(2)膜蛋白:

脂膜上的蛋白质。

分为:

①外在膜蛋白:

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他键与膜表面的膜蛋白分子或膜脂分子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但膜结构并不被破坏;

②内在膜蛋白:

或称整合膜蛋白,全部或部分与磷脂双层的疏水核相互作用、牢固连接的膜结合蛋白,多数为跨膜蛋白,也有些插入脂双层中。

只有用去垢剂处理才能将其从膜上移去,功能多为载体、受体、酶等;

③脂锚定膜蛋白:

是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如脂肪酸或糖脂)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

5、去垢剂:

是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分为离子型去垢剂(如SDS)和非离子型去垢剂(如TritonX-100),前者使蛋白质变性,因而常用非离子型去垢剂获得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2、脂质体:

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自我装配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球形结构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球形脂质小囊。

6、基底膜(基膜):

是上皮下非细胞结构的薄层,由胶原、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类物质组成的细胞外结构。

具有维持细胞极性,决定细胞迁移的途径,分隔相邻组织的作用,与细胞生长的调节黏着和分化有关。

8、①成斑现象:

指在进行膜流动性实验时,用荧光抗体标记膜蛋白,在荧光显微镜下将观察到细胞表面均匀分布的荧光标记蛋白,当荧光抗体标记时间继续延长,原来均匀分布的细胞表面标记荧光会重新排布,聚集在细胞表面的某些部位,出现荧光斑块现象,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②成帽现象:

进而聚集在细胞的一端。

9、红细胞血影:

指红细胞丢失细胞质后剩余的质膜部分。

将红细胞低渗处理后,质膜会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其他胞内可溶性蛋白,这时红细胞的质膜与膜骨架蛋白组成的结构使红细胞仍然保持原来的形状和大小,称为红细胞血影。

10、膜转运蛋白:

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1)载体蛋白:

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区中分布着一类镶嵌蛋白,其肽链穿越脂双层,属于跨膜蛋白。

载体蛋白运转物质进出细胞是依赖该蛋白与待转运物质结合后引发空间构象改变而实现的。

载体蛋白既能主动转运又参与被动运输;

(2)通道蛋白:

细胞膜上的脂质双分子层中存在着一类能形成孔道,供某些分子进出细胞的特殊蛋白质(跨膜蛋白)。

通道蛋白只进行物质的被动转运。

离子通道并非连续性开放而是门控的

11、跨膜运输有三种途径: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1)被动运输:

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

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①简单扩散:

又称自由扩散,指脂溶性物质或分子质量小且不带电荷的物质在膜内外存在浓度差的条件下沿着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质膜的现象,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也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

②协助扩散:

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等顺其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该过程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需特异性的膜转运蛋白协助。

(2)主动运输:

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要能量。

可分为:

①ATP驱动泵(分为:

P型质子泵(钠钾泵、钙泵等)、V型质子泵、F型质子泵、ABC超家族);

②耦联转运蛋白③光驱动泵。

(3)胞吞:

通过细胞质膜内陷形成囊泡,称胞吞泡,将外界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

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作用。

(4)胞吐:

与胞吞相反,它是将细胞内的分泌泡或其他某些膜泡中的物质通过细胞质膜转运出细胞的过程。

13、膜泡运输:

指真核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在转运过程中,物质包裹在脂双层膜围绕的囊泡中故称为膜泡运输,因涉及到膜的融合与断裂,耗能,因此属于主动运输。

12、协同运输(耦联主动运输):

一类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梯度的是Na+-K十泵(或H十泵)。

可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指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向与离子转移的方向相反)。

14、细胞连接:

指在细胞质膜的特化区域,通过膜蛋白、细胞支架蛋白或者胞外基质形成的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连接结构。

封闭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

(1)封闭连接:

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

上皮细胞顶部周围,细胞之间形成的密封连接。

质膜中的封闭蛋白和密封蛋白与相邻细胞中的互相焊接,形成条索网,将细胞间隙密封;

(2)锚定连接:

通过细胞骨架系统将相邻细胞或细胞与胞外基质连接形成一个坚挺、有序的细胞群体。

有两种形式:

a.与中间纤维相连的桥粒和半桥粒:

①桥粒:

细胞内锚蛋白形成独特的盘状胞质致密斑,一侧与细胞内的中间丝相连,另一侧与跨膜的粘连蛋白相连,在两个细胞之间形成纽扣样结构,将相邻细胞铆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还增强了细胞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机械强度。

②半桥粒:

半桥粒与桥粒形态类似,但功能和化学组成不同。

它通过细胞质膜上的整联蛋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在半桥粒中,中间纤维不是穿过而是终止于半桥粒的致密斑内。

b.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黏合带与黏合斑:

①黏合带:

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依靠钙黏着蛋白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将两个相邻细胞间形成的连续的带状结构;

②黏合斑:

通过整联蛋白锚定到细胞外基质上的一种动态的锚定型细胞连接,细胞与非细胞性基底物间形成的粘附结构。

质膜中的整联蛋白分子的胞外结构域与细胞外基质组分相连,胞内结构域通过接合器蛋白与微丝相连,是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3)通讯连接:

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方式。

它除了有机械的细胞连接作用之外,还可以在细胞间形成电偶联或代谢偶联,以此来传递信息。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①间隙连接:

位于细胞之间的通讯连接,其功能是保证相邻细胞代谢的统一,其基本组成单位为连接子,由6个相同的蛋白质环绕而成,相邻两个细胞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形成一个间隙连接单位,其允许小于1000Da的小分子通过;

②胞间连丝:

是高等植物细胞中独有的通讯连接组织结构,胞间连丝穿越细胞壁,由相互连接的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共同组成直径为20-40nm的管状结构,中央链管结构是由内质网延伸而成。

通过胞间连丝可完成植物细胞间的通讯联络;

③化学突触:

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15、细胞识别:

是指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细胞分泌化学信号的作用方式可分为:

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化学突触,接触依赖性通讯。

8、细胞黏着:

动物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介导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粘附。

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同类细胞发生聚集形成细胞团或组织的过程叫细胞黏着。

通过细胞黏着,使具有相同表面特性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器官。

7、①信号转导:

细胞外信号分子与表面受体结合,通过一定的机制将外部信号转为内部信号,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②信号传导:

指任何细胞经分泌、膜电位变化、细胞粘附或细胞运动等活动,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细胞的过程。

20、细胞外基质:

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包括胶原、弹性蛋白、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基膜与细胞外被。

21、第二信使学说:

胞外化学物质(第一信使)不能进入细胞,它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而导致产生胞内第二信使,从而激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后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第二信使的降解使其信号作用中止。

25、SH结构域:

是Src同源结构域的缩写,这种结构域能够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磷酸化残基紧密结合,形成多蛋白的复合物进行信号转导。

第四章名词(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1、细胞内膜系统:

指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互关联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2、细胞表面:

通常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外被、细胞膜三个部分。

3、细胞质膜系统:

细胞质膜系统是指细胞内那些在生物发生上与质膜相关的细胞器,显然不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媒体,因为这几种细胞器的膜是逐步长大的,而不直接利用质膜。

4、包被膜泡:

膜表面有一层蛋白质,如网格蛋白质、COP-I\、COP-II的膜泡。

5、内吞膜泡(网格膜泡):

通过内吞运输蛋白质的包被膜泡。

6、被膜小窝:

是披网格蛋白小泡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体。

在胞吞过程中,吞入物先同膜表面特异受体结合,然后网格蛋白装配的亚基结合上去,使膜凹陷成小窝状。

7、内吞作用:

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内聚,在包被膜泡中转移到细胞内部的过程。

8、受体介导内吞:

大分子首先同质膜上的受体相结合,然后质膜内陷成衣被小窝,继之形成衣被小泡。

9、①胞吐作用:

运输小泡通过与细胞质膜的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的过程成为胞吐作用;

②吞噬作用:

只限于几种特殊的细胞类型,例如,变形虫和一些单细胞的真核生物通过吞噬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

在高等动物细胞中,具有一些特化的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它们通过吞噬菌体摄取和消灭感染的细菌等。

吞噬也是一种需要信号触发的过程,被吞噬的颗粒必须同吞噬细胞的表面结合。

吞噬细胞表面有特化的受体,被激活的受体向细胞内传递吞噬信号。

10、转胞吞作用:

转胞吞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内吞作用,受体和配体在内吞中并未作任何处理,只是经细胞内转运到相反的方向,然后通过胞吐作用,将内吞物释放到细胞外。

11、①自噬作用:

自噬作用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溶酶体对自身结构的吞噬降解,是细胞内的再循环系统。

自噬作用主要是清除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

自噬作用在消化的同时,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提供原料,即细胞结构的再循环;

②自溶作用:

是细胞的自我毁灭,即溶酶体将酶释放出来将自身细胞降解。

手指或脚趾的形成同溶酶体有关。

12、核孔运输:

胞质溶胶中合成的蛋白质穿过细胞核内外膜形成的核孔进入细胞核。

13、跨膜运输:

胞质溶胶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到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是通过一种跨膜机制进行定位的,需要膜上运输蛋白帮助。

14、小泡运输:

蛋白质从内质网转运到高尔基体以及从高尔基体转运到溶酶体、分泌泡、细胞质膜、细胞外等则是由小泡介导的,成为运输小泡。

15、内质网(ER):

分为糙面内质网(RER)和光面内质网(SER)。

①糙面内质网:

多呈扁囊状,排列较为整齐,其膜表面分布着大量的核糖体,它是内质网与核糖体共同形成的复合机能结构,其主要功能是蛋白质合成,蛋白质修饰加工,蛋白质的折叠组装和运输。

(为核糖体提供支架;

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以后,进入内质网腔,在内质网腔中进行蛋白质的糖基化,然后以芽生方式从糙面内质网膜上碰触,脱落形成小囊泡,小囊泡将这些蛋白质定向地转运到高尔基复合体进一步加工修饰);

②光面内质网:

无核糖体附着的内质网,所占区域较小,往往作为出芽的位点,将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或脂质转移到高尔基体内。

通常为小的膜管和小的膜囊状,而非扁平膜囊状。

光面内质网的功能是脂质和胆固醇的合成与运输,解毒,糖原代谢,储存和调节Ca2+浓度进行肌肉收缩。

15、肌质网:

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的内质网,其功能是参与肌肉收缩活动。

肌质网膜上的Ca2+-ATP酶将细胞基质中的Ca2+泵入肌质网中储存起来,使肌质网Ca2+的浓度比胞质溶胶高出几千倍。

受到神经冲动刺激后,Ca2+释放出来,参与肌肉收缩的调节。

16、分子伴侣:

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这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17、微粒体:

微粒体是细胞被匀浆破碎时,内膜系统的膜结构破裂后自己重新封闭起来的小囊泡。

18、①信号识别颗粒SRP是一种核糖核酸蛋白复合体,其上有三个功能部位:

翻译暂停结构域、信号肽识别结合位点、SRP受体蛋白结合位点。

是一种分子伴侣,可与信号肽结合,帮助多肽转运,又可防止新生肽畸变或成熟前折叠或组装;

②停靠蛋白DP是SRP在内质网膜上的受体蛋白,它能够与结合由信号序列的SRP牢牢地结合,使正在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停靠到内质网上来。

19、①初级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是刚刚从反面高尔基体形成的小囊泡,仅含有水解酶类,但无作用底物,外面只有一层单位膜,其中的酶处于非活性状态,初级溶酶体是一种刚刚分泌的含有溶酶体酶的分泌小泡;

②次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中含有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是一种将要或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

分为自噬性溶酶体和异噬性溶酶体;

20、①自噬性溶酶体:

自噬溶酶体是一种自体吞噬泡,作用底物是内源性的,即细胞内的蜕变、破损的某些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

②异噬溶酶体:

又称异体吞噬泡,它的作用底物是外源性的,即细胞经吞噬、胞饮作用说摄入的胞外物质。

异噬性溶酶体实际上是初级溶酶体同内吞泡融合后形成的。

21、M6P受体蛋白:

M6P受体蛋白是反面高尔基网络上的膜整合蛋白,能够识别溶酶体水解酶上的M6P信号并与之结合,从而将溶酶体的酶蛋白分选出来,然后通过出芽的方式将溶酶体的酶蛋白装入分泌小泡。

22、内体:

内体是膜包裹的囊泡结构,由初级内体和次级内体。

初级内体通常位于细胞质的内侧,靠近细胞核。

内体的主要特征是酸性的、不含溶酶体酶的小囊泡,其内的受体与配体是分开的。

23、细胞分泌: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将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而又非内质网组成部分的蛋白质和脂通过小泡运输的方式经过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和分选运送到细胞内相应结构、细胞质膜及细胞外的过程成为细胞的分泌。

24、①披网格蛋白小泡:

披网格蛋白小泡是由网格蛋白形成的被膜小泡;

②网格蛋白:

网格蛋白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它的基本结构单体是三联体骨架,称为三腿蛋白。

③衔接蛋白:

参与披网格蛋白小泡组装的一种蛋白质,在披网格蛋白小泡组装中与受体的细胞质结构域相互作用,起衔接作用。

26、蛋白质的分选:

绝大多数蛋白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然后转运至细胞的特定部位,并装配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参与细胞生命活动,此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分选。

三条途径是门控运输,跨膜运输,膜泡运输。

第五章名词(线粒体与叶绿体)

1、①电子载体: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

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由四种:

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

②呼吸链:

又称电子传递链,是线粒体内膜上一组酶的复合物,分为复合物I(NADH脱氢酶)、复合物II(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III(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IV(细胞色素c氧化酶)。

其功能是进行电子传递,H+的传递及养的利用,最后产生H2O和ATP。

4、①光反应是通过叶绿素等光和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

光反应包括光能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三个步骤。

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

②暗反应是CO2固定反应,在这一反应中,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这两个高能化合物分别作为能源和还原的动力将CO2固定,使之转变成葡萄糖,由于这一过程不需要光所以称为暗反应。

碳固定反应开始于叶绿体基质,结束于细胞质基质。

5、①氧化磷酸化:

是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

②光合磷酸化:

是由光照所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耦联而生成ATP的最初过程,电子供体是H2O,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

6、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和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在线性电子传递中,光驱动的电子经两个光系统最后传递给NADP+,并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建立H+质子梯度,驱使ADP磷酸化产生ATP.非循环式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的最终产物由ATP、NADPH、分子氧。

在循环式电子传递中,光驱动的电子从PSI传递给铁氧化还原蛋白后不是进一步传递给NADP+,而是传递给细胞色素,再经由质体蓝素而流回到PSI。

在此过程中,电子循环流动,促进质子梯度的建立,并与磷酸化相耦联,产生ATP,故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的最终产物只有ATP。

第六章名词(细胞核与染色体)

1、核纤层:

是细胞核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络,由1-3种核纤层蛋白组成,外与内核膜结合,内和染色质相连。

核纤层与IF(中间丝)、核骨架相互联结,形成贯穿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骨架结构体系。

2、核孔复合体:

间期细胞核的核被膜上沟通细胞核与细胞质的通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组成,是控制核质交流的重要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

3、核定位信号(序列NLS):

存在于亲核蛋白中的一段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的序列,保证蛋白质能通过核孔复合体转运到细胞核内。

4、①核小体:

是染色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组蛋白和DNA组成;

②核体:

指间期核内除染色质与核仁结构外,在染色质之间的空间存在的许多形态不同的亚核结构域。

5、巴氏小体:

是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期间的细胞核中染色很深、由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凝缩而成的染色质小体。

6、①染色质:

在间期细胞核内的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现行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②染色体:

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特定阶段,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7、基因组:

生物单倍染色体组中全部的遗传信息。

8、①卫星DNA:

5-100bp,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着丝粒部分;

②小卫星DNA:

12-100bp,数量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

③微卫星DNA:

存在基因组中的高度重复序列,重复单位由1-5bp,串联成簇成为50-100bp的微卫星序列。

可作为分子标记。

9、①常染色体:

细胞核染色体组中除性染色体外的染色体;

②常染色质:

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相对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③异染色质:

是指间期核中,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

结构异染色质(组成型异染色质):

指的是除复制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无转录活性的异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功能性异染色质):

是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并丧失基因转录活性转变成的异染色质。

10、①着丝粒:

在有丝分裂染色体上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区域的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由串联重复的卫星DNA序列组成,是动粒的形成部分;

②动粒(着丝点):

是在主溢痕处2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的特殊结构,由多种蛋白质在有丝分裂染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